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这些百姓也太凄惨了,太可怜了,不是死了丈夫,就是父亲,亦或是儿子,总之,家里的男子几乎都战死于沙场,少了顶梁柱,就算如此,那些老弱妇孺几乎就没有维持生活的能力,还要受到来自于流氓地痞的盘剥,以及当地恶霸的欺负。”
听到这番话,看到其他人流露出的同情之意,崇祯只是微微颔首,虽是年轻的面孔,却故作一副老成持重之态,并未回应顾炎武,接下来的话语,给人一种光顾左右而言他的感觉。
“无需多言,想必你们也看到了,给你们看得这些事例之中,有着非常相同的相同点,他们都是战死沙场将士的家属,而且,还是属于那种最底层士卒的家属。”
“这些人,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全都是最普通不过的老百姓,背后没有什么大的家族,随着家里男人的战死沙场,全都是为了保家卫国,为了抵御外敌,捐出七尺男儿之身,而丧失了生活收入的主要来源。”
“然而,就是这些精忠报国的将士,大明的默默无闻的英雄们,或者说是他们的家人,不管是从战场上幸存下来,却落下了残疾;亦或是身死,留下了妻儿老小,却在艰难度日。”
“为了大义,为了大忠,牺牲了个人,却落得个如此窘境,各位,你们觉得公平吗?他们这些人不该予以补偿,给予一定的特殊照顾吗?”
渐渐地,崇祯的声音越来越高,给人一种慷慨激昂之感,却又让屋子里的其他人心生愤懑,堵得慌,唏嘘不已,为那些战死沙场之人鸣不平。
当然,这种情感还是主要针对那些普通的寻常士兵。
“哎——”
忽然间,崇祯长长一叹,神色黯然了几分,语气陡然一变,不无感慨地转而说道:“古语有云,一将功成万骨枯,人们只看到了成为名将的不易,只看到了一将乃是站在累累白骨之上,方可功成名就。”
“然而,这一切的一切,却无人关注那万骨之后的诸多问题,那些无名白骨的家人,也需要照顾,子女要抚养成人,伶仃孤苦的老人需要有人送终。”
这个时候,身为社长的黄宗羲,虽然同样怀有同情之意,但听到这番话,尤其是最后一句,眉头微蹙,理性犹在,忍不住地插话道:“可是,皇上,若是想妥善安置好那些战死将士的家人,委实太过不现实了,很难做到。”
“毕竟,一场大战下来,动辄就会有成百上千,甚至于过万的人战死,先不说这些战死将士的抚恤金,单单是要让他们的老父母老有所依,有人送终,子女有人抚养,恐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远远超脱朝廷的能力范围。”
“不不——黄宗羲,你误会朕的意思了。”
崇祯连忙抛出了一句话,打断了对方讲话的同时,更是一摆手,进而解释道:“朕的意思是,对于那些将士们的亲属,尤其是战死的将士亲属,朝廷应该出台相应的法令,根据不同的情况,予以相应地照顾。”
“比如说,如果家中还有其他请壮劳力的家庭,予以减赋的同时,若家里只有一个轻重劳力,不用再服兵役;如果只有孤儿寡母的,朝廷可以给妇人安排一个轻松的活计,谋生的同时,也能兼济家里,诸如等等。”
“还有就是,对于军人家属,特别是战死将士的遗孀,予以法令上的照顾,凡是欺辱、霸凌他们之人,都要从重从严处理。”
......
