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拿到了会议的纲领性文件,以及双方出席会议的主要人员名单之后,甘永兴与谈仁皓搭乘飞机离开了舟山,经过两次中途的降落加油,飞往了德黑兰。
因为唐德双方最高统帅已经在基本意见上达成了一致,因此会议讨论的范围也扩大了很多,主要有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俄战场的下一阶段行动;二是西欧战场上的总决战;三是东地中海与北非战场上的战略态势;四是美国参加欧洲战争的时间;最后一个就是唐帝国海军在大西洋上的作战行动。
最后一个议题是临时加进去的,按照之前的安排,如果重点是在对俄战场上的话,那么唐帝国海军就不需要急着在大西洋上展开行动,而现在的方向已经修改了。按照德国提供的计划,如果法国在一年之内被击败的话,那么欧洲的联合舰队将被削弱很多,到时候唐帝国海军就可以在东地中海,或者是大西洋上采取战略进攻,协助德国击败英国。同时,这又是一个最不受关心的问题,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局面确定下来,在美国海军被彻底击败之前,唐帝国海军实际上很难派遣重兵进入大西洋,也就无法在大西洋方向上采取有效的战略进攻行动。
“德国人的胃口还真是不小啊。”谈仁皓是在飞机上看完会议的纲领性文件的,最后一点就是德国人新提出来的要求。“现在我们在太平洋上连胜利的希望都没有看到,我们甚至连澳洲与夏威夷这两个战略点都没有攻占,就要我们出兵北大西洋,帝国海军再强大,也不可能同时在两个方向上展开战略进攻行动。”
“这是德国人的计策。”甘永兴则看得更透彻。“以进为退的计策。”
“什么意思?”谈仁皓朝甘永兴看了过去,“你是说,德国人是准备拿这个来跟我们讨价还价?”
甘永兴笑着拿起了香烟。“太平洋上的情况我们都很清楚,德国人更清楚,如果不是我们在太平洋上的主动进攻,迫使美军源源不断的向太平洋战场增兵的话,恐怕现在美国大兵就已经在欧洲战场上作战了。根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美国陆军有三成的兵力用在了澳洲,另外还在夏威夷群岛,以及其他几座岛屿上部署了重兵。如果我们现在出兵北大西洋,就必须得在太平洋上由攻转守,而美国也肯定会采取相应的策略,他们要么在太平洋上大举反攻,结果是很明显的,我们很有可能回到美国参战之前的状态,随即抽调大批兵力加强太平洋战场,最后德国不得不单独面对英法与俄罗斯在两个方向上的威胁。要不就是趁我们还没有进入北大西洋之前,将大批兵力送往欧洲,结果就是德国不得不在西欧战场上面对如同潮水般的美国陆军,而他们想在一年之内击败法国的计划也就仅仅只是个计划了。”
“也就是说,德国的目的就仅仅是通过提出这个不切合实际的要求,让我们在其他方面上做出让步?”
“对,这肯定是他们的想法。先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争取跟我们达成妥协意见,然后让我们在其他方面让步。”甘永兴点上了烟,“不过嘛,陆军方面已经想到了。”
“陆军?”谈仁皓又有点惊讶了,这应该是海军与德国的矛盾,陆军来插手做什么?
“准确的说,是首相大人已经预料到了这一点,所以早就做了安排。”甘永兴笑了起来,“如果德国提出要我们在被大西洋战场上做出贡献的话,我们与波斯帝国就将要求德国在南欧方向上也做出一定的贡献,让德国出兵攻打意大利。”
“这显然不可能。”谈仁皓一愣,接着就笑了起来,“这么说来,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为出兵北大西洋的事情烦恼了?”
