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铨稍稍走了回神,就立刻醒悟过来了。不管皇帝要不要抬高士卒的地位,现在的他可是需要先讨得皇帝的欢心,才能重新在朝堂立足。
反应敏捷的冯铨,立刻堆满笑容的对着崇祯恭维道:“陛下果然才智天纵,片刻之间就能道出如此雄文,文思之敏捷,让臣实在感到汗颜…”
本来还在发愣的华琪芳,顿时被冯铨点醒了,马上加入到了对皇帝的吹捧之中。
对于两人的吹捧,朱由检刚开始还颇有些羞愧,但是很快他就醒悟过来了,这个时代应该没人会揭穿他抄袭的事。
稍稍得意了一小会,崇祯便制止了两人继续吹捧下去。他开始询问冯铨,这些天来接手大明时报遇到了什么问题。
冯铨这些天在大明时报主要干了一件事,依仗着他前阁老兼顺天府士绅领袖的身份,招揽了一批北直隶的士子。
这些北方士子都是,想要依靠科举进入仕途基本无望,但是又不屑于从事其他产业,家中小有资产不愁生活。平日里不是以诗文会友,就是拜见有名望的当地缙绅领袖,试图为自己钻营个官职。
大明时报刚刚开办时,虽然刊登过招募启事,但是主笔柳敬亭个人名望太低,且大明时报同前东厂之间的隐约联系,让这些北方文人都心怀疑虑,不愿意去应聘。
冯铨接任大明时报主笔之后,首先就是把记者的名字改成了采风使,又大肆宣传大明时报同东厂毫无关系,只是借用了东厂的旧居而已。
冯铨以前内阁首辅的身份为大明时报宣传鼓吹,顿时打消了大多数文人心中的疑虑。而采风使这个名称,听起来就很有历史感觉,比起记者这种不知所谓的称呼,采风使更像是朝廷设置的官职名称。
因此当冯铨亲自写信招揽北直隶几位较为出名的文人时,这些文人也就放下了矜持,扭扭捏捏的接受了大明时报的聘请。
有了这些地方文人领袖的示范作用,北方的读书人就开始青睐起大明时报招募的职位起来了。
而随着这些北方颇有文名的士子加入大明时报之后,大明时报也开始受到北方士绅的重视,不再是一份市井中人在茶余饭后用来打发时间的故事杂谈了。
不管崇祯认不认可,这个时代的话语权始终都掌握在地方缙绅的手中,即便是大明时报和地方缙绅说的都是同样一件事,那些地方民众也更愿意相信地方缙绅对这件事的解读。
比如,崇祯一直在喊要根治海河,报纸上刊登了,地方县衙也传达了。但是北直隶的民众并没有为此感到欣喜,反而十分担忧,这是朝廷试图增加税赋徭役的手段。
而当冯铨出面号召地方士绅支持朝廷整治海河的决定后,北直隶的民众们这才放下了担心,开始热情的配合到地方上勘察地理的治理海河勘察队。
听完了冯铨对于大明时报工作的汇报,朱由检也不得不对冯铨大加赞赏,不过他还是对着冯铨再次重申道:“冯学士的工作做的非常好,不过朕还是要提醒你一句,关于白话文和拼音字母的推广,一定不能松懈。”
冯铨立刻躬身说道:“臣一定会继续推进,柳主笔在这方面留下来的工作的。”
朱由检这才觉得有些满意,他继续询问道:“那么你组织河北士绅参观铁路的活动,可有什么收获吗?”
