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7章 刘虞治胡真不凡
平西王跃马扬鞭的那尊镀金青铜雕塑,确实花了不少银子,但却没有问卧虎城伸手要一文,都是从刘虞到西域以来,从经营当地的商业贸易中给赵兴挣回来的。仅仅只在骊威城附近晃悠过几日的赵兴,他本人还没有见过自己的府邸和雕塑。
赵兴本人对于搞个人崇拜这件事情是有些排斥的,但在非常时期,面对非常局势,还真就得用这种颇显无耻的手段才行。
西域诸番因为没有共主,所以各自为政,小番国之间指手划脚,背后又找大番国当靠山;大番国之间横眉冷对,反过来又唆使小番国跳出来惹事。
这么些年来,这些不同民族的西域诸国把很大的精力都用在了无休止的内耗之中,有的国家明明不过几万人,竟然穷兵黩武保有过万人的部队,几乎是把国内所有青壮男子都征召到了部队之中,仅仅依靠老弱妇孺供养。
刘虞与关羽商议一番,觉得既然赵兴高调受封为平西王,那就索性将场面和阵势搞的更大一些,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平西王在西域的声势给造出来,以便于下一步征服了各番国之后,取得各族百姓的认可,拥戴赵兴成为西域共主。
从古至今,都是拳头大的有道理。平西王麾下账面上的军队数量是十二万,实际上护国军近四十万大军也是听命于他。坐拥小半个大汉疆土,手下百姓上千万的赵兴,在西域凭拳头说话,那是谁也抵挡不住的。如今刘虞让人在各处显眼的位置塑造赵兴“霸气侧漏”的雕像,目的就是向西域胡人灌输赵兴英雄盖世的印象,为接下来温和渐进式的兼并做好铺垫。
平西王府广场正中的这座“大汉平西王趙”的雕塑,无论是从雕塑的技艺以及雕塑本身的形体个头上来说,无疑都是属于上上之作。但这并不妨碍刘虞让人在骊威城、交河城、原黑山国等已经被平西王大军占领的地盘上树立起一批或是青铜、或是石刻的关于平西王勇猛不凡、武功盖世、雄才伟略、睥睨天下等主题的雕塑。
刘虞没听说过个人崇拜这个词汇,但他在玩这一套上面显然很有政治手段。
除了在各地修筑赵兴的雕塑以外,刘虞做得更多地工作还是以润物无声、渐进融合为原则。比如说,他让人焉耆国、车师郡、黑山郡、交河城等地开办了教授当地人学习汉话、认识汉字的补习班;在各地开始修建类似于晋国国内的一些公共基础设施,教导当地的百姓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如何防范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如何加工畜牧业副产品,如何立足本地现有的条件提高收入。
为了顺利推行自己的一些主张,来到西域的刘虞先是挨个到各个部落去走访了一遍,从侧面了解这些族群之中有哪些为人公道、受人尊重、在族群内部号召力强的长者,然后派人上门邀请这些长者前往员渠城一起参加平西王府的奠基仪式,并借机宴请这些老者。
在宴会上,刘虞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很诚恳地邀请这些长者们站出来帮助自己一同治理西域。他把道理说的很明白,与其无谓地跟平西王作对到底,结果被彻底排除在核心族群的圈子之外,还不如大家欢欢喜喜地派人来共同制定游戏规则,一起管理西域。参加宴会的老者也听明白了刘虞的意思,绝大部分都表示理解和支持,剩下的几个也推荐了合适的人选。
刘虞作为赵兴亲自委任的国相,有权力聘任一批幕僚协助自己治理内政,所以接下来,刘虞便组建了一个由各大部落代表参与的“联合幕府”。
能够参与到治理西域的伟大事业中来,这对于参与者本身以及他们身后所代表的部落而言,本来就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荣誉。所以,被刘虞招纳进入平西王府供事的本地官吏,都十分珍惜这份珍贵的差事,不仅在本族之内大力宣扬刘虞的优厚政策,还积极为刘虞出谋划策,妥善处理涉及到各族之间利益分配的事情。
