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彦超为什么紧张,因为老孔南下了!这孔府果然是有些名声的,这郭威的圣旨上口口声声要找这什么“文宣公孔仁玉”,可老孔已经走了,他慕容彦超本事再大,还能给郭威变出一个新的孔仁玉来吗?变不出来,这事情就麻烦了。这么有名望的一个人,到了金陵,这能不引起轰动吗?
虽然说现在大楚和大周互相敌视,好感度极低,大楚骂大周是汉贼,大周骂大楚沽名钓誉、当婊子还想立牌坊。两国边境上说起来是互相封锁,不允许百姓出入,可事实上除了淮河的寿州、楚州那块因为隔着条大河容易办到,其余的地方,想徐州、海州、宿州,两国的官府还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么一来,孔仁玉到了金陵的消息,早晚要被郭威给知道了。
郭威一知道,而孔仁玉又是自己管辖下的臣民,他能不疑心自己吗?虽然慕容彦超看郭威不爽,想造反,可是就算是想造反,慕容彦超还是希望郭威不知道,自己能够出其不意,反他个一塌糊涂,而不是让郭威时时刻刻的盯着自己。
慕容彦超难啊,这小子连夜跑到曲阜,让老孔家由重新选了一个新族长,代表孔仁玉接受郭威的圣旨和封赏,而且,还下了闭口令,让老孔家说孔仁玉这小子喜欢出游,早就跑出去游玩了。这理由其实挺差的,孔家却是受朝廷的重视,可是,也因为孔家的这个地位,老孔家的人都不怎么出游的,打着孔圣人的名义,拉帮结派这不是遭嫉嘛。
兖州离汴京多近啊,孔仁玉出游的消息,很快就传回了汴京。孔仁玉南下,是一个积极向上的,有利于社会和谐,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主紧紧的团结在大楚皇帝马云周围,这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动作,登时就被抄作成一个巨大的政治秀。
由于徐州、宿州不知道怎么回事,突然多了一些马贼,治安状况很差,马楚政府担心马贼不读书,误伤了文宣公,在徐州、宿州就没有做宣传,过了淮河,立刻就是鸣锣开道,彩旗飘飘,孔仁玉被召见不得不出行的行为,被大楚官方定义为孔仁玉有感于北方斯文扫地,基于民族大义,才南下宣传儒教,重建华夏大防的一个重大的义举,它代表着。。。它标志着。。。它极大的促进了。。。(此处省略了若干字)
孔仁玉的南下,经过马楚官方的这么一宣传,搞的尽人皆知,就连中原的宋州、许州等地,都有人在谈论这事(面对着汴京的强力言论管制,在无数捕风房热血青年倒在伪周的屠刀之下后,捕风房的工作重点不得不从汴京,转移到汴京周围的地区)。郭氏父子的耳报神虽然力量薄弱了一些,可是马楚这么大力度的宣传,郭威怎么可能不知道孔仁玉是跑了呢?
孔仁玉跑了,暗含着两件事,第一是,在争取士子之心的道路上,郭威慢了马云一拍。不过,跑了和尚跑不了庙,汴京城的有识之士还是很多的,李谷就直接上书郭威,请求郭威罢免孔仁玉的封号,另外册封新的文宣公,同时顺水推舟的对外公布孔仁玉罪行,孔家不是解释说:孔仁玉出去游玩了吗?
咱们朝廷自然就可以接替发挥,指责孔仁玉违背圣人教导,圣人不是说过:父母在,不远游嘛。孔仁玉的母亲尚在,为什么自己去跑出去游玩了呢?然后在把孔仁玉的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拿出来作文章,让天下人都明白孔仁玉道德不过关,因此朝廷明察秋毫,将他给撤换掉了。这样连带着楚国宣传孔仁玉南下都有点难堪了。
接着,李谷又建议,当年孔圣人有七十二个门徒,这些人比如颜回、子路等人也是赫赫有名的,陛下不如派人去寻找这些人的后裔,让他们去做曲阜县的主薄,这么一来,不也是士林的一段佳话吗?
