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属于军属问题。
更让军士们不满的是待遇问题。当兵吃饷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由于军饷问题,弄出军变的事情层出不穷。王殷作为名将,对军饷自然异常看重。过去郭威在世的时候,还没有大规模训练禁军,对王殷部的粮饷供给不仅没有什么延迟,往往还经常赏赐。
可现在,郭荣一力推行禁军制,派人到各个藩镇挑选精锐之士加入禁军,老弱之辈不是解散就是编为厢军,成了地方部队。别的藩镇都是老老实实遵从号令,只有王殷阳奉阴违。王殷心里想的明白,这世道人心隔肚皮,郭威在的时候,咱们关系好,让我做什么都无所谓,现在换成了你郭荣,我和你可没有这情分,怎么手里也得握着些兵权,作为一个防范。我姓王绝不造反,可是你姓郭的也别想过河拆桥。有着十万兄弟在,姓郭的永远都不敢轻举妄动。
郭荣即位之后,就在天下全天下训练禁军。由于这训练禁军是郭威的旧政,做为下属王殷也挑不出什么毛病,而不敢说什么毛玻老皇帝刚挂,新任皇帝都不敢擅改老皇帝的命令,更不要说王殷这些下属了。
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郭荣练兵令到了蔡州,王殷也是以令行事,只是,他总是拿出来一些老弱残兵出来,让朝廷练兵使者去挑人。王殷的想法很简单,你不是要我军队出来,让你挑兵吗?我就按你的话办事,给你兵挑,至于你自己看不上眼,那就不能怪我了。
王殷算盘打的啪啪响,而且已经做好了和郭荣扯皮的打算。可没想到这练兵特使到了蔡州,看到这老的老、少的少的“河北精兵”,什么话也没有说,异常负责任的挑选了起来。这挑法还比较奇怪,禁军嘛,肯定是要冲锋打仗的,要精干。所以,孤寡老人不要、年幼孤儿不要,要的就是那些有亲戚尚在的人。这兵挑完之后,练兵特使就找到王殷,要和王殷联名上书朝廷:陛下,蔡州禁军已经挑选完毕。
王殷一心想送特使大人走人,也没考虑太多就联名上了个奏折。没想到这一下子坏事儿了,郭荣练兵除了锻炼精锐之外,也是想拉开军士的待遇,禁军和地方部队厢军待遇是天壤之别。王殷一上书,郭荣立刻就坡下驴,把王殷手里的河北精兵变成了蔡州厢军。让王殷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王殷傻了眼不知道该怎么搞,他麾下的军士们立刻就闹腾开了。为什么朝廷挑选禁军,你王殷不让我去,隔壁三大爷走路都颤颤巍巍的,为什么军饷比我还要高?这不服的人太多了,王殷在军士们的心里由名将,变成了一个“自私自利”的人。蔡州军队士气大跌。更可况,蔡州禁军和蔡州厢军很多人都有亲戚关系,这事儿经过蔡州禁军这么一宣传,厢军里面很多人立刻都偷偷跑了。
王殷迫于无奈,东拼西凑找了无数条理由,想把自己厢军的待遇和禁军拉平。可这事儿,郭荣能干嘛?!一通扯皮之下,郭荣勉勉强强以戍边有功为理由稍微提高了蔡州军的粮饷。这又是一件拐弯儿事儿,好儿让郭荣得去了,坏处全让王殷给背上了。
王殷在蔡州军士中的威望彻底动摇了。
郭荣不动声色的削弱了王殷的威望,对于王殷军中的高级将领,则分别对待,有收买的,有大义争取的,也有靠联络关系争取的。由于王殷对朝廷犹豫不定的态度,让他手下这群官儿面对朝廷伸出的橄榄枝,也是暗送秋波,没有多少人是立场非常坚定的。毕竟,作为他们领导王殷自己都立场不坚定。甚至于他的左膀右臂申州刺史马明奇都被郭荣收买去了。
经过郭荣这些措施,王殷明着还是蔡州节度使、淮西行营总管,可是他的威望已经不像过去那样高,权力也没有过去那么大了。
见郭荣问起马明奇来,王朴知道郭荣准备动手了,遂笑道:“申州刺史马明奇忠心无二,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其长子已经在一个月之前到了汴京。”
马明奇连质子都送来了,看来应该是诚心投诚了。郭荣点了点头,说道:“既然朕已经决定北伐契丹,那么王殷就应该动一动了。”
