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睿在提往玄衣卫大牢的前夜,死在刑部大牢里。
这件事给高义欢传递了许多信息,第一是有人不想他继续追查,第二是他们很强大,第三是有人走漏了消息。
这让高义欢察觉到了危险的气息,他这些年的精力,主要用来外部征战后,并没有放在内部。
现在外部敌人一个个的倒下,大魏朝廷失去一个统一的敌人,矛盾转化,让他有些错手不及。
这件案子中,方家玉调查出货策被篡改的证据,高义欢可以肯定,他是值得信任的,但是其他人,高义欢却不敢保证了。
听见赵明睿自杀的消息,高义欢内心愤怒,同时也有一丝恐惧。
此时,高义欢还未准备好,所以他向勋贵势力妥协了。
次日,高义欢便下旨,军资案主犯赵明睿畏罪自杀,此案就此终结,禁止朝中大臣再提。
高兴豪上了请罪奏疏后,高义欢亦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只是罚俸三月,另其闭目思过,不过被抓的工坊掌柜,却被充军流放。
一场将要到来的风暴,暂时平息。
北党虽为达成目标,但没有什么损失,反而逼得高义欢让步,使得他们士气大振。
南党官员虽不服气,但是势力弱小,加上皇帝发话,便也只能忍下来。
朝廷上下,暂时恢复平静,让北党官员逐渐放下心来,可就在这时,朝廷里却忽然出了两件事情。
一是玄衣卫指挥使东昌候高义成,被调往云南,担任镇守将军,主管云贵军务,镇压当地土司,副使方家玉升任玄衣卫指挥使,执掌诏狱。
二是,就在高义成被调后不久,御史张柏木弹劾大学士扬永裕,言起主管刑部期间,重犯于牢中自尽,有失察之罪。
奏折一出,立时就有大臣上书,说皇帝下旨,不许再提军资案,今有人再提,应该治罪,不过高义欢却批复,军资案已有定论,不许再提,然而此奏并非是要推翻军资案,而是说刑部大牢管理不严之事。
政治嗅觉临敏的官员,立刻明白了皇帝的意思,不过绝大多数官员,畏惧于北党势力,都不敢上本附和,但是朝中一批闲着蛋疼的言官,却来劲儿了,再加上南党官员推波助澜,扬永裕顶不住压力,上书以退为进,表示年老体衰,力不从心,要告老还乡。
扬永裕也算是老资历,历经明顺魏三朝,早年在明朝钦天监任职,后投降李自成,成为大顺朝礼政府侍郎,高义欢占据关中时,他归顺大魏,跟着高义欢一干就是近十年,可以说是劳苦功高。
他上书,本来以为高义欢会挽留,而且这也是惯例。
一般老臣辞官,皇帝都会挽留,以示恩宠,要是请辞,皇帝都不留,那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情,一般而言皇帝都会挽留。
可这一次,高义欢批准了,并且没有挽留。
这一下,扬永裕被动了,北党也很被动,谁都知道高义欢不待见杨永裕,老先生在长安赖了半个多月,觉得没意思,伤心至极的回乡去了。
杨永裕辞官归乡,上奏的张柏木不久便升了一级,北党立刻提起了警惕。
陈名夏忙举荐刑部侍郎王有才,接替尚书职位,并推荐入阁,与此同时,南党察觉到高义欢要对付北党,立时举荐闲赋在家的姜曰广入阁。
就在两方争锋相对时,高义欢却点了一个不相干的人,刚从河东调到河北担任布政使宋之绳入阁。
大魏朝廷内,官员主要分为三块,第一块是北党,第二块是南党,第三块则是不结党,不过在朝廷混,结党组团,相互提携,无疑能升得更快,所以结党的官员,占了朝中一多半。
宋之绳与陈名夏同榜,陈名夏是探花,他是榜眼,而且他就是陈名夏引荐,才投入高义欢的麾下。
陈名夏一看是他,便不出声了,有同榜的关系,加上是他举荐,按着官场的规矩,就是自己人,不过高义欢选择宋之绳,却是知道他这个人,不结党,谁的帐也不买。
军资案中,北党没什么损失,可是仅仅事隔两个多月,二号人物就被搞掉,让回过神来的北党立时人心惶惶,绷紧了精神,准备反击。
可是高义欢的动作,也就到此为止,他一面命人继续追查,一面则开始安抚勋贵集团。
他没有启用南党推荐的姜曰广,便是他故意释放的一个信号,同时他还将内阁召集起来,商议另两件事情,准备转移视线。
天阁内,高义欢端坐在皇位上,面带微笑,几名大学士则坐在两旁。
这时高义欢挥手屏退上茶点的宫女,微笑道:“近些日子,朝廷上下沸沸扬扬,因为那么几件事,牵制了朝廷的精力,使得国事荒废,朕深感忧郁。”
众多大学士沉默着,听着高义欢继续道:“朕思虑再三,南北之间,矛盾如此之大,朕还是有责任的。”
李岩、陈名夏等人闻语,齐齐抬头,李岩忙道:“陛下,臣身为首辅,没能调和矛盾,责任在臣!”
