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在夕阳的余晖下,荡出一层层金色的波光,微风徐徐,晚归的渔人收了渔网,驾起小舟,乘风逐浪,声声渔歌惊起了湖面的一群水鸟,展翅而起,飞向天际。
在洞庭湖畔的一个庄子外,一个八九岁的男童光着脚丫,边跑边笑,后面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仆正提着他的鞋子,追得气喘吁吁,不住声的喊道:“雀官,慢点,慢点,不要摔着了,看着水。”那男童听了,却故意在水塘边来回穿梭,急得那老仆额头大汗淋漓。
庄子两边栽满了柳树,住着百余户人家,四周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水塘,老仆生怕这个孩子滑进水里,不住的喊叫,但他年纪已经大了,那男童又十分调皮健壮,却又哪里追赶得上?
男童将老仆远远甩在身后,径直朝家里跑去,刚一到家,就大声呼喊起来:“母亲,母亲,我回来了!”
一名三十多岁的妇人笑容满面的从内堂走了出来,一把搂住了他,问道:“雀官,你又顽皮了吗?”那孩童满头是汗,靠在母亲怀里,答道:“没有,我从学堂一放学就回家来了。”
这名妇人张氏,是庄子里公孙望的妻子,丈夫公孙望常年往来各地,贩卖货物,家境倒也殷实,只是他们成婚多年,却一直没有一儿半女,夫妻两人到处修桥补路,救济穷困,做了许多好事,又在每个月的初一十五到观音庙里去上香,祈求上天赐给他们一儿半女。
他们行善多年,到了九年之前,张氏果然有了身孕,二人喜出望外,那孩子出生的时候,正是五月初五,公孙望正在前厅焦急等待,就看见天空突然一片金光闪耀,一只金色大鸟朝下一扑,直扑到自己家的内堂去了。
他吃了一惊,刚走到内堂门口敲门要问,便听到里面婴儿啼哭之声,孩子已然降生,不觉大喜。待他见到那孩子时,只见他脖子之下有一块红色胎记,就象一只雀鸟展翅欲飞。
公孙望满心欢喜,请了个有名的先生,替儿子取名叫作公孙羽,字鹏飞,盼望他长大之后光耀门楣,又因为他脖子下那块胎记,于是给他取了个小名叫雀官。
这一年雀官儿已经八岁,十分聪明,长得又健壮,已经象是九岁多的孩童,只是因为父母疼爱,十分顽皮,但他父母好不容易中年得子,便也只好由他去了。
在他六岁那年,公孙望便将他送到庄子外西头陈先生那里启蒙,因为他十分聪明,远在其他孩童之上,先生对他也很是喜爱。
此刻,张氏把他搂在怀中,问道:“孩儿,你今天在学堂又学了什么?”雀官仰起头道:“今天先生教我们读诗,我都学会了。”
张氏心里高兴,笑道:“这样才好,你已经满了八岁,又长大一岁了,可得好好读书,等你父亲回来要考你的呢。”
雀官道:“不怕不怕,我都会的,巴不得父亲来考我。母亲,父亲什么时候才回来?”
原来那公孙望近年来仍是奔波各处做买卖,一年中有大半日子不在家里,雀官也已经有许久没有见到父亲,心里十分想念。
张氏道:“你父亲在外做买卖,此次出门已半年,想必也快回来了吧,你只管好好读书,等你父亲回来自然会夸你。”
母子二人用了晚饭,雀官便在房里写字,张氏在一旁瞧着,见儿子仿佛又长高了,满心欢喜,便坐在灯下,拿出针线,替雀官缝制衣服。
第二天,雀官告别母亲,去到学堂上学,今天先生教的乃是诗经.召南里的一篇《殷其雷》。
先生摇头晃脑,念道:“殷其雷,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敢或遑?振振君子,归哉归哉!殷其雷,在南山之侧。何斯违斯,莫敢遑息?振振君子,归哉归哉!殷其雷,在南山之下。何斯违斯,莫或遑处?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这首诗的意思说的是盼望君子早归,雀官听先生讲解完了,心里却想起自己的父亲来,不免有些闷闷不乐。
等到中午时分,吃过了饭,先生自己去休息,把院门锁住了,让这些学生们都在屋内休息。那同窗的学生李缄、杜涛二人,便来找雀官道:“雀官,今天天气这样炎热,不如我们去那元仙湖游水去,也好凉快凉快!”