郭威想了想,点点头,同意了。既然楚国想接着孔子来抬高自己,我们大周就可以借孔府来压你一头,孔门七十二贤,有各种出身,这也表明咱们大周是不计较官员出身的,只要是人才,咱们大周就用!
这第二件事,孔仁玉早不跑晚不跑,偏偏在马云称帝之后南下,这慕容彦超在里面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呢?郭威心里按暗忖道:看来这位慕容弟弟没有做到自己让他做的事情:心怀坦荡,无所顾虑。这慕容彦超绝对不是自己的同路人,得着手对付他了。
郭威暗暗思索着。这段日子,他过得一点都不舒心,每天都要考虑很多问题,刘崇、慕容彦超、马云是他想得最多的,而这里面最容易和他发生冲突的应该是刘崇了,毕竟刘崇已经在太原称帝,和自己誓不两立了。
不过这太原的刘崇地盘太小,只有区区十二州,难以和自己相抗衡,这家伙想必要学习前辈石敬瑭了。这人已经派人去契丹练习,拜契丹皇帝耶律述律(后改名耶律璟)为叔父,希望借契丹叔父的力量“灭周兴汉”,想石敬瑭那样靠着契丹人的支持做中原的皇帝。
短期来看,太原是宿敌,长期来看,南方的楚国更是中原的大敌。不过,饭要一口一口吃。慕容彦超这个毒瘤不如就先把他给拔出来!郭威暗暗下定了主意。
他派遣王彦超在沂州做临海节度使,加强沂州防御。另外有调派亲信将领高怀德的父亲高行周做鄆州天平节度使。加强边远的沂州防御,已经是对慕容彦超的一个警告了,而任用高怀德做距离兖州不足百里的鄆州节度使,更是对慕容彦超的威胁。
王彦超是小辈,一直官衔都很低,而高行周出名很早,是中原有名的将领,这个人和慕容彦超是死敌,在刘知远当皇帝的时候,两个人结下了死仇,慕容彦超多次陷害高行周,可幸好刘知远明白自己弟弟是个什么货色,把两个人一个放在东面,一个放在南面,让他们离的远远的。
慕容彦超的小聪明很多,听说高行周当了天平节度使,立刻就想出了一条对付高行周的妙计。
虽然说现在大楚和大周互相敌视,好感度极低,大楚骂大周是汉贼,大周骂大楚沽名钓誉、当婊子还想立牌坊。两国边境上说起来是互相封锁,不允许百姓出入,可事实上除了淮河的寿州、楚州那块因为隔着条大河容易办到,其余的地方,想徐州、海州、宿州,两国的官府还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么一来,孔仁玉到了金陵的消息,早晚要被郭威给知道了。
郭威一知道,而孔仁玉又是自己管辖下的臣民,他能不疑心自己吗?虽然慕容彦超看郭威不爽,想造反,可是就算是想造反,慕容彦超还是希望郭威不知道,自己能够出其不意,反他个一塌糊涂,而不是让郭威时时刻刻的盯着自己。
慕容彦超难啊,这小子连夜跑到曲阜,让老孔家由重新选了一个新族长,代表孔仁玉接受郭威的圣旨和封赏,而且,还下了闭口令,让老孔家说孔仁玉这小子喜欢出游,早就跑出去游玩了。这理由其实挺差的,孔家却是受朝廷的重视,可是,也因为孔家的这个地位,老孔家的人都不怎么出游的,打着孔圣人的名义,拉帮结派这不是遭嫉嘛。
兖州离汴京多近啊,孔仁玉出游的消息,很快就传回了汴京。孔仁玉南下,是一个积极向上的,有利于社会和谐,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主紧紧的团结在大楚皇帝马云周围,这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动作,登时就被抄作成一个巨大的政治秀。
由于徐州、宿州不知道怎么回事,突然多了一些马贼,治安状况很差,马楚政府担心马贼不读书,误伤了文宣公,在徐州、宿州就没有做宣传,过了淮河,立刻就是鸣锣开道,彩旗飘飘,孔仁玉被召见不得不出行的行为,被大楚官方定义为孔仁玉有感于北方斯文扫地,基于民族大义,才南下宣传儒教,重建华夏大防的一个重大的义举,它代表着。。。它标志着。。。它极大的促进了。。。(此处省略了若干字)
孔仁玉的南下,经过马楚官方的这么一宣传,搞的尽人皆知,就连中原的宋州、许州等地,都有人在谈论这事(面对着汴京的强力言论管制,在无数捕风房热血青年倒在伪周的屠刀之下后,捕风房的工作重点不得不从汴京,转移到汴京周围的地区)。郭氏父子的耳报神虽然力量薄弱了一些,可是马楚这么大力度的宣传,郭威怎么可能不知道孔仁玉是跑了呢?