冯铨迟疑了下便小心翼翼的回答道:“臣召集了京畿附近的士绅去参观了兵工厂内的铁路,大家都觉得这个叫做铁路的运输方式大有意趣。
不过他们对于投资门头沟到京城的京西铁路并不感兴趣,这些士绅托臣向陛下说明,如果朝廷愿意投资北京到涿州的铁路,那么他们愿意献出建设铁路的用地,并承担一半的建设费用。”
“这群只顾着自家一亩三分地的土鳖。”朱由检心中暗暗吐槽道,他不用想也知道,冯铨召集的士绅,大部分应该是涿州附近的人士。
朱由检询问了几句,大约清楚了,涿州到京城的距离,大约是门头沟到京城距离的一倍。
看着皇帝并没有表露出什么不满神情,反而陷入了思考中,冯铨终于松了一口气。
事实上士绅们虽然觉得铁路的运行方式很让人新奇,但是对于在两根铁条上长时间运行载货马车,他们总觉得这种运输方式不怎么安全。
特别是通过收取铁路的运费,用来偿还投资铁路的本金。这种方式看起来不错,但是他们对于铁路每天的货运量能不能达到计划书上夸口的数量,同样不怎么相信。
再加上将近15万元的巨额投入,居然不在自己的家乡经过,要是出了点什么意外,他们显然有些鞭长莫及。
而冯铨因为急于在皇帝面前立功,不能就这么两手空空的去见皇帝,因此不得不出头劝说他的这些同乡为皇帝出点力。
在一番劝说之下,这些士绅们终于改变了注意,愿意投资一条铁路试验一番。但是他们没有选择皇帝准备修建的京西铁路,而是要求用铁路把京城和涿州连接起来。
这些士绅们觉得,即便是铁路不能成,反正铁轨也还是留在自己的土地上的,扒了这些铁轨也能挽回些损失。
而要是铁路成功了,那么对他们的利益就更大了。涿州土地肥沃,河流众多,因此农业还是发展的挺不错的。但是涿州的河流并不是直接流向北京,而是先入白洋淀,再转道运河的。
从涿州运往京城的粮食和其他货物,水运同陆运的费用都差不多。而想要运到附近地区贩卖,他的周边却都是较为发达的农业区域,根本卖不上价。
如果这铁路真的有这些工匠们说的这么出色,那么铁路开通之后,不仅减少了他们上京城所花费的时间。也同样减少了他们运货上京的费用。
涿州靠近山西,这里不少人家都是山西的移民,因此对于经商并不那么抵触。既然投资铁路未必会血本无归,他们也就勉强被冯铨说服了。
朱由检沉默了一会之后,便对着冯铨说道:“修建涿州至京城的铁路,估计要在30-40万元之间。只要你募集来的资金不少于15万元,那么朕就会补足剩余的资金缺口。
修建铁路之前要勘察,且没有京西铁路的完成,门头沟炼出的铁轨也无法运出来,因此这条铁路会放到下半年去干。”
冯铨略略心算了一下,他估计自己筹集个10万元,再找士绅们报效5万元,那么皇帝的要求也就完成了。
想明白后,冯铨便一脸坚定的向皇帝表态说道:“请陛下放心,臣一定会尽快办妥此事…”
冯铨等人刚刚离去,王承恩便拿着一份文件走进来交给了皇帝,并说道:“大司寇希望求见陛下。”
朱由检拿着文件翻看了起来,发觉是内阁调整人事的一份名单,他眉头微皱的念了出来:“倪元璐进礼部侍郎,黄道周擢詹事府少詹事?”
朱由检放下了名单,沉默了片刻就对着王承恩说道:“召大司寇晋见,另外你去查查,最近内阁诸位先生都做了些什么?”
王承恩答应了一声,便出去替崇祯传话了。片刻之后,袁可立就拿着一封文书走了进来。
朱由检站在外间同大司寇见了礼,才邀请他一起走入内间叙话。袁可立坐下后,便对着崇祯说道:“上次陛下同臣交谈之后,臣回去思考了几天,终于想出了刑部变革的方案,请陛下过目。”
崇祯仔细的看完了袁可立拟定的刑部变革方案,发觉里面的内容大多参照了,他上次同袁可立交谈中的设想,把刑部分为一司二院,即巡警司、检察院、法院。
朱由检放下了文件后,便抬头诚恳的对着袁可立询问道:“大司寇的拟定的方案很周详,朕没有什么意见。朕想问问,大司寇心目中,适合主持二院的人选都是谁?”
