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星夜
背影
南岳星夜 注释标题 最初发表于1987年《文汇月刊》杂志,后收入散文集《夜行者梦语》。
“四人帮”倒台前不久,炎炎盛夏,天气酷热。湖南省一个文学创作班在南岳半山亭开办。半山亭招待所位于衡山半山腰,这里山如铸铁,水似流银,杂树环合,苍松庇盖,绿荫深处成天迸发出震耳欲聋的蝉鸣大合唱。至夜晚,明月松间照,蝉鸣消失,继之而起的是泥蛙与石蛙的呼唤,此起彼伏。石蛙的吼声最古怪也最响亮,有金属共鸣般的嗡嗡声。
入学习班者多是年轻人,其中大多数对政治形势已有隐隐疑惑,动笔兴趣不大,成天偷偷摸摸地打探什么。有一个人中途闯上山来,声如洪钟,眼镜片后射出锐利逼人的目光,一种大将气派和兄长风度——熟悉他的人都戏称他“莫公”、“莫老爷”。
他就是莫应丰,后来名震全国的一位作家。他好玩,一上山就喝酒和唱歌,还乐为人师地抓住几个青年,凭他在艺术学院声乐专业的那点底子,办了个“速成声乐班”,早晚都得吊嗓子和练呼吸,唱中外民歌。无奈学员鲜有天赋,鸭公嗓、蛤蟆嗓、破锣嗓一齐叫唤,闹得招待所昼夜不宁。在房客们的取笑和抗议之下,以后的声乐授课只好搬到野外僻静处进行。
莫应丰指导我们从音乐进入文学,曾给我们出了一道有趣的考题:先让我们听两支风格各异的民歌小调,然后嘱大家依小调风格各写一篇散文,要求文章与乐曲在神韵情致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唱的两首曲子,其一描写北方村姑,乐曲里透出村姑形象的朴质、沉静、腼腆;其二描写南国少女,乐曲里透出的少女形象似显活泼、妩媚、轻佻。我们仔细聆听了好几遍,但要把音乐化作文学,实在不那么容易。
莫应丰的全方位培训计划还包括戏剧。他说要找一个话剧剧本来,由大家参与演出,看谁能演好老人、官员以及小偷。如果把难度降低一点,他就随意设计一些小品情境,给我们指点各自的角色,由我们去体会角色,自行设计动作,自行编造台词……这种游戏也足足让我们兴奋了几天。
除此之外,最为开心的活动当然是游山。
几天下来,我们跟着莫老爷钻遍了半山亭附近的山林。与半山亭遥遥相对的是磨镜台。磨镜台上有石刻“祖源”二字。据说是禅宗六祖慧能的弟子怀让曾在此以砖磨镜,喻示愚僧靠坐禅而求悟的荒谬,启发了高僧道一:原来禅并不执著于行住坐卧,是讲求自由和活泼的。辞磨镜台而北上,约行十五里,便到南天门,可见门旁的大石头,还有石头上“平真正诚”四个大字。过了南天门,所谓“登天”了,不久就抵达南岳最高处——祝融峰。峰顶有残破古庙,大瓦均为铁铸,大概是怕被疾风卷去。墙垣全是花岗岩,是此处最经济也最实用的建筑材料。我们登上祝融峰时,正是深夜子时。放眼一望,头顶疏星亮,脚下众山小,茫茫大夜给人一种神秘而恐怖的感觉。如果你在这里纵目遥望,可在北方的一片黑暗中隐约见得长沙、株洲、湘潭及好几个县城的灯火群。偌大一个三湘,广运纵横,如今俱收眼底,差不多成了一个沙盘模型,又不由得不让人振奋激动起来。
峰顶招待所的床位已满。记得为了等到第二天早上观日出,我们几乎冻了一晚。
