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章 人到用时方恨少
见过郭淮和廖化之后,公孙度先让人将两位密使秘密安排住进府中,然后立即召集手下一干文武幕僚聚众议事。
按照郭淮对他提出的建议,公孙度目前需要抓紧时间做好三件事情。
一是加强对辽东地区,特别是襄平一带的防范控制,仔细搜捕可能潜伏进来的晋国奸细,确保辽东内部的稳定。
二是立即在辽西郡临渝东北方向、秦长城临海的地方,修筑一道要塞,掐断辽西通往辽东的道路,并将前出令支和海阳一线的兵马撤进要塞之中。
三是派出使者前往辽东东北部的高句丽和西北部的乌丸,与这两股势力达成谅解和互信,避免相互直接攻伐征战,消耗实力。
从郭淮一来襄平便给公孙度出的三条主意来看,这位史书之中的魏国名将果然十分了得。他这几条计谋,与赵虎送给卧虎城方向的密信几乎是针锋相对。在他对暗影的手段和赵兴的本事毫无察觉的情况之下,郭淮能够做出如此精准的判断,当真是不可小觑。
前来公孙度府中议事的主要有阳仪、柳毅、王烈和公孙康四人。其余公孙恭和柳远二人,如今驻守在马訾水(鸭绿江)畔的西安平(今丹东市);柳浦率军驻守在辽西郡;韩起率军驻守在玄菟郡东北与高句丽毗邻的西盖马(今抚顺市),郭昕率军驻守在玄菟郡正北的高显(今铁岭市),李敏则在乐浪担任太守。
为了避免引起手下恐慌,公孙度并未将朝廷派来特使的情况告诉众人,只是借口探子回报说赵兴如今正在西凉用兵,问大家有什么想法。
谋士阳仪于是建议正好趁着赵兴无暇东顾之际,一举拿下被乌丸人占据的饶乐水下游,大辽水以西的大片地盘。一旦将这块水草丰茂的地盘占据之后,今后辽东骑兵将会拥有源源不断地战马补充。
谋士柳毅却建议可以趁机向玄菟郡的东北扩张,将一直威胁着辽东的高句丽国彻底消灭,从自解除来自后背的危险。
公孙度见自己这两位谋士没有一人提到赵兴可能会声西击东,心中不免失望。现在他觉得阳仪和柳毅二人与刘备派来的郭淮和廖化想比,简直就不是一个档次。于是公孙度心中更加倾向于日后信任郭淮和廖化。
文士出身的王烈(注1),本来就对军事和用兵不甚精通和关注,所以他只是出语规劝公孙度要罢兵戈、修政事,多做安抚百姓的事情。对于王烈这些话,公孙度从来都是一面听一面忘,之所以邀请这个老学究前来,无非是让手下谋士觉得他尊师重道而已。
公孙度的儿子公孙康是个资质平平的人,他之所以有资格前来参加议事,主要是公孙度向身边人传递一个信号,即他选中的接班人是公孙康而已。公孙康没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所以规规矩矩地站在那里,一声不吭。
公孙度对自己这些手下非常地不满意,但却没有办法。谁让他是玄菟小吏出身,没有四世三公的名头呢?谁让他占据的是人烟稀少,偏远苦寒的放逐之地辽东呢?
有时候公孙度常常叹气,感慨自己没有赵兴那种好运气,可以招揽到关羽、赵云、张辽、吕布、太史慈等猛将,又有贾诩、田丰、郭嘉、陈宫等一流谋士辅助,否则现在的他一定不是割据一方这么简单。
若是赵兴知道了公孙度的这一番感慨,肯定恨不得上去踹两脚:“金角银边草肚皮,辽东这么大一个金角都被你老小子占据了,你还不知足!想当年老子白手起家多辛苦,还得从卖家具贩酒做起,我容易吗?”
