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傲慢,这种轻视,论赞婆坐不住了。
还没有到荒废的大非川城,论赞婆派来了使者,责问两国既然和平,为什么李威还要从大非川借道,引起了一些不好的误会。
“借道,大川川是你们吐蕃人的道吗?”李威冷冷地讥讽道。
“陛下,你是唐朝的皇帝,话不能乱说的,有可能会引起更多的误会。”
“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芒甘。”
“那我问你,什么叫误会?别要弄错了,这是我们大唐给你们吐蕃人喘息的机会。是赏赐与垂怜,包括青海为了给你们吐蕃人们一条生路,没有立即夺回来,但这片土地永远是大唐的领土。至于误会,我倒很想看看你们吐蕃人误会会发生什么事?”
然后手一指远处逃散的百姓,说道:“这就是所谓的误会吗?”
随着东西突厥连年暴乱,唐朝放缓了对吐蕃的高压政策,开始有百姓从各个山沟里走出来,偷偷地将牛羊牵到大非川、赤海等处放牧。大自然的恢复能力是惊人的,这时候环境还没有后世的恶化,久没有人放牧,各个川泽上牧草长势旺盛,对苟且偷生的吐谷浑百姓有着无比的诱惑力。
和议成功后,论赞婆更是授意,学习唐朝人的屯田,在大非川与良非川等地区开垦屯田。种庄稼比放牧收成更高,手中有了粮食,就能养活更多的百姓,甚至可以调动更多的军队前来驻扎。出了黄河,看到的情况依然象原先一样,风一吹,除了青草还是青草,越往深处,就能看到更多的牧人与耕地。还有不少人的,地形复杂,无法全部清剿。
黑齿常之曾派人打听了一下,从且末等地,一直到大非川、乌海、柏海,大约还有近二十万吐谷浑百姓。前些年封锁得紧,生活过得很苦。是唐朝的高压政策,否则只要派人宣扬一下,再开一个鬼门关,估计会有一半百姓再次投奔。那是不可能的,这是要保持立信的权威与政策的延续性。并且对其他各族有着强烈的震慑作用。比如白兰羌,数次清剿过后,剩下的各部皆派出使者前来求和投降,还有舂桑、迷桑与各个与松州接邻的生羌各部。是否是真降还是假降,但在这几十年内,即便吐蕃发兵,也不敢象以前那样公开协助吐蕃侵犯剑南各州了。
唐朝军队的突然到来,百姓不知道,一路所行,所有吐谷浑百姓皆慌忙地收拾行李,来得及的赶着牛羊往两边山区逃去。
李威的话,是赤裸裸的威胁与蔑视。
使者只好回去复命。
论赞婆也没有办法,形势不如人,虽然自己若是急召,再加上吐蕃的驻兵,也能召集四五万的军队。可是四五万散兵游勇,是否是这支唐朝军队的敌手?况且那么大的动静,河东唐朝军队不知?一旦赶来支援,青海最后一点家当就会打光了。
只好下令各部不必惊慌,唐朝军队只是借道,不会伤害你们的。但你们也不能挑衅这支军队。
命令下达后,有的部族相信了,有的部族没有相信,甚至有的部族秘密派人来到军营,向李威请降认错。
李威没有同意,这些使者伏下痛哭。
这才松了松口,说道:“你们先回去,若是知错,以后不再与吐蕃朋比为奸,将来青海必然有你们部族一席之地,具体的,你们去找黑齿常之,与他协商。”
熬了几年,第一次松了口,这个消息迅速在青海传播。论赞婆又羞又恼,一边派人到洛阳,等李治回来抗议,一边将情况通报逻些城。也是打击赞普党的,看到没有,我们吐蕃主动议和,可是唐朝这个皇帝仍然不想放过我们吐蕃人,不但拉拢青海各个忠于我们吐蕃的吐谷浑部族,还借道大非种对我们吐蕃挑衅。这就是你们要的议和结果?
