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魂》最后一个月求月票了。
    为新书《砺刃》做广告,书号1013328。一部写现代特种战争的军事小说,喜欢的兄弟们请速速收藏,推荐!
    *****
    在巴尔迪摩遭殃后,美国政府也迅速意识到,唐帝国战略航空兵的打击重点已经转移到了美国本土东北部地区,而且以轰炸大城市为主。在三月五日的时候,美国总统召开了一次特别军政会议。
    当时美国总统最想知道的就是航空兵能否确保东北部地区的安全,而阿诺德根本就不敢做出任何实质性的保证,只说将尽量提高防空力量,确保安全。换句话说,连一向骄傲的阿诺德也知道美国航空兵已经无法确保美国本土的安全了。
    得到了阿诺德这个模棱两可的回答之后,德拉诺立即下达了一条命令,那就是尽快把东北部地区的工厂设施转移到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面的内陆地区去,同时尽量转移大城市的居民,特别是工厂工人。
    在总统下达了这条命令之后,疏散工作全面展开。而在此之前,巴尔迪摩的疏散工作已经开始了。当时没有遭到轰炸的大中型城市的居民都在向内地转移。可问题是,美国东北部地区是美国城市分布最密集,人口最集中的地区,这里居住着美国四成以上的人口,有可能在短期内将所有人都疏散走吗?而且能够将所有人都疏散走吗?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当时美国东北部地区的人口超过了6500万,要疏散这么多人,几乎是不可能的。做一个纯理论的计算,一节列车车皮可以运载200人,一列火车20节车皮,那么一次可以疏散4000人,如果依靠铁路,就需要动用16000车次,将美国东北部地区的所有铁路都用来疏散人员,至少需要两个月的时间。一辆卡车可以运载20人,50辆卡车组成一个车队,一次运载1000人,那么就需要动用65000趟车队,这需要占用美国东北部与内地公路线至少四个月的输送能力。更重要的是,不管是铁路,还是公路,能够用来输送人员的都只占到了运力的很小一部分。
    更重要的是,绝不是任何人都愿意离开自己的家园,而且也不可能只带人,不带生活用品。如果都算上,那么所需要运送的人员与物资将是一个天文数字。美国政府也不可能让东北部地区的所有城市都变成空城,唐帝国的战略航空兵也不可能停止轰炸。按照最乐观的估计,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美国才能够将东北部地区的工厂,以及大概一半的人员疏散到内陆地区。很明显,唐帝国不会给美国这么多的时间。
    话又说回来,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的内陆地区又绝对安全吗?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如果罗云冲肯承担损失,美国没有任何地方是绝对安全的,“鹏”式轰炸机的最大打击半径足以覆盖整个美国本土。
    迫使美国进行战略疏散也是战略轰炸的一个重要目的。任何工厂在搬迁的时候都不可能进行正常的生产。而且重工业的搬迁工作相当麻烦,这会严重降低美国的生产能力。当年,在英美航空兵大规模的轰炸德国的鲁尔区的时候,德国就被迫将工厂转移到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区,以及柏林附近,结果导致德国在25年与26年的工业生产能力下降了近四分之一,差点就坚持不下来了。
    根据当时帝国情报部门的初步估计,当美国大规模疏散东北部地区的工厂时,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将至少降低两成。同时,因为美国东北部地区的工厂多半是零件加工工厂,其中以为战车,战机提供零备件的工厂为主,这就必然影响到美国陆军以及航空兵的作战能力。这份评估在战后得到了证实,如果说在29年3月份之前美国航空兵还能够勉强与帝国战略航空兵对抗,在墨西哥作战的美国陆军也能够勉强顶住帝国陆军远征军的强大攻势的话,那么从29年3月份开始,美国在这两条战线上都失去了支撑能力,崩溃只是先后的事情!