袁可立沉吟了会,便开口说道:“臣以为,让刘鸿训主持法院,让杨所修主持检察院较为合适。”
袁可立提出的两个人选里,刘鸿训是天启皇帝贬斥的东林党人,袁可立想要帮助党人起复,倒是没什么可怀疑的。
不过这个杨所修却不是什么东林党人,而是首辅黄立极的亲信。联系到刚刚那份内阁的人事调整文书,崇祯似乎明白了些什么。不过他并没有说什么,而是同袁可立继续热情的交谈了下去。
两人仔细讨论了整个刑部变革方案的内容,崇祯送袁可立出门时,突然对着他说道:“刘默承真的适合主持中央法院的工作吗?朕以为,担任法官的人,欲望少一些比较合适。”
袁可立愣了愣,很快就反应了过来,对着皇帝回道:“刘默承勇于任事,值此刑部变革之际,正是要用他的担当。”
崇祯微微颔首,对着袁可立笑着说道:“大司寇的金玉良言,朕一定会好好考虑的,争取这两天便给大司寇一个答复。”
反应敏捷的冯铨,立刻堆满笑容的对着崇祯恭维道:“陛下果然才智天纵,片刻之间就能道出如此雄文,文思之敏捷,让臣实在感到汗颜…”
本来还在发愣的华琪芳,顿时被冯铨点醒了,马上加入到了对皇帝的吹捧之中。
对于两人的吹捧,朱由检刚开始还颇有些羞愧,但是很快他就醒悟过来了,这个时代应该没人会揭穿他抄袭的事。
稍稍得意了一小会,崇祯便制止了两人继续吹捧下去。他开始询问冯铨,这些天来接手大明时报遇到了什么问题。
冯铨这些天在大明时报主要干了一件事,依仗着他前阁老兼顺天府士绅领袖的身份,招揽了一批北直隶的士子。
这些北方士子都是,想要依靠科举进入仕途基本无望,但是又不屑于从事其他产业,家中小有资产不愁生活。平日里不是以诗文会友,就是拜见有名望的当地缙绅领袖,试图为自己钻营个官职。
大明时报刚刚开办时,虽然刊登过招募启事,但是主笔柳敬亭个人名望太低,且大明时报同前东厂之间的隐约联系,让这些北方文人都心怀疑虑,不愿意去应聘。
冯铨接任大明时报主笔之后,首先就是把记者的名字改成了采风使,又大肆宣传大明时报同东厂毫无关系,只是借用了东厂的旧居而已。
冯铨以前内阁首辅的身份为大明时报宣传鼓吹,顿时打消了大多数文人心中的疑虑。而采风使这个名称,听起来就很有历史感觉,比起记者这种不知所谓的称呼,采风使更像是朝廷设置的官职名称。
因此当冯铨亲自写信招揽北直隶几位较为出名的文人时,这些文人也就放下了矜持,扭扭捏捏的接受了大明时报的聘请。
有了这些地方文人领袖的示范作用,北方的读书人就开始青睐起大明时报招募的职位起来了。
而随着这些北方颇有文名的士子加入大明时报之后,大明时报也开始受到北方士绅的重视,不再是一份市井中人在茶余饭后用来打发时间的故事杂谈了。
不管崇祯认不认可,这个时代的话语权始终都掌握在地方缙绅的手中,即便是大明时报和地方缙绅说的都是同样一件事,那些地方民众也更愿意相信地方缙绅对这件事的解读。
比如,崇祯一直在喊要根治海河,报纸上刊登了,地方县衙也传达了。但是北直隶的民众并没有为此感到欣喜,反而十分担忧,这是朝廷试图增加税赋徭役的手段。
而当冯铨出面号召地方士绅支持朝廷整治海河的决定后,北直隶的民众们这才放下了担心,开始热情的配合到地方上勘察地理的治理海河勘察队。
听完了冯铨对于大明时报工作的汇报,朱由检也不得不对冯铨大加赞赏,不过他还是对着冯铨再次重申道:“冯学士的工作做的非常好,不过朕还是要提醒你一句,关于白话文和拼音字母的推广,一定不能松懈。”
冯铨立刻躬身说道:“臣一定会继续推进,柳主笔在这方面留下来的工作的。”
朱由检这才觉得有些满意,他继续询问道:“那么你组织河北士绅参观铁路的活动,可有什么收获吗?”