李威没有当作一回事,一路大摇大摆地从大非川向伏罗川出发。最后越过甘泉河,到达沙州。但没有走玉门关一线,而是绕道阳关,直奔米兰古城。这个古城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东南有大南山(指阿尔金山与昆仑山东端、祁连山西端的边绵山脉),西北有车尔臣河,是唐朝河西走廓唯一通往且末,且有许多绿洲供给的道路。
汉朝此地乃是楼兰国伊循城,汉朝曾派一批将领领兵到此屯田积谷。后来吐蕃扩张时,将此地占领下来,修建了一座军事堡垒。青海战败后,唐朝西域军队扫荡,重新将些地夺回。不过再往南去,在若羌吐蕃又修建了一座更大的戍堡。因为且末等地暂时不在唐军战略视线中,只是派兵清剿了一下吐谷浑与忠于吐蕃的突厥百姓后,又撤了回去,所以此堡也没有夺回来,继续留在吐蕃人手中。另外,青海战役过后,唐朝的重点也是放在西域,特别是崔知辨出击五俟斤路(西昆仑的吐蕃食盐之路),与留守在北昆仑的吐蕃重臣论赞聂发生数次激战,又加上传来赞普死讯,论赞聂一心想急着回去参加权利争夺,心魂不定,被崔知辨予以重创。使吐蕃不得不让出几乎所有西域侵占地,仅保留了一小一部分。以至论钦陵多年后想到此事,还为之愤恨不止。
顺着蒲昌海溜达了一下,在吐蕃若羌戍堡前练了一下军。将堡内近千吐蕃士兵吓了一个半死之后,再返回了米兰古城,经过轮台,到达龟兹。
但这一行,李威又发现了一个问题。
这时候到了五月末,天气也热了起来,西域各地昼夜温差巨大。各地方有各地方的气候环境,比如南方的炎热湿闷,北方的干燥寒冷,青海的缺氧,西域这种巨大的温差。不是所有士兵都适合所有的天气气候的,也不是所有将领也能适应的。比如薛仁贵到了西南后,建的功勋就远不如在北方。无论东突厥、吐蕃与未来的大食,都是强敌,不是自己去姚州,那怕士兵不适应,也能从容地将对方击败,可国家拿得出手的将帅无非就那么几个。难道让黑齿常之一辈子呆在青海,王方翼一辈子呆在西域,或者北方又某一将领呆一辈子?
就换作自己,放不放心?
不是多,可以从容轮换。就有那么几个将领,也不能让他们在一处地方呆上十几年,发展下去,必然产生一个个的土霸王。多年前就隐约想过此事,然而随着将才的缺乏,这个问题会变得更加严重。
想到这里,扭头看了一下郭元振、张知愿、骆务整、唐休璟、薛讷等人,只有盼望他们能更快的成长起来。对唐休璟不大熟悉,张知愿与王晙熟悉,可没有看到他们在实战中的表现,其他诸人,也许资质还不错,独挑一方大梁重担,眼下还没有这个能力。程务挺让他感到心寒,还好,有黑齿常之与王方翼,否则唐朝即将青黄不接。若继续发展下去,很有可能变成每次大的战役,都要自己亲自领兵作战了,甚至连一个协商参谋的人都没有。
远远的,一大群人迎了出来。
龟兹王白素稽闻听李威前来,不敢怠慢,几乎率他手下所有臣子前来拜见。
正如李威所说,他前来西域,或者是河中,是表示了朝廷的一种慎重。不仅是他率领了军队,而且还有他的身份。即使以后他不来此处,也是皇帝亲自过来的,太上皇两腿一蹬,唐朝所有权利必将拢于这个新皇帝之手。那时即便是手下臣子,也不敢怠慢。
这次皇帝亲自前来,也代表着唐朝对西域的关注了。
在洛阳见过一回,算是半个老熟人,伏下行礼,让李威搀扶起来。
白素稽又说道:“陛下,听闻你前来,臣特地从国内又挑了一匹良马,献给陛下。”
龟兹在西域是一个富饶的小国家,产稻、粟、菽与麦,又产铜、铅、铁与麖皮、铙沙、盐绿、雌黄、胡粉、安息香、封牛,另外就是出产良马,有少数优秀的与大食马杂交后的马种,不亚于青海的龙种马。
李威出征青海的战马就是他进献的那匹宝马。但后来逃亡过程中,受了寒冻,作战过程中又受了伤,于是放回了东宫的马厮养老了。此次出征,是党项人进献的一匹青海璁,也是李威第三匹座骑。
唐朝重武也重马,李世民昭陵前就有李世民曾经骑过五匹战马的塑像。
“哦,让我看一看。”
“喏。”
白素稽一挥手,一名胡兵牵来一匹红色的战马,十分高大,红色的鬃毛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油亮的光泽。似是对士兵不屑,将头高高地仰起,一双大眼睛在众人身上轻蔑地扫视着。
李威下了马,来到它身旁,伸手摸了摸骨架,赞道:“好马,它叫什么名字?”