雀官本来没有什么兴致,但一来天气实在是闷热,二来也经不住李杜二人不住劝说,便和他们一起偷偷走出书堂,来到院子里,那院墙有一丈多高,本来是爬不出去的,但好巧不巧,院子里偏偏有一颗梨树长弯了,一根粗枝刚好伸出墙头之外。
三个人攀住那颗梨树,依次爬上了墙头,那墙底下却又有一颗柳树,虽然不大,但三个人都是小小孩童,身子轻便,平时又都已经爬惯了,于是便都攀着树枝滑了下去。
这时正是正午时分,十分酷热,那日光尤其毒辣,三个人连忙朝那元仙湖跑去,不过片刻,都跑出了一身的汗。杜涛便道:“我们快些去那元仙湖里泡一泡,把这身汗洗干净了,才凉快呢。”李缄也道:“是是,还得要快赶回来,要不然先生醒了,我们可是要挨板子的。”
那元仙湖有数百亩大小,湖旁都栽满了柳树,绿树成荫,十分凉快。据庄子里的老人们说,这湖原来跟洞庭湖是连在一起的,只是因为洞庭湖水年年减少,才使这元仙湖隔绝开了,变成一个内湖。
传说以前每到中秋节的时候,夜里常常有人看见那湖中升起一道白气,直接月光,到了午夜子时时分,就有象牛吼一样的声音。周围庄子里的人,见到这样的异事,一开始人人害怕,但时间久了,也并没有发生其他怪异,众人也就都见怪不怪了。
就这样过了二三十年,有一年的中秋,庄子上有一个叫作黄小山的汉子,因为舅舅生辰,去到外面祝寿,直到天黑了才回来,他又因为贪杯多喝了几杯酒,走到这湖边时酒劲发作,便靠在一颗大柳树边睡着了。
睡到半夜,他突然被一阵巨大的牛吼之声惊醒,心中顿时想到这湖中的怪异,酒不觉吓醒了一大半。他战战兢兢的抬眼望去,果然看见那湖心之中,一阵白光冲天而起,直欲上天,湖水忽然出现好大一个旋涡,周围的湖水就象开锅了似的,骨嘟嘟的往上冒气泡,一个巨大的蛇头从那水中冒起,双眼发出慑人的光芒,把黄小山吓得魂飞魄散。
那蛇头足足有平常人家盛水的大水缸那样大,如果是吃起人来,也就是一口吞了,黄小山胆战心惊,屏息凝气,生怕被那巨蛇看见。那巨蛇昂首向天,发出一声声牛吼般的叫声,便见那白光越来越盛,原本澄清的夜空也渐渐集起了乌云,把那月光也遮住了一半。
片刻之后,只见那巨蛇水下更庞大的身子浮了上来,有房屋一样大小,却原来是一只浑身漆黑的大鳖,先前因为只有头探在外面,看来就象是一条巨蛇的蛇头。
漆黑的大鳖探出身子,空中便乌云密布,不一会就哗啦啦下起雨来,大雨之中,这只大鳖划动巨掌,朝湖边游去。说来也怪,这空中的雨也只随着大鳖的身躯落下,黄小山在另一边的湖旁,竟连一滴雨也没有。
巨鳖爬上岸后,又朝洞庭湖边爬去,用了一柱香的功夫,猛然跃进洞庭湖里,溅起老大的水花。它一跃入湖中,天上便雨停云散,满月又露了出来。
黄小山又惊又奇,回去之后,把这件事向庄子里的人说了,大伙要信不信,但说来也奇怪,从此之后,这湖里便再没有白光出现,也再听不见那象牛吼一样的声音了。
庄子里读了书的人便说,这大鳖是龙的一子,名字叫作鼋,料想原来是生长在洞庭湖中,只是因为湖水消退,被困在这湖里了,索性就藏身在此修行,到如今已经修行圆满了,所以才又回到洞庭湖化龙去了。