“大方面应该没有问题的,不过小方面嘛,还是少不了与德国人扯皮的。”甘永兴耸了下肩膀,“你先看下这次会议来的那几个德国将领的资料,这样跟他们进行协商的时候更方便一点。”
谈仁皓点了点头,就接着看了起来。
如果说北大西洋是唐帝国的软肋的话,那么欧洲的南线战场就是德国的软肋。开展至今,虽然德国与意大利已经相互宣战,但都宣而不战,一是因为欧洲中部山区的地形极为恶劣,不适合大兵团作战,二是双方的矛盾还没有到非打一场不可的地步。
德国在东线与西线战场上已经是疲于奔命了,如果再多一个南线战场的话,那么德国将很难坚持下去。因此,在德国与意大利相互宣战之后,德国只在阿尔卑斯山方向上部署了十五个山地步兵师的兵力,借助有利的防御地形,硬是在这个方向上挡住了数倍的意大利军队,双方之间的几次小规模战斗都以德军的胜利而结束,结果意大利也以地形糟糕,交通不便得众多理由不再向德国发动进攻了。
意大利参战的主要原因也不是与德国的矛盾,而是与波斯帝国的矛盾。在上次大战结束之后不久,意大利与波斯帝国就差点爆发一场大规模战争,而战争的起因就是北非的殖民地。
一战之前,阿比西尼亚(现在的埃塞俄比亚)是意大利的殖民地,大战期间,波斯帝国从埃及出兵,迅速的扫荡了这快东非之角上的殖民地,将其据为己有。在战后的谈判中,波斯帝国一直拒绝把阿比西尼亚交换给意大利,而且在这里扶持起了一个亲波的皇帝。意波就此结仇。经济危机之后,意大利走上了***的扩军道路,并且在11年的时候出兵入侵阿比西尼亚,而当时波斯帝国内外交困,根本就无法协助这个仆从国对抗意大利。最终,波斯帝国连接唐帝国,德国共同制裁意大利,而英法美俄等国则暗中支持意大利,为意大利提供了大量的石油,钢铁等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
在大战爆发之前,阿比西尼亚的发意斗争仍然在进行之中,亲波皇帝已经流亡到了德黑兰,成立了流亡政府。波斯帝国也在向抗意的军队提供军事援助,只是没有急着介入战争。当双方都参战之后,波斯帝国立即出兵切断了意大利通往阿比西尼亚的陆上交通线,而唐帝国舰队在南大西洋的存在也让意大利无法通过海运向阿比西尼亚战场输送兵力。结果,在22年,也就是战争爆发的第二年,波斯帝国借助唐帝国一支规模不大的远征军的帮助,迅速的扫荡了阿比西尼亚,将意大利的触角赶出了东非之角。
也正是从此开始,意大利联合同样在北非殖民地上与波斯帝国有着重大矛盾的西班牙,法国出兵北非,进攻埃及,争取打下苏伊士运河,将波斯帝国的势力赶出北非。这也是意大利参战的主要原因。
从这点上来看,意大利实际上与德国的矛盾并不大,意大利参战的主要目的就是北非的殖民地,而不是欧洲的霸权。因此,德意两国的欧洲南部战线也成为了一条寂静的战线,双方都没有要发动战略进攻的意图或者实力,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在这个次要战场上投入太过的兵力了。
德国向唐帝国提出了一个几乎无法满足的要求,作为“回报”,唐帝国提出的要求实际上也是德国所无法做到的。同盟毕竟只是同盟,两国之间的矛盾仍然无法消除。说白了,双方都在尽最大限度的为自己争取利益,虽然绝大部分时候双方的共同利益是重合的,但是在某些特殊方面,双方的利益又是相互矛盾的。
谈仁皓在明白了首相提出让德国出兵南欧的意图之后,他也就没有多想了。这不过是政治家的一盘游戏而已,而他到德黑兰去面对的则是德国军人,因此,他也对德国军人更为感兴趣。
因为这次主要讨论大陆战场上的作战行动,因此双方参加会议的主要都是陆军将领,而海军将领不过是个陪衬而已。德国代表团的首席代表是曼施坦因陆军元帅,另外德国空军,海军也都有将领参加。
德国的元帅与唐帝国的元帅并不一样。在唐帝国,元帅在更大的程度上是一种身份与地位的象征。自从唐帝国设立“元帅”这个军衔之后就规定,只有两军统帅才是现役元帅,也就是说,元帅与军种司令是挂钩的,而其他的元帅也肯定曾经担任过陆海两军的司令。而在德国,元帅在更大的程度上是一种荣誉,以及奖赏。除了军阶更高一点,元帅在指挥权限上并无对等的职务,因此德国军队里有很多元帅,特别是在战争期间,元帅几乎是“量产”出来的。比如到现在,德国陆军就有十几个元帅了,而这种情况在唐帝国根本就不会存在。
谈仁皓很仔细的看完了曼施坦因的资料,他拿到的资料并不多,内容也很简练,可从这其中,谈仁皓也看出了点名堂来。
曼施坦因原本姓列温斯基,出生于贵族,在年幼的时候过继到姨夫家之后才改姓曼施坦因,而其生父就是一名炮兵将领。18岁的时候参军,先任近卫步兵团的见习军官,并且在一年之后成为了正式军官。在参加一战的时候晋升为上尉。一战结束之后,德国因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曾长期限制军备发展,而曼施坦因在此期间参加了一个致力于重新组建武装力量的委员会,并且担任了高级参谋。在大战爆发前,曼施坦因在其他国家访问的时候接触到了大量装甲兵方面的信息,并且吸取了很多经验,并且随后进入德军总参谋部,在此晋升为将军,并且相继担任了很多要职,使他能够接触到德国军方的高层决策。
