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20会议上,来自欧洲各国的专家对未来航空技术和军用飞机的发展进行了热烈的争论和探讨,除了沃尔夫岗·赫尔伯斯提出了自己的“推力矢量技术”之外,另有很多人也提出了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独特的想法。刘明立刻派人与沃尔夫岗·赫尔伯斯私下进行了接触,表示伊拉克方面愿意出资成立一家公司,专门就推力矢量技术进行试验,并请沃尔夫岗·赫尔伯斯担任该家公司的合伙人和首席工程师。
刘明还派大量人手大力与参加会议的专家和学者们交流,搜集资料情报,并发掘有前途的技术和科研成果进行合作。刘明还特意将自己感兴趣的技术和思想分类汇总,再举行小型的专项研讨会,并给做报告者以每小时2000美元的报告补贴,这使得参加会议的专家们趋之若鹜。虽然大家都迫于国家和公司的保密条款不得透露正在研究中的技术成果,但是对未来的前瞻性技术和不涉及保密条例的技术还是乐于与人交流,并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的。
虽然法国和西方一些国家的安全部门由于害怕技术流入苏联而专门派人进行了监控,但慑于索雷尔·德达萨依和医院骑士团的强大背景,以及会议讨论的技术问题并未涉及保密的技术和条款,因此他们也没有干涉会议的正常进行。其实这些技术资料如果花费足够的时间,也完全可以从各种公开的渠道获得,只是刘明的会议使得这些资料集中出现而已。
但是——任何高技术都是一定常规技术堆积与结合的结果,这么多优秀的专家和工程师聚集到一起,产生的合力是强大的。很多顶尖的科学家们自己无法做出的问题,在与第一流工程师交流后,竟然发现自己的想法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而许多优秀的工程师,在无法解决的难题在科学家们的帮助下竟然迎刃而解。于是,一次会议就产生很多积极的成果。
刘明派入各个小组和群体的科技人员——这些都主要由vi提供的阿拉伯裔的科技人员,虽然他们的研究水平并没有达到顶尖,但学习和纪录这些科技成果资料还是没有问题的。
刘明在高兴的同时,自己也翻阅着这些资料,希望找到能与前生记忆重合的有价值的东西。虽然他懂的不多,这些论文资料很难看懂,但还是让他发现了几块不为人注意的珍宝。其中一位来自芬兰的科学家设计了一种软件,用来精确地计算两维结构雷达截面的大校这顿时让刘明记起了军事史上的一件划时代的大事,那就是1966年苏联科学家发表了一篇名为“在物理折射理论中的边缘波方法”的论文,提出了预测某种简单形状的物体如何散射或反射电磁辐射的方程,并阐述了编制计算机软件来精确地计算某些雷达截面的方法,预言了人们有可能精确地预测雷达截面,从而设计真正的隐身飞机。
刘明顿时将这篇文章拿出来,立即派人与那位芬兰科学家面谈,邀请他加入自己的公司;同时打听在这些前来参会的人们当中,有没有电子计算机方面尤其是软件方面的高手,有没有尖端材料方面的高手,这是因为对于隐身飞行器来说,它的设计和操作需要大容量高速计算机;而先进的隐身材料制造和维护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支撑技术,只有这些关键技术发展了,隐身飞机的出现才能成为可能。
1975年,美国的第一代隐身战斗机f117“夜鹰”已经诞生,这种以吸波涂层和减小雷达截面为隐身手段的战机象征着人类智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在海湾战争中,它让美国人在世界面前出尽了风头,给对手以极大的心理打击。而1981年,美国的b2轰炸机也已经开始发展,80年代末,f22“猛禽”战斗机开始发展……
