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在庄子里消磨了一个下午,除了花费一个多时辰和魏良卿等人讨论农业问题外,主要是观看了越冬储藏番薯出地窖的工作,顺便还去看了看月初播种下的土豆。
    土豆喜欢干燥的气候,但是却喜欢湿润的土壤。幼苗时喜欢强光照,但是生长期却喜欢较低的温度,惧怕高温。
    正因为有这些限制条件,因此虽然土豆(也就是朱由检眼中的马铃薯)早在万历年间就传入了东南沿海,但是因为南方气候不适宜于土豆的大规模种植,只有一些山区适合这些种植条件,因此一直推广不开。
    而上林苑监也早就有土豆栽培的历史,万历年间蒋一葵撰著的《长安客话》卷二《黄都杂记》就记载过土豆的种植。
    不过上林苑监种植的土豆是作为蔬菜而不是主食,因此种植的规模一向不大。
    而上林苑监的农官们经过这些年的种植获得了不少经验,他们发现土豆虽然适合在北方的碱性土地上种植,但是对于盐碱化的土地同样不适宜种植。
    朱由检听完了农官们的介绍之后,思考了一会便说道:“那么农科院带上一部分土豆,前往山西、陕南山区、甘肃、宁夏四地找合适的地方进行种植。
    试验出合适的土豆种植区域之后,明年就开始大面积推广。同时要在各地培养种植土豆的技术人员,明年再向西南几省推广。”
    魏良卿和几位农官立刻恭顺的答应了皇帝的命令,视察完庄子之后,崇祯并没有带着随从马上回京城。
    他抬头看了看天色,觉得时间还很早,于是就带着赤风到了庄子西面的小河边,在河边的草滩上尽情的奔跑了一会。
    河岸上的柳树都已经绿意一片了,在这种环境下就着微微的清风和花香奔跑,不仅让赤风感觉很满意,就连崇祯自己都觉得,心情开朗了许多。
    当赤风的身上微微有了汗迹的时候,朱由检才拉住了赤风的缰绳返回了庄子。在庄内喝了杯茶,稍事休息之后,吴怀就来催促崇祯启程了。
    在离开庄子之前,朱由检特意叫过了魏良卿,单独和他说道:“你这几天把农科院的事情交代一下,然后准备南下,朕有两件事要交代你去办。
    一件事是南下后去凤阳见见你叔叔,让他整顿下凤阳的守陵官兵,然后让他查查当年伪楚王案涉及的宗室,可还有在凤阳的,了解下楚宗之争的内情。”
    魏良卿对于皇帝所说的伪楚王案毫不知情,也没有意识到崇祯所说的案子,会掀起多大的风波,他只是点着头拼命的记住崇祯吩咐的事情。
    朱由检随后继续说道:“第二件事便是,农科院光在北方成立可不行。北方的麦子和南方的水稻,都是主粮。但是气候条件不同,所以产量也不同。
    北方只能种单季稻,但是长江以南就能种双季稻,而到了广东、海南就可以种植三季稻。
    既然要研究杂交水稻,自然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都要进行培育,以防止培育出来的稻种换个地方就无法增产了。
    所以朕希望你南下在太湖边上、海南岛两地,再开设两个稻种培育基地。需要的土地和人手,可以让当地的官府配合。江浙一带水稻种植经验丰富的老农很多,你也可以招募一些…”
    崇祯元年3月15日,在京师内城东南的礼部贡院,会试的最后一场考试终于开始了。
    会试又被称为春闱,每三年举行一次,都安排在三月份。会试分三场考试举行,三日为一场。
    第一场在初九日,第二场在十二日,第三场在十五日,亦先一日入场,后一日出场。三场所试项目,四书文、五言八韵诗、五经文以及策问,
    今天的策论题目是: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宋应星拿着手中的试题,一时大有感触。
    这些日子他都在燕京大学厮混,这所原本守卫森严的国子监,现在却变成了可以任何人都能自由进出的知识殿堂。
    只要不在大学内打架斗殴,毁坏公共财物,或是辱骂别人,守卫学校的警卫就不会来理会。
    不管是外地来的士子,或是本地的一些普通百姓,都可以在大学里散散步,甚至于偷偷的溜到某个教室内,旁听某个西洋传教士讲述奇妙的自然科学。
    宋应星从不习惯这种教学的方式,到喜欢上这种自由的治学氛围,不过是花了极短的时间。
    他那两位新近结识的友人决定不再参加科举,而是选择上燕京大学求学。甚至还邀请他一起去上大学。
    宋应星犹豫了许久,终究还是不甘心就此放弃科考,他决定先下场考试,然后再决定是否要同两位好友一起上燕京大学。
