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在晋审时度势了一下,发觉想要达成自己的山海关防线计划,只有得到崇祯的支持。在朝中,真正支持修建山海关防线的的也只有陛下了,刘宗周支持的是裁军而不是修山海关。
    以王在晋看来,只要是任何用于军事的支出,这位蕺山先生的第一反应应该都是反对。
    如果他真把蕺山先生当成了自己的支持者,估计裁撤完辽东军之后,这位道德君子就该指责他,修建山海关防线是多么浪费金钱的一件事了。
    王在晋选择了向崇祯屈服,他低着头弯下腰对崇祯说道:“如果陛下坚持这么要求,臣愿意勉励一试。但是请陛下应允,把关外之民移入关内。”
    朱由检举起手示意孙承宗不必急于反驳,他对着王在晋说道:“既然如此,那么王兵部这几天尽快制定出,一个改革主客兵制度、及裁撤辽东士兵的方案出来。
    至于是否把关外的民众撤入关内,朕以为首先要问过关外的百姓。如果移居关内能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好,朕相信他们一定会愿意移居。
    但是如果移居关内后让他们怎么生活下去都不知道,朕同样认为没人会为了一个看不到希望的未来离开自己的家园。想要让朕同意你的移民计划,请先制定出一份如何安顿关外移民的计划。
    而在这之前,朕以为辽东要做的是安抚好关外民众的情绪。要让他们明白,裁撤军队的目的并不是打算抛弃关外之民。”
    王在晋思考了一会,终于接受了崇祯的提议。而孙承宗对于暂时不用放弃关宁防线,也表示了默认。
    但是两人都提出了同一个问题,就是在裁撤辽东军之后,要如何保证关宁防线的安全。
    很显然朝中的官员都在关注这个问题,看着下方官员们对自己的注视。
    朱由检深呼吸了一口气,他知道最关键的时刻就要到来了。从穿越以来,他一直都在拖延这一刻的到来,但是现在却不得不摊牌了。
    “朕打算派杨镐出使后金,同后金讲和。”朱由检一字一顿的说道。
    果然不出他所料,他这句话一说,就像是在热油锅里倒下了一杯冷水,整个朝堂都炸了起来。
    东林党人、阉党、中立官员、勋贵,几乎所有官员都站出来反对崇祯这个求和的主意。
    这些人的反对意见加起来大约有两条,首先杨镐主持的萨尔浒之战是辽事大坏的关键,且杨镐还擅自斩杀了大将陈大道、高炫,先帝时已经判了他死刑,这样的人怎么可以出使后金谈和呢?
    其次,我大明成祖皇帝曾经说过:“大明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就算是东虏主动求和,我大明还需要考虑一二。如今陛下怎么可以屈辱的,主动向辽东一群野人提出议和呢?这实在是太有失大明的颜面了。
    整个朝堂之上没有站出来反对崇祯的,只有王在晋、徐光启等寥寥几人,就连黄立极等几位内阁学士也奉劝崇祯要三思。
    看着下面跪满了一地的官员,朱由检发觉自己并没有退缩的想法,他心中反而激起了,更猛烈的想要胜利的欲望。
    “如果连眼前这些迂腐的官员都赢不了,那么自己又谈什么想要击败皇太极,挽救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呢?”朱由检心中如此对自己说道。
    先皇兄当日赐杨镐尚方宝剑,可斩总兵以下的官员,清河逃将陈大道、高炫抛弃同僚和部下不顾,有什么不能斩的。杨镐有罪,也只是制定萨尔浒之战的四路出击计划,给了东虏各个击破的机会罢了。
    如果制定作战计划失败,就要处于死刑,朕倒是想要问问,辽事大坏的今天,除了杨镐之外,朕还要杀多少人?”
