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义上是去随礼,都是本家亲戚,其实是去帮忙的。大梅虽然偶尔会和邻居口角,左不过一些鸡毛蒜皮的生活琐事,但是大梅的厨艺是村里首屈一指的,尤其是拌凉菜,堪称一绝,谁家有个大事小情,很多时候会请大梅半个忙,当然,大梅也不是谁都请得动的,关键在于大梅是否愿意。至于丈夫季学礼,帮着支个架子、搭个棚子,出把子力气不算什么。
大梅将春生哄睡了放在摇篮里,原本以为个把小时也就结束了,没想到一忙活就是一上午,结束之后,大梅和季学礼赶紧回到家里,却发现孩子不见了。
两人赶紧跑到大嫂屋里,没想到大哥一家也都出去了,父亲早在前几天就进城串亲戚去了,大姐一家也已经搬走了,如今孩子竟然不知所踪。两个人顿时没了主意,心急火燎,无奈之下,病急乱投医,两口子赶紧到邻居家打听消息,询问有谁来过自己家,邻居告诉季学礼,只是看到了哑巴妇女抱着孩子出了院子,以为只是抱着孩子去找季学礼,所以没有特别在意。
中午,阳光尚给人一丝暖意之感,但是转入下午,天气变得更加寒冷,季学礼和大梅赶紧奔向哑巴妇女的家。哑巴妇女住的地方没有院落,只有赤裸裸的一所两间的茅草屋立在路边,薄薄的一层轻雪铺在房顶,茅草屋的门落了锁。
两人见状,彻底失了主意,可惜除了个别人见过哑巴回到家锁了门之外,再没有人见过她,活脱脱的一个人竟然不知所踪。
情急之下,夫妻俩找到了村书记和村保卫室,村书记通过广播通知村民,如有人见到抱着孩子的哑巴妇女,务必到村部汇报,但是等了许久也没有人提供任何有用的线索。
季学礼蹲在地上不停地抓着自己的头发,敲着自己的头,懊恼着,为什么要相信嫂子的话,将孩子一个人留在家里,此刻的他百爪挠心。大梅则是在不断的数落着自己的丈夫,抱怨着嫂子的“恶行”,“肯定是你那个好大嫂,跟那个哑巴一伙的,把咱们春生给扔了,你嫂子肯定是因为心里怨恨咱们没有养他家老三。你们这些挨千刀的缺德货,不怕将来有报应吗难道。”大梅越骂越激动,在村部扯开了嗓子。
村书记只能从旁安抚着,觉得不会出什么大事情,哑巴在村里平时是十分老实的,虽然智力方面有一些不足,但从来没有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坏事,可能只是觉得春生惹人喜爱,抱着稀罕稀罕罢了。但是村书记根本劝不住大梅,最后只能让夫妻俩暂且先回去,如果有消息了再通知。
季学礼和大梅如同霜打了的茄子,一蹶不振,大梅蹲在路旁,哭了起来,季学礼赶紧将媳妇扶了起来,冷静下来,季学礼觉得村支书的话有道理,于是带着大梅继续回到哑巴的房门前,想着哑巴总归要回家的,等哑巴回家了,自然孩子也就抱回来了。
天将傍晚,夕阳只剩下了半个脑袋在云霞里伸着,还舍不得入睡,可能也在担心春生的安危吧。
这时,哑巴妇女从远处走过来,手里拎着一袋瓜子在身体一旁晃悠着,另一只手在身体上仿佛在抓痒,季学礼看到哑巴妇女时,拽了一把媳妇,两个人定睛一看,哑巴妇女并没有带孩子,轻轻晃着头,嘴里不时发出“嗯嗯”的声音。
“哑巴,你说,你把我孩子弄哪去了。”季学礼走上前疾言厉色,质问着哑巴。
只见哑巴表示出而一脸的无辜,用手不停地比划着,表示自己并不知道孩子的事情,“哑巴,有人看见就是你把我家春生给抱走了,你说,你给整哪去了?!”大梅上前欲抓住哑巴的头发,被丈夫一把拦住了。
“哑巴,咱们一个村里住着,你要真是把春生抱走了,你告诉我们,我们不会把你咋地,就求你把孩子还回来,这么晚了,春生应该早就饿得不行了。”季学礼耐心的解释道。
哑巴妇女听到“春生”两个字,若有所思的样子,片刻,恍然大悟,回过头向村边的走去,夫妻俩看着哑巴的举动,互相对视了一眼,赶紧跟着哑巴的脚步。