王朴是心腹之人,郭荣也没有在王朴面前唱什么高调,说什么王殷德高望重,功劳显赫,应该调往中央,另有重任相托。直接就说,王殷要动一动。
王朴点了点头,道:“王殷部军士不服,诸将动摇,陛下征召之令一发,王殷十有只能束手来京。”
“只要他不糊涂,老老实实的来京,朕担保他一世的荣华富贵。不过,王殷年事已高,就怕他做出来些糊涂事儿,让朕反倒难办了。”郭荣说道。
“糊涂事?”王殷能做什么糊涂事儿。王朴心里明镜似地,这是郭荣在暗示自己,郭荣在担心征召令一发,王殷会不会铤而走险。王殷只管了蔡州(今河南省汝南市)、申州(今河南省信阳市)两个地方,申州的马明奇还投靠了朝廷。可是,王殷要真的闹了个造反,也是郭荣极为不愿意看到的。眼下的大周就像风雨中的蜡烛,刚刚在忽明忽暗的摇曳中换过一口气来,再弄一场王殷造反案,那对大周的打击更是沉重。
再说了,唐州的丁思瑾就在王殷眼皮子底下,老王殷造反不成,万一带着蔡州投降了丁思瑾,楚国军队开进了蔡州,那大周想不西退也不行了。因此,不能把王殷逼反,要让王殷高高兴兴的来汴京,或者找个什么机会,把王殷给抓到汴京去。
王朴说道:“陛下,兵者,诡道也。在虚虚实实之中,给人致命一击。臣有一个主意。”
“先生请讲。”
“这事儿,还得和契丹人联系在一起。契丹人扣留了我们的使者,我们自然要派人去询问,去辩驳。贸贸然的报复契丹,容易引起契丹人的警惕。可契丹扣留使者的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呢?他的原因在于刺马案,可刺马案的结果:刺杀对象马希萼一点事情儿都没有,这。。。这也太巧了吧。依臣看,这事儿应该是楚国贼喊捉贼!”王朴说道。
信口开河,太信口开河了。上个月,咱们俩还在商量怎么在契丹把楚国使者给干掉呢,你现在居然说什么楚国是自己刺杀自己。看着王朴一本正经的样子,郭荣心中暗笑,可脑子这么一转,登时明白了王朴的意思。王朴一方面是想尽力将契丹政局搅浑,另一方面却是在为收服王殷做准备。
郭荣点了点头:“先生果然妙计。楚国行此奸猾之事,朕若不派遣军队,对楚国加以惩戒,恐怕天下诸国再也没有人会正眼看我大周了!朕想亲赴宋州召集南线诸位将领,共同商议南征之事。”
“那陛下您应该找一个合适的宣旨人啊!”
“你看礼部郎中牛琛如何?”郭荣问道。这个牛琛颇为舌辩,而且曾经救过王殷的命,两人关系很好,派他去正好可以消除王殷的疑虑。
这事情越商量越明白。原本只是为了商议如何向契丹表达大周的不满,商量来商量去只能派人示威,而且郭荣心里也整明白了,拖是拖不下去了,躲更是躲不过去,只能奋起反抗。要北伐就要对付王殷,去了这个后患,可要王殷就要有一个好办法将王殷给调出蔡州。调王殷出蔡州,让他来汴京,这家伙肯定不干。而且王殷一旦不来,朝廷就丢了面子。可是,假借着商量南下报复的名义,将王殷宣召到宋州去。
大周天子亲自赶到宋州,召集南线将领开军事会议,又在距离蔡州仅仅百里的宋州。王殷不会不来,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很简单,第一王殷这个人不是王竣,他对郭荣是有好感的,他不像王竣那样一门心思的想当一字并肩王;第二,郭荣是召集南线诸位将领,不是召集南线负责人,也就是说,不仅王殷要来,而且王殷部下的高级将领们也要来。命令一下,王殷的部将肯定会劝他来,而且他不来,他心里也会疑虑:自己的部将不会被郭荣给收买了吧。作为带头大哥,他不会贸然让自己的小弟们和最高领袖见面的;第三,宋州不同于汴京城,南线也不同于禁军。南线将领里面有很多人和王殷都有交情,有这些人在郭荣不会不考虑,贸贸然就对王殷下狠手的。如果在派一个对王殷知根知底的人去劝说,王殷绝对会来的。退一万步讲,王殷他不来,那也没什么可说的,他的统兵大将们都来了,把这些人收买的收买,扣留的扣留,剩下王殷一个光杆司令,又顶个屁用。至于王殷和他的手下部将都不来,或者只来几个,这种情况一旦发生,无异于造反。心中犹豫的王殷,可没这么大的胆子。