莫应丰此时刚写完长篇小说《小兵闯大山》,满脑子山区趣事。他兴致勃勃介绍起石蛙——模样如何,习性如何,吃起来味道如何,好几次还带着我们顺着那金属共鸣般的声音前去寻找,只可惜没找到什么,倒被一条倏然而逝的长蛇吓个半死。
南岳也有莫应丰所未见的奇观。一天黄昏,我们看见路边一条寸多宽的长长黑带,弯弯曲曲上不见头下不见尾。我们初以为是水流,细看才知是密密蚂蚁阵,免不了大吃一惊。莫老爷兴奋得像个孩子,拊掌大叫起来,又推推眼镜蹲下去,仔细观察蚂蚁如何过沟、如何爬陡壁、如何迎敌自卫。到最后,他沿着长长黑带,定要去寻找蚂蚁大军的尽头,一直领着我们离开道路,在山林里瞎钻了一两里路,看黑带仍无止境,看天色渐暗,只好遗憾地作罢。
乍看起来是游玩取乐,其实难掩心情的沉重——这些天来,朋友们天天分析报刊动态,偷偷传播着各种“政治谣言”:关于总理逝世,关于唐山地震,关于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上透露的财政赤字,关于天安门事件的内情……学习班竟成了密谋反抗“四人帮”的秘密处所,提供了结交同志和畅吐真言的机会——只是主办方一直蒙在鼓里。莫应丰无所顾忌,陈词激烈,常出独特见解,自然成了聚会的头儿。当时的气氛和心情,有他游南岳一诗为证:
腾云直上祝融峰,
一望三湘脚底平。
提步恐伤蝼蚁众,
俯身惜叹大江清。
呼天怒骂无名氏,
投石惊闻地震声。
我与衡山铸一体,
不移半寸趋时风。
这些“反诗”当然只能传于密室。
这一天,朋友告诉我,莫应丰早已躲在浏阳县写了长篇小说《将军梦》(出版后改名为《将军吟》),题材是军队中的悲剧,主题是抗议“文革”专制。两位朋友叮嘱:“好,现在你是第七个知道这本书的人了,千万保密!说出去,莫公和我们就要人头落地。”
我听了大吃一惊,也肃然起敬——莫应丰真是条汉子!
舍性命以求真理,伸正气以抗强权,要是中国的作家都如此,中国怎能没有救?中国的文学怎能没有救?充斥着全国报刊的假大空之风还何愁不除?我从朋友口中得知《将军梦》的部分情节,也略知一点莫应丰的经历:他是农民的儿子,因生计困难没读完大学,后来当过兵,进过文工团。有意思的是,进文工团的时候,他居然穷得穿草鞋……朋友的介绍中更使我动心的是这样一幅情景:深夜,在湖南省浏阳县文家市的一间僻静土房里,一位身材结实的汉子正在灯下奋笔。桌上有亲人来信——对他的写作极不理解。桌上有收音机——正播着天安门事件的重大新闻。家忧国患,沉重而苦涩,压在心头。这个男子汉望着窗外朦胧月色,看着那淡蓝色的流雾和黑糊糊的山林,关掉收音机,抹去两把热泪,又把稿纸摆正,正襟危坐,沙沙写下去……
“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老莫,当时你也想起鲁迅这两句诗吧?
听说你写完《将军梦》后,随手疾书一绝:
含辛茹苦愤无私,
百万雄兵纸上驰。
泪雨濯清千里目,
将军一梦醒其时。
听说你把《将军梦》原稿偷偷交给朋友藏起来之后,还笑着说过一句话:“伙计,我现在可以死了。”
毛主席病危的“政治谣言”传上山以后,半山亭更紧张了,朋友们常常是在松林深处作彻夜谈。这种时候,莫应丰总是精神抖擞,预测局势,鼓舞斗志,又嘱咐大家都准备一笔旅费,以备应急之需——打得赢就打,打不赢还得跑吧?
