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说到这里,也挺紧张,他是头一回对付政敌,以前都是小打小闹,这次可是要见真章了,而且王平安又不在身边,长孙无忌又不明原委,一切都要靠他自己,以他的性格,岂有不紧张之理。
李治稍稍停顿一下,看向了父皇,见父皇也正看着自己。他面皮有些紧绷,很不自然,却又见父皇冲他微微抬了抬下巴,示意他继续往下说。
就在这一刹那,也就是几息之间的光景,李恪同样也看向别人,但他没有看向父皇,直接求父皇是没有用的,得有人替他求情才行。
转目四周,李恪的目光转到谁的脸上,谁就把头别开,有的大臣干脆看都不看他,而唯一一个能直视他的目光的人,只有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的目光中充满了嘲讽,不看还好,一看他心里更害怕了!
大臣们心生怜悯,吴王这人还是太年轻啊,一辈子都太顺了,虽然太子比他还要顺,但太子宫内有皇上爱惜,朝中有长孙无忌做靠山,京外还有个王平安在为他出力气干活,相比较而言,吴王实力太弱,根本就不是太子的对手。
李治的话接着说了出来,他道:“要说最明白水车运用道理的人,当然就是发明这种水车的人,既然这种水车是三哥发明出来的,那由他去主持水车的普及,岂不是最好?用医生的话讲,这就叫对症下药,不管是谁,都不如三哥他最合适了!”
话很简短,前后不过两句,眨眼的功夫就说完了,可话里面表达出来的意思,却是太多太多了!
李治话音落地,良久殿内无声,除了长孙无忌之外,所有大臣都把头低下了,而李世民则闭上了眼睛,不知在想什么,殿内侍立着的宦官和宫女们,连大气都不敢出一声,深怕这时出了差错,被迁怒到自己头上。不管是谁要迁怒他们这种小人物,他们都是死路一条!
刀已出鞘,寒光四射,出招奇狠,胜负就在眼前!
现在,到了站队的时候了!
半晌,长孙无忌先轻轻咳嗽一声,道:“吴王,太子所言甚为有理。这种水车既然是你发明的,而别人又说不清楚,象那个米……什么苗的,就没说清楚,由此推知,别人也会如此,所以这种水车最好是,也只能是你去普及推广,让天下百姓受益,你意下如何?可愿为皇上,为朝廷,为黎民百姓效力?”
大帽子直接就扣了下来,份量奇重,重如铁锅。皇帝,朝廷,百姓,一样没少,全都重重地扣在了李恪的头上,只要李恪说一个“不”字,他将直接掉进万丈深渊,这辈子都别想爬出来了!
李世民睁开了眼睛,看向李恪,见儿子满头大汗,表情慌张,一副天塌下来的样子。他心中有些失望,这孩子平常看起来不错,可到了受攻击的时刻,竟然连求救的念头都没有,难不成是吓傻了?
他又看向李治,见李治额头上竟也现出汗珠,双手缩在袖子里,而宽大的袖子竟然微微颤抖,正表情紧张地看着长孙无忌。
李世民心中叹气,治儿也不怎么样啊,全无沉稳大度的气势,就算做不到稳如磐石,可次一点儿的,好歹也能咄咄逼人吧,连这个都做不到。这两个儿子都挺让他失望的,他把眼睛又闭上了,等大臣们先折腾一通,然后他再看看怎么处理这事吧!
李恪的汗水滑了下来,他再次看向大臣们,可大臣们一个替他说话的都没有。他心里清楚,大臣们是不敢得罪长孙无忌,这种时候谁要是替他说哪怕半句好话,就会承受长孙无忌随之而来的怒火,没人会傻到这种地步的,所以要想救自己,只能靠他自己了!
李恪用发颤的声音,说道:“就算要指导水车的普及,也不一定是我亲自去,也许……那王平安也行啊,现在不就是他在主持这件事么?”
长孙无忌摇了摇头,道:“王平安没法把事情说清楚的,更加办不好这么重要的事。他不是和那个米……米什么来着?”
李治忙道:“米小苗,他是东宫里的执事,向来机敏,所以前些时候才被父皇派去庆州宣旨。”
长孙无忌点了点头,道:“对啊,那个米小苗就够机敏的了,要不然皇上也不会派他去庆州当钦差。可就算是这么一个机敏的人物,王平安和他解说了水车的妙处,他竟然也听不懂,回来后说不清楚,连个大概都描述不出来,那么换了别人,又岂能明白水车的妙处?万一执行起来,王平安糊里糊涂地指导,地方官员糊里糊涂地执行,那不得把一件好好的事,给办糟糕了吗?各位大人,你们说是这个道理吧?”
