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恒一听问题来了。
梁金柱一案,大家心知肚明,是李明想整太子的,太子不敢动,于是动了梁金柱。逃户仅是整梁金柱一个理由,其实李明将逃户翻出来,许多人对李明也十分憎恨。这分明是那壶不开揭那壶。
自李明将逃户话题揭破,碎碎的怨念若一缕博大的氤氲,自苏州城起,开始扩散,飘在大唐上空。看不到,但能嗅到。
再打击太子,逃户也不能揭!
狄仁杰也是无奈,首先到李明封地上,将逃户搜出来,以子之矛对子之盾,从法理上击败李明。逃户案在此案中不是重点,重点是李明的不法,杀人、勒索、贪墨、欺压良善、压迫官员作恶、陷害太子等等。陷害太子做得过火,皇上是想驾空太子,不是想废太子,李明这样做也不是皇上所能容忍的。最不能容忍就是手伸到不该伸的地方。逃户让狄仁杰也刻意淡化了。
但是此案就逃户!
唐朝有律法,断案时主要依据唐律,可人大于法。而且唐律不完善,除了十恶不赦的罪恶外,大多数律法模糊不清。就是十恶不赦,也模糊不清,比如李明对太子图谋不诡,太子是未来的人君,这就是谋反大罪了。当然,这时候不象后来的武则天,一判就是几百几千人或杀或流,顶多全家老小杀掉几个重要人物,其他牵连的官员与人员也会杀掉几个,家属流放到岭南,算是严厉。比如长孙无忌案、上官仪案、贺兰敏之案。象后来一诛九族十族的处罚没有。
但牵连到谋反案,处理不会小的,因此梁金柱向狄仁杰说出李明要他诬告太子,狄仁杰立即夺下李明官犯,其他官员吓得面如土色。可也能换成李明是对太子不敬,那就不是谋反罪了,只能流放。
第二个判决依据就是前朝,或汉或晋,或春秋战国,只要这个判决史书是认为对的,连唐朝的一些判决,得到大家公认,遇到类似的案件就可以当作法理,那怕与唐律相违背,都能推翻重判。比如李治这一次改判,以后遇到类似的案件,哦,是不敬太子罪,流放!当作法理了。有人拿出其他更著名的案件来辨解,又能重新推翻。另外一个就是人君的想法,人君非要这样判,天大地大,皇帝老子才是真正大,没有办法了,弹刻,上疏,让皇帝挽回判决。真挽回不了,百官只好默认。
梁金柱一案,逃户不能当作法理依据。而自己一旦接手判处,那么就成了以后逃户的判决法理。可怎么处理?汴州商人做的是对的,那么天下逃户大门立开。自己承担不了这个责任。
汴州商人是错的,那个问题大了,所有逃户必须遣反回乡,甚至梁金柱要重新进入大牢。
来恒盯着卷宗,心里那个郁闷就不提了。
没有办法,只好学着汴州刺史,将一干商人喊来规劝。看到没有,梁金柱被拷打成什么样子,事后也立即将逃户遣返,然后还捐出五万缗钱物资支持边疆将士。
但是诸位商人不服,只问来恒一句话:“梁金柱有没有罪?”
来恒狐疑地问:“你们有没有受人挑唆?”
心里却在想到,我都七老八十,难道要掉进这个坑里不成?
“我们只是商人,只想赚钱,受谁挑唆?”一起答道。
也不知是真是假,来恒无奈,无奈写了一封奏折,送到洛阳。咱是没有办法了,各位宰相,你们看如何处理。来恒上奏朝廷就好办了,反正不是我们开的头。于是颖州与陈州,甚至蔡州刺史也加入进来,状告汴州刺史刘不言,三州合计有一万七千二百十六户逃户,全部为刘不言纵容商人,逃到汴州。朝廷是以丁摊税,好了,我的百姓被汴州刺史勾引走了,我也没有办法赋税,这一万多个逃户税务让汴州来承担。
此例一开,事情也就出来了。天下富足的地方就那么几处,益扬汴等数州,确实也是收留逃户最多的地区。咱们逃户一起逃到那边去了,我们州内没有办法贡税,让这几个州承担。
刘不言也气着了,上书反驳,收留逃户各州皆有,再说,你们蔡陈颖三州总共多少户百姓?能有一万多逃户吗?
