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奉天殿之上,正在进行着一场朝议,崇祯端坐于龙椅之上,相比于下方群臣的热议,不断地陈情,近乎于乱哄哄的场面,他却是一脸的平静之色,没有其他群臣的那般认真与郑重,就好像事不关己一般。
“启禀皇上,储君之位,关乎到国运,乃是国祚得以延续的根本所在,更是国家繁荣昌盛和稳定的基础。”
“皇上,皇长子刚刚出生不久,辽东之地就得以收复,此乃盛世之征兆,吉祥之兆,如今之时,是时候确定东宫之位,是时候确立皇长子为储君了。”
“哎~成国公,此言谬矣,皇长子还不足周岁,朝廷正处于多事之秋,还不是确立储君之位的最佳时机,还是稍等几年,再进行册封,也不晚啊。”
“毕竟,皇长子乃是皇后之子,乃是嫡长子,东宫之位的不二人选,现在就进行册封,是不是有一些着急,过于仓促了?”
......
这一刻,崇祯就好像是在看一场闹剧一般,欣赏着此时的场景,看着相持不下的群臣,暗暗嘲笑的同时,又有一些鄙夷。
如今的大明王朝,可谓是百废待兴,虽不像刚登基之时的危机重重,千疮百孔,危机四伏,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但现在的形势依旧是那么的严峻,紧张不已。
西南边,安奢之乱,虽然已经平复,罪魁祸首也已经诛灭,但其他的那些土司依旧是包藏祸心,暗暗蛰伏在那里,一旦大明再次发生什么危机,或是像建奴那样的外敌来犯,或是像西北的民乱,他们一定会趁机作乱。
南面,随着云南沐府发生诸多变故,影响力与威望不断下降,脚趾(越南)、缅甸和暹罗等国的局面也发生了变化,开始蠢蠢欲动起来,对广西、云贵等地虎视眈眈,怀有觊觎之心。
东南,洋人动作频频,与倭寇、海盗的交往甚密,也是暗藏危机。
东北的建奴,虽然元气大伤,但林丹汗却是趁势崛起,野心急剧膨胀,更加肆无忌惮地吞并蒙古的其他部落。
至于北面的卜失兔等蒙古部落,虽然与大明的关系要好一些,但也是相对而言,依旧是非常的贪心,在互市之中,若不能占到很大的便宜,很有可能再次袭扰北部边境。
......
然而,几十分钟过去了,群臣争议的主题依旧是关于太子的事情,尤其是崇祯始终都没有表态,一脸平静的样子,使得这种情形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
等到将这些问题在脑海里过滤了一遍之后,看到还在争论的百官,不知道是因为最后的耐心消耗殆尽,还是不满群臣的表现,崇祯终于开口了,打破这种僵局。
“好了,安静一下,你们争论了这么久,也该朕说说了吧?”
声音虽然不高,虽然带着几分稚嫩之意,却有一丝恍若天成的威势蕴含其中,崇祯刚一说完,众人顿时就安静了下来,所有的目光都看向了正上方,崇祯的位置。
“各位爱卿,先不说朕现在还很年轻,满打满算,就算是加上虚岁,也只有十九岁,朕且问你们,立储君的原则是什么?”
在寂静的奉天殿之内,崇祯虽已说完,但却余音缭绕,不断地在百官的耳边回荡,话里的内容使得他们心里为之一紧,听出了崇祯的不满,其中强调的年岁之处,更是被最后一句问蒙了。
立嫡立长,乃是大明祖训,历朝历代立储君的基本原则。
然而,众人的脑海里刚浮现出这个念头,本能地就欲回答,以大明祖训为根据,进而引经据典,却被崇祯接下的再次问话给打断了。
“立储君的原则,是看一个皇子的品性才学和治国能力呢?还是看皇子的个人年龄,不管其他呢?”