既然手下人没有提出更好的建设性意见,于是公孙度将心中已经想好的部署一一说了出来。
他命令谋士阳仪携带财礼,出使高句丽王都国内城,与高句丽交好,换取对方的信任与和平;命令谋士柳毅携带财礼,出使乌丸,与乌丸一族达成停战协议,双方共同应对咄咄逼人的幽州晋军;命令长子公孙康押送一批军需物资和钱粮前往辽西临渝,亲自监工督造屯兵要塞和城墙,彻底阻绝辽西与辽东的交通联系。
公孙度看见议事厅中如今除了王烈没有受领任务之外,其余诸人都有事在身,只好将最后一项最为要紧的事情咽了回去。指望王烈来帮忙清查辽东境内的晋国奸细?公孙度还不如自己去干。
等到众人退去,公孙度将郭淮和廖化二人请出,有些迟疑地说道:“如今我手下可用之人已经尽皆派出,却还少个智谋机警之人作为军师,少个精明干练之人四处搜捕奸细,不知两位特使能否屈尊就驾,帮助辽东一二?”
郭淮一听公孙度这话,知道他是因为手下没有可用之人,又觉得没有面子不便直说,这才转着弯来询问自己和廖化,于是答曰:“主公既然委派吾等前来辅助公孙将军,自然是希望我们能够尽心竭力地在公孙将军手下听用。只要公孙将军信得过吾等,淮愿意为公孙将军马前先锋!”
廖化接着也说:“愿为公孙将军效力!”
公孙度见郭淮和廖化愿意出力,于是心中大定,立即让人取来可以调动一定数目士兵的兵符,临时任命郭淮为军师将军,任命廖化为先锋将军,并将排查襄平城内奸细之事的重任委托给了二人。
郭淮和廖化二人正愁来了辽东之后无用武之地,结果因为公孙度自己手下将领缺乏,所以不费口舌便在辽东站稳了脚跟。接下来,这两个“革命斗志”十分旺盛的年轻人,准备用实际行动来向公孙度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本事。
注1:据史料记载:王烈,字彦方,平原县(今山东平原)人。生于永和六年(公元141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王烈少时师从陈寔,闻名遐迩。董卓作乱时避乱辽东,并多次拒绝曹操的聘请。七十八岁时病死于辽东。
王烈青年时曾在陈寔门下学习,因为品德高尚,称著乡里。有个盗牛的被主人抓住,盗犯向牛主认罪,说:“判刑杀头我都心甘情愿,只求不要让王彦方知道这件事。”王烈听说后派人去看望他,还送给他半匹布。有人问这是为什么?王烈说:“盗牛人怕我知道他的过错,说明他有羞耻之心。既然心怀羞耻,必然能够改正错误,我这样做正是为了促使他改过。”
后来有个老汉在路上丢了一把剑,一个过路人见到后就守候剑旁,直到傍晚,老汉回来寻剑,得到了遗失的剑,惊奇地询问他的姓名,并将这件事告诉了王烈。王烈派人查访守剑人是谁,原来就是那个盗牛的人。
乡里百姓,凡有争讼曲直的事件,都去请求王烈排难解纷,断定是非,由于王烈平素德教影响,有的走到半途,忽然愿意放弃争执,双方和解而回来的,有的望见王烈的屋舍,就感到惭愧,彼此相让而回来的。可见王烈盛德感化之深,已远胜过刑罚的力量。
按照郭淮对他提出的建议,公孙度目前需要抓紧时间做好三件事情。
一是加强对辽东地区,特别是襄平一带的防范控制,仔细搜捕可能潜伏进来的晋国奸细,确保辽东内部的稳定。
二是立即在辽西郡临渝东北方向、秦长城临海的地方,修筑一道要塞,掐断辽西通往辽东的道路,并将前出令支和海阳一线的兵马撤进要塞之中。
三是派出使者前往辽东东北部的高句丽和西北部的乌丸,与这两股势力达成谅解和互信,避免相互直接攻伐征战,消耗实力。