更让军士们不满的是待遇问题。当兵吃饷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由于军饷问题,弄出军变的事情层出不穷。王殷作为名将,对军饷自然异常看重。过去郭威在世的时候,还没有大规模训练禁军,对王殷部的粮饷供给不仅没有什么延迟,往往还经常赏赐。
可现在,郭荣一力推行禁军制,派人到各个藩镇挑选精锐之士加入禁军,老弱之辈不是解散就是编为厢军,成了地方部队。别的藩镇都是老老实实遵从号令,只有王殷阳奉阴违。王殷心里想的明白,这世道人心隔肚皮,郭威在的时候,咱们关系好,让我做什么都无所谓,现在换成了你郭荣,我和你可没有这情分,怎么手里也得握着些兵权,作为一个防范。我姓王绝不造反,可是你姓郭的也别想过河拆桥。有着十万兄弟在,姓郭的永远都不敢轻举妄动。
郭荣即位之后,就在天下全天下训练禁军。由于这训练禁军是郭威的旧政,做为下属王殷也挑不出什么毛病,而不敢说什么毛玻老皇帝刚挂,新任皇帝都不敢擅改老皇帝的命令,更不要说王殷这些下属了。
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郭荣练兵令到了蔡州,王殷也是以令行事,只是,他总是拿出来一些老弱残兵出来,让朝廷练兵使者去挑人。王殷的想法很简单,你不是要我军队出来,让你挑兵吗?我就按你的话办事,给你兵挑,至于你自己看不上眼,那就不能怪我了。
王殷算盘打的啪啪响,而且已经做好了和郭荣扯皮的打算。可没想到这练兵特使到了蔡州,看到这老的老、少的少的“河北精兵”,什么话也没有说,异常负责任的挑选了起来。这挑法还比较奇怪,禁军嘛,肯定是要冲锋打仗的,要精干。所以,孤寡老人不要、年幼孤儿不要,要的就是那些有亲戚尚在的人。这兵挑完之后,练兵特使就找到王殷,要和王殷联名上书朝廷:陛下,蔡州禁军已经挑选完毕。
王殷一心想送特使大人走人,也没考虑太多就联名上了个奏折。没想到这一下子坏事儿了,郭荣练兵除了锻炼精锐之外,也是想拉开军士的待遇,禁军和地方部队厢军待遇是天壤之别。王殷一上书,郭荣立刻就坡下驴,把王殷手里的河北精兵变成了蔡州厢军。让王殷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王殷傻了眼不知道该怎么搞,他麾下的军士们立刻就闹腾开了。为什么朝廷挑选禁军,你王殷不让我去,隔壁三大爷走路都颤颤巍巍的,为什么军饷比我还要高?这不服的人太多了,王殷在军士们的心里由名将,变成了一个“自私自利”的人。蔡州军队士气大跌。更可况,蔡州禁军和蔡州厢军很多人都有亲戚关系,这事儿经过蔡州禁军这么一宣传,厢军里面很多人立刻都偷偷跑了。
王殷迫于无奈,东拼西凑找了无数条理由,想把自己厢军的待遇和禁军拉平。可这事儿,郭荣能干嘛?!一通扯皮之下,郭荣勉勉强强以戍边有功为理由稍微提高了蔡州军的粮饷。这又是一件拐弯儿事儿,好儿让郭荣得去了,坏处全让王殷给背上了。
王殷在蔡州军士中的威望彻底动摇了。
郭荣不动声色的削弱了王殷的威望,对于王殷军中的高级将领,则分别对待,有收买的,有大义争取的,也有靠联络关系争取的。由于王殷对朝廷犹豫不定的态度,让他手下这群官儿面对朝廷伸出的橄榄枝,也是暗送秋波,没有多少人是立场非常坚定的。毕竟,作为他们领导王殷自己都立场不坚定。甚至于他的左膀右臂申州刺史马明奇都被郭荣收买去了。
经过郭荣这些措施,王殷明着还是蔡州节度使、淮西行营总管,可是他的威望已经不像过去那样高,权力也没有过去那么大了。
见郭荣问起马明奇来,王朴知道郭荣准备动手了,遂笑道:“申州刺史马明奇忠心无二,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其长子已经在一个月之前到了汴京。”
马明奇连质子都送来了,看来应该是诚心投诚了。郭荣点了点头,说道:“既然朕已经决定北伐契丹,那么王殷就应该动一动了。”
王朴是心腹之人,郭荣也没有在王朴面前唱什么高调,说什么王殷德高望重,功劳显赫,应该调往中央,另有重任相托。直接就说,王殷要动一动。
