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终于写完了,这本书小飞在提纲上设定的很复杂也很详细,查了许多的资料。所以,小飞一定会坚持下去!马上开始进入第四卷,请各位兄弟姐妹允许小飞整理一下思路,明天暂停一更,后天开始恢复,拜谢!
~~~~~~~~
帝国纪元999年3月22日,帝都江山。
巍峨江山,万里如画——江山城正南大门,冠军门,一块十余丈高的巨石如天外飞仙,矗立于此,上边八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却正是根据太祖程云当年定都江山时亲笔所书的墨宝为蓝本镌刻上去的。
“好一个万里如画,太祖其时不过是一郡之守,却有如此气魄,怪不得能号群雄,复汉室,振朝纲!哪曾想近日,却是百废在目,人人自危,国将不国!”一个面色淡金,相貌带着几分文弱的中年男子,面对那高达十余丈的巨石叹息道。
此人身穿白色长衫,,脚蹬翻毛的蒙北羊绒软靴,外罩貂绒斗篷,看起来是富贵人家出身。
“大人,慎言。”一旁却是一个身穿薄薄青衫,面色刚毅的中年男子,这男子随随便便站在那里,就给人以一种锋寒凌厉的感觉。
要知道,帝都江山城地处辽北行省,三月末的天气却还是有些微寒,此刻又已近黄昏,气温已经接近零度,而这男子却只穿一青衫,傲然而立,不动如松(忽忽,忍不住剧透下,本书最值得书写的人物出现鸟).
“飞澜,我自坐上今日这个位置,就处处小心,唯恐有些差池,毁了我汉家之基业。如今,帝国上下,文不为民,武不为国,军部更是处处掣肘于我,如今西人已然攻下中南,堂堂帝国大员却还纷纷自保,鼠首两端,我就算再小心谨慎又能怎样?”
“我闻当年太祖曾对子龙公言: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帝都之于帝国乃一坚城,与大人乃以牢笼,大人若真有意,何须困守于此,放开眼界自有无限天地!”那青衫男子沉吟道。
“飞澜,我却问你,刘仁则在川中经营的怎样了?”那白衫男子问道。
“情势还在掌握,不过三天前他飞鸽传书于我,说发现了一个小朋友,很是有趣。”那青衫男子面色现出一丝暖意。
“哦,那就好,自龙城一败,帝国的军队仿佛一夜间失去了与西人抗衡的能力,连战连败,除了在西北行省稍有起色外,现在到处一片混乱。”白衫男子叹息道。
“大人就不想知道那个有趣的小朋友是谁么?”青衫男子道。
“是谁?”白衫男子被勾起了好奇心。
“正是龙城脱逃,解了西北楼兰之围,叫西人恨之入骨的雷东风。”那青衫男子笑道。
“他?他不在楼兰,跑去川中做什么?”白衫男子听闻雷东风的名字却并不奇怪。
“大人困守府中,自然不知,那小子带所辖精锐,取道西北行省,入川陕行省,占了大散关,将玄武军团端木成的左膀右臂乌戈全军收复,如今又去了成都府,这次我看川中将重回帝国控制,大人若有兴趣,我可助你前往一看。”青衫男子道。
“飞澜说笑了,再怎样我也不能抛下这里,那个姓雷的小子仿佛一夜间冒出来一般,飞澜,你曾做过他们的教官,可对他有印象?”白衫男子皱眉道。
“学院双骄,可惜一个远走塞外,一个却被人处处打击,最后去了龙城……如今,道该是我们为他收拾乱摊子的时候了,这也算因果不爽吧,呵呵……”青衫男子感慨道,他却不知道当年的学院双骄如今已然又聚在了一起。
“缨丫头那孩子如何了?”白衫男子又问。
“缨儿如今和那小子在一起,听刘大哥说,她很快乐……”青衫男子忽然面现伤感,转瞬即逝。
“快乐就好,快乐就好……”白衫男子也是一副怅然若失的表情。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注一)”那青衫男子忽然念道。
