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的故事
    人贵有自知之明
    单足兽,多脚虫,
    原野之上正呢哝。
    螳螂的蝉,黄雀的梦,
    炫技的猴子醉眼蒙眬。
    谁有用,谁没用?
    落网的乌龟被挖空。
    该有用,该没用?
    迎面吹来凉爽的风。
    单足兽与多脚虫
    原野上,单足兽和多脚虫在聊天。
    多脚虫叫蚿(读如咸),单足兽叫夔(读如魁),据说是长得像牛,但没有角却只有一条腿的怪兽。它们纠结和争论的问题是:单足兽、多脚虫、蛇、风、眼睛还有心,到底谁更值得羡慕或怜悯。
    原文是:
    夔怜蚿,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
    什么意思呢?
    不好说。因为“怜”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怜悯。
    比如单足兽,由于只要用一条腿就能走路,便觉得多脚虫要用那么多的脚,实在太麻烦了!
    这就是夔怜蚿。
    多脚虫呢?由于自己有脚可以用,便觉得蛇只能用肚皮走路,整天磨得肚子疼,真的太可怜了!
    这就是蚿怜蛇。
    蛇因为自己有身体,可以享受感官的快乐,便觉得风什么器官都没有,无知无觉,未免太遗憾了!
    这就是蛇怜风。
    风因为自由自在,想上哪就能上哪儿,便觉得眼睛只能待在一个地方,恐怕太憋屈了!
    这就是风怜目。
    眼睛因为露在外面,什么都看得见,便觉得心脏藏在体内暗无天日,简直太窝囊了!
    这就是目怜心。
    那么请问,究竟谁可怜?
    好像都值得怜悯。
    其实,反过来说也可以。
    因为“怜”还有另一种解释:羡慕。
    不妨设想它们之间的对话。
    单足兽对多脚虫说:多脚虫呀多脚虫,你真是太让人羡慕了!我只有一条腿,你却有那么多。
    这也是夔怜蚿。
    多脚虫说:这有什么好羡慕的!你看那蛇,没有脚也能走路,才真是让人眼红呢!
    这也是蚿怜蛇。
    蛇说:你说的算什么!风连身体都没有,更加无拘无束,什么地方都能去,那才叫大自由!
    这也是蛇怜风。
    风说:我倒是自由,可也什么都看不见。哪里比得上眼睛,什么都能看见!
    这也是风怜目。
    眼睛说:我整天露在外面,老被人盯着,一点隐私都没有。心脏多好,什么都不用看,又什么都知道。
    这也是目怜心。
    请问谁更值得羡慕?
    哎呀,答不上来啊!
    这就对了。
    其实读完全文,你便会发现,这个问题根本就没有标准答案,就连“怜”应该解释为羡慕还是怜悯,也不可能有定论。所以唐代学问家成玄英作注解,就把两种解释并列放在书上,由读者自己选择。
    而且,心没说话。
    是的,目怜心之后,并没有心怜什么。
    心,为什么不说话?
    看完整个故事就明白了。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单足兽对多脚虫说:我用一条腿跳着走,事情简单成这样,除了我天底下没有别人。可是,你却要用那么多的脚走路,不累吗?为什么偏要如此呢?
    多脚虫说:你说什么呀!没谁故意这样。你难道就没见过打喷嚏吗?喷出的水大的像珠,小的像雾,形形色色各不相同,难道会是刻意安排的?我的脚多,你的腿少,也都是天生的,谁知道原因在哪里?
    单足兽无话可说。
    多脚虫又说:我倒是想请教一下蛇,我用那么多脚走路,却不如你这没腿的快,这又是为什么?
    蛇说:正如你刚才所言,天赋呀!
    多脚虫也无话可说。
    但是蛇却又去问风:我虽然不用脚,总归还要拱起脊背才能前进。这就还算是有形的。你呢?呼的一下从北海起来,呼呼啦啦就到了南海,看起来却就像什么都没有,请问这又如何理解?
    风说:你说的没错,我确实是呼呼啦啦就从北海到了南海。可是,却吹不断人类竖在风中的手指头,也吹不断他们站在风中的脚后跟,只能吹倒大树,掀翻那些大屋顶。我只能战胜大的,不能战胜小的。
    哎呀,这都在说些什么呀!
