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浩奇道:“哪来的这么多钱啊?”
高滔滔道:“是啊,我也这么问总管来着。听他一解释我才明白,先帝任用王安石变法,役钱、青苗钱、坊场钱等等,国库入财剧增,其中青苗法一项,便达五千万缗!十数年来,每年都有结余,且逐年增多,先帝将每年国库的结余大部分都转到皇宫银库里来了,所以累积下来,存银便有这么多了。”
杜文浩恍然大悟,道:“想不到,王安石变法口碑这么差,但他敛财的本事还真是不小呢。”
“是啊,仁宗帝和英宗帝的时候我知道很清楚,那是经常入不敷出,国库几乎没有存银,皇宫银库存银也很少,想不到先帝十数年,竟然存银如此之巨,当真令人惊叹。”
杜文浩陡闻还有这么多钱,心中大喜,问道:“那咱们修这园子,大概要花多少钱?”
“咱们这院子主要是挖掘人工湖要费些银钱,我要山水风光,不要高楼大厦,所以,花钱不算太多,工部算出了概算,大概要花四千三百万缗。”
四千三百万缗铜钱,相当于人民币四百三十亿元!几乎占了北宋一年财政收入的一大半。
杜文浩咋舌道:“这么多啊?滔滔,你刚垂帘听政,就大兴土木修建楼堂馆所,花这么多的钱修这么大的园子,只怕大臣们会有异议。”
“没关系!钱嘛,就是用来花的,这是咱们皇家银库,不是国库的钱,皇宫银库的钱朝中大臣都不知道具体数字的,这些钱都是额外之资,花了他们也不知道。再说了,这些钱堆放在银库里都十几年了,绳子都腐烂了,放着也是浪费,不如用了,咱们库银存银一亿七千万缗,四成只用了不到一成,花费应该不算大吧,花完了再挣嘛。”
杜文浩苦笑道:“王安石罢相之后,只怕象他那么有本事敛财的人不好找啊。”
高滔滔沉吟片刻,缓缓点头:“是,他很会理财,这是朝中上下都公认的,咱们银库这一亿七千万缗的存银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要不,我还是用他当户部尚书理财吧,只是,他的变法再不能续了。”
宋朝前期,设三司使掌天下财政收支,后来权力过于膨胀,侵占了朝廷六部衙门的很多职权,甚至还侵犯监察的职权,机构几位臃肿,而且对分权不利,宋神宗元丰改制,撤销了三司使,将侵夺各部门的职权重新归还各部,其中财政权还给了户部。户部掌管全国钱谷、税赋以及户口等事务。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加民政部。
高滔滔对变法的深恶痛绝杜文浩是知道的,这个结果其实也已经想到了,但还是问了句:“你要全面废止变法?”
“对!”高滔滔背着双手,道:“变法祸国殃民,若是不废,长此以往,必生民变!”
“若要废止,那只怕王安石不会同意来帮咱们理财的,就算来了,他理财的手段就是变法,也就是与民争利。若全面废止,他恐怕也会跟其他人一人,不会有大的作为。”
“没有就没有好了……”说了这话,高滔滔又觉得太过蛮横,低头想了想,叹道:“可惜,要是变法能不害及百姓,而又能使国库充盈,那就好了。”
“有啊!”杜文浩道,“前次我随先帝微服私访,调查变法效果,发现了很多问题。其实,王安石的变法,大部分措施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出在推进太快了,没有做到循序渐进,使整个社会没有一个适应变法的阶段,没有让百姓看到变法的好处,也就是缺乏一个标杆一个示范,一下子全面推开,各地情况不一,自然会出现偏差的了。他的变法有的地方可以适用,而有的地方难以适用。加之贯彻执行变法的官吏滥用权力,鱼肉百姓,使变法更是变了味。”
说到变法,高滔滔本能的有抵触情绪,换做别人,她早打断了,只是,现在是情人说的话,她又想听,不在乎话的本身,而是体会其中的情感,所以她没有打断杜文浩的话,仰着脸微笑瞧着他。
杜文浩见状,决定趁热打铁,说说变法的事,道:“王安石的变法,大部分措施其实目的很好,利国惠民,兼顾双方利益,只要我们运用得法,还是能实现这个目的的。”
“是吗?”高滔滔随口说了一句。
杜文浩听得出她是在敷衍,心里压根不赞同,但话说到这份上了,便还得继续说下去,续道:“比如反对最厉害的青苗法。最初的目的是让百姓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能从国家这里借支赊账,度过难关,国家也从中获利。这出发点绝对是好的,只是,让官府衙门直接做生意,这思路绝对错误!官家有公权,而官员们已经习惯用权力推行制度,这样,在实行中就必然会出现滥用公权的事情。导致变法走样。我在成都府路雅州实行变革,将这项本来应该惠民的制度进行了调整,实行股份制改造。效果还不错。”
高滔滔知道,心上人不会欺骗自己,他说了效果不错,那就一定是效果不错的。皇家小金库里一千七百亿缗的存银给她印象很深,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她对变法的极度反感。
以前高滔滔只是知道变法祸害百姓,有些人云亦云打抱不平的意思,对变法带来的巨额收入丝毫不知,正所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现在她垂帘听政,就要为整个国家着想了,为国库如何充盈起来而发愁了。
这次高滔滔准备为自己和杜文浩的小日子而扩建御花后苑,竟然要投资六千万缗(六百亿元人民币),幸亏先帝留下了变法十数年的国库结余供她挥霍,要不然,只能望园兴叹了,这不由得她不重视能使国库充盈的办法起来。
所以高滔滔饶有兴趣地问道:“你是怎么对青苗法进行调整的?”
