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因人而异 注释标题 本文为繁体中文版《山南水北》序,台湾人间出版社,2014年。
    四十多年前,红卫兵退出中国“文革”舞台,都市中学生绝大部分都被动员上山下乡,去穷乡僻壤摸爬滚打,接触土地、农民、社会底层传统。我是他们中的一员。没想到的是,三十多年后因缘再续,我避开都市的诸多应酬和会议,与妻子回到当年务农之地,盖了一个房子,在那里种菜植树,抗旱排涝,晴耕雨读,一晃又是十五个年头。
    准确地说,是十五个半年——因每年秋收后我们都返城越冬,处理若干家务和公务,也让自己能保持左看城右看乡的不同视角。
    与都市不同,乡村景观要恒定得多,其山脊线和溪流声越过千年甚至万年,几无时间痕迹。于是这里的明月、野渡、鲜花、飞鸟、竹篱、樵夫等,早已成为文学中的陈词滥调,小资笔下的心灵脂粉和美文味精,与当地居民却没有太大关系。一些令雅士们惊艳的红叶,其实是脱水或失温的表征,想必是树木备受折磨之状,不一定值得赞美。一些时尚男女所赏玩的流萤,其实意味着虫害迫近,把菜园、瓜园、果园送入危机时刻,足以让某个农夫焦灼。作为现代生产力的庞然怪物,一条水泥公路割去了往日的马帮和独木桥,常被旅游者觉得大煞风景,但由此带来的物流畅通,包括钢材、水泥、塑料、玻璃、电器的进村入户,倒可能让山民们欢天喜地。
    由此看来,所谓“自然”因人而异,因文化和财富而异。乡村不仅仅是风景画,不仅仅有浪漫主义消费的保留节目,还有自然中的人。这些人五花八门,其各不相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其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沉浮福祸的平凡故事,同样是自然的一部分。这些人不是隐居两年的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以《瓦尔登湖》著称),更不是带上旅行装备去咬咬牙狠狠心待上三两周的仿梭罗,而是在这里搭上了一辈子。因此,他们的形迹构成了对自然更直接、更深入、更可靠、更活化、更具有历史感和生命感的诠释,潜入人类骨血中深藏不露。若离开了他们,目光越过了他们,任何人笔下的自然都有几分可疑,也许不过是盆景的放大,恒温花房的延展,几首田园诗的现场模拟再现,甚至是某些霸权者施展文化劫持和生态剥削的伪自然——恰恰表现了他们对自然的严重误解。当事人无论如何激动或深情,与这一片天地里众多他者的真相其实仍相去甚远。
    二〇一三年冬,我应邀在台湾讲学一月,有机会游历这里的美丽山河,有机会与不少农民、志工、有关专家交流乡村建设的经验,交流某种走近自然的体会。感谢台湾人间出版社的热情相约,这一本《山南水北》增修版能在海峡对岸面世,算是我与这些朋友交流的继续。
    我相信还有更多别样的自然有待我们前去认识。
    2014年3月

章节目录

韩少功作品系列(套装共11册)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韩少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韩少功并收藏韩少功作品系列(套装共11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