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些日子的朝会中,朱由检通过仔细的观察,总算对天启留给自己的内阁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首辅黄立极为人低调,做事颇有章法。8月22日天启驾崩之后,便是他首先提出,遵照天启遗诏,立自己为帝,三次奉笺向自己劝进,"崇祯"年号也是他所拟定。
次辅施鳯来就像是个后世的大学教授一般的高级知识分子,国学功底深厚,性格随和。张瑞图才智过人,反应敏捷,是一个想为大明做点事的人,为人颇有城府。李国普不仅才学出色,且为人正直,很得百官的支持。
但是这些人都有个最大的缺陷,他们的仕官经历中都没有担任过亲民官。没有经历过州县,直接从翰林院选拔人员入阁,是大明内阁制中一项不成文的潜规则。
究其根本,就在于大明内阁最早是作为永乐皇帝的秘书出现的,南征北战的永乐皇帝,为了能保证自己在外出征时对朝政的掌控,就设置了这个类似于皇帝秘书处的制度。
但是随着明朝中后期文官势力的不断扩大,内阁也就从皇帝的秘书变成了没有正名的宰相了。
但是先天发育不良的大明内阁制,也就延续了挑选皇帝秘书的规则来挑选大明王朝的执政阁臣了。这样选出的内阁也就缺乏了对大明基层事务的了解,内阁成员们对于地方官上报的奏折,就无法分辨出是不是当地的真实情况。无法确认真实的大明,自然内阁制定的国策,往往就脱离了大明的实际状况了。”
朝会解散之后,朱由检并没有依照往例返回乾清宫中,而是绕道出了宫城北面的玄武门。
玄武门隔着玉带桥就是一座小山丘,“这便是日后崇祯上吊的万岁山了吗?”朱由检停下脚步抬头看去,小山上郁郁葱葱,树木繁茂,根本找不到那株出了名的歪脖子老槐树。
“陛下是想要找什么吗?不如告诉微臣,让微臣上山去找好了。”看到朱由检怔怔的对着万岁山发愣,王承恩上前了一小步,在他身后请示道。
“不,不必了。”朱由检回过头,意味深长的看了王承恩一眼,这万岁山上的歪脖子树,他总是要去见见的,不过现在还不是时候。
今天正是都知监招募新成员考试的日子,朱由检来到宫外正是想去看看考试的情况。他不再理会万岁山,而是过桥向着东北方向的都知监走去了。
都知监就在万岁山东面不远处,地方虽然不小。但是都知监作为皇帝出行,在前方清理道路的一个衙门,自然不被宫中看重。
也因此偌大的院子内,只有一排残破的房屋。看得出来,为了准备今日的考试,王德化对这里还是费心清理过一番的。不过先天不足,也只能是看起来整洁了一些罢了。
都知监所在的房屋不够大,王德化干脆就把考场放置在了院子内。由于只拼凑了300多套桌椅,因此考试也分批进行。
看到朱由检亲自跑到了都知监来,监考的王德化赶紧起身,准备让众人迎接。但是朱由检对他挥了挥手,示意不许惊动这些考试的宫女、太监们。
王德化立刻悄悄的绕过了考生,走到了朱由检身边。他正想跪下行礼的时候,朱由检阻止了他,“不用行礼了,别惊动了这些考试的考生。这是第几场了啊?总共有多少人报名?有多少人没来考试的?”
朱由检连续的提问,让王德化脑子有些短路了。楞了一会,才小心翼翼的说道:“报名的有987人,实际来考试的是876人,这是第二场考试,马上就是最后一场考试了。”
朱由检满意的看着这些场内的考生,这些人只要有三分之一能合格,就是他清理整个内宫管理机构的好帮手。这个时代能读书写字,又能计算的就是人才。
以考场内这些人的数量来计算,基本相当于北方地区一个府的读书人了。
朱由检对着身边的王德化吩咐道:“这些人不管考试合格不合格,都要把名字记录下来,那些不合格的人要让他们继续学习,作为都知监的后备人才。明白了吗?”