杜文浩便把自己的对青苗法的整改措施说了一遍,末了道:“在我离开之前,改良之后的青苗法没有出现以往青苗法实行的种种弊端,百姓反映良好。我走的时候,移交给了苏轼继续实施,就不知道后面这一年来情况怎么样。”
高滔滔沉吟道:“苏轼文采不错,体惜百姓,若这法子当真惠民利国,他会好好实施的,要不这样吧,我下旨命他回京,说说那边变法的事情,若真的有效,到可以考虑保留这青苗法,不,应该说是保留你改良过的青苗法。”
杜文浩大喜:“太好了,这样吧,成都府路距离太远,效果如何不好及时考察,要不,等苏轼来了之后,你听了汇报,如果决定保留我这改良的青苗法的话,咱们在京城周边选一两个府县进行试点,积累经验,观察效果。你觉得怎么样?”
高滔滔低声浅笑道:“你的提议,我什么时候反对过啊?”
“嘿嘿,我的滔滔最听话最乖的!”杜文浩柔声道。
高滔滔欣喜地瞧了他一眼:“但愿你改良之后的青苗法,能真正利国惠民。这样有出有入,咱们动用先帝留下来的存银,心里也踏实一些了。”
“是啊!王安石别的变法,有一些也很不错的,要不要也斟酌改良,予以保留?”
“贪多嚼不烂!你刚刚才说的,变法要一步步来,循序渐进。”
“对对!嘿嘿”杜文浩忙应道。他知道,高滔滔心里还是不能完全改变对变法的厌恶,若不是看在这改良变法是心上人的成绩的份上,她绝不考虑保留,就算别人说这变法可以利国惠民,她也不会考虑的。保留这一项青苗法,已经是她能接受的底线,再要保留,她便难以承受了。只能一步步来,再则说了,高滔滔说的也很对,自己不能想着慢慢来,循序渐进地改革,可实施上却又犯冒进的错误。能保留青苗法作为变法的试验田,就已经很不错了。
“咱们还是回到园林修建上来吧。”高滔滔手臂伸出,指着前方一大块拟定扩建的地方,道:“我只想到了湖心岛听雨,别的要修些什么,心里还没底,你也出出主意啊。”
“可是,我真的对建筑不在行啊。”
“我没要你想如何修,你只要告诉我,你喜欢什么样的景色就行,自然有工部的人根据你的需要考量设计的。”
“这样啊,让我想想啊。”杜文浩望着远处,慢慢说道:“我希望高台能更高一点,最好能高过京城所有的建筑,那样登高远望,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才强烈呢。”
“这我也想到了,本来我想修高一些,至少比相国寺的塔还要高就好了。可是,工部的人说了,太高的话,会遭天猜忌,就会打雷闪电,雷击高台。相国寺的高塔本来是七级的,刚建成的那一年,便被雷电劈掉了半层。扫塔的僧侣还被劈死了一个呢。后来相国寺算了一卦,说塔太高,遭天猜忌了,赶紧将塔改成了五层,那以后,塔就再没被雷击过。”(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a href="http://www.qidian.com" target="_blank" class="linkcontent">www.qidian.com</a>,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高滔滔道:“是啊,我也这么问总管来着。听他一解释我才明白,先帝任用王安石变法,役钱、青苗钱、坊场钱等等,国库入财剧增,其中青苗法一项,便达五千万缗!十数年来,每年都有结余,且逐年增多,先帝将每年国库的结余大部分都转到皇宫银库里来了,所以累积下来,存银便有这么多了。”
杜文浩恍然大悟,道:“想不到,王安石变法口碑这么差,但他敛财的本事还真是不小呢。”
“是啊,仁宗帝和英宗帝的时候我知道很清楚,那是经常入不敷出,国库几乎没有存银,皇宫银库存银也很少,想不到先帝十数年,竟然存银如此之巨,当真令人惊叹。”
杜文浩陡闻还有这么多钱,心中大喜,问道:“那咱们修这园子,大概要花多少钱?”
