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君子怀德 小人怀惠
文朔听到这话好悬没气死,一下子上前一步说道:
“陛下,郑和有话要说。“
朱棣看看那些跪在地上的大臣,又看看站在自己跟前的文朔缓缓的点点头说道:
“好你说说看。”
文朔转过身面向那几个大臣问道:
“诸位大人,我不知道你们是怎么想的,但是我郑和有个问题想问问各位大人不知道各位大人能不能给我解答这个疑惑呢?”
杨建抬起头看着文朔眼神里满是蔑视的样子说道:
“好啊,那本官就要看看你有什么说的,有什么不明白的本官完全可以给你解答。”
“好,那这样杨大人,不知道你觉得这个倭寇是不是很可恨呢?”
“呃……这个……当然,倭寇袭扰朝廷沿海,百姓荼毒。当然是我朝的一大患。”
杨建觉得这根本不是个问题很轻松的回答到。
“那杨大人,郑和还要问你。倭寇来自哪里呢?”
“废话!倭寇当然是来自倭国啦!”杨建对文朔的话真的是觉得无法忍受。
“那杨大人反对对倭国施行的这些事情郑和是不是就可以理解为是杨大人对于倭寇这件事情还是不在意的?”文朔在故意诱导杨建。
“对于倭寇本官一向认为只要是我朝以宽厚待之定会叫这些倭寇深受圣恩幡然悔悟!”杨建毫不犹豫的说道。
“那郑和再请问杨大人,自从我朝洪武皇帝开始就对倭国进行感化,那为什么倭寇却依旧泛滥,愈演愈烈呢?”郑和依旧是不慌不忙的问。
“这自然是陛下没有远修仁德……”说道这里他忽然意识到自己掉进了一个坑里,这个坑足以叫他万劫不复。
‘啪’的一声朱棣在上面一拍龙书案:
“你是在说朕是个昏君了?”
虽然声音不大,但是这话足可以叫下面跪着的几个人全家上下死无葬身之地了。
“臣等万死!臣等不敢!”
杨建几个人浑身瑟瑟发抖,不停颤抖着声音向朱棣叩头道。
朱棣声音低沉的说道:
“你已经这么说了!”
“陛下暂息雷霆之怒,郑和有话要说。”文朔看看事情差不多了,要是再继续下去恐怕把事情闹大了对自己没有什么好处。
“哦?你想说什么?”朱棣稍微平息了一下心中的怒火看着文朔。
“刚才杨大人可能没有把自己的意思表示清楚。我想杨大人的意思不是说陛下的仁德不够,而是说倭人根本不会在乎对他们实行的什么仁德,他们的眼中只有对弱者的劫掠来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野心,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对这样一个国家抱有丝毫的同情心,要是你不把他打趴下总有一天他会反过头来反咬你一口。所以郑和以为为了帝国的江山社稷长盛不衰我们有必要彻底干净的把倭寇这个问题解决掉!”
杨建几个人也没有想到文朔会为自己说话,虽然文朔的话完全曲解了他们的意思。但是现在对于他们来说也算是一种开脱,至少保住性命还是有希望的。
于是几个人也都是赶忙的在地上叩头请罪:
“陛下!臣等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这个意思啊。”
文朔这个时候转过身来对着大殿上的所有人朗声说道:
“在你们的意识里有圣人说过什么‘君子怀德,小人怀惠’,不错,这话说的不错,我也很认同。但是为了帝国的最高利益,为了帝国的臣民以后不会再受到倭寇的袭扰,为了帝国的臣民不会被任何一个野蛮的民族践踏,为了维护陛下的英明神武,我——郑和!心甘情愿做一个眼睛里只有帝国利益的人!我甘愿为了帝国和陛下的利益去做一个眼睛里只有利的小人!”
朱棣也不禁动容,这才是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好兄弟呀!