“还没取名字。”
“就叫它丹忠吧,白素稽,你的好意,我心领了。”
“谢过陛下。”白素稽大喜。这事儿也挺有脸面的,仅是一匹战马,就换来了唐朝皇帝,未来大唐主人的赞许,太值了。
然后将李威迎进城中。
大设酒宴,款待诸位将士,酒足饭饱之后,白素稽又请李威观看龟兹舞蹈。这是一个喜欢歌舞的民族,龟兹乐在唐朝几乎成为了主流音乐。
接近尾声之时,白素稽凑到李威身边,问道:“陛下,臣的乐婢们乐技舞技如何?”
“善。”随口答了一句,但内心却不大喜欢。倒是更喜欢狄蕙弹奏的清商乐,性格如此。但不敢公开这个爱好,有前例的,为什么唐朝人喜欢这种闹腾的音乐,大臣却不反对。是因为大臣认为它雄壮威武,有激昂之音。而清商乐里面却有许多委婉哀愁的曲子,有的人会认为它是亡国之音。最有名的李世民作过两首诗,一首是初秋夜坐,斜廊连绮阁,初月照宵帏。塞冷鸿飞疾,园秋蝉噪迟。露结林疏叶,寒轻菊吐滋。愁心逢此节,长叹独含悲。一首是赋雁的,初秋玉露清,早雁出空鸣。隔云时乱影,因风乍含声。写得也还不错。可刚写完了,大臣虞世南就开始进谏了,陛下啊,隋炀帝写了一首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比你这两首还要好啊。
李世民气着了,怎么看也差不多吧,怎么来了一个比我的还要好。虞世南也不理李世民感受,继续说道,可隋炀帝落得什么下场?再看曹操赤壁之战前,好好地写了一首绕树三匝,无枝可依,果然无枝可依了。这个南朝宫体诗不能写啊,一写就有了亡国之音。那些寒酸书生想怎么写,问题不大,可你是一国之君。
李世民无奈,以后写只好写“天竭诚敬,临民思惠养。纳善察忠谏,明科慎刑赏。”或者“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这些有说教意味的,略带一些气势的诗作。
这也是为什么李威几首诗一出,流唱天下。此时唐朝诗作还是以雅正为主,象李治的诗,不管内容如何,不能象南朝宫体诗那些凄清就行。李威这几首抄袭的诗作多少有些脱离雅正,为大儒不鄙。然而气象宏大,充满了激昂之音,至少比南朝宫体诗好。
音乐也是如此,可以听听,但不可以对所有人说,我就喜欢清商乐。
白素稽眉开眼笑,又低声说道:“陛下,你看中间那个舞姬如何?”
李威听到后,看向场中,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女,长着鹅蛋脸,额头上画着一个点红妆,腮上也涂着淡红,穿着红色披金帘舞衣,身体婀娜多姿,舞姿也不错。再次随口答道:“舞跳得很好。”
“她是臣的孙女。”
李威立即警觉起来。
“陛下,她至今没有婚嫁,能否让她入选东宫,侍候陛下。”
很有自知之明的,没有提名份,只是说侍候。
可李威立即拒绝了,西域大大小小的国家最少有几千个,有影响力的国家,至少也能上百个。难道每一个国家为了拉拢,都让他们公主入选后宫?那后宫成了什么?胡女大会?
