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八 豪华仓库
    流行的高等民宅都是两层楼,三层预置水泥板,包括隔热的天花板和架空防潮的地板。瓷砖墙、琉璃瓦、铝合金门窗等等也是必不可少。如果在大门前再戳上两根罗马柱,再戳个维纳斯,就差不多是城市里的星级ktv包厢了,就是天天豪宴和夜夜笙歌之地了。
    这种楼房也没有烧柴取暖的地方(比方说,没有配备火塘和烟道),没有养猪和圈牛的地方(缺少牲口的通道和粪池),没有堆放农具和谷物的地方(若供堆放,窗套、门套以及铺地瓷砖反而多余)。看得出,这是一种城镇楼宅的设计,被乡下人模仿,虽然不太适用,但能预支一份荣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常见的山区民居。
    很多房主并不太习惯这样的新楼,于是在新楼旁边用木板搭起了偏棚,以解决烧柴、养鸡、养猪、圈牛一类现实问题。大概是图个方便,大概是一住就习惯,主人索性就长住在偏棚里了,还说那里不拘束,接地气,好烧火,冬暖夏凉云云。这样一来,很多“半边户”一家兼住两处。他们的新楼经常白白地闲着,充其量只是当作仓库。比如第一间房里关了一辆独轮车、两个破轮胎和几卷篾晒垫,第二间房里关了小山似的谷堆,第三间房里关了粪桶、水车、禾桶、打谷机之类的农具,还有几麻袋粗糠和尿素。有时候,仓库的窗帘开始褪色,夹板门套开始出现黑霉或蛀粉。
    很多经济学家常说:人都是经济理性人,无不追求利益最大化。我一走进这样的形象工程,强烈的感觉恰恰是人有时候更在乎尊严最大化,面子最大化,花拳绣腿最大化,毫无理性可言——否则何必盖出这样没用的豪华仓库?
    “你钱有多是吧?”我对新楼房的主人说,“专门破坏扶贫工作是吧?”
    “哪有这样的事?”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流行的山区民居式样。
    “前几天县里来了扶贫干部,一看路边这么多好房子,说哪像个贫困村呢,当下就把扶贫款撤了。”
    房主听出了我的玩笑意味,“不盖不行呵!大家都盖,你一家不盖,还不被人家指背脊?”
    “那些门套和窗套都霉了,岂不可惜?”
    “谁说不是呢?我当初就不同意包什么套。是包得出肉,还是包得出鱼?还是怕门窗冷着了,生冻疮?就是我那武伢子要包,包掉几千块。心痛咧!一个农夫子,住着鸭棚子也就行了。”主人照例把奢华铺张的罪责推给了晚辈。
    “还有那个背时的瓷砖,溜得我扑通一跤,腰子痛了七八天,眼泪往肚子里吞!”主人继续抱怨。
    听得出,这咬牙切齿的抱怨里还是透着欢喜。有了新楼以后的抱怨,破坏了扶贫工作以后的抱怨,怎么说还是一种很体面和惬意的抱怨。
    这就是说,不论新楼如何不合用,也不论主人为此欠下了多少债,但新楼至少有一条好处——主人从此做得起人了。按照八溪峒的潜规则,一旦过了温饱线,脸面的幸福就比皮肉的幸福更要紧,建了摩登仓库的负债者自有翻身之荣,走到哪里都可以挺直胸膛,包括有头有脸向别人历数新楼的不是了:瓷砖地太滑了容易摔跤呵,房间太多难得打扫呵,养个猪圈个牛都找不到地方呵,冬天烧柴就熏黑墙不烧柴又冷呵,如此等等。他们情愿为此节衣缩食多年,也得争来这种高声大气的权利。
    我本来想在乡下盖个朴素的房子,与山民们打成一片。但他们争着把形象工程越做越豪华,决不愿意与我打成一片。

章节目录

韩少功作品系列(套装共11册)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韩少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韩少功并收藏韩少功作品系列(套装共11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