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变来得太突然了,甚至连米切尔都有点不敢相信。
    当时,排在队列前面的“蒙大拿”号、“康涅狄格”号、“阿肯色”号与“伊利诺伊”号(bb92,与“南达科他”级的第七艘,即bb67同名)已经打出了第十四轮齐射,了望员刚刚报告无一命中之后,“德意志”号战列舰的尾部就发生了猛烈的爆炸,随即又发生了更加距离的第二次爆炸。
    这次,最先反应过来的是舰队里的作战参谋。
    不用询问,作战参谋都知道,取得战果的肯定是“伊利诺伊”号,因为这艘战列舰的c炮塔出了点小故障,从第十一轮齐射开始,开火的时间就比编队齐射时间晚了大概半分钟,因此炮弹落下的时间也就晚了大概半分钟。
    随即,了望员判断出,“德意志”号的爆炸点在其c炮塔附近。
    也就是说,从“伊利诺伊”号c炮塔三门主炮中打出的三枚穿甲弹击中了“德意志”号的c炮塔。当然,只击中了一次,而不是二次。第二次爆炸与穿甲弹没有多大的关系,而是主炮弹药舱产生的!
    这一观察结果完全正确。
    击中了“德意志”号的炮弹确实是从“伊利诺伊”号的c炮塔打出的,且命中点就在“德意志”号战列舰c炮塔的正面。穿甲弹击穿了装甲,在扬弹机附近爆炸。而按照德国海军的作战条令,只有在敌舰齐射的炮弹落下之后,才能从弹药库内提升弹药,以免在提升弹药的时候因为炮塔被击中,而扬弹通道内的防火门没有关闭,导致弹药库爆炸。虽然这些作战条令在以往的战斗中都发挥了很关键的作用,当初“格奈森瑙”号能够从英国海军“声望”号的炮口下逃生,就是因为其炮塔被摧毁之后,并没有威胁到弹药库。但是,这次却不太灵了,德军官兵恐怕怎么也想不到,竟然有三枚炮弹晚了大概半分钟落下,而且还正好打中了炮塔,击穿了炮塔的正面装甲。
    结果可想而知,不但炮塔内的官兵悉数阵亡,开启的扬弹通道成为了最致命的隐患。
    首先是已经升入炮塔的一组发射药包被引爆,随即烈焰顺着扬弹通道而下,引爆了正在提升的另外一组发射药包。因为“德意志”级战列舰的排水量太小,没有采用分层设计的弹药舱,也就没有办法在提升发射药的时候关闭防火门,所以爆炸产生的烈焰迅速涌入了弹药舱。最先爆炸的是位于弹药舱最下面的发射药包,随即储备在弹药舱里的炮弹,以及炮弹的引信也被引爆了。
    对任何一艘战列舰来说,这都是致命的一击。
    所有战列舰的主炮弹药舱都在舰体水线部位以下,这种设置方式不但可以减少弹药舱被直接击中的概率,还能够在弹药舱被击中之后迅速向里面注水,避免弹药爆炸。而快速战列舰的主炮弹药舱一般有上下三层,上面二层用来储备各种类型的炮弹,而最下面的一层用来储备发射药包。这种布置方式也能够最大限度的确保弹药舱的安全,可问题同样突出。那就是,储备发射药包的舱室距离舰底太近,甚至贴近了龙骨,如果发射药包发生爆炸,战舰就得完蛋。
    海战中,还没有任何一艘战列舰在主炮弹药舱发生爆炸之后幸存了下来。
    剧烈的爆炸直接抛飞了c炮塔顶部的装甲板(不得不承认,“德意志”级战列舰的主炮炮塔与舰体结合得相当牢固,这与德国精湛的制造业有着密切关系,如果换成别的战舰,恐怕被抛飞的就不是炮塔顶板,而是整座炮塔),同时炸断了战舰的龙骨,并且导致弹药舱附近的舰体上出现了数十道裂痕,舰尾部分几乎完全脱落。
    在此情况下,战沉是不可避免的结局。
    随着大量海水涌入,“德意志”号舰尾重量急剧增加,在不到一分钟内,尾倾角度就超过了三度,而且尾倾的速度越来越快。此时,战舰上的损管人员已经来不及关上水密门了,更不可能阻止海水涌入爆炸点前端的舰体。另外,海水还顺着断裂的推进轴套管涌入了轮机舱,随即又涌入了锅炉舱,导致“德意志”号迅速丧失了发电能力(爆炸发生后,“德意志”号就彻底丧失了航行能力)。
    丧失了发电能力之后,不但抽水机“罢工”,就连所有火炮都变成了哑巴。
    似乎意识到“德意志”号已经完蛋了,在打出了第十五轮齐射之后,排在队列前方的四艘战列舰将炮口全部转向了“日耳曼”号战列舰,并且在十一点四十六分的时候向“日耳曼”号打出了第一轮齐射。
    为了避开前面的“德意志”号,“日耳曼”号进行了战术机动。
    这让“日耳曼”号避开了四艘“蒙大拿”级战列舰打来的炮弹,而另外四艘“蒙大拿”级战列舰对其打出的第十三轮齐射也全部落空。
    在规避的时候,“日耳曼”号没有停止还击,甚至还收获了一个战果。
    按照了望员的记录,炮弹落在了美军二号主力舰,也就是“康涅狄格”号的后烟囱左侧的副炮炮塔上,并且炸掉了整座副炮,并且在舰体内发生爆炸。实际情况则不尽相同,炮弹确实摧毁了副炮炮塔,只是没有打穿水平装甲,而是在击穿了露天装甲之后,在上层建筑内发生了爆炸,并且炸断了二根烟道。