所以这个逃户命题不能揭,一揭准得出事。除非武则天掌政,用强权镇压。李明倒是捡了一条命,若是没有判决下来,这一次李治动怒,就是李敬玄求情,恐怕难逃一死。兄弟如何,就是一个妈生的,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样才能掌神州!
几个宰辅也不敢作声。
心已经不一样,新迁的几位宰相,郝处俊是太子一方的,张大安是雍王一方的,高智周心向未定。还有几位老宰相,让李治高迁封顶,已经无法再迁,那么只好避讳。
可皆是不敢说话。
说汴州商人做对了,后果不堪收拾。说做错了,对李贤有好处的,甚至某种意义等于是替李明翻案,再次坐实梁金柱罪名。可没有那么简单的,狄仁杰那个小小的寺丞神出鬼没,一旦翻案,上次太子拿出的长安收留逃户名单,下一次有可能太子拿出十道三百多个州一半州府收留逃户的名单,到时候朝廷该不该处理?
但沉默也不是办法,各州府的上奏越来越多,似乎象全国蔓延,于是上书李治。咱们宰相无能,看你们二位圣上有没有好办法?
李治捧着这些奏折,头也更痛了,只是揉着太阳穴,询问武则天:“皇后,你看如何处理?”
武则天同样很是无奈,以前有过类似的情况,只是敷衍了事。想了半天,说道:“皇上,这样吧,不如将汴州商户收留的逃户清点,然后遣返,其他各州邸报皆不批,如何?”
这也是一个苟且的办法。
但聪明如武则天,也无能为力,不是权谋,比如二王之争,她就暗暗收复了许多“失土”,而且无人察觉。察觉的人或者如薛元超,只好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咽,将腰一弯,脸一抹,以后不打算再要脸。
可对这个无能为力。
知道,逃户多种原因。比如天灾人祸,如前几年的关中大旱,李治是好心的,让百姓到各州就食,要饭去吧,比活活饿死的强。用意是好的,可到了异地他乡后,灾情过后,回去是一无所有,农具没有了,房屋没有了,就那么一两亩薄地,还有种子,要熬到收成到来,还是没有办法渡日。于是逗留在他乡不离开。这些人倒是好办的。
还有就是税务所逼,有的地方本来很穷,逃的人多,州县官员为了政绩,隐瞒不报,那么又将逃户的税加压在其他平民百姓身上。本来苦哈哈的,只好逃亡了。甚至有的官员为了政绩,还加了税,百姓过得更苦。其实李威前世也有,有的地区收入差不多,但官员上报时,有的报小康县,老百姓倒霉了。有的报贫困县,国家倒霉了。确实说,也不好统计的。
第三个就是豪强的吞并,本来只有十亩八亩,豪强想吞并,手段很多,高利贷、巧取豪夺、丰收囤积居奇灾年逼卖土地等等,十亩地几年后只剩下五亩地,就是一亩地收五石八石粮食,将税务一交,一家人也养不活,那么只好做逃户。
陈昂之上书逃匿山林做逃户的三万户,那是山林,做了土匪强盗去了。更多的人家沦落到大户人家做了变型的部曲。
这个问题不好解决,若逼出所有大户人家交出逃户,天下准得大乱。就是让武则天登基,也不敢。所以她后来登基,想了一个办法,逃户返乡者,免税租二年,回来吧,离乡的游子,故乡的云才是最美丽的,但作用依是不大。
要么如同李威与魏元忠的谈话,以田纳税,但后果依然不堪设想。
诏书下达。
但消息比诏书更快到达汴州。离洛阳近,本来就有许多地方是宗室的封地,所以消息来源灵通。哗啦啦一下子,所有逃户安排走了,刘不言带着衙役来搜捕,只交出极个别的逃户,还是感到无用的百姓搪塞一下,剩下的不知道。反正梁金柱无罪,你不能抓我们进大牢。也不敢抓。这点百姓逃户各州刺史肯定不满,再次上书。
李治看到各地奏报,差一点想说,朕生病了。
回避不了,只好在大朝时将这些情况说出来,让各位大臣群策群力。
朝中事务是宰相与各位官员处理,重要的事务是政事堂几位宰相商议,重大事务再交与皇帝决策。但一些久而未决的事务,在朝会上大家商议,或者一些进奏弹劾等等,也在朝会上提出。但不是每一天都有朝会的,皇帝吃得消,官员也吃不消。当然不朝也可以,晚年的李隆基就很少有朝会,国家也能运行,可天子容易耳目失聪,听到偏言。一个皇帝的朝会次数多少,不仅是一个表态,一个勤政的象征,也能听到更多的声音,与更完善的建议。李治早年时大多数是三天一小朝,九天一大朝,后来身体差了,朝会也渐渐少了。
所以这时候知人善用就显现出来,先后选拨了一些宰相,颇为称职,因此国家平静。
可就是这个难得的大朝会,居然朝堂上下鸦雀无声。
李治气得一拍桌子,说道:“朕失望啊,失望啊!”