刘明感觉自己是在与时间赛跑,在世界科技大潮之下,没有国家可以站在一边悠然自得。所有有志于在21世纪的世界中争得一席之地的国家都应该动员起来,用自己的一切力量,来发展科技和工业水平,以迎接未来的挑战。在21世纪初,当集美国工业科技大成的f22猛禽战斗机横空出世,翱翔在世界天空时,刘明希望伊拉克不是那只死在猛禽爪下的可怜田鼠……
很快手下人报告刘明,研究吸波材料的专家只来了几位,分别来自法国玛特拉宇航、英国的bae和德国的柏林大学等地,在这个领域内都有一定的名气。但这些人中最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一个来自中国香港的年轻科学家郑春芊,他是其中一位专家的学生。但在会议上,他提出了一个独特的想法:使用纳米材料来充当隐身涂层的基才。要知道此时的国际知识界对纳米级物质的研究还非常少,郑春芊的观点颇有些惊世骇俗的感觉。
他提出以金属、金属氧化物和某些非金属材料的纳米级超微粉在细化过程中,由于处于表面的原子数越来越多,增大了纳米材料的活性;因此在电磁场的辐射下,原子、电子运动加剧,促使其磁化,能使电磁能转化为热能,从而增加了对电磁波的吸收效果。他认为,纳米材料具有良好吸波特性的同时还具有频带宽、兼容性好、面密度低、涂层薄的特点,是雷达吸波涂层材料中很好的选择。
这个观点引起了很多科学家的疑问和反驳,但刘明却知道这个意见的价值。纳米隐身技术是21世纪世界各国争相发展的重要方向,美国研制的被称作“超黑粉”的纳米吸波材料,所吸收的雷达波可达99%,因此刘明决定无论如何要把这个郑春芊拉到自己旗下。
但当时国际隐身技术的主流还是铁氧体吸波材料。这种材料因其价格低廉、吸波性能好,即使在低频、厚度薄情况下仍有好的吸波性能。因此已经开始应用于隐身技术,如b-2隐身轰炸机的机身和机翼蒙皮最外层涂敷有镍钴铁氧体吸波材料,tr-l高空侦察机上也使用了铁氧体吸波涂层。虽然在84年时大家对这些绝密消息都不清楚,但作为这一行业第一流的专家,也基本上可以估计到美国人采用了这个类型的材料进行隐身飞机的开发。
其余几位专家提出的都是关于这种材料的应用问题,由于当时欧洲对这种隐身材料的开发主要由欧洲战斗机的生产商负责,而当时的欧洲在自研高科技战斗机上并不积极。因此除了efa开发组中的科学家之外,其余的人得不到足够的资金进行自己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当刘明提出提供一大笔资金供这些科学家联合进行一种铁氧体吸波材料的开发时,这些专家都高兴的要参与这个项目。
除此之外,刘明亲自接见了郑春芊,承诺在vi中给他提供一个专项实验室,供他对纳米隐身材料进行研究开发。郑春芊经过考虑后,决定接受刘明的邀请去vi工作。刘明很高兴,因为在他眼中,郑春芊是香港人,香港人就是中国人。从刘明的前生算,郑春芊也算是半个自己人了。
刘明深知,如果未来的伊拉克战机使用了隐身涂层,并对携带的导弹和吊舱进行过隐身处理的话,战机的生存能力将大大加强。伊拉克空军将实现跨越性的发展,从而不再跟在别人的身后苦苦追赶,甚至有可能走出一条有着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来。但是——这一切的前提,在于伊拉克有一个健全而发达的航空工业体系。
会议在前五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刘明准备派人整理后,将可行的项目一一归类,然后由欧洲投资基金旗下的公司参与开发,为伊拉克的航空工业进行技术储备。从5.26日起,会议开始进入第二个议题——中小国家如何发展本国的航空工业?