    这对“康涅狄格”号几乎没有影响,因为炸断的是排烟管道,而爆炸后舰体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窟窿,结果原本应该顺着烟囱排出去的烟尘全都从受损的舰体处排了出去,从而使连接在这二根烟道上的三a号与三b号锅炉照样能够正常工作。
    这从一个侧面反应出了“蒙大拿”级战列舰强大的防护性能。
    当时,双方的交战距离不到一万五千米,而“日耳曼”号使用的是四百毫米重型穿甲弹。以往,在这个距离上,“皇帝”级乙型战列舰曾经多次击穿“北卡罗来纳”级与“南达科他”级战列舰的水平装甲,甚至能够用重型穿甲弹打穿“衣阿华”级的水平装甲,即便是面对“罗得岛”级战列舰,也有很大的机会穿透其水平装甲。
    毫无疑问,“蒙大拿”级战列舰的水平装甲厚度超过了二百八十毫米,如果算上露天装甲,其水平防护装甲的总厚度肯定在三百二十毫米以上,甚至有可能达到三百五十毫米。这个厚度,绝对是四百毫米重型穿甲弹难以对付的。
    相反,面对美军的十六英寸重型穿甲弹的时候,“日耳曼”号就显得不堪一击了。
    实际上,水平防护能力与“皇帝”级乙型战列舰持平(实际上略微差一点,主要是为了减轻上层建筑的重量,降低战舰的重心,提高稳定性,“德意志”级战列舰的露天装甲厚度比“皇帝”级乙型战列舰薄了大概十五毫米,当然这个影响并不是很大)的“德意志”级战列舰根本不可能挡住从一万五千米外飞来的十六英寸重型穿甲弹。即便将交战距离提高到二万米,十六英寸重型穿甲弹都能轻而易举的砸穿“德意志”级战列舰的水平装甲,甚至还能打穿关键部位的强化装甲。
    十一点四十八分,“日耳曼”号挨了第一次重创。
    穿甲弹落在了烟囱后方的平台上,在打穿了上层建筑的装甲之后,改变了前进方向,几乎以垂直角度连续穿透了三层甲板,然后击穿了三号轮机舱上方的水平装甲与强化装甲,最终在轮机舱内部发生爆炸。
    仅仅一分钟之后,“日耳曼”号再次中弹。
    穿甲弹直接落在了舰体右侧距离舰首一半的位置处,并且毫不费力的打穿了露天装甲与水平装甲,在司令舰桥右侧的水线以下部位发生爆炸,最终不但在战舰右侧开出了一个巨大的裂口,导致相邻十多个舱室进水(缺乏装甲甲板与装甲隔板的直接后果),还炸断了通往通信中心的电缆线,以及连接着附近几台抽水机的电缆线。
    可以说,打到这个时候,美军舰队的命中率已经提高了不止二倍。
    毕竟,在一万五千米都不到的距离上,如果命中率仍然达不到百分之一,那美军的素质也差得太离谱了。
    到十一点五十五分的时候,“日耳曼”号又挨了五枚穿甲弹,其中四枚落在了舰体上,且都击穿了装甲,在舰体水线以下部位爆炸。最要命的是,爆炸点集中在了战舰的右舷上,且没有出现反复命中的情况。
    此时,“德意志”级战列舰的设计缺陷暴露了出来。
    因为加强烟囱防护,增加了几百吨的重量,工程师不得不从其他方面减少重量,这其中就包括削减露天装甲的厚度,以及降低甲板与隔板的厚度。削减甲板与隔板厚度的直接结果是,无法挡住穿甲弹爆炸产生的弹片,从而使战舰的水密设计形同虚设。实战中,如果舰体中弹,弹片足以打穿甲板与隔板,导致相邻舱室全部进水,从而使战舰在遭到重创后严重进水。
    毫无疑问,这将极大的降低战舰的综合生存能力。
    仅仅挨了不到十枚穿甲弹,“日耳曼”号的右倾角度就超过了十二度,而且因为近四分之三的右侧舱室进水,导致战舰丧失了扶正的能力。或者说,即便向左侧舱室注水,也只能勉强使战舰恢复平衡,却无法阻止战舰下沉,因为其进水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储备浮力。
    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援助,“日耳曼”号必沉无疑。
    也就在这个时候,以“俾斯麦”号为首的六艘战列舰在距离美军战列线大概一万一千米处完成了编队转向。
    显然,战斗并没有因为二艘“德意志”级战列舰的退出而结束。(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a href="http://www.qidian.com" target="_blank" class="linkcontent">www.qidian.com</a>,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章节目录

巨浪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闪烁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闪烁并收藏巨浪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