还是有一些补救的方法,但是大臣皆不开口,有原因的,偏向放开逃户的,后果不敢承担。偏向严加百姓做逃户的,会得罪太子,会得到许多有权势的大户。所以就是有方法,也不说出来。
大臣还是不作声,这个命题太大,宁可你老人家失望啊失望,我也不说话。
李治又气愤地说:“难道你们这么多大臣,一个办法都没有?”
安静,很安静。
李治气得拿起玉玺,要往桌子上拍,武则天在帘后将他拉住,道:“陛下,慢慢说,此事关系重大,给大臣一个考虑机会,实在不行,散朝,过三天后再举行朝会,看诸位大臣有没有想出良策。”
“散朝。”
可三天后,再次大朝,还是没有人吭声。
李治本来脸色很苍白,气得就象白纸一样。(未完待续。如果您
梁金柱一案,大家心知肚明,是李明想整太子的,太子不敢动,于是动了梁金柱。逃户仅是整梁金柱一个理由,其实李明将逃户翻出来,许多人对李明也十分憎恨。这分明是那壶不开揭那壶。
自李明将逃户话题揭破,碎碎的怨念若一缕博大的氤氲,自苏州城起,开始扩散,飘在大唐上空。看不到,但能嗅到。
再打击太子,逃户也不能揭!
狄仁杰也是无奈,首先到李明封地上,将逃户搜出来,以子之矛对子之盾,从法理上击败李明。逃户案在此案中不是重点,重点是李明的不法,杀人、勒索、贪墨、欺压良善、压迫官员作恶、陷害太子等等。陷害太子做得过火,皇上是想驾空太子,不是想废太子,李明这样做也不是皇上所能容忍的。最不能容忍就是手伸到不该伸的地方。逃户让狄仁杰也刻意淡化了。
但是此案就逃户!