    其实很简单。
    首先,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
    风,能够吹倒大树,掀翻大屋顶,却吹不折手指头和脚后跟,其实也吹不折小草。小草会趴下,但是风过之后又站起来了。反倒是大的,抗不住台风。
    由此可见:
    小有小的好处,大有大的难处。
    其次,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
    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你的长处可能正好是别人的短处,你的短处也没准正是别人之所长。攀比的结果,要么是自寻烦恼,要么是忘乎所以。
    攀比,是世界上最愚蠢的事情。
    第三,短处和长处都是相对的。
    很难说一条腿和很多腿谁更好。因此,与其说优点和缺点,不如说特点。特点无所谓优劣,犯不着羡慕或怜悯。如果是天生的,就更不要去问为什么。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只要真实而自由就应该尊重。
    重要的是活好自己,不要管人家怎么过。
    难怪心不说话。
    它明白着呢!
    本节故事见《庄子·秋水》及成玄英疏
    捕蝉的螳螂
    原野上,有只螳螂在捕蝉。
    螳螂悄无声息专心致志,蝉则得意忘形。当时它们都在树阴里,浓密的树叶遮挡了阳光和视线。于是那蝉惬意地放声歌唱,没想到后面有螳螂。螳螂则离开树阴慢慢向蝉逼近,不知道树上来了只鸟。
    只有庄子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
    他最先看见的是鸟。
    这是一只喜鹊,从遥远的南方飞来,擦过庄子额头落在树上。它的翅膀有七尺长,眼睛有一寸大,所以在这个故事里被叫做异鹊。
    没错,庄子的故事里总是有些奇怪的鸟。
    庄子想:什么鸟呀!有翅不飞,有眼不看。
    于是,他撩起衣裳快步上前,举起弹弓。
    直到这时庄子才发现,那异鹊不飞,是因为盯住了前面的螳螂。螳螂不知道有鸟,则因为它正用一片树叶做遮阳伞,掩护自己去捕蝉。至于那只蝉,却因为舒舒服服待在树阴里,把什么都忘了,还叫个不停。
    这可真是触目惊心。
    庄子也立刻警醒。
    他说,一个人,可不能贪心呀!
    贪心就会有危险。
    想害人的,也会被人害。
    于是他扔下弹弓掉头就走。
    结果怎么样呢?
    被看门人当作贼抓了起来。
    想想真是何必!
    由此留下了一个成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不是异鹊吗?怎么是黄雀?
    因为其他书里是黄雀,比如: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螳螂捕蝉,志在有利,不知黄雀在后啄之。
    后面两个故事意思差不多,都是说江湖险恶,简直防不胜防,也都是说不要贪图眼前利益,而忘记了还有后患。庄子却不是。被释放后,他自我批评说:
    吾守形而忘身,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
    翻译过来就是:我盯住别人,忘了自己,这就等于是只看见污水而迷失了清泉。
    很清楚,清泉就是本真。
    庄子讲这故事的用意是:
    守住本真,不要盯着别人。
    但是,好像不对吧?
    蝉在树阴里歌唱,难道不是它的本真?
    螳螂捕蝉,也是吧?
    更何况,蝉如果左顾右盼,回头看看,不就会发现螳螂了吗?它不也就没有危险了吗?那么请问,蝉是该本真地歌唱,还是看看人家呢?
    这个可真答不上。
    也许,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问题是,有了防人之心,还是本真吗?
    还真不好说。
    好在,庄子还有一个螳螂的故事,叫:
    螳臂当车
    这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
    关键是庄子的评论:
    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
    什么意思?
    是,动词,肯定或者看重的意思。也就是说,螳螂为什么要去抵挡车轮?因为过于相信自己的才干。可惜啊可惜,这不是奋不顾身,而是自不量力。
    得出的结论是:
    人贵有自知之明。
    没有自知之明会怎样呢?