但回绝得很委婉:“白素稽,不错,我是让党项女得选东宫。但吐蕃请求和亲时,我就说过一句,和亲仅是表达善意的一种,却不能最终代表双方的意愿。比如吐蕃,文成公主破格下嫁,换来了什么后果?你的心意我心领了,然而有了一个党项妃子,已经代表我将所有胡人视为一家,却不可能再多。再说,我的后宫妃嫔已经有很多,再填塞,要么会对她们很薄,要么有沉溺于女色之嫌。”
白素稽有些失望。
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白素稽,你在做,朝廷在看,突厥两次反叛,你做得不错。吐蕃入侵,你也做得不错。朝廷不会忘记。”
但每次看到白素稽,李威就想到一件事。此人也坚决反对过唐朝的,然而被唐军击败后,才变得很老实的。就包括语言,现在白素稽因为打怕了,居然连唐朝话说得都很顺溜。这又想起了突厥人,好了伤疤忘了痛啊。
白素稽略略有些失望,李威又温言地宽慰了几句,这才高兴地散席。
逗留了一天后,李威再次率军奔向弓月城,然后再到夷播海(巴尔喀什湖)西岸,也是此次叛乱的重灾区,咽面部所在地。咽面部就散落在夷播海到咸海一带,但不是唐朝羁縻最西的地区,过了咸海,还有易萨部,生活在咸海到里海之间(后世唐朝疆域图此点皆是错误的,合理的疆域不仅是夷播海到咸海一带,应当包括夷播海的北部一些地区,最远的应当到达里海的东岸线)。所以李威让阿瓦尔人打通里海北岸一带,与唐朝联通,也是可行的。
因为安排了阿瓦尔人这一条线,无论咽面,还有易萨部所在地,战略意义也变得极其的重要。
一来西域,李威着手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咽面,以及召见易萨部的各个首领。
来到弓月城下,王方翼闻听李威到来,也带着诸位将士前来迎接。
李威说道:“王都护,这一战你大扬我唐朝的军威。”
“臣不敢当。”
“莫要谦虚,自李绩诸将去后,唐朝能派上用场的重将越见少了。看到你们几人涌现出来,我心大慰。”
“陛下……”王方翼都不知道怎么回答了。
作为边将很苦的,象萧嗣业,就因为种种原因,也不算是个人的错误,在那种情况下,除非有李靖之能,否则都难以有回天之力,然而晚节不保,流放岭南。能得到皇帝的昭奖,是最大的肯定。
但对边功,李威也没有王方翼所想的重视。他的想法很现实,占下来就要将它消化掉,否则以唐朝现在的国力,只有国泰民安几年,能贯彻一些更好的政策,除了吐蕃与大食难以啃下来外,都能将整个亚洲占领下来。但能不能那样做?一旦那样做了,唐朝离亡国也就不远了。
首先占下来得守住,兵少了,象萧嗣业那样,给敌人送食的。兵多了,国家吃不消。占的地盘越大,国家的负担会越重,最后会全部崩盘。所以,他此次出兵西域,一是回避国内有可能发生的不好事件,另外也是向河中做一个表态与支持,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只能说比起父亲消积的态度,稍稍积极一些。
国内的发展,才是国家的真正根本。
这个没有必要说出来的。而且对边将,有的人,比如崔知辨,国家确实轻待了。
王方翼又说道:“陛下亲自前来,也正好,臣能将军队交接。”
“何来此言?”李威大惊失色,他初来西域,对西域的情况不大了解,王方翼的军事才能,以及对西域的熟悉,都是他需要的。
“太上皇闻听臣在热海侥幸取胜之后,颁下诏书,让臣进京面圣。”
“走,”李威立即将王方翼拉到帐中,然后将所有人挥手示意,赶了出来,问道:“王都护,你面见我父皇,有什么作用?”
无论父亲怎么赏识你,可他的耳朵与眼睛皆是我伟大的母亲的,你是王皇后的至亲,有了这层关系,会不会得到父亲的重用?还是投靠我吧,这才是你唯一的道路。
不能明说出来,可以王方翼的智慧,足以听明白。
王方翼有些迟疑,说道:“但陛下,那是太上皇的诏书啊。”
你可以不听,我怎能不听?这不是难为人吗?