南北之间的矛盾,明朝中后期就已经尖锐起来,到崇祯年间,因为东林掌权,所以南方压倒了北方,现在则正好反了过来。
当年北方糜烂,南方不愿意多交赋税,分担压力,最后导致崩盘。
如今是北方勋贵,想要夺取大部分资源,处理不好,同样后患无穷。
这个矛盾,不是那么好调和的,高义欢没有责怪李岩,他摆了摆手,“这个责任,大家就不要争了,朕却有过错!朝廷如今还有许多挑战,朕希望大魏能够保持稳定,走回正轨上来。”
“今天召集大家来,是商议两件事情。”说着,高义欢看了陈名夏一眼,“第一件,是关于朝廷的军需订单之事,朝廷将一部分订单,转移到江南,引起不少人的不满。朕考虑再三,觉得如此做,确实有些不妥,而且容易形成官商勾结。因此朕决定,今后订单,由各部公开招标,要价低者,便给其订单。诸位可有意见!”
这样一来,就是凭借本事,看谁生产的货物物美价廉,原来靠关系拿单子的工坊,恐怕就开不下去了。
陈名夏微微皱眉,这看似是高义欢的妥协,但结果恐怕对勋贵更加不利,不过这么做合情合理,陈名夏知道李岩等人肯定会赞成,于是抢先道:“陛下这个方略,必定能让人心服口服。”
高义欢见其他几位大学士也颔首同意,于是道:“第二件事,便是关于朝鲜。北方各省急需要劳力,而豪格盘踞朝鲜,对我大魏始终是个威胁,因此朕准备着实扫灭朝鲜。”
高义欢并不想勋贵离心,特别是普通士卒和中下级军官也拥有不少军田,同样需要佃户耕种土地。
高义欢只有获得绝大多数士卒和军官的拥戴,才有底气同那些不听话,贪得无厌的勋贵开战。
~~~~~~
这件事给高义欢传递了许多信息,第一是有人不想他继续追查,第二是他们很强大,第三是有人走漏了消息。
这让高义欢察觉到了危险的气息,他这些年的精力,主要用来外部征战后,并没有放在内部。
现在外部敌人一个个的倒下,大魏朝廷失去一个统一的敌人,矛盾转化,让他有些错手不及。
这件案子中,方家玉调查出货策被篡改的证据,高义欢可以肯定,他是值得信任的,但是其他人,高义欢却不敢保证了。
听见赵明睿自杀的消息,高义欢内心愤怒,同时也有一丝恐惧。
此时,高义欢还未准备好,所以他向勋贵势力妥协了。
次日,高义欢便下旨,军资案主犯赵明睿畏罪自杀,此案就此终结,禁止朝中大臣再提。
高兴豪上了请罪奏疏后,高义欢亦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只是罚俸三月,另其闭目思过,不过被抓的工坊掌柜,却被充军流放。
一场将要到来的风暴,暂时平息。
北党虽为达成目标,但没有什么损失,反而逼得高义欢让步,使得他们士气大振。
南党官员虽不服气,但是势力弱小,加上皇帝发话,便也只能忍下来。
朝廷上下,暂时恢复平静,让北党官员逐渐放下心来,可就在这时,朝廷里却忽然出了两件事情。
一是玄衣卫指挥使东昌候高义成,被调往云南,担任镇守将军,主管云贵军务,镇压当地土司,副使方家玉升任玄衣卫指挥使,执掌诏狱。
二是,就在高义成被调后不久,御史张柏木弹劾大学士扬永裕,言起主管刑部期间,重犯于牢中自尽,有失察之罪。
奏折一出,立时就有大臣上书,说皇帝下旨,不许再提军资案,今有人再提,应该治罪,不过高义欢却批复,军资案已有定论,不许再提,然而此奏并非是要推翻军资案,而是说刑部大牢管理不严之事。
政治嗅觉临敏的官员,立刻明白了皇帝的意思,不过绝大多数官员,畏惧于北党势力,都不敢上本附和,但是朝中一批闲着蛋疼的言官,却来劲儿了,再加上南党官员推波助澜,扬永裕顶不住压力,上书以退为进,表示年老体衰,力不从心,要告老还乡。
扬永裕也算是老资历,历经明顺魏三朝,早年在明朝钦天监任职,后投降李自成,成为大顺朝礼政府侍郎,高义欢占据关中时,他归顺大魏,跟着高义欢一干就是近十年,可以说是劳苦功高。