刘虞到西域之后不到半年,关于他勤勉温良、公正廉洁的好名声便被当地的胡人四处传播。大家都说平西王从大汉请来了最好的官员担任王相,只要有刘虞在西域,今后的幸福生活就指日可待。
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已经是游刃有余的刘虞,刚刚在西域之地站稳脚跟之后,便开始挖掘西域作为连接大汉与大秦(罗马帝国)中心枢纽的地理优势,大力推动当地与大汉以及极西各国之间的商贸往来。
刘虞让焉耆商人前往大宛、大月氏、贵霜、康居等国寻找血统纯正、适合作为珍惜马种的马匹,然后以重金想办法运回焉耆进行饲养,等到这些马匹经过精细的繁殖之后,今后就可以为焉耆当地的养马牧民挣回源源不断的财富。
刘焉还让人将焉耆妇女组织起来,成立了焉耆脂粉制作的联合作坊,使得闻名遐迩的妇女化妆品“胭脂”从原料采集、生产制作以及外销形成了一条龙。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确保外销的“胭脂”统一,售价统一,能够很大程度的提高胭脂的产量,还可以增加当地妇女的收入。
焉耆境内有多条河流,还有一座面积甚为开阔的大湖,被称为秦海。以往河边和湖边的渔民只是把这个湖泊当成是予取予求的聚宝盆,却不懂得保护渔业资源,更不懂如何对捕捞上来的鲜美可口的鱼虾进行深加工,只是晒成鱼干贱卖了。
刘虞在对秦海附近地区进行了详细的考察之后,他要求当地的渔民全部到官署进行登记造册,官署向其颁发可以在秦海捕鱼的捕捞证,然后要求这些渔民轮流出船降低捕捞的强度。渔民们捕获的鱼虾,由官府统一收购之后,销往焉耆国内如雨后春笋般开设起来的醉仙楼,被醉仙楼从关内招来的大厨师们烹饪成为鲜美的招牌湖鲜,赢得了过往商旅的交口称赞。
一段时间之后,渔民们发现自己虽然出湖的时候少了,但收入却增加了许多,而且湖中鱼虾的个头也变得大了起来。于是渔民们积极响应刘虞后续出台的政策,自发地打捞秦海之中的污泥和漂浮物,疏通和清理汇入秦海湖的大小河流。现在渔民们都懂得了保护秦海湖的清洁纯净,就是在保护他们自己的幸福。
如此种种的事例还有许多,都可以看出刘虞在治理西域时的敬业用心,他用卓越的能力也再次证明了赵兴不同凡响的眼光。
赵兴本人对于搞个人崇拜这件事情是有些排斥的,但在非常时期,面对非常局势,还真就得用这种颇显无耻的手段才行。
西域诸番因为没有共主,所以各自为政,小番国之间指手划脚,背后又找大番国当靠山;大番国之间横眉冷对,反过来又唆使小番国跳出来惹事。
这么些年来,这些不同民族的西域诸国把很大的精力都用在了无休止的内耗之中,有的国家明明不过几万人,竟然穷兵黩武保有过万人的部队,几乎是把国内所有青壮男子都征召到了部队之中,仅仅依靠老弱妇孺供养。
刘虞与关羽商议一番,觉得既然赵兴高调受封为平西王,那就索性将场面和阵势搞的更大一些,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平西王在西域的声势给造出来,以便于下一步征服了各番国之后,取得各族百姓的认可,拥戴赵兴成为西域共主。
从古至今,都是拳头大的有道理。平西王麾下账面上的军队数量是十二万,实际上护国军近四十万大军也是听命于他。坐拥小半个大汉疆土,手下百姓上千万的赵兴,在西域凭拳头说话,那是谁也抵挡不住的。如今刘虞让人在各处显眼的位置塑造赵兴“霸气侧漏”的雕像,目的就是向西域胡人灌输赵兴英雄盖世的印象,为接下来温和渐进式的兼并做好铺垫。
平西王府广场正中的这座“大汉平西王趙”的雕塑,无论是从雕塑的技艺以及雕塑本身的形体个头上来说,无疑都是属于上上之作。但这并不妨碍刘虞让人在骊威城、交河城、原黑山国等已经被平西王大军占领的地盘上树立起一批或是青铜、或是石刻的关于平西王勇猛不凡、武功盖世、雄才伟略、睥睨天下等主题的雕塑。
刘虞没听说过个人崇拜这个词汇,但他在玩这一套上面显然很有政治手段。