这一刻,就算反应再如何愚钝的官员,也反应了过来,听出了崇祯话里的不一样的味道,有那么一丝丝不同寻常的意味,虽然只有简短的几句话,但联想在一起,却是蕴含着海量的讯息。
细细思量,不难琢磨出,在立储君的这件事情上,皇上再次表现出了那种打破常规、不按常理出牌的性格,极为藐视一些祖训、祖宗之法之类的教条,更注重于实际。
这个时候,在有一些异样的氛围之中,首辅周道登缓缓开口了,少了几分当初的那种迂腐与古板,多了一些名家大儒的风范,就好像没有听出崇祯话里的别有他意。
“皇上,老臣以为,立储君的原则,还是以祖训来得更加稳妥一些,立嫡立长。”
周道登从容不迫地给予了明确地答复,不等崇祯询问,进而补充道:“至于品性、才学和治国的能力,这些都是可以后天培养的。早一天确立储君,就可以更好地稳定国祚,避免皇子之间争夺储君之位。如此一来,皇室之间,也可以少几分冷漠,多一些骨肉兄弟亲情,确定各个皇子他们的位置。”
“呵呵....周阁老所言不错,这样的话,皇子之间,却是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纷争。”
崇祯淡淡一笑,任凭是谁,都能听出这是话里有话,不等周道登作出回应,转而继续问道:“周阁老,你熟读史书,朕想想考考你,从秦始皇大一统以来,历朝历代的诸多皇帝,凡是明君圣主,有着治国才能的皇帝,有多少是培养出的呢?”
刹那间,随着这个问题被抛出,不仅是周道登陷入深思之中,开始回想,其他群臣也是暗暗思忖了一些,在脑海里过滤了一下自己所了解到的那些皇帝。
“不管是秦皇汉武,还是唐宗宋祖,亦或是成吉思汗,或者是大明的太祖皇帝,周阁老,你有没有想过,他们有着极为相似或者相同的特点?”
这一刻,崇祯那是一个神采奕奕,脸上有一丝自得之意,不像是在询问周道登,更像是在自问自答,话语里充满意犹未尽的味道,似乎是追忆一般。
“除了汉武帝之外,都是开国之君。同时,他们都体会过黎民的疾苦,亦或是感受过外敌的入侵,如此才会奋发图强,发挥才智,治理一个国家.....”
这个时候,说这些话之时,崇祯的心里也在嘀咕,若一国的储君,天天听你们这些书呆子喋喋不休,灌输儒家的思想,灌输你们个人的见解和领悟,不是傀儡,也胜似傀儡。
毕竟,一个人的思想一旦形成,固定下来,很难再发生改变。
“启禀皇上,储君之位,关乎到国运,乃是国祚得以延续的根本所在,更是国家繁荣昌盛和稳定的基础。”
“皇上,皇长子刚刚出生不久,辽东之地就得以收复,此乃盛世之征兆,吉祥之兆,如今之时,是时候确定东宫之位,是时候确立皇长子为储君了。”
“哎~成国公,此言谬矣,皇长子还不足周岁,朝廷正处于多事之秋,还不是确立储君之位的最佳时机,还是稍等几年,再进行册封,也不晚啊。”
“毕竟,皇长子乃是皇后之子,乃是嫡长子,东宫之位的不二人选,现在就进行册封,是不是有一些着急,过于仓促了?”
......
这一刻,崇祯就好像是在看一场闹剧一般,欣赏着此时的场景,看着相持不下的群臣,暗暗嘲笑的同时,又有一些鄙夷。
如今的大明王朝,可谓是百废待兴,虽不像刚登基之时的危机重重,千疮百孔,危机四伏,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但现在的形势依旧是那么的严峻,紧张不已。
西南边,安奢之乱,虽然已经平复,罪魁祸首也已经诛灭,但其他的那些土司依旧是包藏祸心,暗暗蛰伏在那里,一旦大明再次发生什么危机,或是像建奴那样的外敌来犯,或是像西北的民乱,他们一定会趁机作乱。
南面,随着云南沐府发生诸多变故,影响力与威望不断下降,脚趾(越南)、缅甸和暹罗等国的局面也发生了变化,开始蠢蠢欲动起来,对广西、云贵等地虎视眈眈,怀有觊觎之心。
东南,洋人动作频频,与倭寇、海盗的交往甚密,也是暗藏危机。
东北的建奴,虽然元气大伤,但林丹汗却是趁势崛起,野心急剧膨胀,更加肆无忌惮地吞并蒙古的其他部落。
至于北面的卜失兔等蒙古部落,虽然与大明的关系要好一些,但也是相对而言,依旧是非常的贪心,在互市之中,若不能占到很大的便宜,很有可能再次袭扰北部边境。
......