中小国家发展自己的航空工业,最好的榜样莫过于以色列和瑞典,但这两个国家和伊拉克都不一样。以色列有着来自美国的强大技术支持,犹太社团在美国的巨大影响力使得以色列在美国采购设备和技术几乎不受什么限制,这对伊拉克来说是绝对不可能的。
而瑞典和伊拉克也很不一样,瑞典毕竟是欧洲历史上的大国之一,它的工业基础比较完备而且历史悠久。早在1913年,瑞典空军就建立了首个飞机生产车间;1930年,霍尔姆航空发动机公司成立;而1931年,专门的飞机生产公司asja就建立了。到了1937年,博福斯公司和埃洛克·乔福斯公司联合成立了著名的萨伯飞机公司(saab)。1940年,萨伯开始独立生产研制saab-17型侦察轰炸机……
可以说,一直以来,瑞典的航空工业都是完备而整齐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技术来源,德国、英国、美国都曾经是它的合作伙伴。它的航空工业水平和历史甚至在中国之上。所以对于这么一个科技发达,工业门类齐全的国家,伊拉克根本没有可比性。
会议进入第二个议题后便陷入了激烈的争论。大部分与会专家建议伊拉克走类似于后来韩国航空业所走的道路,也就是集中精力发展几家比较好的工业加工企业,开始帮助海外大公司进行转包和加工零件的业务,在这些业务中锻炼技术队伍和提升工业水平。然后再采用国际合作的方式进行一些小飞机的研制和生产,到5到10年之后,等国内的航空工业有了一定的基础,再与人合作研制教练机或者战斗机,最好是参与到国家间联合研制项目中来。
刘明看了这些言论后有些不满,虽然专家们说的比较客观,但这可不是他想要的结果。但突然间,刘明发现了一份与前面的结论完全不同的研究报告,并且很符合他心中的想法。
这份报告指出,由于伊拉克的工业基础较差,因此短期内建成完备的高水平航空产业是不可能的,但经过努力,还是能有所建树。报告中提出了三点,第一是伊拉克应该在几个比较重要的项目上,引进或购买几项相对简单但有发展前景的技术,通过研究它来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比如雷达、发动机、机载操纵系统等。
吃透了这些技术后,就根据自己的需要,使用这些技术作为技术核心来研制属于自己的下一代较为先进的设备,在这其中要以伊拉克为主,可以适当的引入外来技术。除了这几项以外,其余的可以借助国际分工,从国外购买成熟器件,在机会成熟后再实行国产化。
第二是可以考虑加工或代工一些比较先进的商用飞机部件,借此提高伊拉克的工艺生产水平,并学习西方航空工业的规范和标准,锻炼一支有较高水平的生产技术团队。
第三就是可以参与一些西方国家先进的项目研发,既锻炼了自己的科技队伍,开阔了眼界,又能够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找准方向和提供技术储备。
刘明看了这份报告,虽然报告中没有具体的措施,但也让刘明对伊拉克航空工业未来的发展有了一个大体的轮廓。他不由得对写报告的人有了几分好奇,认真的看了一眼报告上的名字,他吃了一惊:原来是这个人!
刘明还派大量人手大力与参加会议的专家和学者们交流,搜集资料情报,并发掘有前途的技术和科研成果进行合作。刘明还特意将自己感兴趣的技术和思想分类汇总,再举行小型的专项研讨会,并给做报告者以每小时2000美元的报告补贴,这使得参加会议的专家们趋之若鹜。虽然大家都迫于国家和公司的保密条款不得透露正在研究中的技术成果,但是对未来的前瞻性技术和不涉及保密条例的技术还是乐于与人交流,并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的。
虽然法国和西方一些国家的安全部门由于害怕技术流入苏联而专门派人进行了监控,但慑于索雷尔·德达萨依和医院骑士团的强大背景,以及会议讨论的技术问题并未涉及保密的技术和条款,因此他们也没有干涉会议的正常进行。其实这些技术资料如果花费足够的时间,也完全可以从各种公开的渠道获得,只是刘明的会议使得这些资料集中出现而已。
但是——任何高技术都是一定常规技术堆积与结合的结果,这么多优秀的专家和工程师聚集到一起,产生的合力是强大的。很多顶尖的科学家们自己无法做出的问题,在与第一流工程师交流后,竟然发现自己的想法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而许多优秀的工程师,在无法解决的难题在科学家们的帮助下竟然迎刃而解。于是,一次会议就产生很多积极的成果。
刘明派入各个小组和群体的科技人员——这些都主要由vi提供的阿拉伯裔的科技人员,虽然他们的研究水平并没有达到顶尖,但学习和纪录这些科技成果资料还是没有问题的。