    他28岁考中举人,3次入京赴考都告失败,现在都已经41岁了。可以说,他把自己人生最宝贵的时间都花费在了科举上。
    看到了今天的策题,他便不由想起了自己年迈的父母,他和兄长两人花费了半辈子的时间在科举上,但是依旧不能出仕,这实在是让他有些灰心了。
    他花了许久,才平复了自己心中感伤的情绪。接着他拿过了草稿纸,开始工工整整的用小楷打起了草稿。
    在另一间考房内,面容丑陋的江苏武进人管绍宁,看着策论的题目不过思考了片刻,就开始胸有成竹的打起了草稿来了。
    这场考试将要持续到明天,才能结束。虽然时间足够充足,但是考场内的士子们却都依旧紧张的低头打着草稿。
    当贡院的考生们忙碌了一天,太阳开始西斜的时候,朱由检也带着随从回到了城内。
    朱由检同柳敬亭在宣武门处分别,然后又跑去了象房。他不是去看大象,而是要去见见邓玉函和吴养性两人。
    朱由检拒绝了进入设在象房西北角的医学院,在晚餐之前,他可不想同自己的胃过不去。根据他所收到的消息,现在的医学院更像是一所大停尸房。
    他在象房找了一所院子,传召了邓玉函和吴养性两人。朱由检看着两人的模样,顿时吃了一惊。
    “朕让人送来棉布大褂、口罩、帽子等用品,难道他们都没有送来吗?”
    邓玉函调整了下自己胸前的皮围裙,然后不以为意的说道:“陛下送来的东西,我都已经收到了。但是那些布做的衣物,实在是太容易沾上血迹了。
    那些仆妇们拒绝帮我们洗这些满是血迹的衣服,我还是觉得这种皮围裙、皮鞋穿起来较为方便。染上了血迹,用水冲着刷一刷就干净了。
    陛下,我看你还是别让他们送那些纯白色的衣服了,实在是太容易弄脏了。陛下不如让他们先把衣服染成深色的,这样不容易弄脏,也可以穿的久一些。”
    朱由检看着面前像屠夫多过像医生的两位医学家,实在是有些无话可说。
    一边的吴养性显然已经习惯了这身打扮,看到皇帝之后并不觉得尴尬,还颇为兴奋的说道:“陛下,我们这些日子的解剖,实在是大有成效。
    我们发现人体的血液循环,完全是出自心脏的跳动。虽然我们现在还不清楚,心脏的跳动和血液循环到底有什么作用,但是我们可以确定,血液循环只有一个动力源,就是心脏…”
    听一位古人给自己普及人体科学,这实在是让崇祯有种诡异的感觉。
    不过为了鼓励两位医学家,在人体解剖和人体科学上认知的进步,崇祯也只好保持着微笑,装作很有兴趣的样子,听完了两人讲述自己的发现。
    “什么?你们要赠送朕一副人体骨骼标本?额,这个还是算了。现在合适的人体骨骼标本制作不易,还是留给医学院的学员们吧。”朱由检断然拒绝了两人的好意。
    倾听了两人在人体解剖学,还是细菌学上的发现之后,朱由检才询问道:“那么两位觉得,医学院还需要什么支持吗?”
    邓玉函顿时曲起了自己的手指说道:“尊敬的陛下,我们希望能够打造一批精良的手术用具。还有我和吴先生几人这些天来的无数次解剖,发觉一些旧的手术用具并不适合某些部位的解剖,因此自己设计了一些新的手术用具。
    我们希望陛下能够安排几个手艺好的铁匠,好打造这些手术用具。还有陛下提供的肥皂很不错,我们希望每个月能够供应300块左右。”
    朱由检点了点头说道:“这两个问题都好解决,待朕回宫后就吩咐人办理。
    那么朕想问问,现在医学院的规模能扩大吗?要多久,朕才能给新军和京营配备上军医?”
    皇帝的要求,顿时让两人沉默下去了。过了一会,吴养性才小心的说道:“陛下,想要培养出能够独立诊断治病,还会外科手术的大夫,恐怕没有3、5年是行不通的。
    光是熟悉药性、药理,那就要下两年以上的苦工。而解剖学到是稍微好一些,有个半年就差不多了。但是必须要有足够的尸体进行学习,且外科手术同解剖学又有所区别。
    解剖学是通过尸体来认识人体各部位的结构,但是外科手术是替活人治病,没有一次次的试验,是完不成一个完整的外科医学的。
    而现在医学院144名学生中,有医学基础的不过2成,甚至于有3成学生还是半文盲的状态。在这种程度下,想要扩大医学院,为军队提供足够的合格大夫,恐怕是很困难的事。”

章节目录

挽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富春山居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富春山居并收藏挽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