战争爆发的时候,曼施坦因以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的身份在东线战场上与俄军打了几次极为漂亮的战役。随后调往西线战场,出任第38军军长,并且在西线战场上顶住了法国装甲兵的猛烈进攻,通过一系列的果断,迅速,猛烈的反击扭转了西线战场上的败局,并且最终攻入了比利时,从北面合围了法国,彻底扭转了西线战场上的局面。接着,他再次前往东线,指挥第56装甲军在维斯瓦河顶住了俄军的猛烈进攻,而且正是他的优秀表现,最终使俄军在距离柏林一步之遥的地方停了下来,再也无法前进一步。在此,曼施坦因以其优秀的表现,杰出的贡献被晋升为战场元帅。
从这份履历上可以看得出来,曼施坦因是一个非常精通装甲战的指挥官,而且他所擅长的绝不是防御(在德军中,最擅长在逆境中防御的是莫德尔),而是进攻。虽然曼施坦因指挥的机会都是处于不利局面下的战斗,可他仍然通过有效的反击瓦解了敌人的进攻,他所获得的胜利都是在有限防御,迅猛反击的基础上取得的。因此,曼施坦因实际上是一个更擅长进攻的将军,而不是一个更擅长防御的将领。
“这次是由曼施坦因来负责策划西线战场上的进攻?”谈仁皓抬头朝同样在看文件的甘永兴看了过去。
甘永兴愣了一下,说道:“具体的我们还不清楚,也许是吧。你觉得有问题吗?”
“不,只是猜测而已。”谈仁皓笑着摇了摇头,“从这份简历上来看,曼施坦因是很擅长进攻的,如果由他来指挥西线战场上的战略进攻的话,也许德国还真有可能在一年之内完成扫荡法国的行动。”
甘永兴放下了文件。“这得看曼施坦因能得到多少支持,以及他手下的将领怎么样。”
谈仁皓暗叹了口气,一个好的将军是不够的,战场上需要的是一支好的军队!
****
晕了,前面那个是第十五次额外爆发,记错了,哎!兄弟们,有月票就支持点给闪烁吧!
推荐兄弟的书:《仙道厚黑录》,书号:123027。
因为唐德双方最高统帅已经在基本意见上达成了一致,因此会议讨论的范围也扩大了很多,主要有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俄战场的下一阶段行动;二是西欧战场上的总决战;三是东地中海与北非战场上的战略态势;四是美国参加欧洲战争的时间;最后一个就是唐帝国海军在大西洋上的作战行动。
最后一个议题是临时加进去的,按照之前的安排,如果重点是在对俄战场上的话,那么唐帝国海军就不需要急着在大西洋上展开行动,而现在的方向已经修改了。按照德国提供的计划,如果法国在一年之内被击败的话,那么欧洲的联合舰队将被削弱很多,到时候唐帝国海军就可以在东地中海,或者是大西洋上采取战略进攻,协助德国击败英国。同时,这又是一个最不受关心的问题,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局面确定下来,在美国海军被彻底击败之前,唐帝国海军实际上很难派遣重兵进入大西洋,也就无法在大西洋方向上采取有效的战略进攻行动。
“德国人的胃口还真是不小啊。”谈仁皓是在飞机上看完会议的纲领性文件的,最后一点就是德国人新提出来的要求。“现在我们在太平洋上连胜利的希望都没有看到,我们甚至连澳洲与夏威夷这两个战略点都没有攻占,就要我们出兵北大西洋,帝国海军再强大,也不可能同时在两个方向上展开战略进攻行动。”
“这是德国人的计策。”甘永兴则看得更透彻。“以进为退的计策。”
“什么意思?”谈仁皓朝甘永兴看了过去,“你是说,德国人是准备拿这个来跟我们讨价还价?”
甘永兴笑着拿起了香烟。“太平洋上的情况我们都很清楚,德国人更清楚,如果不是我们在太平洋上的主动进攻,迫使美军源源不断的向太平洋战场增兵的话,恐怕现在美国大兵就已经在欧洲战场上作战了。根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美国陆军有三成的兵力用在了澳洲,另外还在夏威夷群岛,以及其他几座岛屿上部署了重兵。如果我们现在出兵北大西洋,就必须得在太平洋上由攻转守,而美国也肯定会采取相应的策略,他们要么在太平洋上大举反攻,结果是很明显的,我们很有可能回到美国参战之前的状态,随即抽调大批兵力加强太平洋战场,最后德国不得不单独面对英法与俄罗斯在两个方向上的威胁。要不就是趁我们还没有进入北大西洋之前,将大批兵力送往欧洲,结果就是德国不得不在西欧战场上面对如同潮水般的美国陆军,而他们想在一年之内击败法国的计划也就仅仅只是个计划了。”
“也就是说,德国的目的就仅仅是通过提出这个不切合实际的要求,让我们在其他方面上做出让步?”