    如果从总体影响来看,轰炸巴尔迪摩的意义更为重大。虽然在巴尔迪摩死于轰炸的美国人并不是很多,比起波士顿与纽约,乃至美国东南部的很多中型城市都要少得多,但是正是对巴尔迪摩的全面轰炸让美国被迫开始向内地转移工厂。可以说,直到这个时候,战略轰炸才走上了正轨,而且战略轰炸的真正意义也显现了出来。
    罗云冲在8日就拿到了情报,得知美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工业与人口疏散。当时,他面临着一个选择,一是继续集中轰炸美国东北部地区的大城市,比如弗吉尼亚比奇就是他选定的下一个目标。要么转为轰炸工业目标,即分散轰炸,不再集中攻击大城市,因为美国东北部地区的很多工厂是在中小城市,而不是完全集中在大城市的,反而是大城市的工厂相对数量要少一些。
    很明显,继续轰炸大城市,可以赶在疏散完成之前杀伤更多的人员。毕竟,所有向内地转移的居民都将成为工厂的工人,继续为美军生产武器装备,弹药物资,这就会助长美军的战斗力,让美国坚持更久。而分散轰炸工厂,则可以削减美国的战争潜力,让这些工厂永远都无法恢复生产,可是当时情报部门提供的参考意见是,任何转移的工厂在三到四个月之内无法恢复正常生产,而且要达到全部产能,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而半年之后,局势肯定会有重大改变。
    就在罗云冲犹豫着是否应该转变轰炸方式的时候,一名高级参谋提出了一个相当大胆的建议,那就是趁美国忙着转移工厂与人员的时候,集中力量轰炸美国东北部地区的大型军事目标,比如诺福克军港,以及位于特拉华州的米尔福德航空兵基地,首先摧毁美国东北部地区的防御力量,然后再展开全面轰炸。
    经过了反复思考后,罗云冲采纳了这个建议,而且他首先就选择了诺福克军港为打击目标。当然,轰炸行动不可能只集中在诺福克,为了掩护轰炸行动,更准确的说是掩饰打击军事目标的轰炸战术,同时还将全面轰炸邻近诺福克的弗吉尼亚比奇。
    九日,轰炸行动的策划工作基本上完成。这次仍然将集中出动所有的轰炸机,只是这些轰炸机将分头执行两个任务。
    轰炸诺福克军港的轰炸机有五支编队,每支编队十个中队,一攻六百架轰炸机,分成五批进入,重点轰炸港口基础设施,以及周围的美军营地,仓库,机场等等军事目标。同时,第二特混舰队也将参加轰炸行动,派遣至少6个中队的舰载轰炸机去打击港口内的舰船。
    大部分轰炸机都将前去轰炸弗吉尼亚比奇,轰炸机群分成了十五个编队,每个编队八到十个中队,共计1600余架轰炸机参加行动,轰炸重点是弗吉尼亚比奇的主城区,以及几座重要的工厂,特别是为海军提供零备件的两家工厂。
    担负护航任务的是部署在百慕大群岛的5个中队的护航战斗机,以及第2支援舰队出动的18个中队的护航战斗机。这样,就能够保证为每支轰炸机群,包括战术轰炸机群提供护航掩护。
    为了压制美军的防空战斗机,同时让舰队避免遭到美军航空兵的反击,第二特混舰队将出动三个中队的战斗轰炸机提前袭击米尔福德航空兵基地。参加压制行动的都是帝国海军舰载航空兵最优秀的飞行员,另外还将有至少一个小队的侦察机为这些战斗机提供支持。
    可以说,这是自战略轰炸开始以来,行动规模最大,而且组织最为复杂的一次轰炸行动了。更重要的是,在这次轰炸行动中,郝东觉首先提出了“防空压制”的新式战术。罗云冲很清楚郝东觉在指挥航空作战方面的才华,在郝东觉提出了这个观点之后,他直接就采纳了,而且授权郝东觉全权负责。
    在当时,“防空压制”绝对算得上是崭新的航空战术。这与出动电子飞机干扰美军的雷达不一样,“防空压制”更强调硬杀伤,即以摧毁敌人的防空能力为主,而不仅仅只是干扰敌人的防空能力。
    因为这是一套新提出的航空战术,所以才第一次执行防空压制任务的时候,郝东觉派出去的都是高性能的战斗轰炸机,而且安排的都是最优秀的飞行员。这次行动也带有很大的实验性质,且压制范围仅限于米尔福德航空兵基地,也就是机场,还没有发展到针对高射炮阵地的压制行动。因此,这次作战行动的根本目的是要限制米尔福德航空兵基地的作战能力,让部署在这里的美军战机飞不起来,以确保轰炸机群,以及舰队的安全。