刘明在高兴的同时,自己也翻阅着这些资料,希望找到能与前生记忆重合的有价值的东西。虽然他懂的不多,这些论文资料很难看懂,但还是让他发现了几块不为人注意的珍宝。其中一位来自芬兰的科学家设计了一种软件,用来精确地计算两维结构雷达截面的大校这顿时让刘明记起了军事史上的一件划时代的大事,那就是1966年苏联科学家发表了一篇名为“在物理折射理论中的边缘波方法”的论文,提出了预测某种简单形状的物体如何散射或反射电磁辐射的方程,并阐述了编制计算机软件来精确地计算某些雷达截面的方法,预言了人们有可能精确地预测雷达截面,从而设计真正的隐身飞机。
刘明顿时将这篇文章拿出来,立即派人与那位芬兰科学家面谈,邀请他加入自己的公司;同时打听在这些前来参会的人们当中,有没有电子计算机方面尤其是软件方面的高手,有没有尖端材料方面的高手,这是因为对于隐身飞行器来说,它的设计和操作需要大容量高速计算机;而先进的隐身材料制造和维护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支撑技术,只有这些关键技术发展了,隐身飞机的出现才能成为可能。
1975年,美国的第一代隐身战斗机f117“夜鹰”已经诞生,这种以吸波涂层和减小雷达截面为隐身手段的战机象征着人类智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在海湾战争中,它让美国人在世界面前出尽了风头,给对手以极大的心理打击。而1981年,美国的b2轰炸机也已经开始发展,80年代末,f22“猛禽”战斗机开始发展……
刘明感觉自己是在与时间赛跑,在世界科技大潮之下,没有国家可以站在一边悠然自得。所有有志于在21世纪的世界中争得一席之地的国家都应该动员起来,用自己的一切力量,来发展科技和工业水平,以迎接未来的挑战。在21世纪初,当集美国工业科技大成的f22猛禽战斗机横空出世,翱翔在世界天空时,刘明希望伊拉克不是那只死在猛禽爪下的可怜田鼠……
很快手下人报告刘明,研究吸波材料的专家只来了几位,分别来自法国玛特拉宇航、英国的bae和德国的柏林大学等地,在这个领域内都有一定的名气。但这些人中最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一个来自中国香港的年轻科学家郑春芊,他是其中一位专家的学生。但在会议上,他提出了一个独特的想法:使用纳米材料来充当隐身涂层的基才。要知道此时的国际知识界对纳米级物质的研究还非常少,郑春芊的观点颇有些惊世骇俗的感觉。
他提出以金属、金属氧化物和某些非金属材料的纳米级超微粉在细化过程中,由于处于表面的原子数越来越多,增大了纳米材料的活性;因此在电磁场的辐射下,原子、电子运动加剧,促使其磁化,能使电磁能转化为热能,从而增加了对电磁波的吸收效果。他认为,纳米材料具有良好吸波特性的同时还具有频带宽、兼容性好、面密度低、涂层薄的特点,是雷达吸波涂层材料中很好的选择。
这个观点引起了很多科学家的疑问和反驳,但刘明却知道这个意见的价值。纳米隐身技术是21世纪世界各国争相发展的重要方向,美国研制的被称作“超黑粉”的纳米吸波材料,所吸收的雷达波可达99%,因此刘明决定无论如何要把这个郑春芊拉到自己旗下。
但当时国际隐身技术的主流还是铁氧体吸波材料。这种材料因其价格低廉、吸波性能好,即使在低频、厚度薄情况下仍有好的吸波性能。因此已经开始应用于隐身技术,如b-2隐身轰炸机的机身和机翼蒙皮最外层涂敷有镍钴铁氧体吸波材料,tr-l高空侦察机上也使用了铁氧体吸波涂层。虽然在84年时大家对这些绝密消息都不清楚,但作为这一行业第一流的专家,也基本上可以估计到美国人采用了这个类型的材料进行隐身飞机的开发。
其余几位专家提出的都是关于这种材料的应用问题,由于当时欧洲对这种隐身材料的开发主要由欧洲战斗机的生产商负责,而当时的欧洲在自研高科技战斗机上并不积极。因此除了efa开发组中的科学家之外,其余的人得不到足够的资金进行自己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当刘明提出提供一大笔资金供这些科学家联合进行一种铁氧体吸波材料的开发时,这些专家都高兴的要参与这个项目。
除此之外,刘明亲自接见了郑春芊,承诺在vi中给他提供一个专项实验室,供他对纳米隐身材料进行研究开发。郑春芊经过考虑后,决定接受刘明的邀请去vi工作。刘明很高兴,因为在他眼中,郑春芊是香港人,香港人就是中国人。从刘明的前生算,郑春芊也算是半个自己人了。
刘明深知,如果未来的伊拉克战机使用了隐身涂层,并对携带的导弹和吊舱进行过隐身处理的话,战机的生存能力将大大加强。伊拉克空军将实现跨越性的发展,从而不再跟在别人的身后苦苦追赶,甚至有可能走出一条有着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来。但是——这一切的前提,在于伊拉克有一个健全而发达的航空工业体系。
会议在前五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刘明准备派人整理后,将可行的项目一一归类,然后由欧洲投资基金旗下的公司参与开发,为伊拉克的航空工业进行技术储备。从5.26日起,会议开始进入第二个议题——中小国家如何发展本国的航空工业?