这是逼着大臣们排队呢,殿上的重臣大多数和他交好,即使关系一般,却不能反驳他的话,那个米小苗必须是机敏的人物,因为是皇帝派他去宣旨的呀,要是他不机敏,岂不是证明皇帝看人走了眼,选了个笨蛋么!
王平安当初给米小苗看图纸,米小苗就啥也没看出来,只是把平安水车这个名字,改成了平安大水车,多加了一个“大”字。他只对收受贿赂感兴趣,对于水车还是水牛的,一点兴趣没有,让他解释,就算不是让牛弹琴,也是让羊弹琴了!
可偏偏米小苗回京之后,四处替王平安打广告,而且弄得动静不小,不但宫里的人很多知道,就连朝里的大臣都略有耳闻。只是因为米小苗是个宦官,在重臣们的眼睛,他比一个狗屁也不多值几个大子儿,所以听归听,却是没人当回事!
但话说回来了,米小苗解释不清水车的事,就是事实,而这个事实在平常一文不值,可恰恰在这个时候,就值钱得很了,足能把一个王爷给砸倒!
大臣们听了长孙无忌的话,都慢慢地点了点头。是啊,米小苗那个死宦官确是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要是让他当地方官,去执行普及水车的事,那非办糟不可,但别的地方官……算了,这时候就莫提别人了,提了也是白提!
一滴汗水流进了李恪的眼睛里,李恪一擦眼睛,心里不停地想:“怎么办,怎么办,我该怎么化解这场危机,我不能离开长安啊,离开中枢容易,再回来就困难了!”
此时李世民是闭着眼睛的,没有看到李恪擦眼睛的动作,而长孙无忌和李治看到了,却不会说什么,别的大臣看到了,心中却都有不忍,他们还以为是李恪被逼得哭了呢,在擦眼睛,但……不忍归不忍,替他出头,那就得靠良心了!
别的大臣们还在纠结良心的问题,可马周却说话了,他的良心在大臣们当中,还算比较多一些的,而且他和长孙无忌官位相当,可以分庭抗礼,别人不敢说,他却是敢说的。
马周嗯了声,清清嗓子,道:“长孙大人言之有理,这件事情只能由吴王去办……”
大臣们一起看向他,心想:“你这是要和长孙无忌唱对台啊!”
长孙无忌却是大怒,看来中书省有必要换个宰相了,马周竟然在这种时候拖我的后腿,真是可恶!
他和马周的关系还算不错,可面对如此重大的问题,已经涉及到太子和吴王之争了,再好的关系,这时候也顾不上了!
开头肯定,往往意味着后面是否定!
马周接着道:“但如果仅由吴王去主持普及水车的事,怕是他独木难支。以老臣的意思,不如让吏部拟定名单,选一些年轻的官员,和吴王一起去庆州,在庆州普及水车时,学学经验,此事可由吴王主持,待庆州之事了结,再把官员们派到全国各地。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样比吴王一个人去普及水车,要更快,也更加容易见到成效!”
这是老成谋国之言,如果刨去李治和李恪的斗争,这是一个很好的提议,中正平和,不偏不倚,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的,做为中书省的中书令,专门做策划的宰相来讲,他尽到了自己的职责,无可厚非!
但是,他的这个提议,毫无疑问是救了李恪一命,而且限定了时间和范围,只要庆州办成了水车的事,李恪的任务就算完成,就可以回京,而且庆州的事情肯定能办成,因为王平安在那里呢,要是办不成,王平安就得吃挂落,顺带着就会连累到李治,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得两派人,谁也不敢动谁,只能玩命地把事情办好!
李恪心存感激地看向马周,这么多重臣,只有这个人敢为自己仗义执言,而且这人还是王平安名义上的恩师,真是意料不到,这种时刻帮自己的竟然是他!
长孙无忌气息粗重,却无法反驳,他当然听得出马周的建议很好,如果再反对,那就是顾国家于不顾了!
李世民终于睁开了眼睛,他并不问其他大臣的意思,手轻轻挥了挥,道:“就依马爱卿所言。忠臣,拟旨吧!”