“咱们这院子主要是挖掘人工湖要费些银钱,我要山水风光,不要高楼大厦,所以,花钱不算太多,工部算出了概算,大概要花四千三百万缗。”
四千三百万缗铜钱,相当于人民币四百三十亿元!几乎占了北宋一年财政收入的一大半。
杜文浩咋舌道:“这么多啊?滔滔,你刚垂帘听政,就大兴土木修建楼堂馆所,花这么多的钱修这么大的园子,只怕大臣们会有异议。”
“没关系!钱嘛,就是用来花的,这是咱们皇家银库,不是国库的钱,皇宫银库的钱朝中大臣都不知道具体数字的,这些钱都是额外之资,花了他们也不知道。再说了,这些钱堆放在银库里都十几年了,绳子都腐烂了,放着也是浪费,不如用了,咱们库银存银一亿七千万缗,四成只用了不到一成,花费应该不算大吧,花完了再挣嘛。”
杜文浩苦笑道:“王安石罢相之后,只怕象他那么有本事敛财的人不好找啊。”
高滔滔沉吟片刻,缓缓点头:“是,他很会理财,这是朝中上下都公认的,咱们银库这一亿七千万缗的存银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要不,我还是用他当户部尚书理财吧,只是,他的变法再不能续了。”
宋朝前期,设三司使掌天下财政收支,后来权力过于膨胀,侵占了朝廷六部衙门的很多职权,甚至还侵犯监察的职权,机构几位臃肿,而且对分权不利,宋神宗元丰改制,撤销了三司使,将侵夺各部门的职权重新归还各部,其中财政权还给了户部。户部掌管全国钱谷、税赋以及户口等事务。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加民政部。
高滔滔对变法的深恶痛绝杜文浩是知道的,这个结果其实也已经想到了,但还是问了句:“你要全面废止变法?”
“对!”高滔滔背着双手,道:“变法祸国殃民,若是不废,长此以往,必生民变!”
“若要废止,那只怕王安石不会同意来帮咱们理财的,就算来了,他理财的手段就是变法,也就是与民争利。若全面废止,他恐怕也会跟其他人一人,不会有大的作为。”
“没有就没有好了……”说了这话,高滔滔又觉得太过蛮横,低头想了想,叹道:“可惜,要是变法能不害及百姓,而又能使国库充盈,那就好了。”
“有啊!”杜文浩道,“前次我随先帝微服私访,调查变法效果,发现了很多问题。其实,王安石的变法,大部分措施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出在推进太快了,没有做到循序渐进,使整个社会没有一个适应变法的阶段,没有让百姓看到变法的好处,也就是缺乏一个标杆一个示范,一下子全面推开,各地情况不一,自然会出现偏差的了。他的变法有的地方可以适用,而有的地方难以适用。加之贯彻执行变法的官吏滥用权力,鱼肉百姓,使变法更是变了味。”
说到变法,高滔滔本能的有抵触情绪,换做别人,她早打断了,只是,现在是情人说的话,她又想听,不在乎话的本身,而是体会其中的情感,所以她没有打断杜文浩的话,仰着脸微笑瞧着他。
杜文浩见状,决定趁热打铁,说说变法的事,道:“王安石的变法,大部分措施其实目的很好,利国惠民,兼顾双方利益,只要我们运用得法,还是能实现这个目的的。”
“是吗?”高滔滔随口说了一句。
杜文浩听得出她是在敷衍,心里压根不赞同,但话说到这份上了,便还得继续说下去,续道:“比如反对最厉害的青苗法。最初的目的是让百姓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能从国家这里借支赊账,度过难关,国家也从中获利。这出发点绝对是好的,只是,让官府衙门直接做生意,这思路绝对错误!官家有公权,而官员们已经习惯用权力推行制度,这样,在实行中就必然会出现滥用公权的事情。导致变法走样。我在成都府路雅州实行变革,将这项本来应该惠民的制度进行了调整,实行股份制改造。效果还不错。”
高滔滔知道,心上人不会欺骗自己,他说了效果不错,那就一定是效果不错的。皇家小金库里一千七百亿缗的存银给她印象很深,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她对变法的极度反感。
以前高滔滔只是知道变法祸害百姓,有些人云亦云打抱不平的意思,对变法带来的巨额收入丝毫不知,正所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现在她垂帘听政,就要为整个国家着想了,为国库如何充盈起来而发愁了。
这次高滔滔准备为自己和杜文浩的小日子而扩建御花后苑,竟然要投资六千万缗(六百亿元人民币),幸亏先帝留下了变法十数年的国库结余供她挥霍,要不然,只能望园兴叹了,这不由得她不重视能使国库充盈的办法起来。
所以高滔滔饶有兴趣地问道:“你是怎么对青苗法进行调整的?”
