在武英殿皇帝的办公房内,崇祯正在召见汪逢元,两人正在讨论关于新开办的邮政银行事务。
    汪逢元一脸担忧的看着皇帝说道:“陛下,你该不会真的答应,让他们获得邮政银行51%的股权吧?这样的话,我们恐怕就无法控制这间银行了。这些商人一向好利贪财,也未必会配合朝廷颁发的金融政策啊。”
    朱由检不在意的说道:“如果他们真的不遵守朝廷颁发的政策,该处罚就处罚,该接管银行就接管银行,这又有什么难办的呢?重要的是,户部有没有制定相应的政策。
    朕给了你金融管理委员会的职位,不是让你身上多个头衔,而是让你有机会把自己的想法,变成朝廷的法令。如果你连法令都拟定不错,朕又有什么理由替你撑腰呢?”
    崇祯的话语让汪逢元有些无言以对,看着他脸色通红的样子,朱由检稍稍缓和了脸色,更为温和的对他说道:“你是大明中央银行的行长,同时也是金融管理委员会的副委员长。
    所以你对设立新银行一事,不应该仅仅从中央银行的角度去看,也要考虑到朝廷的大局。
    什么是朝廷的大局,解决国库匮乏之用就是朝廷的大局。大明现在各处都要兴修水利、道路、码头,还要赈济灾民,那样不要花钱?光凭中央银行的资本能够无限支持下去吗?
    而且多上几家银行,虽然多了些竞争,但是在各地能够多几家网点,这显然是一件好事。兑换纸币这事,总是越方便才越容易推行。比起些许贷款的利益,让大明百姓认可纸币的使用,才是银行最大的利益。”
    汪逢元想了一会,终于明白了过来,他赶紧拱手对着崇祯说道:“臣愚昧,看事情还是肤浅了些。陛下说的不错,就算胡广元他们拥有邮政银行的最大股权,只要他们承认纸币的价值,那么这间银行的资金也就能为我们所用了。”
    听到汪逢元听明白了自己的意思,朱由检才点了点头,继续说了下去:“让纸币通行于全国还只是第一步,想要让百姓们相信纸币的含银量,除了用纸币能够随时随地兑换白银,还必须要让百姓们重新信任朝廷。
    大明是这么广阔的一个地方,我们不能保证,或是永远保证,朝廷发行的纸币能够在随便什么时候,随便什么地方,完全不打折扣的兑换成银两。
    因此,想要让纸币保持信用,就必须让百姓相信朝廷,只要他们拿着纸币,迟早会兑换到银两的。
    只有这样,我们才不用担心,出现了某些突发状况时,纸币会出现大规模的挤兑风潮,从而变得一文不值。”
    “朝廷的信用?敢问陛下,这个要怎么竖立?”汪逢元知道如何维护一个商号的诚信,但是对于朝廷的信用,他就有些不知所措了。
    不是说他想不到方法,而是他不敢去想,用经营商号的方式去经营朝廷的信用,这种事想一想都是大逆不道吧。
    作为一个经历过许多故事的老人,汪逢元倒是很清楚,那些朝廷官员之所以能够容忍他游走在朝廷边缘,完全是看重中央银行的周转之功,还有皇帝的支持。
    如果他敢把商业上的那一套,教给皇帝用来处理国事,那就真的触动了士大夫们的底线了。
    朱由检并没有注意到汪逢元的表现,他自顾自的说了下去:“朝廷的信用吗,就和商号的信用差不多。想要让百姓相信朝廷,朝廷就首先要对百姓讲诚信。
    我大明从洪武皇帝起,就开始发行宝钞,经过户部的统计,宝钞发行的数量超过了40000亿文,估计在外留存的宝钞也有30000亿文。
    现在大明宝钞千贯不值二、三钱,虽然朕登基之后已经下令停止印发宝钞,但是只要社会上还存在着那些宝钞,朝廷的信用就始终无法建立起来。
    所以朕打算,让中央银行、山西银行和这家邮政银行联手,以以1万文宝钞兑换2文的比例,回收所有的大明宝钞,并每千文折合一两。
    兑换至明年4月底后,便作废所有的大明宝钞,今后只实行银、铜、纸币三种货币。”
    汪逢元心算了下,这相当于要花费60-80万两白银。虽然用这么一笔巨资去兑换那些废纸,让他觉得很可惜。不过既然皇帝愿意付钱,他自然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事实上就汪逢元看来,用这点钱能够挽回朝廷信用的话,那还真是非常值得的。
    汪逢元很快就向崇祯附和道:“陛下仁厚,不欲百姓受到亏欠,臣愿为陛下效绵薄之力。如果山西银行同邮政银行有困难,中央银行愿意负担所有宝钞的回收任务。”
    朱由检看了看他,温和的说道:“朕到不相信,他们会如此的不识时务。好了,你跟朕说说,这个金银汇兑计划,你已经准备的怎么样了?”