“对,这肯定是他们的想法。先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争取跟我们达成妥协意见,然后让我们在其他方面让步。”甘永兴点上了烟,“不过嘛,陆军方面已经想到了。”
“陆军?”谈仁皓又有点惊讶了,这应该是海军与德国的矛盾,陆军来插手做什么?
“准确的说,是首相大人已经预料到了这一点,所以早就做了安排。”甘永兴笑了起来,“如果德国提出要我们在被大西洋战场上做出贡献的话,我们与波斯帝国就将要求德国在南欧方向上也做出一定的贡献,让德国出兵攻打意大利。”
“这显然不可能。”谈仁皓一愣,接着就笑了起来,“这么说来,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为出兵北大西洋的事情烦恼了?”
“大方面应该没有问题的,不过小方面嘛,还是少不了与德国人扯皮的。”甘永兴耸了下肩膀,“你先看下这次会议来的那几个德国将领的资料,这样跟他们进行协商的时候更方便一点。”
谈仁皓点了点头,就接着看了起来。
如果说北大西洋是唐帝国的软肋的话,那么欧洲的南线战场就是德国的软肋。开展至今,虽然德国与意大利已经相互宣战,但都宣而不战,一是因为欧洲中部山区的地形极为恶劣,不适合大兵团作战,二是双方的矛盾还没有到非打一场不可的地步。
德国在东线与西线战场上已经是疲于奔命了,如果再多一个南线战场的话,那么德国将很难坚持下去。因此,在德国与意大利相互宣战之后,德国只在阿尔卑斯山方向上部署了十五个山地步兵师的兵力,借助有利的防御地形,硬是在这个方向上挡住了数倍的意大利军队,双方之间的几次小规模战斗都以德军的胜利而结束,结果意大利也以地形糟糕,交通不便得众多理由不再向德国发动进攻了。
意大利参战的主要原因也不是与德国的矛盾,而是与波斯帝国的矛盾。在上次大战结束之后不久,意大利与波斯帝国就差点爆发一场大规模战争,而战争的起因就是北非的殖民地。
一战之前,阿比西尼亚(现在的埃塞俄比亚)是意大利的殖民地,大战期间,波斯帝国从埃及出兵,迅速的扫荡了这快东非之角上的殖民地,将其据为己有。在战后的谈判中,波斯帝国一直拒绝把阿比西尼亚交换给意大利,而且在这里扶持起了一个亲波的皇帝。意波就此结仇。经济危机之后,意大利走上了***的扩军道路,并且在11年的时候出兵入侵阿比西尼亚,而当时波斯帝国内外交困,根本就无法协助这个仆从国对抗意大利。最终,波斯帝国连接唐帝国,德国共同制裁意大利,而英法美俄等国则暗中支持意大利,为意大利提供了大量的石油,钢铁等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
在大战爆发之前,阿比西尼亚的发意斗争仍然在进行之中,亲波皇帝已经流亡到了德黑兰,成立了流亡政府。波斯帝国也在向抗意的军队提供军事援助,只是没有急着介入战争。当双方都参战之后,波斯帝国立即出兵切断了意大利通往阿比西尼亚的陆上交通线,而唐帝国舰队在南大西洋的存在也让意大利无法通过海运向阿比西尼亚战场输送兵力。结果,在22年,也就是战争爆发的第二年,波斯帝国借助唐帝国一支规模不大的远征军的帮助,迅速的扫荡了阿比西尼亚,将意大利的触角赶出了东非之角。
也正是从此开始,意大利联合同样在北非殖民地上与波斯帝国有着重大矛盾的西班牙,法国出兵北非,进攻埃及,争取打下苏伊士运河,将波斯帝国的势力赶出北非。这也是意大利参战的主要原因。
从这点上来看,意大利实际上与德国的矛盾并不大,意大利参战的主要目的就是北非的殖民地,而不是欧洲的霸权。因此,德意两国的欧洲南部战线也成为了一条寂静的战线,双方都没有要发动战略进攻的意图或者实力,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在这个次要战场上投入太过的兵力了。
德国向唐帝国提出了一个几乎无法满足的要求,作为“回报”,唐帝国提出的要求实际上也是德国所无法做到的。同盟毕竟只是同盟,两国之间的矛盾仍然无法消除。说白了,双方都在尽最大限度的为自己争取利益,虽然绝大部分时候双方的共同利益是重合的,但是在某些特殊方面,双方的利益又是相互矛盾的。