唐朝有律法,断案时主要依据唐律,可人大于法。而且唐律不完善,除了十恶不赦的罪恶外,大多数律法模糊不清。就是十恶不赦,也模糊不清,比如李明对太子图谋不诡,太子是未来的人君,这就是谋反大罪了。当然,这时候不象后来的武则天,一判就是几百几千人或杀或流,顶多全家老小杀掉几个重要人物,其他牵连的官员与人员也会杀掉几个,家属流放到岭南,算是严厉。比如长孙无忌案、上官仪案、贺兰敏之案。象后来一诛九族十族的处罚没有。
但牵连到谋反案,处理不会小的,因此梁金柱向狄仁杰说出李明要他诬告太子,狄仁杰立即夺下李明官犯,其他官员吓得面如土色。可也能换成李明是对太子不敬,那就不是谋反罪了,只能流放。
第二个判决依据就是前朝,或汉或晋,或春秋战国,只要这个判决史书是认为对的,连唐朝的一些判决,得到大家公认,遇到类似的案件就可以当作法理,那怕与唐律相违背,都能推翻重判。比如李治这一次改判,以后遇到类似的案件,哦,是不敬太子罪,流放!当作法理了。有人拿出其他更著名的案件来辨解,又能重新推翻。另外一个就是人君的想法,人君非要这样判,天大地大,皇帝老子才是真正大,没有办法了,弹刻,上疏,让皇帝挽回判决。真挽回不了,百官只好默认。
梁金柱一案,逃户不能当作法理依据。而自己一旦接手判处,那么就成了以后逃户的判决法理。可怎么处理?汴州商人做的是对的,那么天下逃户大门立开。自己承担不了这个责任。
汴州商人是错的,那个问题大了,所有逃户必须遣反回乡,甚至梁金柱要重新进入大牢。
来恒盯着卷宗,心里那个郁闷就不提了。
没有办法,只好学着汴州刺史,将一干商人喊来规劝。看到没有,梁金柱被拷打成什么样子,事后也立即将逃户遣返,然后还捐出五万缗钱物资支持边疆将士。
但是诸位商人不服,只问来恒一句话:“梁金柱有没有罪?”
来恒狐疑地问:“你们有没有受人挑唆?”
心里却在想到,我都七老八十,难道要掉进这个坑里不成?
“我们只是商人,只想赚钱,受谁挑唆?”一起答道。
也不知是真是假,来恒无奈,无奈写了一封奏折,送到洛阳。咱是没有办法了,各位宰相,你们看如何处理。来恒上奏朝廷就好办了,反正不是我们开的头。于是颖州与陈州,甚至蔡州刺史也加入进来,状告汴州刺史刘不言,三州合计有一万七千二百十六户逃户,全部为刘不言纵容商人,逃到汴州。朝廷是以丁摊税,好了,我的百姓被汴州刺史勾引走了,我也没有办法赋税,这一万多个逃户税务让汴州来承担。
此例一开,事情也就出来了。天下富足的地方就那么几处,益扬汴等数州,确实也是收留逃户最多的地区。咱们逃户一起逃到那边去了,我们州内没有办法贡税,让这几个州承担。
刘不言也气着了,上书反驳,收留逃户各州皆有,再说,你们蔡陈颖三州总共多少户百姓?能有一万多逃户吗?
所以这个逃户命题不能揭,一揭准得出事。除非武则天掌政,用强权镇压。李明倒是捡了一条命,若是没有判决下来,这一次李治动怒,就是李敬玄求情,恐怕难逃一死。兄弟如何,就是一个妈生的,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样才能掌神州!
几个宰辅也不敢作声。
心已经不一样,新迁的几位宰相,郝处俊是太子一方的,张大安是雍王一方的,高智周心向未定。还有几位老宰相,让李治高迁封顶,已经无法再迁,那么只好避讳。
可皆是不敢说话。
说汴州商人做对了,后果不堪收拾。说做错了,对李贤有好处的,甚至某种意义等于是替李明翻案,再次坐实梁金柱罪名。可没有那么简单的,狄仁杰那个小小的寺丞神出鬼没,一旦翻案,上次太子拿出的长安收留逃户名单,下一次有可能太子拿出十道三百多个州一半州府收留逃户的名单,到时候朝廷该不该处理?
但沉默也不是办法,各州府的上奏越来越多,似乎象全国蔓延,于是上书李治。咱们宰相无能,看你们二位圣上有没有好办法?
李治捧着这些奏折,头也更痛了,只是揉着太阳穴,询问武则天:“皇后,你看如何处理?”
武则天同样很是无奈,以前有过类似的情况,只是敷衍了事。想了半天,说道:“皇上,这样吧,不如将汴州商户收留的逃户清点,然后遣返,其他各州邸报皆不批,如何?”