强压住自己心头的感动朱棣挥挥手说道:
“杨建你们先退下吧,既然人家已经答应归化了,朕还是要见见他们的。宣倭使吧。”
杨建几个人赶忙是叩头起身,起身的时候也不忘感激的看一眼文朔。
“宣倭国使者觐见——!”
执事太监扯着变声的嗓音高声喊道。
枚付满上殿以后首先宣读了国书:
天启大明,万邦悉被光贲;海无惊浪,中国兹占泰平。凡在率滨,孰不惟赖。钦惟大明皇帝陛下,四圣传业,三边九安,勋华继体,从昔所希,宣光中兴,不图复睹。贡节不入,固缘敝邑多虞;行李往来,愿复治朝旧典。是以谨使某人,仰视国光,伏献方物。献方物:金千两、马十匹、薄样千帖、扇百本、屏风三双、铠一领、铜丸一领、剑十腰、刀一柄、砚筥一合、同文台一个。搜寻海岛漂寄者几许人还之焉。为是,谨具表。
永乐皇帝自然是高兴的很,说了一通什么两国交好百姓获益的官话,然后就有礼部的官员带着倭国的使臣退出大殿。
等到这些人退出大殿之后,文朔上前说道:
“陛下,郑和从平倭事宜之时,就曾经对陛下说过要想剿灭倭寇只有斩草除根才是根本。现在倭国已然答应我帝国水师可以赴彼处剿灭倭寇,所以臣想请皇帝下旨允许郑和前往倭国平定倭患!”
“去倭国?!”朱棣显然没有想到文朔会有这么大胆的想法。
“是的陛下,经过这段时间的围剿,倭寇已经陆续退回倭国本土,现在正是围歼这伙强盗的大好时机。”
文朔看看朱棣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示继续说道:
“另外,郑和要是去倭国剿寇,远离帝国本土,对于那些仍旧潜藏在帝国沿海的小股倭寇自然是应顾不暇,所以想卸掉平倭招讨使这一职责。但是为了帝国沿海的清平,郑和举荐水师都督陈瑄接任此职统领帝国沿海的剿寇事宜。还请陛下恩准。”
朱棣低头想着什么没有说话,过了好半天才说道:
“好吧,朕准了。即着郑和为赴日正使太监,统领平倭相关事宜,钦赐尚方宝剑,有便宜行事之权。另升陈瑄为平倭招讨使,统领沿海平倭事宜。”
“臣领旨,谢陛下。”
“末将领旨,谢陛下。”
文朔和陈瑄同时跪倒在地叩谢皇恩,在不经意的时候陈瑄感激的看了一眼文朔,那个意思很明白,自己的这个官职可是文朔给讨来的,虽然说自己在靖难战争的时候就已经和文朔认识了,但是交往并不是很深,所以平时也就没有什么来往。但是此刻文朔举荐他做这个统领沿海诸省大军的平倭招讨使自己也是没有想到,这可是个实权呀!
不过现在又人站在武将的队列里感到了一丝丝的不安——邱福。
这个郑和已经把手伸到军队里来了,自己身为五军都督府的最高官员,对于自己的一个手下的官员的任免没有做出任何表示,那以后还会有人投靠吗?要是往后没有人投靠了,那自己在朝堂上还会有属于自己的势力吗?那慢慢的自己还会在皇帝的面前得宠吗?
“散朝吧。”朱棣在上面淡淡的说着“郑和,你还没吃饭吧?来,和朕一起吃点东西。”
大臣们一下子没有明白这是什么意思,皇上要是想问话还用的着在朝堂上说吗?还吃饭?这得是多大的恩宠啊?看来这个宦官在朱棣的眼睛里地位真的是没有办法的高啊……以后有机会还是要多多巴结的。
且不说这些整日想着如何钻营取巧的百官心里有什么想法,只不过大家走出大殿的时候脸上的表情都很怪异。以前那种散朝以后相互邀约饮酒作乐的场面今天意外的没有上演,就连站在殿外的禁军们看到今天这些大臣出来的样子都是感到很好奇。
“陛下,郑和有话要说。“
朱棣看看那些跪在地上的大臣,又看看站在自己跟前的文朔缓缓的点点头说道:
“好你说说看。”
文朔转过身面向那几个大臣问道:
“诸位大人,我不知道你们是怎么想的,但是我郑和有个问题想问问各位大人不知道各位大人能不能给我解答这个疑惑呢?”