    朱由检的话音刚落,文震孟就声音洪亮的反对道:“就算杨京甫可免一死,但是这议和之事也是万万不能啊,陛下。”
    有了文震孟的带头,跪在地上的文官们,此起彼伏的发出了反对崇祯谈和的声音。
    跪在地上的官员几达300余人,看着他们跪拜在地上不肯起身的样子,很显然是想重现大礼仪之争时的左顺门事件了。
    看着下面这些口中喊着,要他收回和谈主意的官员,朱由检心中其实很清楚,这些官员只是在做秀而已。
    除了文震孟、刘宗周等有数的几人,是真心因为被先祖成例所束缚,不愿意他主动向辽东野人提出和谈之外,其他官员不过是随大流,在维护大明天朝上国体面的旗帜下,表明自己的态度罢了。
    但是这种群体无意识的行动,在互相的激励下,情绪会不断的发酵,最终会出现一种奇妙的结局。
    比如法国大革命时代的八月四日之夜,一群贵族和教士在一种神圣的情绪感召之下,背叛了自己的阶级,制定了著名的八月法令。他们几乎在一夜间废除了法国的全部封建义务,同时也消灭了自己拥有的特权。
    虽然东西方各有不同,但是人性却是相通的。这群大明文官也许不会知道什么是八月四日之夜,但是只要这种气氛一直持续下去,就算是刚刚开始只是随大流的官员,到了最后也会把自己当成是一名阻止皇帝犯错的殉道者。
    “作秀吗?难道自己还能让古人比下去吗?”朱由检心中冷笑着说道。
    “文太常和诸卿无非是以为,列祖列宗不赞成朕的做法,恐怕朕成为不肖子孙罢了。”朱由检站起来说着走下了丹陛。
    他在跪倒的官员面前慢慢走过,在文震孟、刘宗周面前停留一会,才回头召来了王承恩。
    朱由检慢慢摘下了头上的翼善冠,双眼注视了帽子一会,才继续开口说道:“既然诸卿都认为列祖列宗不赞成朕,那么朕这便亲自去请示列祖列宗就是了。”
    朱由检把翼善冠交给了走到身后的王承恩手上,然后就这么顺着御道向着午门走去了。
    跪在御道两边的官员,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大明开国200多年,朝会时皇帝丢下百官气的溜回宫去是有的,但是丢下官员,去掉冠冕,朝午门走去,这是什么情况。
    原本悲愤莫名的文官们,顿时失去了自己的气势,许多低阶官员开始交头接耳的议论了起来。
    就算是自觉自己一身正气的几位东林领袖,现在也有些恍惚起来了。
    王承恩被崇祯叫到面前时,还不明白崇祯想要做什么。但是很快他便发现,自己手上拿着的是皇帝的翼善冠时,顿时魂都有些吓飞了。
    他很快变成了双手捧着皇帝的冠冕,然后一路小跑着跟在了崇祯身后。
    朱由检刚开始还是缓缓而行,但是很快就变成了小步疾走。饶是一向脚力不错的王承恩,这时也有些追之不及。
    很快君臣两人就消失在了午门之中,朱由检经过的地方,宫内的侍卫纷纷跪了下来。
    这些侍卫同样不知道如何应付这种突发的状况,连午门都忘记了关上,就这么眼睁睁的看着皇帝走出了午门。
    看到皇帝的身影渐渐消失不见之后,黄立极似乎才清醒了过来,他迅速的对护驾侍卫亲军指挥使喊道:“你还楞在那里干嘛?赶紧去封闭宫门,难道要看着陛下就这么离开吗?”
    看着指挥使满头大汗的跑下去之后,黄立极才疾言厉色的对着身边的同僚说道:“内阁同僚和我一起去请陛下回转,其他人就在此等候吧。陛下回转之后,希望诸位适可而止吧。”
    几位内阁大学士虽然神情各异,但是现在都听从了,这个突然爆发出首辅威严的老人。
    太庙的中殿内,朱由检正盘腿坐在一个锦缎制作的垫子上。在他身边跪着的王承恩正不断的试图劝说他,重新返回朝会。
    朱由检看着自己对面放于床榻褥上的太祖牌位,微笑着说道:“王伴伴,你不必再劝说了。告诉黄首辅,除非皇祖给朕答复,否则朕从现在开始绝不进食。”
    “陛下何必如此轻贱自己,如果陛下对那些臣僚不满,只要陛下下令,我这就命锦衣卫把他们都抓起来打板子。”王承恩边说边对着朱由检不停叩首,希望崇祯放弃这个耸人听闻的决定。
    朱由检把另一个垫子挪到了王承恩的额头下,没让他继续和地面上坚硬的金砖亲热下去。
    “还不出去,难道你现在连朕的命令都不听了吗?”朱由检有些发怒的说道。
    王承恩迫于无奈,终于还是退出了中殿。在殿门外汉白玉台阶下,四位内阁大学士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样走来走去。
    看到王承恩从殿内走出来之后,黄立极立刻迎了上去,急切的问道:“陛下如何说?”
    王承恩有些木然的回答道:“陛下说:除非太祖同意他和谈,否则他绝不进食,也不离开这里。”
    施鳯来顿时诧异的说道:“陛下怎可如此轻率,这话也是太祖面前说得的?”
    李国普终于沉不住气了,他扬起头对站在台阶上的王承恩说道:“吾决不能让陛下如此行事,吾要面见陛下。”
    王承恩拦在了殿门之前,口气变得冷漠了起来:“李大学士,你刚刚不是反对陛下最为厉害的一位吗?陛下如今已经被尔等逼迫的躲入太庙了,难道你还不肯放过陛下吗?”

章节目录

挽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富春山居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富春山居并收藏挽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