冯铨迟疑了下便小心翼翼的回答道:“臣召集了京畿附近的士绅去参观了兵工厂内的铁路,大家都觉得这个叫做铁路的运输方式大有意趣。
不过他们对于投资门头沟到京城的京西铁路并不感兴趣,这些士绅托臣向陛下说明,如果朝廷愿意投资北京到涿州的铁路,那么他们愿意献出建设铁路的用地,并承担一半的建设费用。”
“这群只顾着自家一亩三分地的土鳖。”朱由检心中暗暗吐槽道,他不用想也知道,冯铨召集的士绅,大部分应该是涿州附近的人士。
朱由检询问了几句,大约清楚了,涿州到京城的距离,大约是门头沟到京城距离的一倍。
看着皇帝并没有表露出什么不满神情,反而陷入了思考中,冯铨终于松了一口气。
事实上士绅们虽然觉得铁路的运行方式很让人新奇,但是对于在两根铁条上长时间运行载货马车,他们总觉得这种运输方式不怎么安全。
特别是通过收取铁路的运费,用来偿还投资铁路的本金。这种方式看起来不错,但是他们对于铁路每天的货运量能不能达到计划书上夸口的数量,同样不怎么相信。
再加上将近15万元的巨额投入,居然不在自己的家乡经过,要是出了点什么意外,他们显然有些鞭长莫及。
而冯铨因为急于在皇帝面前立功,不能就这么两手空空的去见皇帝,因此不得不出头劝说他的这些同乡为皇帝出点力。
在一番劝说之下,这些士绅们终于改变了注意,愿意投资一条铁路试验一番。但是他们没有选择皇帝准备修建的京西铁路,而是要求用铁路把京城和涿州连接起来。
这些士绅们觉得,即便是铁路不能成,反正铁轨也还是留在自己的土地上的,扒了这些铁轨也能挽回些损失。
而要是铁路成功了,那么对他们的利益就更大了。涿州土地肥沃,河流众多,因此农业还是发展的挺不错的。但是涿州的河流并不是直接流向北京,而是先入白洋淀,再转道运河的。
从涿州运往京城的粮食和其他货物,水运同陆运的费用都差不多。而想要运到附近地区贩卖,他的周边却都是较为发达的农业区域,根本卖不上价。
如果这铁路真的有这些工匠们说的这么出色,那么铁路开通之后,不仅减少了他们上京城所花费的时间。也同样减少了他们运货上京的费用。
涿州靠近山西,这里不少人家都是山西的移民,因此对于经商并不那么抵触。既然投资铁路未必会血本无归,他们也就勉强被冯铨说服了。
朱由检沉默了一会之后,便对着冯铨说道:“修建涿州至京城的铁路,估计要在30-40万元之间。只要你募集来的资金不少于15万元,那么朕就会补足剩余的资金缺口。
修建铁路之前要勘察,且没有京西铁路的完成,门头沟炼出的铁轨也无法运出来,因此这条铁路会放到下半年去干。”
冯铨略略心算了一下,他估计自己筹集个10万元,再找士绅们报效5万元,那么皇帝的要求也就完成了。
想明白后,冯铨便一脸坚定的向皇帝表态说道:“请陛下放心,臣一定会尽快办妥此事…”
冯铨等人刚刚离去,王承恩便拿着一份文件走进来交给了皇帝,并说道:“大司寇希望求见陛下。”
朱由检拿着文件翻看了起来,发觉是内阁调整人事的一份名单,他眉头微皱的念了出来:“倪元璐进礼部侍郎,黄道周擢詹事府少詹事?”
朱由检放下了名单,沉默了片刻就对着王承恩说道:“召大司寇晋见,另外你去查查,最近内阁诸位先生都做了些什么?”
王承恩答应了一声,便出去替崇祯传话了。片刻之后,袁可立就拿着一封文书走了进来。
朱由检站在外间同大司寇见了礼,才邀请他一起走入内间叙话。袁可立坐下后,便对着崇祯说道:“上次陛下同臣交谈之后,臣回去思考了几天,终于想出了刑部变革的方案,请陛下过目。”
崇祯仔细的看完了袁可立拟定的刑部变革方案,发觉里面的内容大多参照了,他上次同袁可立交谈中的设想,把刑部分为一司二院,即巡警司、检察院、法院。
朱由检放下了文件后,便抬头诚恳的对着袁可立询问道:“大司寇的拟定的方案很周详,朕没有什么意见。朕想问问,大司寇心目中,适合主持二院的人选都是谁?”
袁可立沉吟了会,便开口说道:“臣以为,让刘鸿训主持法院,让杨所修主持检察院较为合适。”
袁可立提出的两个人选里,刘鸿训是天启皇帝贬斥的东林党人,袁可立想要帮助党人起复,倒是没什么可怀疑的。
不过这个杨所修却不是什么东林党人,而是首辅黄立极的亲信。联系到刚刚那份内阁的人事调整文书,崇祯似乎明白了些什么。不过他并没有说什么,而是同袁可立继续热情的交谈了下去。
两人仔细讨论了整个刑部变革方案的内容,崇祯送袁可立出门时,突然对着他说道:“刘默承真的适合主持中央法院的工作吗?朕以为,担任法官的人,欲望少一些比较合适。”
袁可立愣了愣,很快就反应了过来,对着皇帝回道:“刘默承勇于任事,值此刑部变革之际,正是要用他的担当。”
崇祯微微颔首,对着袁可立笑着说道:“大司寇的金玉良言,朕一定会好好考虑的,争取这两天便给大司寇一个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