晚风正烈,残阳如血,那声音铿锵高亢,自有一股英雄的苍凉。
~~~~~~~
潼关,帝国川陕行省陕西路长安府之门户。雄踞帝国川陕、中南、燕北三行省交汇之地,有“鸡鸣闻三省,关门扼九州”之说。潼关北临涛涛黄河,南依巍巍秦岭,正所谓“艰难奋长戟,千古用一夫”。
潼关东面山峰连接,崖绝谷深,只有一条小道通过,人行其间,可望黄河远道奔来,劈开秦晋之间的莽莽群山,南下直扑华岳。
作为军事要隘的潼关,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历经战争洗礼。太祖建国后,重建潼关,留关城周长八公里,高十七米、宽八米;南与东南,顺势削成垛口,高达三十余米。除开六处门外,尚有南北两个水门。
帝国纪元999年3月25日,帝国中南行省,潼关黄河渡口风陵渡。
帝国中南行省督守李长林与驻行省的帝国二级军团奋武军军团长司马南凭河而立,对岸西方联军联营遮天蔽日,逃难的百姓和伤兵不断通过风陵渡向他们身后的潼关涌去,挑担推车,哀号声一片。
然而,能进入潼关的毕竟只是少数,更多的人不是死在了逃难的路上,就是被阻隔在关隘外面。
毕竟帝国安息、西北、蒙北行省都是因为内奸陷落,谁也不能保证这蜂拥入关的难民和溃兵里是否有西方联军的奸细。所那个能一个个的甄别,而这样无形间就耽搁了时间。
望着这些哀号的父老,李长林眼中闪过一丝不忍,但他也知道,如果不这样鉴别,谁也不能保证潼关和他后面长安府的安全。
“司马军团,能否将甄别的速度加快一些呢?”李长林问司马南。
“李大人,这已经是最快的速度了。为了阻击敌人对这些百姓的追击,我已经派上去了三个团的兵力,已经死死的拖住了他们半个月的时间。不是我们这些当兵的不尽力,这些都是帝国的好儿郎啊!”司马南一指那些浑身浴血的士兵。
“唉,人都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可这潼关,只凭我们手上的这剩余的不足两万人坚守,又能再支持多久呢?”李长林叹息一声。
“不管支持多久,我奋武军,只有战死的儿郎,却无一人投降,这就是我的骄傲!”司马南几乎可以预见到未来,全军上下覆灭的场景,但身为汉家之兵,能战之时,绝不言降!
注一:此诗为王昌龄的从军行第一首
~~~~~~~~
帝国纪元999年3月22日,帝都江山。
巍峨江山,万里如画——江山城正南大门,冠军门,一块十余丈高的巨石如天外飞仙,矗立于此,上边八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却正是根据太祖程云当年定都江山时亲笔所书的墨宝为蓝本镌刻上去的。
“好一个万里如画,太祖其时不过是一郡之守,却有如此气魄,怪不得能号群雄,复汉室,振朝纲!哪曾想近日,却是百废在目,人人自危,国将不国!”一个面色淡金,相貌带着几分文弱的中年男子,面对那高达十余丈的巨石叹息道。
此人身穿白色长衫,,脚蹬翻毛的蒙北羊绒软靴,外罩貂绒斗篷,看起来是富贵人家出身。
“大人,慎言。”一旁却是一个身穿薄薄青衫,面色刚毅的中年男子,这男子随随便便站在那里,就给人以一种锋寒凌厉的感觉。
要知道,帝都江山城地处辽北行省,三月末的天气却还是有些微寒,此刻又已近黄昏,气温已经接近零度,而这男子却只穿一青衫,傲然而立,不动如松(忽忽,忍不住剧透下,本书最值得书写的人物出现鸟).
“飞澜,我自坐上今日这个位置,就处处小心,唯恐有些差池,毁了我汉家之基业。如今,帝国上下,文不为民,武不为国,军部更是处处掣肘于我,如今西人已然攻下中南,堂堂帝国大员却还纷纷自保,鼠首两端,我就算再小心谨慎又能怎样?”