    就会倒霉,不信再看一个故事。
    本节故事见《庄子》之《山木》《人间世》
    本节引文见西汉刘向《说苑》,东汉赵晔《吴越春秋》
    炫技的猴子
    有一次,吴王渡过长江上了猴山。
    国王出行,护驾的就不知有多少。猴子们哪里见过这种阵仗,全都吓得逃进了深林。只有一只老猴子仗着自己“艺高猴胆大”,不慌不忙地上蹿下跳于林间,向那上山的吴王炫耀它的高超技艺,得意非凡。
    吴王张弓搭箭,一箭射去。
    老猴子也一把接住。
    吴王连射数箭。
    老猴子也全都接住。
    吴王大怒,命令手下人一齐射箭。
    结果,老猴子抱树而死。
    悲剧啊!
    抗议成立。
    残害野生动物确实不对。
    何况还是以强凌弱,仗势欺人。
    不过,教训也要吸取。
    什么教训?
    做人要低调,千万别炫耀。
    想想那只老猴子吧!别的猴子都躲了起来,只有它满不在乎,还要特地在吴王面前荡秋千。请问,这样做有必要吗?有意义吗?有价值吗?
    没有,炫技而已。
    它可不是为了保卫其他猴子而壮烈牺牲。
    那又何必要做?
    但,这跟自知之明有什么关系?
    有自知之明的人不炫耀。
    因为他知道,山外有山。
    那么,自知之明容易吗?
    抱歉,不容易。
    本节故事见《庄子·徐无鬼》
    落网的乌龟
    一天晚上,宋国国王做了一个梦。
    梦里的事情是:有人披头散发站在门口,探头探脑地对他说:我是一名使者,来自宰路的深渊,代表清江出使黄河,但是大王的渔夫余且抓住了我。
    国王醒来以后,便问巫师这是什么梦。
    巫师说:那人是一只神龟。
    国王问:我国的渔夫,有叫做余且的吗?
    手下人答:有。
    国王说:叫他来见寡人。
    第二天,余且来了。
    国王问:你捕到了什么?
    余且说:一只白乌龟,五尺长。
    国王说:拿来给寡人。
    余且就把乌龟献给了国王。
    国王却纠结起来。他一会儿想杀了那乌龟,一会儿又想养着它。思来想去,便决定让巫师占卜。
    那时占卜的办法,是在龟甲或者牛骨上钻眼,然后放进火里烧。烧的时候,会发出“卟卟”的声音,所以叫占卜。钻了眼的龟甲或者牛骨也会有裂纹,巫师们便根据这裂纹来判断一件事是凶是吉。
    于是巫师说:占卜就得有龟甲,只能杀了它。
    结果神龟被杀。
    国王拿那龟甲来占卜,没有一次不灵的。
    呵呵,果然是神龟。
    神龟却再也活不过来。
    这乌龟也太倒霉了。
    更倒霉的是,这乌龟倒霉是因为它有用。如果不是必须用龟甲来占卜,说不定它还能够活下来。
    难怪那棵栎树,死活都不肯成材。
    有用,是不是很可怕?
    所以庄子说: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桂可食,故伐之。
    漆可用,故割之。
    意思是:山上的树木被伐,灯里的油脂被烧,都是自找的。桂树的皮可以做香料,所以遭斧砍;漆树的汁可以做油漆,所以遭刀割。反过来则是:如果山木不能成材,就不会被伐;油脂不能点灯,就不会被烧。
    神龟也一样。
    由于龟甲能用来占卜,便被剖开挖空。
    不过,那个神龟比桂树和漆树还要倒霉,因为宋国国王原本是想养着它的。为什么要养着呢?因为它自称是出使黄河的使者。是不是呢?这就要占卜。
    结果,事情就变成了这样:
    不占卜,便不能决定神龟是死是活。
    要占卜,又只能先杀了它。
    这简直就是讽刺,就是悲剧!
    而且,只有悲剧才深刻,这也是悲剧。
    不过,这故事想说明的,还不止这些。
    庄子说,那只乌龟确实很神,活着的时候能够托梦给国王,死了以后用来占卜也百发百中。但是神明如此又怎么样呢?算不出自己会死于非命。
    这就叫:
    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
    知读如智,意思也是智。也就是说,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就连神明也不可靠。更重要的是,最难的还不是认识世界,而是认识自己,不信请看那神龟。
    那该怎么办啊?