因为这个缘故,从此大家就都把这个湖叫做鼋仙湖,后来因为时间久了,那个鼋字又不好认,于是就都叫做元仙湖了。这个元仙湖范围广大,岸边又是杨柳成荫,十分清凉,因此每年热天,便有许多附近的大人孩童都来游水玩耍,虽然每年都要淹死一两人,但大家贪凉,仍然年年来此。
雀官三人从小就在湖边长大,虽然父母管得严,但他们个个顽皮,常常瞒了父母游水,人人熟知水性。三人一起在柳林底下脱光了衣服,光着屁股跳下水去,雀官因为心里不畅快,只是蹲在浅水里面,那李杜二人,却渐渐越游越远了。
雀官在水中泡了一会,觉得十分舒畅,便沿着湖岸浅水游起来,想要捉些小鱼小虾来玩耍。
他游到一块石块旁边,正要掀开石头,去看有没有螃蟹小鱼,却忽然看见浓密的水草之中,藏着好大一只乌龟,龟壳一半露出水面,一个头黑漆漆的,有大人的拳头大小。
因为这湖叫元仙湖,传说中是出了鼋龙的,因此附近庄子里的人都对这里的乌龟、大鳖十分爱护,雀官正要靠近,却见到那只乌龟眼中竟然露出哀求之色,雀官年纪虽小,却也懂了它的意思,是求他不要伤害了它的性命。
雀官站起身来,走上岸去,蹲下身来细细的打量这只乌龟,只见这乌龟十分奇怪,头长得好象一个蛇头,青不青黑不黑,还有两个突起,似乎要长出角来。如果不是它背上的确是背了个乌龟壳,便真象是一条蛇了。
他也曾经读过几本书,知道但凡动物不同寻常,便是有灵性的,只是这乌龟既然这样怕人,却为何不潜进水下去呢?他细细再看,却看见那龟壳被一张破渔网缠住了,乌龟的头上也被好几根鱼线紧紧缠住,原来竟是被困在此地了。
雀官便说道:“你不要急,你被丝网缠住动弹不得,我今天却没有带刀子来,解它不开,等明天我再来救你。”那乌龟象是听懂了他的话,把头点了一点。雀官儿又笑道:“你可要藏好了,要是遇到顽皮的孩子,却要把你捉了去。”
他站起身来,沿路走到来时的柳树下穿好了衣服,过不多久,李杜二人也爬上岸来,三个人生怕先生发现了挨板子,慌忙又跑回学堂去了。
第二天,雀官偷偷从家中带出一把小刀,中午又同李杜二人来到元仙湖,等他们下了水,便独自一人来到昨天那块石头边,只见那乌龟果然还在那里,只是已经被鱼网困得奄奄一息,见到雀官,便奋力晃动脑袋。
雀官见它可怜,便道:“我这就来救你,你不要乱动,免得被刀割伤了。”便拿出小刀,先把那乌龟壳上的鱼网给割开了,又来割那头边的线,那乌龟倒十分聪明,知道这是活命的机会,真的一动不动。
雀官小心的把那鱼线都清理干净,笑道:“乌龟兄,网我已替你解开了,从此你潜游深湖,不要再被罗网困了。”
那乌龟晃动脑袋,努力将头朝前伸了一伸,却伸出来一尺多长,雀官一惊,他正在惊异之间,又见那只乌龟奋力朝前一窜,窜出水面,连那乌龟壳也丢在一边了,却哪里是什么大乌龟,原来竟是一条一丈多长、男子胳膊粗细的灰鳞大蛇!
那蛇挣出龟壳,静静浮在水面上,张开了嘴,红红的信子伸缩不定,昂首瞧着雀官。
雀官只觉得心里发凉,他见这蛇瞧着自己,似有感激又有狡黠之意,心想这蛇果真狡猾,因为怕自己看出它的本来面目,竟从来不在自己面前吐信子,让自己误以为它真是一只大乌龟,这怕不是已经成精了么?