除了在各地修筑赵兴的雕塑以外,刘虞做得更多地工作还是以润物无声、渐进融合为原则。比如说,他让人焉耆国、车师郡、黑山郡、交河城等地开办了教授当地人学习汉话、认识汉字的补习班;在各地开始修建类似于晋国国内的一些公共基础设施,教导当地的百姓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如何防范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如何加工畜牧业副产品,如何立足本地现有的条件提高收入。
为了顺利推行自己的一些主张,来到西域的刘虞先是挨个到各个部落去走访了一遍,从侧面了解这些族群之中有哪些为人公道、受人尊重、在族群内部号召力强的长者,然后派人上门邀请这些长者前往员渠城一起参加平西王府的奠基仪式,并借机宴请这些老者。
在宴会上,刘虞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很诚恳地邀请这些长者们站出来帮助自己一同治理西域。他把道理说的很明白,与其无谓地跟平西王作对到底,结果被彻底排除在核心族群的圈子之外,还不如大家欢欢喜喜地派人来共同制定游戏规则,一起管理西域。参加宴会的老者也听明白了刘虞的意思,绝大部分都表示理解和支持,剩下的几个也推荐了合适的人选。
刘虞作为赵兴亲自委任的国相,有权力聘任一批幕僚协助自己治理内政,所以接下来,刘虞便组建了一个由各大部落代表参与的“联合幕府”。
能够参与到治理西域的伟大事业中来,这对于参与者本身以及他们身后所代表的部落而言,本来就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荣誉。所以,被刘虞招纳进入平西王府供事的本地官吏,都十分珍惜这份珍贵的差事,不仅在本族之内大力宣扬刘虞的优厚政策,还积极为刘虞出谋划策,妥善处理涉及到各族之间利益分配的事情。
刘虞到西域之后不到半年,关于他勤勉温良、公正廉洁的好名声便被当地的胡人四处传播。大家都说平西王从大汉请来了最好的官员担任王相,只要有刘虞在西域,今后的幸福生活就指日可待。
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已经是游刃有余的刘虞,刚刚在西域之地站稳脚跟之后,便开始挖掘西域作为连接大汉与大秦(罗马帝国)中心枢纽的地理优势,大力推动当地与大汉以及极西各国之间的商贸往来。
刘虞让焉耆商人前往大宛、大月氏、贵霜、康居等国寻找血统纯正、适合作为珍惜马种的马匹,然后以重金想办法运回焉耆进行饲养,等到这些马匹经过精细的繁殖之后,今后就可以为焉耆当地的养马牧民挣回源源不断的财富。
刘焉还让人将焉耆妇女组织起来,成立了焉耆脂粉制作的联合作坊,使得闻名遐迩的妇女化妆品“胭脂”从原料采集、生产制作以及外销形成了一条龙。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确保外销的“胭脂”统一,售价统一,能够很大程度的提高胭脂的产量,还可以增加当地妇女的收入。
焉耆境内有多条河流,还有一座面积甚为开阔的大湖,被称为秦海。以往河边和湖边的渔民只是把这个湖泊当成是予取予求的聚宝盆,却不懂得保护渔业资源,更不懂如何对捕捞上来的鲜美可口的鱼虾进行深加工,只是晒成鱼干贱卖了。
刘虞在对秦海附近地区进行了详细的考察之后,他要求当地的渔民全部到官署进行登记造册,官署向其颁发可以在秦海捕鱼的捕捞证,然后要求这些渔民轮流出船降低捕捞的强度。渔民们捕获的鱼虾,由官府统一收购之后,销往焉耆国内如雨后春笋般开设起来的醉仙楼,被醉仙楼从关内招来的大厨师们烹饪成为鲜美的招牌湖鲜,赢得了过往商旅的交口称赞。
一段时间之后,渔民们发现自己虽然出湖的时候少了,但收入却增加了许多,而且湖中鱼虾的个头也变得大了起来。于是渔民们积极响应刘虞后续出台的政策,自发地打捞秦海之中的污泥和漂浮物,疏通和清理汇入秦海湖的大小河流。现在渔民们都懂得了保护秦海湖的清洁纯净,就是在保护他们自己的幸福。
如此种种的事例还有许多,都可以看出刘虞在治理西域时的敬业用心,他用卓越的能力也再次证明了赵兴不同凡响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