    在11日的轰炸中,由江文翰,安士乐,王志华三名超级王牌率领的防空压制部队可以说是战场上最耀眼的一支部队了。虽然针对诺福克与弗吉尼亚比奇的轰炸行动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可是这三支部队在战场上的活动给了郝东觉与罗云冲更大的启发。
    当时,米尔福德航空兵基地是拱卫华盛顿最主要的机场,部署有200多架防空战斗机。如果让这200多架战斗机都升空的话,那对轰炸机群来说绝对是一场灾难。而仅仅三个中队的战斗轰炸机就使米尔福德航空兵基地彻底瘫痪,从轰炸机进入,到轰炸结束,没有一架美军的战斗机能够顺利起飞,就算是强行起飞的战斗机都被迅速击落了。也正是如此,在当天的轰炸行动中,只有9架轰炸机被击落,而且有7架是被高射炮击落的,只有2架是被美军的防空战斗机击落的。这是自大规模集中轰炸开始以来,首次被高射炮击落的轰炸机多于被防空战斗机击落的轰炸机数量的轰炸行动。
    仅仅一次轰炸,诺福克军港就被彻底的瘫痪掉了,港口里近九成的重要基础设备被炸毁,当时停泊在军港里的二十多艘舰船几乎全部被击沉,或者是在负伤后搁浅。港口内储备了数百万加仑的燃料库被炸中后,足足烧了一天一夜。
    弗吉尼亚比奇也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超过一半的市区遭到了轰炸,数十万人伤亡或者是流离失所。三天后,即3月14日,弗吉尼亚比奇再次遭到了轰炸,最终被炸成了一昨鬼城。在两次轰炸中,有21万市民伤亡,上百万人被迫转移到了别的城市或者是乡村。在14日的轰炸中,第二特混舰队的防空压制部队再次出动,又成功的掩护了轰炸机群。当时,第2支援舰队已经撤到了外海去补充燃料与弹药,只有5个中队的岸基护航战斗机出动,结果在这天出动的2083架轰炸机中,只有13架被击落,战损率仍然远低于以前的轰炸。
    通过14日的轰炸行动,防空压制战术的有效性得到了证实,罗云冲与郝东觉都认识到,安排舰载战斗机为轰炸机护航实际上是一种浪费,而且护航本身也是一种被动的防御作战方式,而要击败对手,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主动出击,而防空压制战术的根本思想就是通过主动攻击来瘫痪敌人的防空作战力量。
    也正是在得出了这个结论后,罗云冲立即调整了轰炸行动,在完成了对弗吉尼亚比奇的毁灭性打击之后,轰炸重点全部转移到了美军的军事目标,特别是航空兵基地,野战机场等对轰炸机群有着重大威胁的军事目标上。同时,舰载航空兵也是全面出动,配合与支援战略航空兵的行动。在16日,第1支援舰队到达战场,第2支援舰队也完成了补给后,舰队航空兵的规模达到了顶点。
    当时的防空压制战术理论仍然是不健全的,需要经过实践来逐步完善,也正是罗云冲与郝东觉都认识到了防空压制的重要性,因此,在第二阶段战略轰炸的后期,防空压制作战成为了重点任务!(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a href="http://www.qidian.com" target="_blank" class="linkcontent">www.qidian.com</a>,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章节目录

海魂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闪烁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闪烁并收藏海魂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