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厂长的爱人和女儿在忙活,让他们只管去说话。
    莫茹笑道:“姨,我们也听不懂大家聊啥,还是来做饭更懂。”
    李厂长爱人很喜欢莫茹,来了六七个人,就莫茹过来带了不少菜,有咸鸭蛋、鸡蛋甚至还有熟食、凉拌菜等,凑凑也能有好几个菜肴呢。
    张庆祝几次要跟李厂长说话,却都没搭上话头,虽然带他来的何主任也起了好几次头,却一次也没成功。
    人多,根本不适合说私事儿,尤其是想托人办事的事情,先混个脸熟而已。
    一顿饭结束,大家纷纷道谢告辞。
    周明愈和莫茹跟李家告辞,离开家属大院,他们就往招待所去。
    张庆祝知道今日是没机会说的,只能等以后再私下里拜访,反正已经上过门,再来就容易得多。
    “明愈,等等我。”张庆祝追着他们跑过来。
    周明愈笑道:“张哥,我和莫茹明天要回家,你有什么计划?”
    张庆祝叹了口气,“能有什么计划啊,人家也不欢迎,你要回去,我肯定也得滚蛋。”
    听他说得有些出格,周明愈笑道:“咱们来学习的嘛,学习时间到了回去也正常。”
    张庆祝听他那轻松的语气,忍不住道:“明愈,李厂长是不是邀请你留在厂里啊?你答应了吗?”
    周明愈也没瞒他,只是改了改说辞,“李厂长是邀请我农闲的时候来玩儿,并没有让我留在厂里,张哥听谁乱说呢。以后要是俺们大队有需要,那俺们肯定还得到机械厂买的,还要张哥多多帮忙呢。”
    张庆祝苦笑,“我能帮什么忙啊,还得请你多帮我呢。”
    周明愈知道他说什么,可自己也没有那个能力帮他留在机械厂啊。
    如果张庆祝有那个本事,李厂长自己就会挽留,既然李厂长不挽留,那肯定是水平不到啊。
    再说各个单位的人员那也是有数的,他想从县委的技术员跳槽到省机械厂,这本身就有些不合规矩的。
    哪怕张庆祝真的开口让他帮忙跟李厂长说,那他也只能明确拒绝,好在张庆祝似乎也知道他难办,并没有直接开口让他帮忙。
    最终张庆祝说还要留几天,玩几天再回家,周明愈也就不管他。
    第二日周明愈和莫茹就去车站买火车票,有齐全的介绍信,还有县委的章,那火车票自然好买。
    买完以后,他们就回去工厂跟李厂长等人告辞。
    几天后,机械厂发的农机到了高进县火车站,周明愈又带着周诚廉去把拖拉机开回来。
    这时候先锋大队的春地已经差不多种完,正起垄秧地瓜。
    有周明愈新买回来的起垄机,拖拉机突突突地开过去,两片大大的犁铧就将地瓜垄堆起来。
    这边秧地瓜,那边拖拉机去播种花生,速度又快又好。
    周明愈用带回来的那些配件对播种机又进行了适当的改良,这样除了播种小麦,还可以播种花生、玉米等,既可以点播又可以条播,方便快捷。
    不过还是有点欠缺,需要另外一个人朝后坐着,盯着那两个点播机,提防它们卡住不出种子。
    就算这样,先锋大队种地的速度也比别的大队快了好多倍。
    所以他们种完地以后,又被其他大队请去,耕地、起垄、播种,都按照亩数来赚钱。
    虽然要花点钱,但是比起自己那几头牲口耕两三百亩地,一个月也整不完最后误了农时好。
    很多大队经常春耕春种太慢,都要收麦子了春地还没种完,而冬天都上冻了,地里的地瓜还没刨完。
    别提多崩溃!
    有一原因是社员们磨洋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生产力落后效率太低导致的。
    现在先锋大队有两台手扶拖拉机,再加上自己大队养的牲口,耕地种地简直神速!