“我闻当年太祖曾对子龙公言: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帝都之于帝国乃一坚城,与大人乃以牢笼,大人若真有意,何须困守于此,放开眼界自有无限天地!”那青衫男子沉吟道。
“飞澜,我却问你,刘仁则在川中经营的怎样了?”那白衫男子问道。
“情势还在掌握,不过三天前他飞鸽传书于我,说发现了一个小朋友,很是有趣。”那青衫男子面色现出一丝暖意。
“哦,那就好,自龙城一败,帝国的军队仿佛一夜间失去了与西人抗衡的能力,连战连败,除了在西北行省稍有起色外,现在到处一片混乱。”白衫男子叹息道。
“大人就不想知道那个有趣的小朋友是谁么?”青衫男子道。
“是谁?”白衫男子被勾起了好奇心。
“正是龙城脱逃,解了西北楼兰之围,叫西人恨之入骨的雷东风。”那青衫男子笑道。
“他?他不在楼兰,跑去川中做什么?”白衫男子听闻雷东风的名字却并不奇怪。
“大人困守府中,自然不知,那小子带所辖精锐,取道西北行省,入川陕行省,占了大散关,将玄武军团端木成的左膀右臂乌戈全军收复,如今又去了成都府,这次我看川中将重回帝国控制,大人若有兴趣,我可助你前往一看。”青衫男子道。
“飞澜说笑了,再怎样我也不能抛下这里,那个姓雷的小子仿佛一夜间冒出来一般,飞澜,你曾做过他们的教官,可对他有印象?”白衫男子皱眉道。
“学院双骄,可惜一个远走塞外,一个却被人处处打击,最后去了龙城……如今,道该是我们为他收拾乱摊子的时候了,这也算因果不爽吧,呵呵……”青衫男子感慨道,他却不知道当年的学院双骄如今已然又聚在了一起。
“缨丫头那孩子如何了?”白衫男子又问。
“缨儿如今和那小子在一起,听刘大哥说,她很快乐……”青衫男子忽然面现伤感,转瞬即逝。
“快乐就好,快乐就好……”白衫男子也是一副怅然若失的表情。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注一)”那青衫男子忽然念道。
晚风正烈,残阳如血,那声音铿锵高亢,自有一股英雄的苍凉。
~~~~~~~
潼关,帝国川陕行省陕西路长安府之门户。雄踞帝国川陕、中南、燕北三行省交汇之地,有“鸡鸣闻三省,关门扼九州”之说。潼关北临涛涛黄河,南依巍巍秦岭,正所谓“艰难奋长戟,千古用一夫”。
潼关东面山峰连接,崖绝谷深,只有一条小道通过,人行其间,可望黄河远道奔来,劈开秦晋之间的莽莽群山,南下直扑华岳。
作为军事要隘的潼关,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历经战争洗礼。太祖建国后,重建潼关,留关城周长八公里,高十七米、宽八米;南与东南,顺势削成垛口,高达三十余米。除开六处门外,尚有南北两个水门。
帝国纪元999年3月25日,帝国中南行省,潼关黄河渡口风陵渡。
帝国中南行省督守李长林与驻行省的帝国二级军团奋武军军团长司马南凭河而立,对岸西方联军联营遮天蔽日,逃难的百姓和伤兵不断通过风陵渡向他们身后的潼关涌去,挑担推车,哀号声一片。
然而,能进入潼关的毕竟只是少数,更多的人不是死在了逃难的路上,就是被阻隔在关隘外面。
毕竟帝国安息、西北、蒙北行省都是因为内奸陷落,谁也不能保证这蜂拥入关的难民和溃兵里是否有西方联军的奸细。所那个能一个个的甄别,而这样无形间就耽搁了时间。
望着这些哀号的父老,李长林眼中闪过一丝不忍,但他也知道,如果不这样鉴别,谁也不能保证潼关和他后面长安府的安全。
“司马军团,能否将甄别的速度加快一些呢?”李长林问司马南。
“李大人,这已经是最快的速度了。为了阻击敌人对这些百姓的追击,我已经派上去了三个团的兵力,已经死死的拖住了他们半个月的时间。不是我们这些当兵的不尽力,这些都是帝国的好儿郎啊!”司马南一指那些浑身浴血的士兵。
“唉,人都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可这潼关,只凭我们手上的这剩余的不足两万人坚守,又能再支持多久呢?”李长林叹息一声。
“不管支持多久,我奋武军,只有战死的儿郎,却无一人投降,这就是我的骄傲!”司马南几乎可以预见到未来,全军上下覆灭的场景,但身为汉家之兵,能战之时,绝不言降!
注一:此诗为王昌龄的从军行第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