谈仁皓在明白了首相提出让德国出兵南欧的意图之后,他也就没有多想了。这不过是政治家的一盘游戏而已,而他到德黑兰去面对的则是德国军人,因此,他也对德国军人更为感兴趣。
因为这次主要讨论大陆战场上的作战行动,因此双方参加会议的主要都是陆军将领,而海军将领不过是个陪衬而已。德国代表团的首席代表是曼施坦因陆军元帅,另外德国空军,海军也都有将领参加。
德国的元帅与唐帝国的元帅并不一样。在唐帝国,元帅在更大的程度上是一种身份与地位的象征。自从唐帝国设立“元帅”这个军衔之后就规定,只有两军统帅才是现役元帅,也就是说,元帅与军种司令是挂钩的,而其他的元帅也肯定曾经担任过陆海两军的司令。而在德国,元帅在更大的程度上是一种荣誉,以及奖赏。除了军阶更高一点,元帅在指挥权限上并无对等的职务,因此德国军队里有很多元帅,特别是在战争期间,元帅几乎是“量产”出来的。比如到现在,德国陆军就有十几个元帅了,而这种情况在唐帝国根本就不会存在。
谈仁皓很仔细的看完了曼施坦因的资料,他拿到的资料并不多,内容也很简练,可从这其中,谈仁皓也看出了点名堂来。
曼施坦因原本姓列温斯基,出生于贵族,在年幼的时候过继到姨夫家之后才改姓曼施坦因,而其生父就是一名炮兵将领。18岁的时候参军,先任近卫步兵团的见习军官,并且在一年之后成为了正式军官。在参加一战的时候晋升为上尉。一战结束之后,德国因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曾长期限制军备发展,而曼施坦因在此期间参加了一个致力于重新组建武装力量的委员会,并且担任了高级参谋。在大战爆发前,曼施坦因在其他国家访问的时候接触到了大量装甲兵方面的信息,并且吸取了很多经验,并且随后进入德军总参谋部,在此晋升为将军,并且相继担任了很多要职,使他能够接触到德国军方的高层决策。
战争爆发的时候,曼施坦因以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的身份在东线战场上与俄军打了几次极为漂亮的战役。随后调往西线战场,出任第38军军长,并且在西线战场上顶住了法国装甲兵的猛烈进攻,通过一系列的果断,迅速,猛烈的反击扭转了西线战场上的败局,并且最终攻入了比利时,从北面合围了法国,彻底扭转了西线战场上的局面。接着,他再次前往东线,指挥第56装甲军在维斯瓦河顶住了俄军的猛烈进攻,而且正是他的优秀表现,最终使俄军在距离柏林一步之遥的地方停了下来,再也无法前进一步。在此,曼施坦因以其优秀的表现,杰出的贡献被晋升为战场元帅。
从这份履历上可以看得出来,曼施坦因是一个非常精通装甲战的指挥官,而且他所擅长的绝不是防御(在德军中,最擅长在逆境中防御的是莫德尔),而是进攻。虽然曼施坦因指挥的机会都是处于不利局面下的战斗,可他仍然通过有效的反击瓦解了敌人的进攻,他所获得的胜利都是在有限防御,迅猛反击的基础上取得的。因此,曼施坦因实际上是一个更擅长进攻的将军,而不是一个更擅长防御的将领。
“这次是由曼施坦因来负责策划西线战场上的进攻?”谈仁皓抬头朝同样在看文件的甘永兴看了过去。
甘永兴愣了一下,说道:“具体的我们还不清楚,也许是吧。你觉得有问题吗?”
“不,只是猜测而已。”谈仁皓笑着摇了摇头,“从这份简历上来看,曼施坦因是很擅长进攻的,如果由他来指挥西线战场上的战略进攻的话,也许德国还真有可能在一年之内完成扫荡法国的行动。”
甘永兴放下了文件。“这得看曼施坦因能得到多少支持,以及他手下的将领怎么样。”
谈仁皓暗叹了口气,一个好的将军是不够的,战场上需要的是一支好的军队!
****
晕了,前面那个是第十五次额外爆发,记错了,哎!兄弟们,有月票就支持点给闪烁吧!
推荐兄弟的书:《仙道厚黑录》,书号:123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