    其他大队羡慕得整天说,一开始还有人不舍的花钱,后来看到人家都去先锋大队请拖拉机,他们也忍不住,纷纷跑去请。
    一来二去,来先锋大队要耕地种地的都排队排了一页纸。
    为了让大家不耽误农时,周诚志就让两辆拖拉机一个生产队帮一天,这样轮下来都能轮一圈,而不至于一家全种完另外几家还有好多地等着呢。
    等的时候,他们自己也带社员牵牲口耕地种地,这样速度就能上来,不至于耽误节气。
    ……
    莫茹的主要工作还在收害虫、拾棉花,以及指导养殖场和蔬菜大棚,其他的活儿基本不需要她沾手。
    她就每天背着相机,四处采风、拍照,她要把自己所见所闻全部用照片、图画、文字记录下来,留给以后就是最真实的历史资料。
    这照相机一出,简直是大杀器,一下子就把社员们的注意力给吸引了,找当地造成了很大的轰动。
    毕竟以前只能看到干部下乡带着宣传员来的时候才有相机,普通人家哪里有啊?
    他们就看到劳模每天脖子上挂着个相机,时不时地拿起来拍一下,河里洗衣服洗菜的妇人,磨房、耕地的牛和拖拉机、种地的男男女女,还有放学的小学生,割草的小女孩,背孩子的姐姐,拾干粪的老头儿等等,甚至是天边的云,都能被劳模拍下来。
    孩子们尤其喜欢她,大队里几乎每个孩子都跑过来被她拍过。
    以前那种不能拍照,会被摄魂的说法在先锋大队没市场,因为劳模家就挂了好多照片呢,那可是披挂大红花和领导们拍的。
    除了拍一些世情记录照片,莫茹还给村里人拍全家福、小夫妻新婚照等,和照相馆的价格一样。
    毕竟他们不用去县里,而她目前还得送县里去冲洗呢。
    双人照两寸大,一家四五口的全家福,三四寸就够。
    拍完一个胶卷,莫茹和周明愈就送去县里冲洗。
    他们已经跟邱科长申请,请他帮忙买冲洗相片的机器,到时候他就可以在家里自己冲印。
    虽然贵,但是对于有这个需求和爱好的人来说,钱就不是问题。
    谁让这俩人消费意识超前了半个世纪呢。
    转眼麦收时节,这一次有两台手扶拖拉机,前面装上了收割脱粒机,下面装上铁皮桶或者麻袋,麦子被割下来以后就直接脱粒,满了以后就换下来,方便快捷。
    周明愈一边搞生产一边留意机械需求,写下自己的心得,找时间就寄给李厂长,让他们根据农民实地需要来调整农机生产。
    比如他需要调低割麦子的刀刃,这样就能最大程度地把麦秆收割下来,而不是浪费在地里。
    以前没有拖拉机,收了麦子以后,不是全都要耕地的,有时候就直接种玉米或者谷子豆子。现在有拖拉机,收完麦子以后,耕地、施肥、种地,别提多轻松。
    收割完自己的,两台拖拉机由周诚廉、周培基带着周明林等人去其他大队帮忙收麦子给大队赚钱。
    如今周诚廉和周培基俩人可吃香了,去了哪里人家都好吃好喝伺候着,就想让他们先给自己大队收割麦子。
    周培基还在去作业的时候收获媳妇儿一枚,两家看对眼立刻就商量定亲,等冬天就结婚。
    现在拖拉机也交给了别人,周明愈开始带着人准备村里的沼气池。
    他除了自己知道的一些知识,还特意买了书看,虽然没有专门讲解的,但是省图书馆那么大,还是让他摘录了不少有用的。自己加以融合,基本就出来了。
    他让周玉忠带着几个手艺好的泥瓦匠帮忙,他指导,周玉忠带人操作。
    选址的时候周明愈逛了一圈,最后决定去找将军庙子谈谈。
    先锋大队三队在北边靠着将军庙子的地,有一块特别贫瘠的,那一片土质特别差,就算肥料多收成也很差。以前三队和将军庙子一样都基本放弃的,后来二队接手带着他们一起劳动,周诚志才带人灌了一次河泥。
    但是远远不够,一茬庄稼以后就不行了,所以现在那块地很遭人嫌弃。
    那一片地三队有四亩多地,到时候修盖六座十立方米的沼气池,六大间猪舍,一间猪舍可以养十五到二十头猪。这个数量看着不少,可比起以前家家户户养猪,总数还是少。
    自从大食堂解散以后,很多社员虽然自己做饭,却还是不乐意养猪,先锋大队一直还是集体养猪,只有少数人家自己家里养。
    这样的话,另外的空地还可以用来种大棚菜,蘑菇大棚也可以挪过来。
    猪粪可以提供沼气池原料,产生沼气以后可供养猪场,给猪舍和大棚加热,以及用来生火做饭。
    而沼气池的熟料就可以当肥料,这样比堆肥的效果还要好,除了能供给大棚菜,还可以送到其他田地里。
    虽然冬天早春可能沼气池活性不足,只要多加热性大的马牛羊粪就可以解决问题。
    现在不是未来农村,各家不养家禽家畜和牲口,地里也没有足够的草运回来当原料,所以沼气池经历几年红火期以后就开始衰退。
    现在各家的圈粪、生产队的养殖场、以及积肥、地里的碎草等都可以用来当原料,正是最适合农村沼气池发展的年代。
    起码还可以用上三十年!