儿子再怎么乱斗,终究还是儿子,他已没了两个儿子了,不想再没第三个。(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a href="http://www.qidian.com" target="_blank" class="linkcontent">www.qidian.com</a>,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李治稍稍停顿一下,看向了父皇,见父皇也正看着自己。他面皮有些紧绷,很不自然,却又见父皇冲他微微抬了抬下巴,示意他继续往下说。
就在这一刹那,也就是几息之间的光景,李恪同样也看向别人,但他没有看向父皇,直接求父皇是没有用的,得有人替他求情才行。
转目四周,李恪的目光转到谁的脸上,谁就把头别开,有的大臣干脆看都不看他,而唯一一个能直视他的目光的人,只有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的目光中充满了嘲讽,不看还好,一看他心里更害怕了!
大臣们心生怜悯,吴王这人还是太年轻啊,一辈子都太顺了,虽然太子比他还要顺,但太子宫内有皇上爱惜,朝中有长孙无忌做靠山,京外还有个王平安在为他出力气干活,相比较而言,吴王实力太弱,根本就不是太子的对手。
李治的话接着说了出来,他道:“要说最明白水车运用道理的人,当然就是发明这种水车的人,既然这种水车是三哥发明出来的,那由他去主持水车的普及,岂不是最好?用医生的话讲,这就叫对症下药,不管是谁,都不如三哥他最合适了!”
话很简短,前后不过两句,眨眼的功夫就说完了,可话里面表达出来的意思,却是太多太多了!
李治话音落地,良久殿内无声,除了长孙无忌之外,所有大臣都把头低下了,而李世民则闭上了眼睛,不知在想什么,殿内侍立着的宦官和宫女们,连大气都不敢出一声,深怕这时出了差错,被迁怒到自己头上。不管是谁要迁怒他们这种小人物,他们都是死路一条!
刀已出鞘,寒光四射,出招奇狠,胜负就在眼前!
现在,到了站队的时候了!
半晌,长孙无忌先轻轻咳嗽一声,道:“吴王,太子所言甚为有理。这种水车既然是你发明的,而别人又说不清楚,象那个米……什么苗的,就没说清楚,由此推知,别人也会如此,所以这种水车最好是,也只能是你去普及推广,让天下百姓受益,你意下如何?可愿为皇上,为朝廷,为黎民百姓效力?”
大帽子直接就扣了下来,份量奇重,重如铁锅。皇帝,朝廷,百姓,一样没少,全都重重地扣在了李恪的头上,只要李恪说一个“不”字,他将直接掉进万丈深渊,这辈子都别想爬出来了!
李世民睁开了眼睛,看向李恪,见儿子满头大汗,表情慌张,一副天塌下来的样子。他心中有些失望,这孩子平常看起来不错,可到了受攻击的时刻,竟然连求救的念头都没有,难不成是吓傻了?
他又看向李治,见李治额头上竟也现出汗珠,双手缩在袖子里,而宽大的袖子竟然微微颤抖,正表情紧张地看着长孙无忌。
李世民心中叹气,治儿也不怎么样啊,全无沉稳大度的气势,就算做不到稳如磐石,可次一点儿的,好歹也能咄咄逼人吧,连这个都做不到。这两个儿子都挺让他失望的,他把眼睛又闭上了,等大臣们先折腾一通,然后他再看看怎么处理这事吧!
李恪的汗水滑了下来,他再次看向大臣们,可大臣们一个替他说话的都没有。他心里清楚,大臣们是不敢得罪长孙无忌,这种时候谁要是替他说哪怕半句好话,就会承受长孙无忌随之而来的怒火,没人会傻到这种地步的,所以要想救自己,只能靠他自己了!
李恪用发颤的声音,说道:“就算要指导水车的普及,也不一定是我亲自去,也许……那王平安也行啊,现在不就是他在主持这件事么?”
长孙无忌摇了摇头,道:“王平安没法把事情说清楚的,更加办不好这么重要的事。他不是和那个米……米什么来着?”
李治忙道:“米小苗,他是东宫里的执事,向来机敏,所以前些时候才被父皇派去庆州宣旨。”
长孙无忌点了点头,道:“对啊,那个米小苗就够机敏的了,要不然皇上也不会派他去庆州当钦差。可就算是这么一个机敏的人物,王平安和他解说了水车的妙处,他竟然也听不懂,回来后说不清楚,连个大概都描述不出来,那么换了别人,又岂能明白水车的妙处?万一执行起来,王平安糊里糊涂地指导,地方官员糊里糊涂地执行,那不得把一件好好的事,给办糟糕了吗?各位大人,你们说是这个道理吧?”