杨建抬起头看着文朔眼神里满是蔑视的样子说道:
“好啊,那本官就要看看你有什么说的,有什么不明白的本官完全可以给你解答。”
“好,那这样杨大人,不知道你觉得这个倭寇是不是很可恨呢?”
“呃……这个……当然,倭寇袭扰朝廷沿海,百姓荼毒。当然是我朝的一大患。”
杨建觉得这根本不是个问题很轻松的回答到。
“那杨大人,郑和还要问你。倭寇来自哪里呢?”
“废话!倭寇当然是来自倭国啦!”杨建对文朔的话真的是觉得无法忍受。
“那杨大人反对对倭国施行的这些事情郑和是不是就可以理解为是杨大人对于倭寇这件事情还是不在意的?”文朔在故意诱导杨建。
“对于倭寇本官一向认为只要是我朝以宽厚待之定会叫这些倭寇深受圣恩幡然悔悟!”杨建毫不犹豫的说道。
“那郑和再请问杨大人,自从我朝洪武皇帝开始就对倭国进行感化,那为什么倭寇却依旧泛滥,愈演愈烈呢?”郑和依旧是不慌不忙的问。
“这自然是陛下没有远修仁德……”说道这里他忽然意识到自己掉进了一个坑里,这个坑足以叫他万劫不复。
‘啪’的一声朱棣在上面一拍龙书案:
“你是在说朕是个昏君了?”
虽然声音不大,但是这话足可以叫下面跪着的几个人全家上下死无葬身之地了。
“臣等万死!臣等不敢!”
杨建几个人浑身瑟瑟发抖,不停颤抖着声音向朱棣叩头道。
朱棣声音低沉的说道:
“你已经这么说了!”
“陛下暂息雷霆之怒,郑和有话要说。”文朔看看事情差不多了,要是再继续下去恐怕把事情闹大了对自己没有什么好处。
“哦?你想说什么?”朱棣稍微平息了一下心中的怒火看着文朔。
“刚才杨大人可能没有把自己的意思表示清楚。我想杨大人的意思不是说陛下的仁德不够,而是说倭人根本不会在乎对他们实行的什么仁德,他们的眼中只有对弱者的劫掠来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野心,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对这样一个国家抱有丝毫的同情心,要是你不把他打趴下总有一天他会反过头来反咬你一口。所以郑和以为为了帝国的江山社稷长盛不衰我们有必要彻底干净的把倭寇这个问题解决掉!”
杨建几个人也没有想到文朔会为自己说话,虽然文朔的话完全曲解了他们的意思。但是现在对于他们来说也算是一种开脱,至少保住性命还是有希望的。
于是几个人也都是赶忙的在地上叩头请罪:
“陛下!臣等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这个意思啊。”
文朔这个时候转过身来对着大殿上的所有人朗声说道:
“在你们的意识里有圣人说过什么‘君子怀德,小人怀惠’,不错,这话说的不错,我也很认同。但是为了帝国的最高利益,为了帝国的臣民以后不会再受到倭寇的袭扰,为了帝国的臣民不会被任何一个野蛮的民族践踏,为了维护陛下的英明神武,我——郑和!心甘情愿做一个眼睛里只有帝国利益的人!我甘愿为了帝国和陛下的利益去做一个眼睛里只有利的小人!”
朱棣也不禁动容,这才是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好兄弟呀!