渐渐地,屋子里的众人恍然了,明白了崇祯的意思,对于军人,尤其是那些战死的军人,除了相应的抚恤金之外,还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并不是直接给钱,并不是朝廷为他们赡养父母与子女。
简单地一点来讲,就是让那些遗孀的日子好过一些,让那些战死的将士能够名目。
当然,这些优惠政策有一个中心点,那些想要获得减赋的家庭,比如战死将士的兄弟姐妹或父母,就必须照顾好烈士的子女。
否则的话,如果其中有什么弄虚作假,或者对烈士遗属并不好,惩罚的力度也是相当严重,莫说是寻常百姓家庭,就是权贵之家,也很难承受其中的后果。
几人听得连连点头,满脸的兴奋之色,惊喜于崇祯的这番言论和观点,对其愈发地敬佩和折服。
虽然都是同龄人,年岁相差不大,但看向崇祯的目光却是不一样了,根本就是在仰视,心里有一种错觉。
这副年轻的面容之下,尤其是听到不同的言论,有时候,觉得皇上是一个老者,知道的很多,阅历极为丰富,观点更是非常的新奇。
又有的时候,皇上不像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更像是一个三四十岁的英雄,身怀凌云壮志,气势迫人,又让人心生折服之意,甘愿跟随。
就在众人思绪翻飞之时,这个时候,黄宗羲略微沉吟了一下,思索的说道:“皇上,既然如此,这些事情应该是户部、礼部、兵部等衙门的事情啊,臣等又能做些什么呢?”
很显然,黄宗羲同时也说出了其他的人疑问,只见,话音刚落,所有的目光都汇聚在崇祯的身上。
“嘿嘿....很简单,造势——朕需要大明日报造势——”
崇祯颇为郑重地丢出这句话之时,又带着几分吊儿郎当之意,看到黄宗羲等人愈发不解了,这才缓缓说道:“其实吧~关于这件事情,朕早就交代下去了,让七部的衙门去做了,并且联合内阁重臣。”
“皇上,那你为何还....?”顾炎武适时地问了一句,整个人愈发不解了,并未尽言。
“原因很简单,之所以让你们这样做,通过大明日报造势,就是因为,朕觉得,内阁和七部的动作委实太过迟缓了,关于相应的法令,还未形成条文。”
“简单的来说,朕就是想让他们的办事效率更快,通过你们大明日报,将朕的这种想法昭告于天下,传到大明的所有军中,从而形成一股无形的压力,让七部和内阁的官员更能认真对待,年前就能形成初步的律例。”
屋子里的人,虽然都是年轻人,最大的也不过二十出头,但都是有名的才子,可谓是才思敏捷,反应过人,极为聪颖,转瞬之间,就明白了崇祯的意思。
皇上这是想制造一种舆论压力,掌握住道德上的主动权,让朝中的那些重臣不得不按照他说得做,还要尽快的做好。
听到这番话,看到其他人流露出的同情之意,崇祯只是微微颔首,虽是年轻的面孔,却故作一副老成持重之态,并未回应顾炎武,接下来的话语,给人一种光顾左右而言他的感觉。
“无需多言,想必你们也看到了,给你们看得这些事例之中,有着非常相同的相同点,他们都是战死沙场将士的家属,而且,还是属于那种最底层士卒的家属。”
“这些人,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全都是最普通不过的老百姓,背后没有什么大的家族,随着家里男人的战死沙场,全都是为了保家卫国,为了抵御外敌,捐出七尺男儿之身,而丧失了生活收入的主要来源。”
“然而,就是这些精忠报国的将士,大明的默默无闻的英雄们,或者说是他们的家人,不管是从战场上幸存下来,却落下了残疾;亦或是身死,留下了妻儿老小,却在艰难度日。”
“为了大义,为了大忠,牺牲了个人,却落得个如此窘境,各位,你们觉得公平吗?他们这些人不该予以补偿,给予一定的特殊照顾吗?”