ps:这一章是订时发布,不知道晚上能不能弄出一章来。这个月的事务真tmd的多,居然没有怎么断更,也是奇迹。看到大家反对,草草地将这段时间的内容过渡。河中大食的资料斑杂,又少,看看过两天能不能将它理出来,然后再到反击,这是比较愉快的内容,看看能不能写得快一点。(未完待续。如果您
还没有到荒废的大非川城,论赞婆派来了使者,责问两国既然和平,为什么李威还要从大非川借道,引起了一些不好的误会。
“借道,大川川是你们吐蕃人的道吗?”李威冷冷地讥讽道。
“陛下,你是唐朝的皇帝,话不能乱说的,有可能会引起更多的误会。”
“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芒甘。”
“那我问你,什么叫误会?别要弄错了,这是我们大唐给你们吐蕃人喘息的机会。是赏赐与垂怜,包括青海为了给你们吐蕃人们一条生路,没有立即夺回来,但这片土地永远是大唐的领土。至于误会,我倒很想看看你们吐蕃人误会会发生什么事?”
然后手一指远处逃散的百姓,说道:“这就是所谓的误会吗?”
随着东西突厥连年暴乱,唐朝放缓了对吐蕃的高压政策,开始有百姓从各个山沟里走出来,偷偷地将牛羊牵到大非川、赤海等处放牧。大自然的恢复能力是惊人的,这时候环境还没有后世的恶化,久没有人放牧,各个川泽上牧草长势旺盛,对苟且偷生的吐谷浑百姓有着无比的诱惑力。
和议成功后,论赞婆更是授意,学习唐朝人的屯田,在大非川与良非川等地区开垦屯田。种庄稼比放牧收成更高,手中有了粮食,就能养活更多的百姓,甚至可以调动更多的军队前来驻扎。出了黄河,看到的情况依然象原先一样,风一吹,除了青草还是青草,越往深处,就能看到更多的牧人与耕地。还有不少人的,地形复杂,无法全部清剿。
黑齿常之曾派人打听了一下,从且末等地,一直到大非川、乌海、柏海,大约还有近二十万吐谷浑百姓。前些年封锁得紧,生活过得很苦。是唐朝的高压政策,否则只要派人宣扬一下,再开一个鬼门关,估计会有一半百姓再次投奔。那是不可能的,这是要保持立信的权威与政策的延续性。并且对其他各族有着强烈的震慑作用。比如白兰羌,数次清剿过后,剩下的各部皆派出使者前来求和投降,还有舂桑、迷桑与各个与松州接邻的生羌各部。是否是真降还是假降,但在这几十年内,即便吐蕃发兵,也不敢象以前那样公开协助吐蕃侵犯剑南各州了。
唐朝军队的突然到来,百姓不知道,一路所行,所有吐谷浑百姓皆慌忙地收拾行李,来得及的赶着牛羊往两边山区逃去。
李威的话,是赤裸裸的威胁与蔑视。
使者只好回去复命。
论赞婆也没有办法,形势不如人,虽然自己若是急召,再加上吐蕃的驻兵,也能召集四五万的军队。可是四五万散兵游勇,是否是这支唐朝军队的敌手?况且那么大的动静,河东唐朝军队不知?一旦赶来支援,青海最后一点家当就会打光了。
只好下令各部不必惊慌,唐朝军队只是借道,不会伤害你们的。但你们也不能挑衅这支军队。
命令下达后,有的部族相信了,有的部族没有相信,甚至有的部族秘密派人来到军营,向李威请降认错。
李威没有同意,这些使者伏下痛哭。
这才松了松口,说道:“你们先回去,若是知错,以后不再与吐蕃朋比为奸,将来青海必然有你们部族一席之地,具体的,你们去找黑齿常之,与他协商。”
熬了几年,第一次松了口,这个消息迅速在青海传播。论赞婆又羞又恼,一边派人到洛阳,等李治回来抗议,一边将情况通报逻些城。也是打击赞普党的,看到没有,我们吐蕃主动议和,可是唐朝这个皇帝仍然不想放过我们吐蕃人,不但拉拢青海各个忠于我们吐蕃的吐谷浑部族,还借道大非种对我们吐蕃挑衅。这就是你们要的议和结果?