然而,几十分钟过去了,群臣争议的主题依旧是关于太子的事情,尤其是崇祯始终都没有表态,一脸平静的样子,使得这种情形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
等到将这些问题在脑海里过滤了一遍之后,看到还在争论的百官,不知道是因为最后的耐心消耗殆尽,还是不满群臣的表现,崇祯终于开口了,打破这种僵局。
“好了,安静一下,你们争论了这么久,也该朕说说了吧?”
声音虽然不高,虽然带着几分稚嫩之意,却有一丝恍若天成的威势蕴含其中,崇祯刚一说完,众人顿时就安静了下来,所有的目光都看向了正上方,崇祯的位置。
“各位爱卿,先不说朕现在还很年轻,满打满算,就算是加上虚岁,也只有十九岁,朕且问你们,立储君的原则是什么?”
在寂静的奉天殿之内,崇祯虽已说完,但却余音缭绕,不断地在百官的耳边回荡,话里的内容使得他们心里为之一紧,听出了崇祯的不满,其中强调的年岁之处,更是被最后一句问蒙了。
立嫡立长,乃是大明祖训,历朝历代立储君的基本原则。
然而,众人的脑海里刚浮现出这个念头,本能地就欲回答,以大明祖训为根据,进而引经据典,却被崇祯接下的再次问话给打断了。
“立储君的原则,是看一个皇子的品性才学和治国能力呢?还是看皇子的个人年龄,不管其他呢?”
这一刻,就算反应再如何愚钝的官员,也反应了过来,听出了崇祯话里的不一样的味道,有那么一丝丝不同寻常的意味,虽然只有简短的几句话,但联想在一起,却是蕴含着海量的讯息。
细细思量,不难琢磨出,在立储君的这件事情上,皇上再次表现出了那种打破常规、不按常理出牌的性格,极为藐视一些祖训、祖宗之法之类的教条,更注重于实际。
这个时候,在有一些异样的氛围之中,首辅周道登缓缓开口了,少了几分当初的那种迂腐与古板,多了一些名家大儒的风范,就好像没有听出崇祯话里的别有他意。
“皇上,老臣以为,立储君的原则,还是以祖训来得更加稳妥一些,立嫡立长。”
周道登从容不迫地给予了明确地答复,不等崇祯询问,进而补充道:“至于品性、才学和治国的能力,这些都是可以后天培养的。早一天确立储君,就可以更好地稳定国祚,避免皇子之间争夺储君之位。如此一来,皇室之间,也可以少几分冷漠,多一些骨肉兄弟亲情,确定各个皇子他们的位置。”
“呵呵....周阁老所言不错,这样的话,皇子之间,却是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纷争。”
崇祯淡淡一笑,任凭是谁,都能听出这是话里有话,不等周道登作出回应,转而继续问道:“周阁老,你熟读史书,朕想想考考你,从秦始皇大一统以来,历朝历代的诸多皇帝,凡是明君圣主,有着治国才能的皇帝,有多少是培养出的呢?”
刹那间,随着这个问题被抛出,不仅是周道登陷入深思之中,开始回想,其他群臣也是暗暗思忖了一些,在脑海里过滤了一下自己所了解到的那些皇帝。
“不管是秦皇汉武,还是唐宗宋祖,亦或是成吉思汗,或者是大明的太祖皇帝,周阁老,你有没有想过,他们有着极为相似或者相同的特点?”
这一刻,崇祯那是一个神采奕奕,脸上有一丝自得之意,不像是在询问周道登,更像是在自问自答,话语里充满意犹未尽的味道,似乎是追忆一般。
“除了汉武帝之外,都是开国之君。同时,他们都体会过黎民的疾苦,亦或是感受过外敌的入侵,如此才会奋发图强,发挥才智,治理一个国家.....”
这个时候,说这些话之时,崇祯的心里也在嘀咕,若一国的储君,天天听你们这些书呆子喋喋不休,灌输儒家的思想,灌输你们个人的见解和领悟,不是傀儡,也胜似傀儡。
毕竟,一个人的思想一旦形成,固定下来,很难再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