只见哑巴一直走到了东边村口的田地附近,村口有一棵参天的垂柳,柳树上挂满了红绳,据说这课柳树已逾百岁,柳树下搭着一座半米来高的小庙,小庙是由几块砖头和一片方瓦组成,四周枯黄的杂草铺满了清雪,小庙里原本放着一尊破旧的泥塑土地,附近并没有什么供奉,只是还保留着许久以前有人供奉的香火痕迹。
哑巴站在小庙旁边,双手用力地指着小庙里边。夫妻俩顺着哑巴的手看去,“是春生”,季学礼脱口而出。依稀可见春生里边穿着大梅新做的花棉袄,裹着的小被子也分明是春生的。”季学礼一边说着,三步并作两步,上前将孩子抱起。
春生的小脸被冻得通红,鼻子尖也被冻得透明一样,嘴唇已经变成青紫色,闭着眼睛一副睡着的样子,父亲抱起她时,却没有任何回应。季父小心翼翼地将手指放在春生的鼻子下,感受到孩子气息虽然有些微弱,好在呼吸是均匀的,真是万幸。
两个人一路奔跑,将孩子送到村大夫的家中,大夫赶紧从卫生所拿来药品和一些医药工具,屋里烧起了火盆,帮助孩子回暖,量体温,搓姜水,挂点滴,大梅从家里拿来孩子的厚棉袄和其他衣物用品,忙活了大半夜,孩子终于打了个喷嚏,醒了过来。
听到春生的声音,夫妻俩终于松了一口气,季学礼瘫坐在大夫家的椅子上,春生醒来不久便开始大哭不止,季学礼怎么也哄不好,大家猜测孩子是饿了。大梅赶紧借着大夫家的锅做了碗米粥,米粥里还放了一些糖。待春生吃饱喝足,再次安然睡去,已经是后半夜了。
夫妻俩抱着孩子终于回到了家里,将孩子重新放到摇篮里,才感觉到已经困得头晕目眩,季学礼强撑着添把柴火,暖了暖炕,两个人便瘫在炕上,倒头睡去。而对面大嫂的屋里,灯依旧亮着。
原来,大嫂为了躲避责任,在将哑巴妇女送走之后,便带着孩子们锁了门,回了娘家,娘家人以为只是两口子吵架,简单劝解了几句,也没有细问。大嫂的娘家在村子最后一趟街,稍远一些,大嫂觉得小叔子一时半会应该不会想到是她撺掇着哑巴将孩子抱走,但事后必定会追究。
邻村新开了一家养鸡场,季学礼的大哥报了名去干活,回来时却听说了弟弟家里的春生被哑巴弄丢的消息,看着自家的门上了锁,大哥脑海中浮现出自己的媳妇曾经提过想要将春生过继给哑巴的事情,觉得这件事跟自己的媳妇肯定脱不了干系,于是气冲冲地去了丈母娘家。
进了丈母娘的门,大哥一把揪起了炕边盘腿坐着的媳妇,质问这件事是否和她有关,媳妇支支吾吾,闪烁其词,不禁举起了手,刚要打下去,被丈母娘一把拦了下来,大哥气得的摔门而去,见状,大嫂赶紧穿了鞋,留下了孩子追了出去。
回到家里,夫妻两人大吵了一架,陈年旧账通通翻将出来,直到听见院子里急促的脚步声,两个人才安静下来,透过糊着塑料布的窗子,看到对面弟弟家的等亮了,只见季学礼进进出出几次,没过多久,对面的灯熄了。
看到一切尘埃落定,大哥悬着的一颗心总算落了地,如果真的因为媳妇的错误,而丢了孩子,恐怕这个家将彻底的散了,自己和弟弟将成为仇人。
而大嫂,虽然觉得有些亏心,却丝毫没有愧疚之意,单纯的认为是哑巴妇女的问题,如果她把孩子扔得更远一些,或者抱着孩子直接离开村子,这样就不会有这么多麻烦事了,套不着狐狸反惹得一身骚,这件事从根上讲是自己选错了人,失算了。
转过天一大早,见大哥的屋里炊烟升起,季学礼带着媳妇和孩子站在了大哥家的屋门口,大哥略带尴尬地示意弟弟里屋坐,大嫂却没有什么好眼色,季学礼一家并没有进屋的意思,只是告诉大哥,希望等父亲从成立串门回来,两家人商量商量怎样分开住,这次季学礼并没有做出让步,而是明确告诉大哥,为了两家都能够过上太平日子,希望大哥一家搬离这个院子。
大嫂刚要出来反驳,大哥抢先一步说道“行,这事儿等爸回来的,我们听爸的。你们不进屋里坐啦,还没做饭吧,待会一起吃。”季学礼和大梅早就听过这种客套话了,随意的应付了几句便回到了自己的屋子。