他朝后退了一步,朝那大蛇道:“你既然已经脱困,就快快离去吧,今后要做一条好蛇、不要做一条坏蛇。”
他年纪幼小,却哪里懂得什么是好蛇坏蛇,只见那大蛇浮在水面上,弯曲了身子,却又朝雀官点了点头,便展开身体,从水面上游向湖心去了。
雀官见那蛇游走了,忙把李缄杜涛喊上岸来,心里又惊又奇又怕,从此好长时间不再去那元仙湖游水了。
在洞庭湖畔的一个庄子外,一个八九岁的男童光着脚丫,边跑边笑,后面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仆正提着他的鞋子,追得气喘吁吁,不住声的喊道:“雀官,慢点,慢点,不要摔着了,看着水。”那男童听了,却故意在水塘边来回穿梭,急得那老仆额头大汗淋漓。
庄子两边栽满了柳树,住着百余户人家,四周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水塘,老仆生怕这个孩子滑进水里,不住的喊叫,但他年纪已经大了,那男童又十分调皮健壮,却又哪里追赶得上?
男童将老仆远远甩在身后,径直朝家里跑去,刚一到家,就大声呼喊起来:“母亲,母亲,我回来了!”
一名三十多岁的妇人笑容满面的从内堂走了出来,一把搂住了他,问道:“雀官,你又顽皮了吗?”那孩童满头是汗,靠在母亲怀里,答道:“没有,我从学堂一放学就回家来了。”
这名妇人张氏,是庄子里公孙望的妻子,丈夫公孙望常年往来各地,贩卖货物,家境倒也殷实,只是他们成婚多年,却一直没有一儿半女,夫妻两人到处修桥补路,救济穷困,做了许多好事,又在每个月的初一十五到观音庙里去上香,祈求上天赐给他们一儿半女。
他们行善多年,到了九年之前,张氏果然有了身孕,二人喜出望外,那孩子出生的时候,正是五月初五,公孙望正在前厅焦急等待,就看见天空突然一片金光闪耀,一只金色大鸟朝下一扑,直扑到自己家的内堂去了。
他吃了一惊,刚走到内堂门口敲门要问,便听到里面婴儿啼哭之声,孩子已然降生,不觉大喜。待他见到那孩子时,只见他脖子之下有一块红色胎记,就象一只雀鸟展翅欲飞。
公孙望满心欢喜,请了个有名的先生,替儿子取名叫作公孙羽,字鹏飞,盼望他长大之后光耀门楣,又因为他脖子下那块胎记,于是给他取了个小名叫雀官。
这一年雀官儿已经八岁,十分聪明,长得又健壮,已经象是九岁多的孩童,只是因为父母疼爱,十分顽皮,但他父母好不容易中年得子,便也只好由他去了。
在他六岁那年,公孙望便将他送到庄子外西头陈先生那里启蒙,因为他十分聪明,远在其他孩童之上,先生对他也很是喜爱。
此刻,张氏把他搂在怀中,问道:“孩儿,你今天在学堂又学了什么?”雀官仰起头道:“今天先生教我们读诗,我都学会了。”
张氏心里高兴,笑道:“这样才好,你已经满了八岁,又长大一岁了,可得好好读书,等你父亲回来要考你的呢。”
雀官道:“不怕不怕,我都会的,巴不得父亲来考我。母亲,父亲什么时候才回来?”
原来那公孙望近年来仍是奔波各处做买卖,一年中有大半日子不在家里,雀官也已经有许久没有见到父亲,心里十分想念。
张氏道:“你父亲在外做买卖,此次出门已半年,想必也快回来了吧,你只管好好读书,等你父亲回来自然会夸你。”
母子二人用了晚饭,雀官便在房里写字,张氏在一旁瞧着,见儿子仿佛又长高了,满心欢喜,便坐在灯下,拿出针线,替雀官缝制衣服。
第二天,雀官告别母亲,去到学堂上学,今天先生教的乃是诗经.召南里的一篇《殷其雷》。
先生摇头晃脑,念道:“殷其雷,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敢或遑?振振君子,归哉归哉!殷其雷,在南山之侧。何斯违斯,莫敢遑息?振振君子,归哉归哉!殷其雷,在南山之下。何斯违斯,莫或遑处?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这首诗的意思说的是盼望君子早归,雀官听先生讲解完了,心里却想起自己的父亲来,不免有些闷闷不乐。
等到中午时分,吃过了饭,先生自己去休息,把院门锁住了,让这些学生们都在屋内休息。那同窗的学生李缄、杜涛二人,便来找雀官道:“雀官,今天天气这样炎热,不如我们去那元仙湖游水去,也好凉快凉快!”