李威没有当作一回事,一路大摇大摆地从大非川向伏罗川出发。最后越过甘泉河,到达沙州。但没有走玉门关一线,而是绕道阳关,直奔米兰古城。这个古城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东南有大南山(指阿尔金山与昆仑山东端、祁连山西端的边绵山脉),西北有车尔臣河,是唐朝河西走廓唯一通往且末,且有许多绿洲供给的道路。
汉朝此地乃是楼兰国伊循城,汉朝曾派一批将领领兵到此屯田积谷。后来吐蕃扩张时,将此地占领下来,修建了一座军事堡垒。青海战败后,唐朝西域军队扫荡,重新将些地夺回。不过再往南去,在若羌吐蕃又修建了一座更大的戍堡。因为且末等地暂时不在唐军战略视线中,只是派兵清剿了一下吐谷浑与忠于吐蕃的突厥百姓后,又撤了回去,所以此堡也没有夺回来,继续留在吐蕃人手中。另外,青海战役过后,唐朝的重点也是放在西域,特别是崔知辨出击五俟斤路(西昆仑的吐蕃食盐之路),与留守在北昆仑的吐蕃重臣论赞聂发生数次激战,又加上传来赞普死讯,论赞聂一心想急着回去参加权利争夺,心魂不定,被崔知辨予以重创。使吐蕃不得不让出几乎所有西域侵占地,仅保留了一小一部分。以至论钦陵多年后想到此事,还为之愤恨不止。
顺着蒲昌海溜达了一下,在吐蕃若羌戍堡前练了一下军。将堡内近千吐蕃士兵吓了一个半死之后,再返回了米兰古城,经过轮台,到达龟兹。
但这一行,李威又发现了一个问题。
这时候到了五月末,天气也热了起来,西域各地昼夜温差巨大。各地方有各地方的气候环境,比如南方的炎热湿闷,北方的干燥寒冷,青海的缺氧,西域这种巨大的温差。不是所有士兵都适合所有的天气气候的,也不是所有将领也能适应的。比如薛仁贵到了西南后,建的功勋就远不如在北方。无论东突厥、吐蕃与未来的大食,都是强敌,不是自己去姚州,那怕士兵不适应,也能从容地将对方击败,可国家拿得出手的将帅无非就那么几个。难道让黑齿常之一辈子呆在青海,王方翼一辈子呆在西域,或者北方又某一将领呆一辈子?
就换作自己,放不放心?
不是多,可以从容轮换。就有那么几个将领,也不能让他们在一处地方呆上十几年,发展下去,必然产生一个个的土霸王。多年前就隐约想过此事,然而随着将才的缺乏,这个问题会变得更加严重。
想到这里,扭头看了一下郭元振、张知愿、骆务整、唐休璟、薛讷等人,只有盼望他们能更快的成长起来。对唐休璟不大熟悉,张知愿与王晙熟悉,可没有看到他们在实战中的表现,其他诸人,也许资质还不错,独挑一方大梁重担,眼下还没有这个能力。程务挺让他感到心寒,还好,有黑齿常之与王方翼,否则唐朝即将青黄不接。若继续发展下去,很有可能变成每次大的战役,都要自己亲自领兵作战了,甚至连一个协商参谋的人都没有。
远远的,一大群人迎了出来。
龟兹王白素稽闻听李威前来,不敢怠慢,几乎率他手下所有臣子前来拜见。
正如李威所说,他前来西域,或者是河中,是表示了朝廷的一种慎重。不仅是他率领了军队,而且还有他的身份。即使以后他不来此处,也是皇帝亲自过来的,太上皇两腿一蹬,唐朝所有权利必将拢于这个新皇帝之手。那时即便是手下臣子,也不敢怠慢。
这次皇帝亲自前来,也代表着唐朝对西域的关注了。
在洛阳见过一回,算是半个老熟人,伏下行礼,让李威搀扶起来。
白素稽又说道:“陛下,听闻你前来,臣特地从国内又挑了一匹良马,献给陛下。”
龟兹在西域是一个富饶的小国家,产稻、粟、菽与麦,又产铜、铅、铁与麖皮、铙沙、盐绿、雌黄、胡粉、安息香、封牛,另外就是出产良马,有少数优秀的与大食马杂交后的马种,不亚于青海的龙种马。
李威出征青海的战马就是他进献的那匹宝马。但后来逃亡过程中,受了寒冻,作战过程中又受了伤,于是放回了东宫的马厮养老了。此次出征,是党项人进献的一匹青海璁,也是李威第三匹座骑。
唐朝重武也重马,李世民昭陵前就有李世民曾经骑过五匹战马的塑像。
“哦,让我看一看。”
“喏。”
白素稽一挥手,一名胡兵牵来一匹红色的战马,十分高大,红色的鬃毛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油亮的光泽。似是对士兵不屑,将头高高地仰起,一双大眼睛在众人身上轻蔑地扫视着。
李威下了马,来到它身旁,伸手摸了摸骨架,赞道:“好马,它叫什么名字?”