这是逼着大臣们排队呢,殿上的重臣大多数和他交好,即使关系一般,却不能反驳他的话,那个米小苗必须是机敏的人物,因为是皇帝派他去宣旨的呀,要是他不机敏,岂不是证明皇帝看人走了眼,选了个笨蛋么!
王平安当初给米小苗看图纸,米小苗就啥也没看出来,只是把平安水车这个名字,改成了平安大水车,多加了一个“大”字。他只对收受贿赂感兴趣,对于水车还是水牛的,一点兴趣没有,让他解释,就算不是让牛弹琴,也是让羊弹琴了!
可偏偏米小苗回京之后,四处替王平安打广告,而且弄得动静不小,不但宫里的人很多知道,就连朝里的大臣都略有耳闻。只是因为米小苗是个宦官,在重臣们的眼睛,他比一个狗屁也不多值几个大子儿,所以听归听,却是没人当回事!
但话说回来了,米小苗解释不清水车的事,就是事实,而这个事实在平常一文不值,可恰恰在这个时候,就值钱得很了,足能把一个王爷给砸倒!
大臣们听了长孙无忌的话,都慢慢地点了点头。是啊,米小苗那个死宦官确是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要是让他当地方官,去执行普及水车的事,那非办糟不可,但别的地方官……算了,这时候就莫提别人了,提了也是白提!
一滴汗水流进了李恪的眼睛里,李恪一擦眼睛,心里不停地想:“怎么办,怎么办,我该怎么化解这场危机,我不能离开长安啊,离开中枢容易,再回来就困难了!”
此时李世民是闭着眼睛的,没有看到李恪擦眼睛的动作,而长孙无忌和李治看到了,却不会说什么,别的大臣看到了,心中却都有不忍,他们还以为是李恪被逼得哭了呢,在擦眼睛,但……不忍归不忍,替他出头,那就得靠良心了!
别的大臣们还在纠结良心的问题,可马周却说话了,他的良心在大臣们当中,还算比较多一些的,而且他和长孙无忌官位相当,可以分庭抗礼,别人不敢说,他却是敢说的。
马周嗯了声,清清嗓子,道:“长孙大人言之有理,这件事情只能由吴王去办……”
大臣们一起看向他,心想:“你这是要和长孙无忌唱对台啊!”
长孙无忌却是大怒,看来中书省有必要换个宰相了,马周竟然在这种时候拖我的后腿,真是可恶!
他和马周的关系还算不错,可面对如此重大的问题,已经涉及到太子和吴王之争了,再好的关系,这时候也顾不上了!
开头肯定,往往意味着后面是否定!
马周接着道:“但如果仅由吴王去主持普及水车的事,怕是他独木难支。以老臣的意思,不如让吏部拟定名单,选一些年轻的官员,和吴王一起去庆州,在庆州普及水车时,学学经验,此事可由吴王主持,待庆州之事了结,再把官员们派到全国各地。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样比吴王一个人去普及水车,要更快,也更加容易见到成效!”
这是老成谋国之言,如果刨去李治和李恪的斗争,这是一个很好的提议,中正平和,不偏不倚,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的,做为中书省的中书令,专门做策划的宰相来讲,他尽到了自己的职责,无可厚非!
但是,他的这个提议,毫无疑问是救了李恪一命,而且限定了时间和范围,只要庆州办成了水车的事,李恪的任务就算完成,就可以回京,而且庆州的事情肯定能办成,因为王平安在那里呢,要是办不成,王平安就得吃挂落,顺带着就会连累到李治,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得两派人,谁也不敢动谁,只能玩命地把事情办好!
李恪心存感激地看向马周,这么多重臣,只有这个人敢为自己仗义执言,而且这人还是王平安名义上的恩师,真是意料不到,这种时刻帮自己的竟然是他!
长孙无忌气息粗重,却无法反驳,他当然听得出马周的建议很好,如果再反对,那就是顾国家于不顾了!
李世民终于睁开了眼睛,他并不问其他大臣的意思,手轻轻挥了挥,道:“就依马爱卿所言。忠臣,拟旨吧!”
儿子再怎么乱斗,终究还是儿子,他已没了两个儿子了,不想再没第三个。(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a href="http://www.qidian.com" target="_blank" class="linkcontent">www.qidian.com</a>,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