雀官本来没有什么兴致,但一来天气实在是闷热,二来也经不住李杜二人不住劝说,便和他们一起偷偷走出书堂,来到院子里,那院墙有一丈多高,本来是爬不出去的,但好巧不巧,院子里偏偏有一颗梨树长弯了,一根粗枝刚好伸出墙头之外。
三个人攀住那颗梨树,依次爬上了墙头,那墙底下却又有一颗柳树,虽然不大,但三个人都是小小孩童,身子轻便,平时又都已经爬惯了,于是便都攀着树枝滑了下去。
这时正是正午时分,十分酷热,那日光尤其毒辣,三个人连忙朝那元仙湖跑去,不过片刻,都跑出了一身的汗。杜涛便道:“我们快些去那元仙湖里泡一泡,把这身汗洗干净了,才凉快呢。”李缄也道:“是是,还得要快赶回来,要不然先生醒了,我们可是要挨板子的。”
那元仙湖有数百亩大小,湖旁都栽满了柳树,绿树成荫,十分凉快。据庄子里的老人们说,这湖原来跟洞庭湖是连在一起的,只是因为洞庭湖水年年减少,才使这元仙湖隔绝开了,变成一个内湖。
传说以前每到中秋节的时候,夜里常常有人看见那湖中升起一道白气,直接月光,到了午夜子时时分,就有象牛吼一样的声音。周围庄子里的人,见到这样的异事,一开始人人害怕,但时间久了,也并没有发生其他怪异,众人也就都见怪不怪了。
就这样过了二三十年,有一年的中秋,庄子上有一个叫作黄小山的汉子,因为舅舅生辰,去到外面祝寿,直到天黑了才回来,他又因为贪杯多喝了几杯酒,走到这湖边时酒劲发作,便靠在一颗大柳树边睡着了。
睡到半夜,他突然被一阵巨大的牛吼之声惊醒,心中顿时想到这湖中的怪异,酒不觉吓醒了一大半。他战战兢兢的抬眼望去,果然看见那湖心之中,一阵白光冲天而起,直欲上天,湖水忽然出现好大一个旋涡,周围的湖水就象开锅了似的,骨嘟嘟的往上冒气泡,一个巨大的蛇头从那水中冒起,双眼发出慑人的光芒,把黄小山吓得魂飞魄散。
那蛇头足足有平常人家盛水的大水缸那样大,如果是吃起人来,也就是一口吞了,黄小山胆战心惊,屏息凝气,生怕被那巨蛇看见。那巨蛇昂首向天,发出一声声牛吼般的叫声,便见那白光越来越盛,原本澄清的夜空也渐渐集起了乌云,把那月光也遮住了一半。
片刻之后,只见那巨蛇水下更庞大的身子浮了上来,有房屋一样大小,却原来是一只浑身漆黑的大鳖,先前因为只有头探在外面,看来就象是一条巨蛇的蛇头。
漆黑的大鳖探出身子,空中便乌云密布,不一会就哗啦啦下起雨来,大雨之中,这只大鳖划动巨掌,朝湖边游去。说来也怪,这空中的雨也只随着大鳖的身躯落下,黄小山在另一边的湖旁,竟连一滴雨也没有。
巨鳖爬上岸后,又朝洞庭湖边爬去,用了一柱香的功夫,猛然跃进洞庭湖里,溅起老大的水花。它一跃入湖中,天上便雨停云散,满月又露了出来。
黄小山又惊又奇,回去之后,把这件事向庄子里的人说了,大伙要信不信,但说来也奇怪,从此之后,这湖里便再没有白光出现,也再听不见那象牛吼一样的声音了。
庄子里读了书的人便说,这大鳖是龙的一子,名字叫作鼋,料想原来是生长在洞庭湖中,只是因为湖水消退,被困在这湖里了,索性就藏身在此修行,到如今已经修行圆满了,所以才又回到洞庭湖化龙去了。
因为这个缘故,从此大家就都把这个湖叫做鼋仙湖,后来因为时间久了,那个鼋字又不好认,于是就都叫做元仙湖了。这个元仙湖范围广大,岸边又是杨柳成荫,十分清凉,因此每年热天,便有许多附近的大人孩童都来游水玩耍,虽然每年都要淹死一两人,但大家贪凉,仍然年年来此。