这也是一个苟且的办法。
但聪明如武则天,也无能为力,不是权谋,比如二王之争,她就暗暗收复了许多“失土”,而且无人察觉。察觉的人或者如薛元超,只好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咽,将腰一弯,脸一抹,以后不打算再要脸。
可对这个无能为力。
知道,逃户多种原因。比如天灾人祸,如前几年的关中大旱,李治是好心的,让百姓到各州就食,要饭去吧,比活活饿死的强。用意是好的,可到了异地他乡后,灾情过后,回去是一无所有,农具没有了,房屋没有了,就那么一两亩薄地,还有种子,要熬到收成到来,还是没有办法渡日。于是逗留在他乡不离开。这些人倒是好办的。
还有就是税务所逼,有的地方本来很穷,逃的人多,州县官员为了政绩,隐瞒不报,那么又将逃户的税加压在其他平民百姓身上。本来苦哈哈的,只好逃亡了。甚至有的官员为了政绩,还加了税,百姓过得更苦。其实李威前世也有,有的地区收入差不多,但官员上报时,有的报小康县,老百姓倒霉了。有的报贫困县,国家倒霉了。确实说,也不好统计的。
第三个就是豪强的吞并,本来只有十亩八亩,豪强想吞并,手段很多,高利贷、巧取豪夺、丰收囤积居奇灾年逼卖土地等等,十亩地几年后只剩下五亩地,就是一亩地收五石八石粮食,将税务一交,一家人也养不活,那么只好做逃户。
陈昂之上书逃匿山林做逃户的三万户,那是山林,做了土匪强盗去了。更多的人家沦落到大户人家做了变型的部曲。
这个问题不好解决,若逼出所有大户人家交出逃户,天下准得大乱。就是让武则天登基,也不敢。所以她后来登基,想了一个办法,逃户返乡者,免税租二年,回来吧,离乡的游子,故乡的云才是最美丽的,但作用依是不大。
要么如同李威与魏元忠的谈话,以田纳税,但后果依然不堪设想。
诏书下达。
但消息比诏书更快到达汴州。离洛阳近,本来就有许多地方是宗室的封地,所以消息来源灵通。哗啦啦一下子,所有逃户安排走了,刘不言带着衙役来搜捕,只交出极个别的逃户,还是感到无用的百姓搪塞一下,剩下的不知道。反正梁金柱无罪,你不能抓我们进大牢。也不敢抓。这点百姓逃户各州刺史肯定不满,再次上书。
李治看到各地奏报,差一点想说,朕生病了。
回避不了,只好在大朝时将这些情况说出来,让各位大臣群策群力。
朝中事务是宰相与各位官员处理,重要的事务是政事堂几位宰相商议,重大事务再交与皇帝决策。但一些久而未决的事务,在朝会上大家商议,或者一些进奏弹劾等等,也在朝会上提出。但不是每一天都有朝会的,皇帝吃得消,官员也吃不消。当然不朝也可以,晚年的李隆基就很少有朝会,国家也能运行,可天子容易耳目失聪,听到偏言。一个皇帝的朝会次数多少,不仅是一个表态,一个勤政的象征,也能听到更多的声音,与更完善的建议。李治早年时大多数是三天一小朝,九天一大朝,后来身体差了,朝会也渐渐少了。
所以这时候知人善用就显现出来,先后选拨了一些宰相,颇为称职,因此国家平静。
可就是这个难得的大朝会,居然朝堂上下鸦雀无声。
李治气得一拍桌子,说道:“朕失望啊,失望啊!”
还是有一些补救的方法,但是大臣皆不开口,有原因的,偏向放开逃户的,后果不敢承担。偏向严加百姓做逃户的,会得罪太子,会得到许多有权势的大户。所以就是有方法,也不说出来。
大臣还是不作声,这个命题太大,宁可你老人家失望啊失望,我也不说话。
李治又气愤地说:“难道你们这么多大臣,一个办法都没有?”
安静,很安静。
李治气得拿起玉玺,要往桌子上拍,武则天在帘后将他拉住,道:“陛下,慢慢说,此事关系重大,给大臣一个考虑机会,实在不行,散朝,过三天后再举行朝会,看诸位大臣有没有想出良策。”
“散朝。”
可三天后,再次大朝,还是没有人吭声。
李治本来脸色很苍白,气得就象白纸一样。(未完待续。如果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