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户部尚书郭允厚的支持,再加上左副都御史李夔龙在边上敲边鼓,想要反对的文官们顿时退缩了。说到底改国子监为大学,和推行义务教育法这两件事,跟这些文官的利益并没有多大冲突,他们之所以站出来反对,也只是害怕皇帝借此乘机加税而已。
    现在皇帝愿意动用自己的内库,户部尚书又愿意为之背书,文官们顿时就熄灭了反对的心思。到了天启时代,国子监这个开国初年为国培养人才的大明官学,现在已经完全被边缘化了。
    明代嘉靖之前,入国子监起码还能授个小官。但是到了今天,朝中文官讲究出身,都已经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进士看不起同进士,同进士看不起举人,科举出身的官员,看不起非科举出身的官员。在这些科举正途出身的文官把持之下,不是权贵出身的监生,基本就没机会授予官职。
    也正因为如此,到了天启年间,国子监从国初数千人的规模,已经萎缩到4、5百人左右了。这还是北京城内的国子监,南京城内的国子监甚至都需要去抓人进监,以避免出现老师比学生还要多的窘态。
    一个已经荒废到如此程度的国子监,改个名字又能有什么变化呢?这便是朝堂上文官们的想法。
    而以王守履为首的东林党人们,对于徐光启刚刚入京陛见,就似乎挑起了和内阁的矛盾,显然是乐于见到的。虽然魏忠贤被赶出京城之后,所谓的阉党也风消云散了,但是曾经的阉党成员,现在依然还是掌控着大明的朝政。
    在东林党人眼中看来,崇祯的做法过于妇人之仁了,不懂的除恶务尽的道理。但是在崇祯设立了朝会御史制度之后,明确宣布敢在朝会上进行人身攻击的,一律逐出朝堂,闭门思过一周,且本次任期考察之内不得评为优等后,原本动不动就拿君子和小人之分来弹劾别人的科道官们,顿时发言谨慎了许多,朝会上也不再如以往般,动不动吵成一团的模样。
    东林党人孜孜以求的,就是把阉党成员全部赶出朝廷,让君王身边都是东林党人这样的正人君子,恢复到泰昌年间众正盈朝的局面。
    在崇祯的操作下,阉党的首脑魏忠贤、崔呈秀虽然已经远离了朝堂,但是对于其他的阉党官员们,他却没有继续清算的意思。而对于一些东林党人上疏请求,召回被魏忠贤赶出京的东林官员,崇祯也只是同意了一部分。
    在这种状况下,王守履等人发现,阉党虽然被打压下去了,但是东林党人在朝中依然还是处于弱势。为了防止阉党卷土重来,他们需要一个朝堂之上的盟友。
    在这种时刻,徐光启这些一向不涉入党争,一心研究自然科学的技术官员,就进入了东林党人的视线。原本王守履等人还在担忧,徐光启等人会不会和朝堂上的阉党妥协,以推行他们一直主张的,借用泰西之学来变革大明的改良之政。
    所以东林党人虽然觉得徐光启改革教育的政策,有违大明祖制。但是为了确保能和徐光启等人联手对付阉党,王守履等东林科道官选择了默不出声。
    黄立极和张瑞图看着大势已然不可更改,随即默默的返回了自己的队列中去了。
    为人圆滑的次辅施凤来看到这个局面,马上做出了选择,他站出了支持了郭允厚的主张。
    至此本就不激烈的反对声音终于被压制,改国子监为大学,及推行三年义务教育法的政策获得了通过,此外崇祯还借机成立了一个独立于文官体制之外的科学院机构。
    黄立极退回去之后,抬头看了看御座上的崇祯,又看了看站在丹陛下面的徐光启。如果不是徐光启昨日才进的京城,他都要怀疑,今天的事是不是徐光启和崇祯已经商量好的了。
    他服从了天启帝的命令,协助了信王登基之后,看着之前权倾一时的魏忠贤不声不响的在朝堂中消失之后,对于崇祯没有大肆替东林党人翻案,一切力求稳妥过渡政局的方式,还是充满了赞赏的。
    但是作为内阁首辅,大明文官集团的领袖,黄立极这个位置天然是要和皇权进行博弈的。
    维持皇权的顺利交接,是他这个首辅的职责,让新登基的崇祯明白皇权的限制范围,维护文官集团的权力和利益,也是他的职责。
    大明自成祖设置内阁学士以来,内阁权力不断增加,在今天事实上成为了大明的宰相,甚至可以说某些时候超越了唐宋时宰相的权力。
    但是内阁的权力始终没有真正的明文固定下来,只是一种含糊不清的权力表述。每一任皇帝上任时,皇权和内阁的相权都会冲突,直到新皇帝和内阁妥协为止。