雀官三人从小就在湖边长大,虽然父母管得严,但他们个个顽皮,常常瞒了父母游水,人人熟知水性。三人一起在柳林底下脱光了衣服,光着屁股跳下水去,雀官因为心里不畅快,只是蹲在浅水里面,那李杜二人,却渐渐越游越远了。
雀官在水中泡了一会,觉得十分舒畅,便沿着湖岸浅水游起来,想要捉些小鱼小虾来玩耍。
他游到一块石块旁边,正要掀开石头,去看有没有螃蟹小鱼,却忽然看见浓密的水草之中,藏着好大一只乌龟,龟壳一半露出水面,一个头黑漆漆的,有大人的拳头大小。
因为这湖叫元仙湖,传说中是出了鼋龙的,因此附近庄子里的人都对这里的乌龟、大鳖十分爱护,雀官正要靠近,却见到那只乌龟眼中竟然露出哀求之色,雀官年纪虽小,却也懂了它的意思,是求他不要伤害了它的性命。
雀官站起身来,走上岸去,蹲下身来细细的打量这只乌龟,只见这乌龟十分奇怪,头长得好象一个蛇头,青不青黑不黑,还有两个突起,似乎要长出角来。如果不是它背上的确是背了个乌龟壳,便真象是一条蛇了。
他也曾经读过几本书,知道但凡动物不同寻常,便是有灵性的,只是这乌龟既然这样怕人,却为何不潜进水下去呢?他细细再看,却看见那龟壳被一张破渔网缠住了,乌龟的头上也被好几根鱼线紧紧缠住,原来竟是被困在此地了。
雀官便说道:“你不要急,你被丝网缠住动弹不得,我今天却没有带刀子来,解它不开,等明天我再来救你。”那乌龟象是听懂了他的话,把头点了一点。雀官儿又笑道:“你可要藏好了,要是遇到顽皮的孩子,却要把你捉了去。”
他站起身来,沿路走到来时的柳树下穿好了衣服,过不多久,李杜二人也爬上岸来,三个人生怕先生发现了挨板子,慌忙又跑回学堂去了。
第二天,雀官偷偷从家中带出一把小刀,中午又同李杜二人来到元仙湖,等他们下了水,便独自一人来到昨天那块石头边,只见那乌龟果然还在那里,只是已经被鱼网困得奄奄一息,见到雀官,便奋力晃动脑袋。
雀官见它可怜,便道:“我这就来救你,你不要乱动,免得被刀割伤了。”便拿出小刀,先把那乌龟壳上的鱼网给割开了,又来割那头边的线,那乌龟倒十分聪明,知道这是活命的机会,真的一动不动。
雀官小心的把那鱼线都清理干净,笑道:“乌龟兄,网我已替你解开了,从此你潜游深湖,不要再被罗网困了。”
那乌龟晃动脑袋,努力将头朝前伸了一伸,却伸出来一尺多长,雀官一惊,他正在惊异之间,又见那只乌龟奋力朝前一窜,窜出水面,连那乌龟壳也丢在一边了,却哪里是什么大乌龟,原来竟是一条一丈多长、男子胳膊粗细的灰鳞大蛇!
那蛇挣出龟壳,静静浮在水面上,张开了嘴,红红的信子伸缩不定,昂首瞧着雀官。
雀官只觉得心里发凉,他见这蛇瞧着自己,似有感激又有狡黠之意,心想这蛇果真狡猾,因为怕自己看出它的本来面目,竟从来不在自己面前吐信子,让自己误以为它真是一只大乌龟,这怕不是已经成精了么?
他朝后退了一步,朝那大蛇道:“你既然已经脱困,就快快离去吧,今后要做一条好蛇、不要做一条坏蛇。”
他年纪幼小,却哪里懂得什么是好蛇坏蛇,只见那大蛇浮在水面上,弯曲了身子,却又朝雀官点了点头,便展开身体,从水面上游向湖心去了。
雀官见那蛇游走了,忙把李缄杜涛喊上岸来,心里又惊又奇又怕,从此好长时间不再去那元仙湖游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