大哥和季学礼心里都明白,两家早晚会有彻底分开的一天,只是没想到竟然是以如此不愉快的方式,血浓于水的亲情在伦理是非面前也不过如此。
大梅将春生哄睡了放在摇篮里,原本以为个把小时也就结束了,没想到一忙活就是一上午,结束之后,大梅和季学礼赶紧回到家里,却发现孩子不见了。
两人赶紧跑到大嫂屋里,没想到大哥一家也都出去了,父亲早在前几天就进城串亲戚去了,大姐一家也已经搬走了,如今孩子竟然不知所踪。两个人顿时没了主意,心急火燎,无奈之下,病急乱投医,两口子赶紧到邻居家打听消息,询问有谁来过自己家,邻居告诉季学礼,只是看到了哑巴妇女抱着孩子出了院子,以为只是抱着孩子去找季学礼,所以没有特别在意。
中午,阳光尚给人一丝暖意之感,但是转入下午,天气变得更加寒冷,季学礼和大梅赶紧奔向哑巴妇女的家。哑巴妇女住的地方没有院落,只有赤裸裸的一所两间的茅草屋立在路边,薄薄的一层轻雪铺在房顶,茅草屋的门落了锁。
两人见状,彻底失了主意,可惜除了个别人见过哑巴回到家锁了门之外,再没有人见过她,活脱脱的一个人竟然不知所踪。
情急之下,夫妻俩找到了村书记和村保卫室,村书记通过广播通知村民,如有人见到抱着孩子的哑巴妇女,务必到村部汇报,但是等了许久也没有人提供任何有用的线索。
季学礼蹲在地上不停地抓着自己的头发,敲着自己的头,懊恼着,为什么要相信嫂子的话,将孩子一个人留在家里,此刻的他百爪挠心。大梅则是在不断的数落着自己的丈夫,抱怨着嫂子的“恶行”,“肯定是你那个好大嫂,跟那个哑巴一伙的,把咱们春生给扔了,你嫂子肯定是因为心里怨恨咱们没有养他家老三。你们这些挨千刀的缺德货,不怕将来有报应吗难道。”大梅越骂越激动,在村部扯开了嗓子。
村书记只能从旁安抚着,觉得不会出什么大事情,哑巴在村里平时是十分老实的,虽然智力方面有一些不足,但从来没有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坏事,可能只是觉得春生惹人喜爱,抱着稀罕稀罕罢了。但是村书记根本劝不住大梅,最后只能让夫妻俩暂且先回去,如果有消息了再通知。
季学礼和大梅如同霜打了的茄子,一蹶不振,大梅蹲在路旁,哭了起来,季学礼赶紧将媳妇扶了起来,冷静下来,季学礼觉得村支书的话有道理,于是带着大梅继续回到哑巴的房门前,想着哑巴总归要回家的,等哑巴回家了,自然孩子也就抱回来了。
天将傍晚,夕阳只剩下了半个脑袋在云霞里伸着,还舍不得入睡,可能也在担心春生的安危吧。
这时,哑巴妇女从远处走过来,手里拎着一袋瓜子在身体一旁晃悠着,另一只手在身体上仿佛在抓痒,季学礼看到哑巴妇女时,拽了一把媳妇,两个人定睛一看,哑巴妇女并没有带孩子,轻轻晃着头,嘴里不时发出“嗯嗯”的声音。
“哑巴,你说,你把我孩子弄哪去了。”季学礼走上前疾言厉色,质问着哑巴。
只见哑巴表示出而一脸的无辜,用手不停地比划着,表示自己并不知道孩子的事情,“哑巴,有人看见就是你把我家春生给抱走了,你说,你给整哪去了?!”大梅上前欲抓住哑巴的头发,被丈夫一把拦住了。
“哑巴,咱们一个村里住着,你要真是把春生抱走了,你告诉我们,我们不会把你咋地,就求你把孩子还回来,这么晚了,春生应该早就饿得不行了。”季学礼耐心的解释道。
哑巴妇女听到“春生”两个字,若有所思的样子,片刻,恍然大悟,回过头向村边的走去,夫妻俩看着哑巴的举动,互相对视了一眼,赶紧跟着哑巴的脚步。
只见哑巴一直走到了东边村口的田地附近,村口有一棵参天的垂柳,柳树上挂满了红绳,据说这课柳树已逾百岁,柳树下搭着一座半米来高的小庙,小庙是由几块砖头和一片方瓦组成,四周枯黄的杂草铺满了清雪,小庙里原本放着一尊破旧的泥塑土地,附近并没有什么供奉,只是还保留着许久以前有人供奉的香火痕迹。