“还没取名字。”
“就叫它丹忠吧,白素稽,你的好意,我心领了。”
“谢过陛下。”白素稽大喜。这事儿也挺有脸面的,仅是一匹战马,就换来了唐朝皇帝,未来大唐主人的赞许,太值了。
然后将李威迎进城中。
大设酒宴,款待诸位将士,酒足饭饱之后,白素稽又请李威观看龟兹舞蹈。这是一个喜欢歌舞的民族,龟兹乐在唐朝几乎成为了主流音乐。
接近尾声之时,白素稽凑到李威身边,问道:“陛下,臣的乐婢们乐技舞技如何?”
“善。”随口答了一句,但内心却不大喜欢。倒是更喜欢狄蕙弹奏的清商乐,性格如此。但不敢公开这个爱好,有前例的,为什么唐朝人喜欢这种闹腾的音乐,大臣却不反对。是因为大臣认为它雄壮威武,有激昂之音。而清商乐里面却有许多委婉哀愁的曲子,有的人会认为它是亡国之音。最有名的李世民作过两首诗,一首是初秋夜坐,斜廊连绮阁,初月照宵帏。塞冷鸿飞疾,园秋蝉噪迟。露结林疏叶,寒轻菊吐滋。愁心逢此节,长叹独含悲。一首是赋雁的,初秋玉露清,早雁出空鸣。隔云时乱影,因风乍含声。写得也还不错。可刚写完了,大臣虞世南就开始进谏了,陛下啊,隋炀帝写了一首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比你这两首还要好啊。
李世民气着了,怎么看也差不多吧,怎么来了一个比我的还要好。虞世南也不理李世民感受,继续说道,可隋炀帝落得什么下场?再看曹操赤壁之战前,好好地写了一首绕树三匝,无枝可依,果然无枝可依了。这个南朝宫体诗不能写啊,一写就有了亡国之音。那些寒酸书生想怎么写,问题不大,可你是一国之君。
李世民无奈,以后写只好写“天竭诚敬,临民思惠养。纳善察忠谏,明科慎刑赏。”或者“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这些有说教意味的,略带一些气势的诗作。
这也是为什么李威几首诗一出,流唱天下。此时唐朝诗作还是以雅正为主,象李治的诗,不管内容如何,不能象南朝宫体诗那些凄清就行。李威这几首抄袭的诗作多少有些脱离雅正,为大儒不鄙。然而气象宏大,充满了激昂之音,至少比南朝宫体诗好。
音乐也是如此,可以听听,但不可以对所有人说,我就喜欢清商乐。
白素稽眉开眼笑,又低声说道:“陛下,你看中间那个舞姬如何?”
李威听到后,看向场中,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女,长着鹅蛋脸,额头上画着一个点红妆,腮上也涂着淡红,穿着红色披金帘舞衣,身体婀娜多姿,舞姿也不错。再次随口答道:“舞跳得很好。”
“她是臣的孙女。”
李威立即警觉起来。
“陛下,她至今没有婚嫁,能否让她入选东宫,侍候陛下。”
很有自知之明的,没有提名份,只是说侍候。
可李威立即拒绝了,西域大大小小的国家最少有几千个,有影响力的国家,至少也能上百个。难道每一个国家为了拉拢,都让他们公主入选后宫?那后宫成了什么?胡女大会?