下山这天,已是一九七六年的九月底,是祖国翻天覆地的前夕。大家的心情紧张而激动。可庆幸的是,南岳之聚,使各路反叛者会师,都认识和结交了一群文学同道,由此更增添了结束“文革”的信心。
整个学习班期间,莫应丰拒绝为当时“反走资派”文学写一个字,只写了一篇田园散文《桃江竹》以交差,坚守了他“不移半寸趋时风”的诺言。
这篇散文我看过。我惊讶地发现,他的字体极为遒劲漂亮——后来我才知道他还应邀写过招牌,题过书名,一手翰墨卖得钱;他的文辞也清丽淡雅——后来我才知道他既长于写阳刚粗犷的政治故事,也工于阴柔秀美的人生情感,笔墨路数不拘一格。
可惜,这篇散文当时发表不了,后来朋友们各忙各的事,我也没去打听它的下落。
1983年2月
南岳星夜 注释标题 最初发表于1987年《文汇月刊》杂志,后收入散文集《夜行者梦语》。
“四人帮”倒台前不久,炎炎盛夏,天气酷热。湖南省一个文学创作班在南岳半山亭开办。半山亭招待所位于衡山半山腰,这里山如铸铁,水似流银,杂树环合,苍松庇盖,绿荫深处成天迸发出震耳欲聋的蝉鸣大合唱。至夜晚,明月松间照,蝉鸣消失,继之而起的是泥蛙与石蛙的呼唤,此起彼伏。石蛙的吼声最古怪也最响亮,有金属共鸣般的嗡嗡声。
入学习班者多是年轻人,其中大多数对政治形势已有隐隐疑惑,动笔兴趣不大,成天偷偷摸摸地打探什么。有一个人中途闯上山来,声如洪钟,眼镜片后射出锐利逼人的目光,一种大将气派和兄长风度——熟悉他的人都戏称他“莫公”、“莫老爷”。
他就是莫应丰,后来名震全国的一位作家。他好玩,一上山就喝酒和唱歌,还乐为人师地抓住几个青年,凭他在艺术学院声乐专业的那点底子,办了个“速成声乐班”,早晚都得吊嗓子和练呼吸,唱中外民歌。无奈学员鲜有天赋,鸭公嗓、蛤蟆嗓、破锣嗓一齐叫唤,闹得招待所昼夜不宁。在房客们的取笑和抗议之下,以后的声乐授课只好搬到野外僻静处进行。
莫应丰指导我们从音乐进入文学,曾给我们出了一道有趣的考题:先让我们听两支风格各异的民歌小调,然后嘱大家依小调风格各写一篇散文,要求文章与乐曲在神韵情致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唱的两首曲子,其一描写北方村姑,乐曲里透出村姑形象的朴质、沉静、腼腆;其二描写南国少女,乐曲里透出的少女形象似显活泼、妩媚、轻佻。我们仔细聆听了好几遍,但要把音乐化作文学,实在不那么容易。
莫应丰的全方位培训计划还包括戏剧。他说要找一个话剧剧本来,由大家参与演出,看谁能演好老人、官员以及小偷。如果把难度降低一点,他就随意设计一些小品情境,给我们指点各自的角色,由我们去体会角色,自行设计动作,自行编造台词……这种游戏也足足让我们兴奋了几天。
除此之外,最为开心的活动当然是游山。
几天下来,我们跟着莫老爷钻遍了半山亭附近的山林。与半山亭遥遥相对的是磨镜台。磨镜台上有石刻“祖源”二字。据说是禅宗六祖慧能的弟子怀让曾在此以砖磨镜,喻示愚僧靠坐禅而求悟的荒谬,启发了高僧道一:原来禅并不执著于行住坐卧,是讲求自由和活泼的。辞磨镜台而北上,约行十五里,便到南天门,可见门旁的大石头,还有石头上“平真正诚”四个大字。过了南天门,所谓“登天”了,不久就抵达南岳最高处——祝融峰。峰顶有残破古庙,大瓦均为铁铸,大概是怕被疾风卷去。墙垣全是花岗岩,是此处最经济也最实用的建筑材料。我们登上祝融峰时,正是深夜子时。放眼一望,头顶疏星亮,脚下众山小,茫茫大夜给人一种神秘而恐怖的感觉。如果你在这里纵目遥望,可在北方的一片黑暗中隐约见得长沙、株洲、湘潭及好几个县城的灯火群。偌大一个三湘,广运纵横,如今俱收眼底,差不多成了一个沙盘模型,又不由得不让人振奋激动起来。
峰顶招待所的床位已满。记得为了等到第二天早上观日出,我们几乎冻了一晚。
莫应丰此时刚写完长篇小说《小兵闯大山》,满脑子山区趣事。他兴致勃勃介绍起石蛙——模样如何,习性如何,吃起来味道如何,好几次还带着我们顺着那金属共鸣般的声音前去寻找,只可惜没找到什么,倒被一条倏然而逝的长蛇吓个半死。