杜文浩便把自己的对青苗法的整改措施说了一遍,末了道:“在我离开之前,改良之后的青苗法没有出现以往青苗法实行的种种弊端,百姓反映良好。我走的时候,移交给了苏轼继续实施,就不知道后面这一年来情况怎么样。”
高滔滔沉吟道:“苏轼文采不错,体惜百姓,若这法子当真惠民利国,他会好好实施的,要不这样吧,我下旨命他回京,说说那边变法的事情,若真的有效,到可以考虑保留这青苗法,不,应该说是保留你改良过的青苗法。”
杜文浩大喜:“太好了,这样吧,成都府路距离太远,效果如何不好及时考察,要不,等苏轼来了之后,你听了汇报,如果决定保留我这改良的青苗法的话,咱们在京城周边选一两个府县进行试点,积累经验,观察效果。你觉得怎么样?”
高滔滔低声浅笑道:“你的提议,我什么时候反对过啊?”
“嘿嘿,我的滔滔最听话最乖的!”杜文浩柔声道。
高滔滔欣喜地瞧了他一眼:“但愿你改良之后的青苗法,能真正利国惠民。这样有出有入,咱们动用先帝留下来的存银,心里也踏实一些了。”
“是啊!王安石别的变法,有一些也很不错的,要不要也斟酌改良,予以保留?”
“贪多嚼不烂!你刚刚才说的,变法要一步步来,循序渐进。”
“对对!嘿嘿”杜文浩忙应道。他知道,高滔滔心里还是不能完全改变对变法的厌恶,若不是看在这改良变法是心上人的成绩的份上,她绝不考虑保留,就算别人说这变法可以利国惠民,她也不会考虑的。保留这一项青苗法,已经是她能接受的底线,再要保留,她便难以承受了。只能一步步来,再则说了,高滔滔说的也很对,自己不能想着慢慢来,循序渐进地改革,可实施上却又犯冒进的错误。能保留青苗法作为变法的试验田,就已经很不错了。
“咱们还是回到园林修建上来吧。”高滔滔手臂伸出,指着前方一大块拟定扩建的地方,道:“我只想到了湖心岛听雨,别的要修些什么,心里还没底,你也出出主意啊。”
“可是,我真的对建筑不在行啊。”
“我没要你想如何修,你只要告诉我,你喜欢什么样的景色就行,自然有工部的人根据你的需要考量设计的。”
“这样啊,让我想想啊。”杜文浩望着远处,慢慢说道:“我希望高台能更高一点,最好能高过京城所有的建筑,那样登高远望,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才强烈呢。”
“这我也想到了,本来我想修高一些,至少比相国寺的塔还要高就好了。可是,工部的人说了,太高的话,会遭天猜忌,就会打雷闪电,雷击高台。相国寺的高塔本来是七级的,刚建成的那一年,便被雷电劈掉了半层。扫塔的僧侣还被劈死了一个呢。后来相国寺算了一卦,说塔太高,遭天猜忌了,赶紧将塔改成了五层,那以后,塔就再没被雷击过。”(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a href="http://www.qidian.com" target="_blank" class="linkcontent">www.qidian.com</a>,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