    如果是遇到了嘉靖这样的皇帝,就算是杨廷和这样的三朝老臣,也一样要惨淡收场。是以黄立极自信王登基以来,一直谨慎小心的观察着,希望能和崇祯获得政治上的默契,从而可以着手处理大明风雨凋零的政局。
    上次朝会中李夔龙突然提出要改革商税、废除士人及勋贵等优免商税的政策,让黄立极大吃一惊。
    他虽然知道到了今天,大明的税法已经不改不行了,但是一向阿附权贵的李夔龙,敢冒天下之大不违,把主意打到士人和勋贵身上去,实在是有些自不量力了。
    果然朝堂中的文官们迅速站出来弹劾了李夔龙,从这些文官们的弹劾内容来看,黄立极马上察觉到,李夔龙的上疏早就被人泄露出去了,人家是早有准备。
    黄立极虽然是北直隶元城人,但是黄家祖上是从山西洪洞迁来的。山西人一向好商事,黄氏一族也不例外。而朝中的官员们,以黄立极所知,山西、江浙赣地区出身的族人或亲眷没有不经商的。
    大明文官十之七八都是出身于这些地方,向士人和勋贵收税,无疑是在和大半个文官团体宣战。连他这个大明首辅都不敢做的事,李夔龙居然就这么大大咧咧的做了,而且还被文官们收到了风声。
    以黄立极的人生阅历来看,李夔龙无疑是要完。虽然在黄立极看来,魏忠贤离开之后,能指使的动李夔龙的也只有寥寥无几的几人。而敢提出这么不靠谱提议的,应该也只有刚刚登基的崇祯了。
    但是在朝中群情汹汹之下,就算是贵为天子的崇祯,大概也会毫不犹豫的抛弃李夔龙吧,一位被士人和勋贵排斥的天子,可不是什么好事。
    然而跌破眼镜的事情发生了,崇祯居然跳出来为一个办砸了差事的阉党余孽挡枪了。这可是大明开国以来未有之事,但是一干文臣可没就此放过崇祯,当年万历皇帝收矿税都被文官们指着鼻子骂搜刮民财。
    今天刚登基没几天的崇祯,却想从士人身上收税,这大明还有王法吗?面对这些文官的劝谏,以黄立极看来,崇祯不是落荒而逃,就是用廷仗来堵上文官们口了。
    然而崇祯只是在开始时怒容满面,当文官们不停的引经据典,把向士人和勋贵收税比类桀纣之暴政时,这位少年天子却反而平静了下来。
    当日文官们轮流出列,喷了崇祯足足两个时辰,一边的李夔龙都已经听的面无人色了。但是崇祯等众人说完之后,只是默默的摘下了头上的乌纱翼善冠,心平气和的说道:“诸卿既然认为朕是桀纣之君,那么就另选贤君好了,大明宗室几近百万,难道还找不出一个合乎各位心意的吗?但是,只要朕当一天这大明皇帝,商税就必须要改,士人和勋贵就必须要交商税。昔日太祖皇帝何时允许士人和勋贵经商了?享受着国家的供奉,还要操持商贾之事,还不想纳税,难道就不是与民争利了?”
    崇祯之决绝,顿时让朝中文官傻眼了。自古以来有那个皇帝会以辞职来威胁臣僚的,皇帝者天下之主也,不管是谁就任了皇帝,除非到死,没有人会自动放弃这个位置。
    崇祯要是学习他的父祖,对文官大臣责以廷仗或是流放偏远州县,他们还能落下一个规劝君王的直臣名声。
    但是崇祯拿辞职来威胁,传出去岂不是变成了奸臣乱党胁迫幼帝的剧目了吗。他们这些人中,有的本来在士林口中名声就不大好,被那些赶出京城的东林党人称为阉党败类。要是被在外的东林党人借此机会发难,他们的下场比身死族灭也差不了多少。
    顿时原本气势汹汹的文官们熄火了,御门之外安静的可怕。最后还是黄立极、李国普两人出来打了圆场。把这个问题暂且搁置了,待条件成熟再议,方才平息了这场风波。
    而黄立极也从这件事中,看到了崇祯想要改革大明的决心。黄立极虽然想要改革,但是他想要的可不是崇祯这种有可能颠覆大明的激进政策,黄立极坚定的认为,只有像他这样的老臣来主持大明的变革,才能阻止崇祯这位少年天子鲁莽的行动。
    是以,黄立极迫切的想要和崇祯能有一次完全无保留的谈话,但是他一直找不到这个机会。今天徐光启的提议,更是加大了黄立极的忧虑感,他第一次觉得事情的发展似乎已经脱离了他的掌握。

章节目录

挽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富春山居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富春山居并收藏挽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