南岳也有莫应丰所未见的奇观。一天黄昏,我们看见路边一条寸多宽的长长黑带,弯弯曲曲上不见头下不见尾。我们初以为是水流,细看才知是密密蚂蚁阵,免不了大吃一惊。莫老爷兴奋得像个孩子,拊掌大叫起来,又推推眼镜蹲下去,仔细观察蚂蚁如何过沟、如何爬陡壁、如何迎敌自卫。到最后,他沿着长长黑带,定要去寻找蚂蚁大军的尽头,一直领着我们离开道路,在山林里瞎钻了一两里路,看黑带仍无止境,看天色渐暗,只好遗憾地作罢。
乍看起来是游玩取乐,其实难掩心情的沉重——这些天来,朋友们天天分析报刊动态,偷偷传播着各种“政治谣言”:关于总理逝世,关于唐山地震,关于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上透露的财政赤字,关于天安门事件的内情……学习班竟成了密谋反抗“四人帮”的秘密处所,提供了结交同志和畅吐真言的机会——只是主办方一直蒙在鼓里。莫应丰无所顾忌,陈词激烈,常出独特见解,自然成了聚会的头儿。当时的气氛和心情,有他游南岳一诗为证:
腾云直上祝融峰,
一望三湘脚底平。
提步恐伤蝼蚁众,
俯身惜叹大江清。
呼天怒骂无名氏,
投石惊闻地震声。
我与衡山铸一体,
不移半寸趋时风。
这些“反诗”当然只能传于密室。
这一天,朋友告诉我,莫应丰早已躲在浏阳县写了长篇小说《将军梦》(出版后改名为《将军吟》),题材是军队中的悲剧,主题是抗议“文革”专制。两位朋友叮嘱:“好,现在你是第七个知道这本书的人了,千万保密!说出去,莫公和我们就要人头落地。”
我听了大吃一惊,也肃然起敬——莫应丰真是条汉子!
舍性命以求真理,伸正气以抗强权,要是中国的作家都如此,中国怎能没有救?中国的文学怎能没有救?充斥着全国报刊的假大空之风还何愁不除?我从朋友口中得知《将军梦》的部分情节,也略知一点莫应丰的经历:他是农民的儿子,因生计困难没读完大学,后来当过兵,进过文工团。有意思的是,进文工团的时候,他居然穷得穿草鞋……朋友的介绍中更使我动心的是这样一幅情景:深夜,在湖南省浏阳县文家市的一间僻静土房里,一位身材结实的汉子正在灯下奋笔。桌上有亲人来信——对他的写作极不理解。桌上有收音机——正播着天安门事件的重大新闻。家忧国患,沉重而苦涩,压在心头。这个男子汉望着窗外朦胧月色,看着那淡蓝色的流雾和黑糊糊的山林,关掉收音机,抹去两把热泪,又把稿纸摆正,正襟危坐,沙沙写下去……
“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老莫,当时你也想起鲁迅这两句诗吧?
听说你写完《将军梦》后,随手疾书一绝:
含辛茹苦愤无私,
百万雄兵纸上驰。
泪雨濯清千里目,
将军一梦醒其时。
听说你把《将军梦》原稿偷偷交给朋友藏起来之后,还笑着说过一句话:“伙计,我现在可以死了。”
毛主席病危的“政治谣言”传上山以后,半山亭更紧张了,朋友们常常是在松林深处作彻夜谈。这种时候,莫应丰总是精神抖擞,预测局势,鼓舞斗志,又嘱咐大家都准备一笔旅费,以备应急之需——打得赢就打,打不赢还得跑吧?
下山这天,已是一九七六年的九月底,是祖国翻天覆地的前夕。大家的心情紧张而激动。可庆幸的是,南岳之聚,使各路反叛者会师,都认识和结交了一群文学同道,由此更增添了结束“文革”的信心。
整个学习班期间,莫应丰拒绝为当时“反走资派”文学写一个字,只写了一篇田园散文《桃江竹》以交差,坚守了他“不移半寸趋时风”的诺言。
这篇散文我看过。我惊讶地发现,他的字体极为遒劲漂亮——后来我才知道他还应邀写过招牌,题过书名,一手翰墨卖得钱;他的文辞也清丽淡雅——后来我才知道他既长于写阳刚粗犷的政治故事,也工于阴柔秀美的人生情感,笔墨路数不拘一格。
可惜,这篇散文当时发表不了,后来朋友们各忙各的事,我也没去打听它的下落。
1983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