渐渐地,崇祯的声音越来越高,给人一种慷慨激昂之感,却又让屋子里的其他人心生愤懑,堵得慌,唏嘘不已,为那些战死沙场之人鸣不平。
当然,这种情感还是主要针对那些普通的寻常士兵。
“哎——”
忽然间,崇祯长长一叹,神色黯然了几分,语气陡然一变,不无感慨地转而说道:“古语有云,一将功成万骨枯,人们只看到了成为名将的不易,只看到了一将乃是站在累累白骨之上,方可功成名就。”
“然而,这一切的一切,却无人关注那万骨之后的诸多问题,那些无名白骨的家人,也需要照顾,子女要抚养成人,伶仃孤苦的老人需要有人送终。”
这个时候,身为社长的黄宗羲,虽然同样怀有同情之意,但听到这番话,尤其是最后一句,眉头微蹙,理性犹在,忍不住地插话道:“可是,皇上,若是想妥善安置好那些战死将士的家人,委实太过不现实了,很难做到。”
“毕竟,一场大战下来,动辄就会有成百上千,甚至于过万的人战死,先不说这些战死将士的抚恤金,单单是要让他们的老父母老有所依,有人送终,子女有人抚养,恐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远远超脱朝廷的能力范围。”
“不不——黄宗羲,你误会朕的意思了。”
崇祯连忙抛出了一句话,打断了对方讲话的同时,更是一摆手,进而解释道:“朕的意思是,对于那些将士们的亲属,尤其是战死的将士亲属,朝廷应该出台相应的法令,根据不同的情况,予以相应地照顾。”
“比如说,如果家中还有其他请壮劳力的家庭,予以减赋的同时,若家里只有一个轻重劳力,不用再服兵役;如果只有孤儿寡母的,朝廷可以给妇人安排一个轻松的活计,谋生的同时,也能兼济家里,诸如等等。”
“还有就是,对于军人家属,特别是战死将士的遗孀,予以法令上的照顾,凡是欺辱、霸凌他们之人,都要从重从严处理。”
......
渐渐地,屋子里的众人恍然了,明白了崇祯的意思,对于军人,尤其是那些战死的军人,除了相应的抚恤金之外,还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并不是直接给钱,并不是朝廷为他们赡养父母与子女。
简单地一点来讲,就是让那些遗孀的日子好过一些,让那些战死的将士能够名目。
当然,这些优惠政策有一个中心点,那些想要获得减赋的家庭,比如战死将士的兄弟姐妹或父母,就必须照顾好烈士的子女。
否则的话,如果其中有什么弄虚作假,或者对烈士遗属并不好,惩罚的力度也是相当严重,莫说是寻常百姓家庭,就是权贵之家,也很难承受其中的后果。
几人听得连连点头,满脸的兴奋之色,惊喜于崇祯的这番言论和观点,对其愈发地敬佩和折服。
虽然都是同龄人,年岁相差不大,但看向崇祯的目光却是不一样了,根本就是在仰视,心里有一种错觉。
这副年轻的面容之下,尤其是听到不同的言论,有时候,觉得皇上是一个老者,知道的很多,阅历极为丰富,观点更是非常的新奇。
又有的时候,皇上不像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更像是一个三四十岁的英雄,身怀凌云壮志,气势迫人,又让人心生折服之意,甘愿跟随。
就在众人思绪翻飞之时,这个时候,黄宗羲略微沉吟了一下,思索的说道:“皇上,既然如此,这些事情应该是户部、礼部、兵部等衙门的事情啊,臣等又能做些什么呢?”
很显然,黄宗羲同时也说出了其他的人疑问,只见,话音刚落,所有的目光都汇聚在崇祯的身上。
“嘿嘿....很简单,造势——朕需要大明日报造势——”
崇祯颇为郑重地丢出这句话之时,又带着几分吊儿郎当之意,看到黄宗羲等人愈发不解了,这才缓缓说道:“其实吧~关于这件事情,朕早就交代下去了,让七部的衙门去做了,并且联合内阁重臣。”
“皇上,那你为何还....?”顾炎武适时地问了一句,整个人愈发不解了,并未尽言。
“原因很简单,之所以让你们这样做,通过大明日报造势,就是因为,朕觉得,内阁和七部的动作委实太过迟缓了,关于相应的法令,还未形成条文。”
“简单的来说,朕就是想让他们的办事效率更快,通过你们大明日报,将朕的这种想法昭告于天下,传到大明的所有军中,从而形成一股无形的压力,让七部和内阁的官员更能认真对待,年前就能形成初步的律例。”
屋子里的人,虽然都是年轻人,最大的也不过二十出头,但都是有名的才子,可谓是才思敏捷,反应过人,极为聪颖,转瞬之间,就明白了崇祯的意思。
皇上这是想制造一种舆论压力,掌握住道德上的主动权,让朝中的那些重臣不得不按照他说得做,还要尽快的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