哑巴站在小庙旁边,双手用力地指着小庙里边。夫妻俩顺着哑巴的手看去,“是春生”,季学礼脱口而出。依稀可见春生里边穿着大梅新做的花棉袄,裹着的小被子也分明是春生的。”季学礼一边说着,三步并作两步,上前将孩子抱起。
春生的小脸被冻得通红,鼻子尖也被冻得透明一样,嘴唇已经变成青紫色,闭着眼睛一副睡着的样子,父亲抱起她时,却没有任何回应。季父小心翼翼地将手指放在春生的鼻子下,感受到孩子气息虽然有些微弱,好在呼吸是均匀的,真是万幸。
两个人一路奔跑,将孩子送到村大夫的家中,大夫赶紧从卫生所拿来药品和一些医药工具,屋里烧起了火盆,帮助孩子回暖,量体温,搓姜水,挂点滴,大梅从家里拿来孩子的厚棉袄和其他衣物用品,忙活了大半夜,孩子终于打了个喷嚏,醒了过来。
听到春生的声音,夫妻俩终于松了一口气,季学礼瘫坐在大夫家的椅子上,春生醒来不久便开始大哭不止,季学礼怎么也哄不好,大家猜测孩子是饿了。大梅赶紧借着大夫家的锅做了碗米粥,米粥里还放了一些糖。待春生吃饱喝足,再次安然睡去,已经是后半夜了。
夫妻俩抱着孩子终于回到了家里,将孩子重新放到摇篮里,才感觉到已经困得头晕目眩,季学礼强撑着添把柴火,暖了暖炕,两个人便瘫在炕上,倒头睡去。而对面大嫂的屋里,灯依旧亮着。
原来,大嫂为了躲避责任,在将哑巴妇女送走之后,便带着孩子们锁了门,回了娘家,娘家人以为只是两口子吵架,简单劝解了几句,也没有细问。大嫂的娘家在村子最后一趟街,稍远一些,大嫂觉得小叔子一时半会应该不会想到是她撺掇着哑巴将孩子抱走,但事后必定会追究。
邻村新开了一家养鸡场,季学礼的大哥报了名去干活,回来时却听说了弟弟家里的春生被哑巴弄丢的消息,看着自家的门上了锁,大哥脑海中浮现出自己的媳妇曾经提过想要将春生过继给哑巴的事情,觉得这件事跟自己的媳妇肯定脱不了干系,于是气冲冲地去了丈母娘家。
进了丈母娘的门,大哥一把揪起了炕边盘腿坐着的媳妇,质问这件事是否和她有关,媳妇支支吾吾,闪烁其词,不禁举起了手,刚要打下去,被丈母娘一把拦了下来,大哥气得的摔门而去,见状,大嫂赶紧穿了鞋,留下了孩子追了出去。
回到家里,夫妻两人大吵了一架,陈年旧账通通翻将出来,直到听见院子里急促的脚步声,两个人才安静下来,透过糊着塑料布的窗子,看到对面弟弟家的等亮了,只见季学礼进进出出几次,没过多久,对面的灯熄了。
看到一切尘埃落定,大哥悬着的一颗心总算落了地,如果真的因为媳妇的错误,而丢了孩子,恐怕这个家将彻底的散了,自己和弟弟将成为仇人。
而大嫂,虽然觉得有些亏心,却丝毫没有愧疚之意,单纯的认为是哑巴妇女的问题,如果她把孩子扔得更远一些,或者抱着孩子直接离开村子,这样就不会有这么多麻烦事了,套不着狐狸反惹得一身骚,这件事从根上讲是自己选错了人,失算了。
转过天一大早,见大哥的屋里炊烟升起,季学礼带着媳妇和孩子站在了大哥家的屋门口,大哥略带尴尬地示意弟弟里屋坐,大嫂却没有什么好眼色,季学礼一家并没有进屋的意思,只是告诉大哥,希望等父亲从成立串门回来,两家人商量商量怎样分开住,这次季学礼并没有做出让步,而是明确告诉大哥,为了两家都能够过上太平日子,希望大哥一家搬离这个院子。
大嫂刚要出来反驳,大哥抢先一步说道“行,这事儿等爸回来的,我们听爸的。你们不进屋里坐啦,还没做饭吧,待会一起吃。”季学礼和大梅早就听过这种客套话了,随意的应付了几句便回到了自己的屋子。
大哥和季学礼心里都明白,两家早晚会有彻底分开的一天,只是没想到竟然是以如此不愉快的方式,血浓于水的亲情在伦理是非面前也不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