中小国家发展自己的航空工业,最好的榜样莫过于以色列和瑞典,但这两个国家和伊拉克都不一样。以色列有着来自美国的强大技术支持,犹太社团在美国的巨大影响力使得以色列在美国采购设备和技术几乎不受什么限制,这对伊拉克来说是绝对不可能的。
而瑞典和伊拉克也很不一样,瑞典毕竟是欧洲历史上的大国之一,它的工业基础比较完备而且历史悠久。早在1913年,瑞典空军就建立了首个飞机生产车间;1930年,霍尔姆航空发动机公司成立;而1931年,专门的飞机生产公司asja就建立了。到了1937年,博福斯公司和埃洛克·乔福斯公司联合成立了著名的萨伯飞机公司(saab)。1940年,萨伯开始独立生产研制saab-17型侦察轰炸机……
可以说,一直以来,瑞典的航空工业都是完备而整齐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技术来源,德国、英国、美国都曾经是它的合作伙伴。它的航空工业水平和历史甚至在中国之上。所以对于这么一个科技发达,工业门类齐全的国家,伊拉克根本没有可比性。
会议进入第二个议题后便陷入了激烈的争论。大部分与会专家建议伊拉克走类似于后来韩国航空业所走的道路,也就是集中精力发展几家比较好的工业加工企业,开始帮助海外大公司进行转包和加工零件的业务,在这些业务中锻炼技术队伍和提升工业水平。然后再采用国际合作的方式进行一些小飞机的研制和生产,到5到10年之后,等国内的航空工业有了一定的基础,再与人合作研制教练机或者战斗机,最好是参与到国家间联合研制项目中来。
刘明看了这些言论后有些不满,虽然专家们说的比较客观,但这可不是他想要的结果。但突然间,刘明发现了一份与前面的结论完全不同的研究报告,并且很符合他心中的想法。
这份报告指出,由于伊拉克的工业基础较差,因此短期内建成完备的高水平航空产业是不可能的,但经过努力,还是能有所建树。报告中提出了三点,第一是伊拉克应该在几个比较重要的项目上,引进或购买几项相对简单但有发展前景的技术,通过研究它来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比如雷达、发动机、机载操纵系统等。
吃透了这些技术后,就根据自己的需要,使用这些技术作为技术核心来研制属于自己的下一代较为先进的设备,在这其中要以伊拉克为主,可以适当的引入外来技术。除了这几项以外,其余的可以借助国际分工,从国外购买成熟器件,在机会成熟后再实行国产化。
第二是可以考虑加工或代工一些比较先进的商用飞机部件,借此提高伊拉克的工艺生产水平,并学习西方航空工业的规范和标准,锻炼一支有较高水平的生产技术团队。
第三就是可以参与一些西方国家先进的项目研发,既锻炼了自己的科技队伍,开阔了眼界,又能够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找准方向和提供技术储备。
刘明看了这份报告,虽然报告中没有具体的措施,但也让刘明对伊拉克航空工业未来的发展有了一个大体的轮廓。他不由得对写报告的人有了几分好奇,认真的看了一眼报告上的名字,他吃了一惊:原来是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