    去小知而大知明。
    抛弃小聪明,就能有大智慧。
    因此必须记住:
    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明白这一点,就是大智慧。
    只知有用之用,不知无用之用,是小聪明。
    小聪明成不了大事业。
    照这么说,没用就好?
    也不见得。庄子还有一个故事。
    本节故事见《庄子》之《外物》《人间世》
    不会叫的雁
    有一次,庄子游山。
    山上有棵大树,枝繁叶茂生机勃勃。但,尽管伐木工人就在旁边,却谁也不动它。庄子问为什么,得到的回答是:这棵树不成材,没什么用。
    于是庄子说:难怪此树能够终其天年啊!
    下山以后,庄子住到了朋友家。
    朋友很高兴,吩咐仆人杀只雁招待他。
    仆人问:杀那只会叫的,还是不会叫的?
    朋友说:不会叫的。
    第二天,学生问庄子:山上那棵树,由于没有用而活到今天;现在这雁,又因为没有用而一命呜呼。那么请问,究竟该有用呢,还是没用?好像都不对。
    如此两难,先生又将何以自处?
    庄子大笑说:哈哈,那就有用无用之间吧!
    这样啊?
    不,开玩笑的。
    因为接下来,庄子还说了这样一句话:
    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于累。
    意思也很清楚:游走于有用无用之间,看起来聪明伶俐,其实是小聪明。道理很简单,且不说能不能做到处于材与不材之间,就算能够,那二者之间的分寸尺度也会让你伤透脑筋,甚至成为新的问题。
    结果是什么呢?
    仍然摆脱不了困境。
    所以,答案不是有用,不是没用,还不是既有用又没用,也不是处于有用和无用之间,而是:
    根本就不要去想有用没用。
    这才是正道。
    是啊,为什么要想呢?
    你看濠水里的那些鱼,想过吗?
    还有草原上的马,想过吗?
    都没有。
    那你为什么要去想?
    不想就自由,就本真,想了反倒坏事。
    谓予不信,不妨再讲多脚虫。
    只不过,这故事不是庄子的。
    某天,一只麻雀遇到了多脚虫。麻雀因为自己只有两条腿,未免自惭形秽。羡慕嫉妒恨的它便不怀好意地对多脚虫说:请问尊敬的多脚虫先生,当你的第一条腿抬起来的时候,第四十九条腿在干什么呢?
    多脚虫歪着脑袋想了又想,答不上来。
    结果是什么呢?
    多脚虫不会走路了。
    你看,有些问题是不是不要去想?
    但,不想问题恐怕也不行。人为万物之灵,思考是他天赋的权利。如果浑浑噩噩稀里糊涂,整天只知道吃了睡,睡了吃,跟猪有什么两样?
    那该如何理解?
    有些问题不要想。
    因为并非所有问题都能想得清楚。
    思考也只是认识世界的途径之一,不是唯一。
    所以,除了思考,还要另辟蹊径。
    什么途径?
    感悟
    用什么感悟?
    心啊!
    不信你看前面那个故事里,单足兽和多脚虫,还有蛇和风什么的,都说个没完,唯独心不说话。
    为什么呢?
    因为心有大智慧,其他的都只有小聪明。
    此话怎讲?
    首先,单足兽和多脚虫它们,还有老猴子,都很在意有用没用,也很在意有什么和没什么。结果呢?要么羡慕,要么怜悯,要么炫耀,都没品位。
    相比之下,任人评说的心是不是更智慧?
    其次,聪明过脑,智慧走心,这就是聪明与智慧的区别。过脑就是思考,思考就要借助语言,所以单足兽它们喋喋不休。走心则是感悟,依靠直觉,只需要心领神会就行,所以心默默无语。
    这可真是高下立判。
    那么,心感悟到什么了?
    道
    这是《庄子》的核心内容。毕竟,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悟道,是重中之重。
    但,能够感悟到道的,为什么是心?
    因为心与道通。
    请问,有故事吗?
    有,而且也在原野。
    本节故事见《庄子·山木》

章节目录

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佚名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佚名并收藏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