他上书,本来以为高义欢会挽留,而且这也是惯例。
一般老臣辞官,皇帝都会挽留,以示恩宠,要是请辞,皇帝都不留,那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情,一般而言皇帝都会挽留。
可这一次,高义欢批准了,并且没有挽留。
这一下,扬永裕被动了,北党也很被动,谁都知道高义欢不待见杨永裕,老先生在长安赖了半个多月,觉得没意思,伤心至极的回乡去了。
杨永裕辞官归乡,上奏的张柏木不久便升了一级,北党立刻提起了警惕。
陈名夏忙举荐刑部侍郎王有才,接替尚书职位,并推荐入阁,与此同时,南党察觉到高义欢要对付北党,立时举荐闲赋在家的姜曰广入阁。
就在两方争锋相对时,高义欢却点了一个不相干的人,刚从河东调到河北担任布政使宋之绳入阁。
大魏朝廷内,官员主要分为三块,第一块是北党,第二块是南党,第三块则是不结党,不过在朝廷混,结党组团,相互提携,无疑能升得更快,所以结党的官员,占了朝中一多半。
宋之绳与陈名夏同榜,陈名夏是探花,他是榜眼,而且他就是陈名夏引荐,才投入高义欢的麾下。
陈名夏一看是他,便不出声了,有同榜的关系,加上是他举荐,按着官场的规矩,就是自己人,不过高义欢选择宋之绳,却是知道他这个人,不结党,谁的帐也不买。
军资案中,北党没什么损失,可是仅仅事隔两个多月,二号人物就被搞掉,让回过神来的北党立时人心惶惶,绷紧了精神,准备反击。
可是高义欢的动作,也就到此为止,他一面命人继续追查,一面则开始安抚勋贵集团。
他没有启用南党推荐的姜曰广,便是他故意释放的一个信号,同时他还将内阁召集起来,商议另两件事情,准备转移视线。
天阁内,高义欢端坐在皇位上,面带微笑,几名大学士则坐在两旁。
这时高义欢挥手屏退上茶点的宫女,微笑道:“近些日子,朝廷上下沸沸扬扬,因为那么几件事,牵制了朝廷的精力,使得国事荒废,朕深感忧郁。”
众多大学士沉默着,听着高义欢继续道:“朕思虑再三,南北之间,矛盾如此之大,朕还是有责任的。”
李岩、陈名夏等人闻语,齐齐抬头,李岩忙道:“陛下,臣身为首辅,没能调和矛盾,责任在臣!”
南北之间的矛盾,明朝中后期就已经尖锐起来,到崇祯年间,因为东林掌权,所以南方压倒了北方,现在则正好反了过来。
当年北方糜烂,南方不愿意多交赋税,分担压力,最后导致崩盘。
如今是北方勋贵,想要夺取大部分资源,处理不好,同样后患无穷。
这个矛盾,不是那么好调和的,高义欢没有责怪李岩,他摆了摆手,“这个责任,大家就不要争了,朕却有过错!朝廷如今还有许多挑战,朕希望大魏能够保持稳定,走回正轨上来。”
“今天召集大家来,是商议两件事情。”说着,高义欢看了陈名夏一眼,“第一件,是关于朝廷的军需订单之事,朝廷将一部分订单,转移到江南,引起不少人的不满。朕考虑再三,觉得如此做,确实有些不妥,而且容易形成官商勾结。因此朕决定,今后订单,由各部公开招标,要价低者,便给其订单。诸位可有意见!”
这样一来,就是凭借本事,看谁生产的货物物美价廉,原来靠关系拿单子的工坊,恐怕就开不下去了。
陈名夏微微皱眉,这看似是高义欢的妥协,但结果恐怕对勋贵更加不利,不过这么做合情合理,陈名夏知道李岩等人肯定会赞成,于是抢先道:“陛下这个方略,必定能让人心服口服。”
高义欢见其他几位大学士也颔首同意,于是道:“第二件事,便是关于朝鲜。北方各省急需要劳力,而豪格盘踞朝鲜,对我大魏始终是个威胁,因此朕准备着实扫灭朝鲜。”
高义欢并不想勋贵离心,特别是普通士卒和中下级军官也拥有不少军田,同样需要佃户耕种土地。
高义欢只有获得绝大多数士卒和军官的拥戴,才有底气同那些不听话,贪得无厌的勋贵开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