    汪逢元立刻放下了对邮政银行的一些想法,转而为皇帝介绍起了自己的计划。
    抛却了许多专门的术语,崇祯大致听懂了这个计划,虽然他见过更为先进的经济活动,但是对于这种活动背后的计划细节,他也一样只是一知半解。
    仔细回想了下,整个计划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失误,朱由检便点了点头说道:“汪行长久历商海,这个计划自然是不错的,不过你想要借用盐商资本收购黄金,你确定那些盐商真的会把银子借给你吗?他们能给你多久的时间?”
    汪逢元谨慎的回道:“虽说臣讲的是向盐商借钱,但是臣并没打算就只找盐商借钱。江南之地,百行百业,有钱的商人比比皆是。
    只不过,盐商的地位最为低下,而财富囤积的数量也最多,因此更容易借出钱来而已。
    臣已经同交好的各处商会达成了约定,以年息10%的条件,获得了2800万两资金一年的使用权。
    而从半个月之前,臣就已经安排各处网点收兑黄金了,到现在为止已经兑换了120万两黄金。不过现在市场上黄金的比价不断高涨,京城已经达到了1:8,而南京是1:9,至于广州则是1:10。”
    朱由检摆了摆手说道:“细节就不必说了,告诉朕,你想要朕做什么?”
    汪逢元迟疑了下才说道:“陛下上次说的,颁发一份禁止黄金出境的法令,臣以为,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
    不过这样一来,天下人便都知道这件事了。臣恐怕民间拥有黄金者会开始惜售,银行将无法收购到决定性的黄金储量,这恐怕就会影响到,后面铸造金币纳入货币体系的工作。”
    仅仅沉思了片刻,朱由检便回道:“朕会在一个半月之后颁布这条法令,在这之前向其他两家银行公开这个消息。以他们的能力,吸纳一部分民间的黄金应当不是什么难事。
    加上他们自己手中的黄金积存,这大明天下的黄金应该大半都进入到三大银行手中了。这样正式宣布黄金禁止出境的时候,反对的声音也会少上许多。
    另外以八成四作为标准纯度的黄金,其同库平银的比价定为1:15。市场上低于这个比价,银行就收购黄金;高于这个比价,就抛出黄金。”
    对于崇祯的命令,汪逢元想了想还是建议道:“陛下,一个半月还是太久了些,一旦向其他两银行公布了这个消息,恐怕用不上半个月,天下人就全知道了。不如把法令放在一个月之后颁发,也少给那些想要投机黄金的奸商一些准备的时间。”
    崇祯不疑有他,沉默了片刻之后,便点了点头同意了汪逢元的建议。他随即转移了话题问道:“朕下诏开海之后,今年的海外贸易可有什么变化么?”
    汪逢元支起脑袋想了许久,才开口说道:“臣现在也不清楚具体的贸易状况,不过臣这里倒有几个数据可以提供给陛下。
    去年市舶司征收的海外贸易商税和船税,据说进出口税收加起来也还不到20万两。
    而根据中央银行的统计,今年各口岸进口税收,到9月份为止,大约是15万两;出口税收则达到了50万两。
    建设各口岸的码头、货仓、交易市场,大约花费了12万5千两。码头装卸、货仓租赁、市场摊位出租费用,大致收取了27万两。
    由于陛下承诺,对海外运回的粮食进行无限收购。到9月为止,各口岸共到港大米3万9千石,西米1千7百石,椰干3百石,甘薯3万2千石,共花去白银7万2千3百两。
    再扣除相关人员工资3万9千4百两,大约还结余了63万5千余两。
    至于船税方面,共计收取了24万4千两,缴纳到银行的不过9万9千余两。此外各海外巡阅使衙门,请求拨付今年的各项费用,共计47万2百有奇。
    扣除了他们截留的那部分税银,我们还要再拨出31万余两,这样能够留存的税银,也只剩下了40万两左右。
    不过以臣对他们提交账目的核查,各巡阅使衙门征缴船税时,都有瞒报的情形。特别是郑芝龙的台海巡阅使衙门,瞒报船税数目已经超过了一半以上。”
    朱由检咂了咂嘴,刚开始他还是有点开心的,不过听到最后一半的收入又不见了,他那丝喜悦也就不翼而飞了。
    他寻思了良久,决定还是隐忍了下来,“把这些账目封存起来,没有朕同户部尚书的许可,任何人不得查阅这批账目。今后关于各巡阅使衙门的账目,统一由银行进行整理,对于户部那里只要报一个结论就可以了。
    至于各巡阅使衙门的申请,只要是合乎此前约定的,都拨付下去。不合约定的,要求对方提供详细的预算,并上报户部进行审核…”

章节目录

挽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富春山居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富春山居并收藏挽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