王朴点了点头,道:“王殷部军士不服,诸将动摇,陛下征召之令一发,王殷十有只能束手来京。”
“只要他不糊涂,老老实实的来京,朕担保他一世的荣华富贵。不过,王殷年事已高,就怕他做出来些糊涂事儿,让朕反倒难办了。”郭荣说道。
“糊涂事?”王殷能做什么糊涂事儿。王朴心里明镜似地,这是郭荣在暗示自己,郭荣在担心征召令一发,王殷会不会铤而走险。王殷只管了蔡州(今河南省汝南市)、申州(今河南省信阳市)两个地方,申州的马明奇还投靠了朝廷。可是,王殷要真的闹了个造反,也是郭荣极为不愿意看到的。眼下的大周就像风雨中的蜡烛,刚刚在忽明忽暗的摇曳中换过一口气来,再弄一场王殷造反案,那对大周的打击更是沉重。
再说了,唐州的丁思瑾就在王殷眼皮子底下,老王殷造反不成,万一带着蔡州投降了丁思瑾,楚国军队开进了蔡州,那大周想不西退也不行了。因此,不能把王殷逼反,要让王殷高高兴兴的来汴京,或者找个什么机会,把王殷给抓到汴京去。
王朴说道:“陛下,兵者,诡道也。在虚虚实实之中,给人致命一击。臣有一个主意。”
“先生请讲。”
“这事儿,还得和契丹人联系在一起。契丹人扣留了我们的使者,我们自然要派人去询问,去辩驳。贸贸然的报复契丹,容易引起契丹人的警惕。可契丹扣留使者的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呢?他的原因在于刺马案,可刺马案的结果:刺杀对象马希萼一点事情儿都没有,这。。。这也太巧了吧。依臣看,这事儿应该是楚国贼喊捉贼!”王朴说道。
信口开河,太信口开河了。上个月,咱们俩还在商量怎么在契丹把楚国使者给干掉呢,你现在居然说什么楚国是自己刺杀自己。看着王朴一本正经的样子,郭荣心中暗笑,可脑子这么一转,登时明白了王朴的意思。王朴一方面是想尽力将契丹政局搅浑,另一方面却是在为收服王殷做准备。
郭荣点了点头:“先生果然妙计。楚国行此奸猾之事,朕若不派遣军队,对楚国加以惩戒,恐怕天下诸国再也没有人会正眼看我大周了!朕想亲赴宋州召集南线诸位将领,共同商议南征之事。”
“那陛下您应该找一个合适的宣旨人啊!”
“你看礼部郎中牛琛如何?”郭荣问道。这个牛琛颇为舌辩,而且曾经救过王殷的命,两人关系很好,派他去正好可以消除王殷的疑虑。
这事情越商量越明白。原本只是为了商议如何向契丹表达大周的不满,商量来商量去只能派人示威,而且郭荣心里也整明白了,拖是拖不下去了,躲更是躲不过去,只能奋起反抗。要北伐就要对付王殷,去了这个后患,可要王殷就要有一个好办法将王殷给调出蔡州。调王殷出蔡州,让他来汴京,这家伙肯定不干。而且王殷一旦不来,朝廷就丢了面子。可是,假借着商量南下报复的名义,将王殷宣召到宋州去。
大周天子亲自赶到宋州,召集南线将领开军事会议,又在距离蔡州仅仅百里的宋州。王殷不会不来,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很简单,第一王殷这个人不是王竣,他对郭荣是有好感的,他不像王竣那样一门心思的想当一字并肩王;第二,郭荣是召集南线诸位将领,不是召集南线负责人,也就是说,不仅王殷要来,而且王殷部下的高级将领们也要来。命令一下,王殷的部将肯定会劝他来,而且他不来,他心里也会疑虑:自己的部将不会被郭荣给收买了吧。作为带头大哥,他不会贸然让自己的小弟们和最高领袖见面的;第三,宋州不同于汴京城,南线也不同于禁军。南线将领里面有很多人和王殷都有交情,有这些人在郭荣不会不考虑,贸贸然就对王殷下狠手的。如果在派一个对王殷知根知底的人去劝说,王殷绝对会来的。退一万步讲,王殷他不来,那也没什么可说的,他的统兵大将们都来了,把这些人收买的收买,扣留的扣留,剩下王殷一个光杆司令,又顶个屁用。至于王殷和他的手下部将都不来,或者只来几个,这种情况一旦发生,无异于造反。心中犹豫的王殷,可没这么大的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