王德化立刻连声答应着,他虽然不知道朱由检想要重建都知监做什么,但是他明白朱由检如此大动干戈,绝不是为了建立一个负责各监行移、关知、勘合等杂事的普通衙门。
王德化原本还为朱由检不替换二十四衙门的首领太监,反而让他筹备组织重建都知监感到有些闷闷不乐。不过在看到了招募都知监成员的大手笔之后,他又为自己没有得到,明确的都知监掌印太监的任命,感到有些惶惶不安。
当场内第三批人员进入准备考试的时候,突然从院门处传来了一些杂音。
“怎么回事?卢九德,你去门口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朱由检有些不快的,对站立在一侧伺候的小太监说道。
卢九德赶紧答应了一声,就向着门口跑去了。在院门外,两名守门的太监拦住了一名中年太监,口中大声训斥着不让他入内。
那名中年太监陪着笑脸,就算是被守门的太监推搡着,也坚持不肯离去。
张省声思索了几日,终究还是心动了,想要看看这位新登基的崇祯皇帝,到底想要做些什么。
但是临到考试这天,他却被上司指派去打扫昭和殿去了。他离开的时候,正好看到小张太监正对着他偷笑,他自然明白这是小张太监暗地里做的手脚。
一番耽搁之后,当张省声做完手中的工作,匆匆赶到都知监的时候,却被守门的太监告知,他已经迟到了太久,不能入内考试了。
既然已经决定要参加这场考试,性格坚韧的张省声自然不肯就这么轻易的离去。更何况这场考试的规格之严厉,更是激起了他不容错过的决心。
“你们在这里拉拉扯扯的做什么?不知道陛下就在院内吗?”卢九德看到这幕场景,顿时喝骂道。
次辅施鳯来就像是个后世的大学教授一般的高级知识分子,国学功底深厚,性格随和。张瑞图才智过人,反应敏捷,是一个想为大明做点事的人,为人颇有城府。李国普不仅才学出色,且为人正直,很得百官的支持。
但是这些人都有个最大的缺陷,他们的仕官经历中都没有担任过亲民官。没有经历过州县,直接从翰林院选拔人员入阁,是大明内阁制中一项不成文的潜规则。
究其根本,就在于大明内阁最早是作为永乐皇帝的秘书出现的,南征北战的永乐皇帝,为了能保证自己在外出征时对朝政的掌控,就设置了这个类似于皇帝秘书处的制度。
但是随着明朝中后期文官势力的不断扩大,内阁也就从皇帝的秘书变成了没有正名的宰相了。
但是先天发育不良的大明内阁制,也就延续了挑选皇帝秘书的规则来挑选大明王朝的执政阁臣了。这样选出的内阁也就缺乏了对大明基层事务的了解,内阁成员们对于地方官上报的奏折,就无法分辨出是不是当地的真实情况。无法确认真实的大明,自然内阁制定的国策,往往就脱离了大明的实际状况了。”
朝会解散之后,朱由检并没有依照往例返回乾清宫中,而是绕道出了宫城北面的玄武门。
玄武门隔着玉带桥就是一座小山丘,“这便是日后崇祯上吊的万岁山了吗?”朱由检停下脚步抬头看去,小山上郁郁葱葱,树木繁茂,根本找不到那株出了名的歪脖子老槐树。
“陛下是想要找什么吗?不如告诉微臣,让微臣上山去找好了。”看到朱由检怔怔的对着万岁山发愣,王承恩上前了一小步,在他身后请示道。
“不,不必了。”朱由检回过头,意味深长的看了王承恩一眼,这万岁山上的歪脖子树,他总是要去见见的,不过现在还不是时候。
今天正是都知监招募新成员考试的日子,朱由检来到宫外正是想去看看考试的情况。他不再理会万岁山,而是过桥向着东北方向的都知监走去了。
都知监就在万岁山东面不远处,地方虽然不小。但是都知监作为皇帝出行,在前方清理道路的一个衙门,自然不被宫中看重。
也因此偌大的院子内,只有一排残破的房屋。看得出来,为了准备今日的考试,王德化对这里还是费心清理过一番的。不过先天不足,也只能是看起来整洁了一些罢了。
都知监所在的房屋不够大,王德化干脆就把考场放置在了院子内。由于只拼凑了300多套桌椅,因此考试也分批进行。
看到朱由检亲自跑到了都知监来,监考的王德化赶紧起身,准备让众人迎接。但是朱由检对他挥了挥手,示意不许惊动这些考试的宫女、太监们。
王德化立刻悄悄的绕过了考生,走到了朱由检身边。他正想跪下行礼的时候,朱由检阻止了他,“不用行礼了,别惊动了这些考试的考生。这是第几场了啊?总共有多少人报名?有多少人没来考试的?”
朱由检连续的提问,让王德化脑子有些短路了。楞了一会,才小心翼翼的说道:“报名的有987人,实际来考试的是876人,这是第二场考试,马上就是最后一场考试了。”
朱由检满意的看着这些场内的考生,这些人只要有三分之一能合格,就是他清理整个内宫管理机构的好帮手。这个时代能读书写字,又能计算的就是人才。
以考场内这些人的数量来计算,基本相当于北方地区一个府的读书人了。
朱由检对着身边的王德化吩咐道:“这些人不管考试合格不合格,都要把名字记录下来,那些不合格的人要让他们继续学习,作为都知监的后备人才。明白了吗?”
王德化立刻连声答应着,他虽然不知道朱由检想要重建都知监做什么,但是他明白朱由检如此大动干戈,绝不是为了建立一个负责各监行移、关知、勘合等杂事的普通衙门。
王德化原本还为朱由检不替换二十四衙门的首领太监,反而让他筹备组织重建都知监感到有些闷闷不乐。不过在看到了招募都知监成员的大手笔之后,他又为自己没有得到,明确的都知监掌印太监的任命,感到有些惶惶不安。
当场内第三批人员进入准备考试的时候,突然从院门处传来了一些杂音。
“怎么回事?卢九德,你去门口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朱由检有些不快的,对站立在一侧伺候的小太监说道。
卢九德赶紧答应了一声,就向着门口跑去了。在院门外,两名守门的太监拦住了一名中年太监,口中大声训斥着不让他入内。
那名中年太监陪着笑脸,就算是被守门的太监推搡着,也坚持不肯离去。
张省声思索了几日,终究还是心动了,想要看看这位新登基的崇祯皇帝,到底想要做些什么。
但是临到考试这天,他却被上司指派去打扫昭和殿去了。他离开的时候,正好看到小张太监正对着他偷笑,他自然明白这是小张太监暗地里做的手脚。
一番耽搁之后,当张省声做完手中的工作,匆匆赶到都知监的时候,却被守门的太监告知,他已经迟到了太久,不能入内考试了。
既然已经决定要参加这场考试,性格坚韧的张省声自然不肯就这么轻易的离去。更何况这场考试的规格之严厉,更是激起了他不容错过的决心。
“你们在这里拉拉扯扯的做什么?不知道陛下就在院内吗?”卢九德看到这幕场景,顿时喝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