孔仁玉跑了,暗含着两件事,第一是,在争取士子之心的道路上,郭威慢了马云一拍。不过,跑了和尚跑不了庙,汴京城的有识之士还是很多的,李谷就直接上书郭威,请求郭威罢免孔仁玉的封号,另外册封新的文宣公,同时顺水推舟的对外公布孔仁玉罪行,孔家不是解释说:孔仁玉出去游玩了吗?
咱们朝廷自然就可以接替发挥,指责孔仁玉违背圣人教导,圣人不是说过:父母在,不远游嘛。孔仁玉的母亲尚在,为什么自己去跑出去游玩了呢?然后在把孔仁玉的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拿出来作文章,让天下人都明白孔仁玉道德不过关,因此朝廷明察秋毫,将他给撤换掉了。这样连带着楚国宣传孔仁玉南下都有点难堪了。
接着,李谷又建议,当年孔圣人有七十二个门徒,这些人比如颜回、子路等人也是赫赫有名的,陛下不如派人去寻找这些人的后裔,让他们去做曲阜县的主薄,这么一来,不也是士林的一段佳话吗?
郭威想了想,点点头,同意了。既然楚国想接着孔子来抬高自己,我们大周就可以借孔府来压你一头,孔门七十二贤,有各种出身,这也表明咱们大周是不计较官员出身的,只要是人才,咱们大周就用!
这第二件事,孔仁玉早不跑晚不跑,偏偏在马云称帝之后南下,这慕容彦超在里面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呢?郭威心里按暗忖道:看来这位慕容弟弟没有做到自己让他做的事情:心怀坦荡,无所顾虑。这慕容彦超绝对不是自己的同路人,得着手对付他了。
郭威暗暗思索着。这段日子,他过得一点都不舒心,每天都要考虑很多问题,刘崇、慕容彦超、马云是他想得最多的,而这里面最容易和他发生冲突的应该是刘崇了,毕竟刘崇已经在太原称帝,和自己誓不两立了。
不过这太原的刘崇地盘太小,只有区区十二州,难以和自己相抗衡,这家伙想必要学习前辈石敬瑭了。这人已经派人去契丹练习,拜契丹皇帝耶律述律(后改名耶律璟)为叔父,希望借契丹叔父的力量“灭周兴汉”,想石敬瑭那样靠着契丹人的支持做中原的皇帝。
短期来看,太原是宿敌,长期来看,南方的楚国更是中原的大敌。不过,饭要一口一口吃。慕容彦超这个毒瘤不如就先把他给拔出来!郭威暗暗下定了主意。
他派遣王彦超在沂州做临海节度使,加强沂州防御。另外有调派亲信将领高怀德的父亲高行周做鄆州天平节度使。加强边远的沂州防御,已经是对慕容彦超的一个警告了,而任用高怀德做距离兖州不足百里的鄆州节度使,更是对慕容彦超的威胁。
王彦超是小辈,一直官衔都很低,而高行周出名很早,是中原有名的将领,这个人和慕容彦超是死敌,在刘知远当皇帝的时候,两个人结下了死仇,慕容彦超多次陷害高行周,可幸好刘知远明白自己弟弟是个什么货色,把两个人一个放在东面,一个放在南面,让他们离的远远的。
慕容彦超的小聪明很多,听说高行周当了天平节度使,立刻就想出了一条对付高行周的妙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