但回绝得很委婉:“白素稽,不错,我是让党项女得选东宫。但吐蕃请求和亲时,我就说过一句,和亲仅是表达善意的一种,却不能最终代表双方的意愿。比如吐蕃,文成公主破格下嫁,换来了什么后果?你的心意我心领了,然而有了一个党项妃子,已经代表我将所有胡人视为一家,却不可能再多。再说,我的后宫妃嫔已经有很多,再填塞,要么会对她们很薄,要么有沉溺于女色之嫌。”
白素稽有些失望。
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白素稽,你在做,朝廷在看,突厥两次反叛,你做得不错。吐蕃入侵,你也做得不错。朝廷不会忘记。”
但每次看到白素稽,李威就想到一件事。此人也坚决反对过唐朝的,然而被唐军击败后,才变得很老实的。就包括语言,现在白素稽因为打怕了,居然连唐朝话说得都很顺溜。这又想起了突厥人,好了伤疤忘了痛啊。
白素稽略略有些失望,李威又温言地宽慰了几句,这才高兴地散席。
逗留了一天后,李威再次率军奔向弓月城,然后再到夷播海(巴尔喀什湖)西岸,也是此次叛乱的重灾区,咽面部所在地。咽面部就散落在夷播海到咸海一带,但不是唐朝羁縻最西的地区,过了咸海,还有易萨部,生活在咸海到里海之间(后世唐朝疆域图此点皆是错误的,合理的疆域不仅是夷播海到咸海一带,应当包括夷播海的北部一些地区,最远的应当到达里海的东岸线)。所以李威让阿瓦尔人打通里海北岸一带,与唐朝联通,也是可行的。
因为安排了阿瓦尔人这一条线,无论咽面,还有易萨部所在地,战略意义也变得极其的重要。
一来西域,李威着手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咽面,以及召见易萨部的各个首领。
来到弓月城下,王方翼闻听李威到来,也带着诸位将士前来迎接。
李威说道:“王都护,这一战你大扬我唐朝的军威。”
“臣不敢当。”
“莫要谦虚,自李绩诸将去后,唐朝能派上用场的重将越见少了。看到你们几人涌现出来,我心大慰。”
“陛下……”王方翼都不知道怎么回答了。
作为边将很苦的,象萧嗣业,就因为种种原因,也不算是个人的错误,在那种情况下,除非有李靖之能,否则都难以有回天之力,然而晚节不保,流放岭南。能得到皇帝的昭奖,是最大的肯定。
但对边功,李威也没有王方翼所想的重视。他的想法很现实,占下来就要将它消化掉,否则以唐朝现在的国力,只有国泰民安几年,能贯彻一些更好的政策,除了吐蕃与大食难以啃下来外,都能将整个亚洲占领下来。但能不能那样做?一旦那样做了,唐朝离亡国也就不远了。
首先占下来得守住,兵少了,象萧嗣业那样,给敌人送食的。兵多了,国家吃不消。占的地盘越大,国家的负担会越重,最后会全部崩盘。所以,他此次出兵西域,一是回避国内有可能发生的不好事件,另外也是向河中做一个表态与支持,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只能说比起父亲消积的态度,稍稍积极一些。
国内的发展,才是国家的真正根本。
这个没有必要说出来的。而且对边将,有的人,比如崔知辨,国家确实轻待了。
王方翼又说道:“陛下亲自前来,也正好,臣能将军队交接。”
“何来此言?”李威大惊失色,他初来西域,对西域的情况不大了解,王方翼的军事才能,以及对西域的熟悉,都是他需要的。
“太上皇闻听臣在热海侥幸取胜之后,颁下诏书,让臣进京面圣。”
“走,”李威立即将王方翼拉到帐中,然后将所有人挥手示意,赶了出来,问道:“王都护,你面见我父皇,有什么作用?”
无论父亲怎么赏识你,可他的耳朵与眼睛皆是我伟大的母亲的,你是王皇后的至亲,有了这层关系,会不会得到父亲的重用?还是投靠我吧,这才是你唯一的道路。
不能明说出来,可以王方翼的智慧,足以听明白。
王方翼有些迟疑,说道:“但陛下,那是太上皇的诏书啊。”
你可以不听,我怎能不听?这不是难为人吗?
ps:这一章是订时发布,不知道晚上能不能弄出一章来。这个月的事务真tmd的多,居然没有怎么断更,也是奇迹。看到大家反对,草草地将这段时间的内容过渡。河中大食的资料斑杂,又少,看看过两天能不能将它理出来,然后再到反击,这是比较愉快的内容,看看能不能写得快一点。(未完待续。如果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