强压住自己心头的感动朱棣挥挥手说道:
“杨建你们先退下吧,既然人家已经答应归化了,朕还是要见见他们的。宣倭使吧。”
杨建几个人赶忙是叩头起身,起身的时候也不忘感激的看一眼文朔。
“宣倭国使者觐见——!”
执事太监扯着变声的嗓音高声喊道。
枚付满上殿以后首先宣读了国书:
天启大明,万邦悉被光贲;海无惊浪,中国兹占泰平。凡在率滨,孰不惟赖。钦惟大明皇帝陛下,四圣传业,三边九安,勋华继体,从昔所希,宣光中兴,不图复睹。贡节不入,固缘敝邑多虞;行李往来,愿复治朝旧典。是以谨使某人,仰视国光,伏献方物。献方物:金千两、马十匹、薄样千帖、扇百本、屏风三双、铠一领、铜丸一领、剑十腰、刀一柄、砚筥一合、同文台一个。搜寻海岛漂寄者几许人还之焉。为是,谨具表。
永乐皇帝自然是高兴的很,说了一通什么两国交好百姓获益的官话,然后就有礼部的官员带着倭国的使臣退出大殿。
等到这些人退出大殿之后,文朔上前说道:
“陛下,郑和从平倭事宜之时,就曾经对陛下说过要想剿灭倭寇只有斩草除根才是根本。现在倭国已然答应我帝国水师可以赴彼处剿灭倭寇,所以臣想请皇帝下旨允许郑和前往倭国平定倭患!”
“去倭国?!”朱棣显然没有想到文朔会有这么大胆的想法。
“是的陛下,经过这段时间的围剿,倭寇已经陆续退回倭国本土,现在正是围歼这伙强盗的大好时机。”
文朔看看朱棣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示继续说道:
“另外,郑和要是去倭国剿寇,远离帝国本土,对于那些仍旧潜藏在帝国沿海的小股倭寇自然是应顾不暇,所以想卸掉平倭招讨使这一职责。但是为了帝国沿海的清平,郑和举荐水师都督陈瑄接任此职统领帝国沿海的剿寇事宜。还请陛下恩准。”
朱棣低头想着什么没有说话,过了好半天才说道:
“好吧,朕准了。即着郑和为赴日正使太监,统领平倭相关事宜,钦赐尚方宝剑,有便宜行事之权。另升陈瑄为平倭招讨使,统领沿海平倭事宜。”
“臣领旨,谢陛下。”
“末将领旨,谢陛下。”
文朔和陈瑄同时跪倒在地叩谢皇恩,在不经意的时候陈瑄感激的看了一眼文朔,那个意思很明白,自己的这个官职可是文朔给讨来的,虽然说自己在靖难战争的时候就已经和文朔认识了,但是交往并不是很深,所以平时也就没有什么来往。但是此刻文朔举荐他做这个统领沿海诸省大军的平倭招讨使自己也是没有想到,这可是个实权呀!
不过现在又人站在武将的队列里感到了一丝丝的不安——邱福。
这个郑和已经把手伸到军队里来了,自己身为五军都督府的最高官员,对于自己的一个手下的官员的任免没有做出任何表示,那以后还会有人投靠吗?要是往后没有人投靠了,那自己在朝堂上还会有属于自己的势力吗?那慢慢的自己还会在皇帝的面前得宠吗?
“散朝吧。”朱棣在上面淡淡的说着“郑和,你还没吃饭吧?来,和朕一起吃点东西。”
大臣们一下子没有明白这是什么意思,皇上要是想问话还用的着在朝堂上说吗?还吃饭?这得是多大的恩宠啊?看来这个宦官在朱棣的眼睛里地位真的是没有办法的高啊……以后有机会还是要多多巴结的。
且不说这些整日想着如何钻营取巧的百官心里有什么想法,只不过大家走出大殿的时候脸上的表情都很怪异。以前那种散朝以后相互邀约饮酒作乐的场面今天意外的没有上演,就连站在殿外的禁军们看到今天这些大臣出来的样子都是感到很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