    足够的。
    规划好以后,周明愈和莫茹先出图纸,然后跑一趟公社,找柳红旗和相玉亭申请支持和贷款,拿到审批以后又跑一趟县里盖章审批。拿到公社和县里支持之后,他们就带人准备原料。
    按照预算拉砖、水泥、黄沙、石子,自己队牲口往回拉砖,拖拉机出去拉黄沙水泥石子,几天就把原料准备好。
    悄悄查了日子,然后上供土地神、关帝神,之后周明愈带人实地放线,规划好就开挖沼气池,同时要修建新的猪舍、大棚等。
    有周明愈和几个有经验的泥瓦匠把关,该注意的注意,沼气池修建得非常成功。
    莫茹则带着相机拍照,把这一切都记录下来。
    有领导支持,人多力量大,还不到秋收的时候,先锋大队的生态养殖场就建成。
    建成的时候相玉亭带了林纾来视察一圈,了解了一些关于养殖场的情况,让他们有困难只管找领导。
    很快把原养猪场迁过去,也不抓新的小猪崽,他们自己养猪场就有两头母猪三头种猪,可以自己配种下小猪崽,除了自己大队养还可以卖给其他大队换钱。
    养猪场迁过去以后,养鸡场也计划着迁过去,这样把养殖场往北迁,远离村落,不会有什么气味。
    而村里也能有条件好好规划一下环境绿化、卫生等,先把村里的主干道铺上煤渣碎砖碎石等,慢慢地再把巷子也铺好,免得一连雨天就处处泥泞得没办法下脚。
    规划好道路,之后就是绿化,道旁的下水沟旁都栽花,什么月季、蔷薇、百日红、菊花、地瓜花、一串红之类的,什么鲜亮栽什么,不两年就能花红柳绿,漂亮非常。
    当然,这些都是要慢慢进展的,农忙就下地,农闲就搞街道副业建设,上工、美化两不耽误。
    先锋大队一片欣欣向荣,外面却风起云涌,政治形势骤然紧张起来。
    ☆、第257章 毕业
    等秋天农村的四/清运动已经很平淡,社教运动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报纸和收音机也不再说四/清, 而是谈打仗、备战,抓好生产, 在城市展开“反贪污行贿,反投机倒把, 反铺张浪费, 反分散主义”的运动。
    这时候农村农业生产形势一片大好,彻底走出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期的阴影,开始进入了经济恢复和稳步增长时期。
    但是学校、文化/部门的气氛却越来越紧张,以至于出现了一些比较激烈的内部矛盾。
    莫应熠写信回来, 他告诉莫茹和周明愈,去年的时候, 老师还鼓励高考生们要好好学习,分数挂帅,让分数检验学习成绩。可是今年已经不敢再提,老师们也都行色匆匆, 一些之前比较活跃、推崇学习改变命运的老师已经有日子不见, 听说是送去干校学习。
    他很迷茫,“姐姐, 姐夫, 老师们已经不鼓励高考, 同学们也不提倡认真学习, 反而要强调参加劳动, 每周有一半的时间下车间、下乡帮忙,我该怎么办?”
    后人写省大研究所神人传的时候,曾经采访本人及其亲人,特意揣摩研究过莫教授当时的心路历程。在此之前他内心深处就想去省大附中跟着袁教授学习,而现在学校的形势更加坚定了他的想法——他想进省大基因科学实验室。但是他觉得如果这样可能对不起家里,毕竟去的表面是农科院,一个研究种子的?看起来没什么出息和前途。而他觉得家里对他期望很高,让他读书是为了光宗耀祖,如果去农科院一类的地方,没有地位,也赚不到大钱,会被觉得不够有出息。

章节目录

六零年代好家庭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桃花露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桃花露并收藏六零年代好家庭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