从郭淮一来襄平便给公孙度出的三条主意来看,这位史书之中的魏国名将果然十分了得。他这几条计谋,与赵虎送给卧虎城方向的密信几乎是针锋相对。在他对暗影的手段和赵兴的本事毫无察觉的情况之下,郭淮能够做出如此精准的判断,当真是不可小觑。
前来公孙度府中议事的主要有阳仪、柳毅、王烈和公孙康四人。其余公孙恭和柳远二人,如今驻守在马訾水(鸭绿江)畔的西安平(今丹东市);柳浦率军驻守在辽西郡;韩起率军驻守在玄菟郡东北与高句丽毗邻的西盖马(今抚顺市),郭昕率军驻守在玄菟郡正北的高显(今铁岭市),李敏则在乐浪担任太守。
为了避免引起手下恐慌,公孙度并未将朝廷派来特使的情况告诉众人,只是借口探子回报说赵兴如今正在西凉用兵,问大家有什么想法。
谋士阳仪于是建议正好趁着赵兴无暇东顾之际,一举拿下被乌丸人占据的饶乐水下游,大辽水以西的大片地盘。一旦将这块水草丰茂的地盘占据之后,今后辽东骑兵将会拥有源源不断地战马补充。
谋士柳毅却建议可以趁机向玄菟郡的东北扩张,将一直威胁着辽东的高句丽国彻底消灭,从自解除来自后背的危险。
公孙度见自己这两位谋士没有一人提到赵兴可能会声西击东,心中不免失望。现在他觉得阳仪和柳毅二人与刘备派来的郭淮和廖化想比,简直就不是一个档次。于是公孙度心中更加倾向于日后信任郭淮和廖化。
文士出身的王烈(注1),本来就对军事和用兵不甚精通和关注,所以他只是出语规劝公孙度要罢兵戈、修政事,多做安抚百姓的事情。对于王烈这些话,公孙度从来都是一面听一面忘,之所以邀请这个老学究前来,无非是让手下谋士觉得他尊师重道而已。
公孙度的儿子公孙康是个资质平平的人,他之所以有资格前来参加议事,主要是公孙度向身边人传递一个信号,即他选中的接班人是公孙康而已。公孙康没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所以规规矩矩地站在那里,一声不吭。
公孙度对自己这些手下非常地不满意,但却没有办法。谁让他是玄菟小吏出身,没有四世三公的名头呢?谁让他占据的是人烟稀少,偏远苦寒的放逐之地辽东呢?
有时候公孙度常常叹气,感慨自己没有赵兴那种好运气,可以招揽到关羽、赵云、张辽、吕布、太史慈等猛将,又有贾诩、田丰、郭嘉、陈宫等一流谋士辅助,否则现在的他一定不是割据一方这么简单。
若是赵兴知道了公孙度的这一番感慨,肯定恨不得上去踹两脚:“金角银边草肚皮,辽东这么大一个金角都被你老小子占据了,你还不知足!想当年老子白手起家多辛苦,还得从卖家具贩酒做起,我容易吗?”
既然手下人没有提出更好的建设性意见,于是公孙度将心中已经想好的部署一一说了出来。
他命令谋士阳仪携带财礼,出使高句丽王都国内城,与高句丽交好,换取对方的信任与和平;命令谋士柳毅携带财礼,出使乌丸,与乌丸一族达成停战协议,双方共同应对咄咄逼人的幽州晋军;命令长子公孙康押送一批军需物资和钱粮前往辽西临渝,亲自监工督造屯兵要塞和城墙,彻底阻绝辽西与辽东的交通联系。
公孙度看见议事厅中如今除了王烈没有受领任务之外,其余诸人都有事在身,只好将最后一项最为要紧的事情咽了回去。指望王烈来帮忙清查辽东境内的晋国奸细?公孙度还不如自己去干。
等到众人退去,公孙度将郭淮和廖化二人请出,有些迟疑地说道:“如今我手下可用之人已经尽皆派出,却还少个智谋机警之人作为军师,少个精明干练之人四处搜捕奸细,不知两位特使能否屈尊就驾,帮助辽东一二?”
郭淮一听公孙度这话,知道他是因为手下没有可用之人,又觉得没有面子不便直说,这才转着弯来询问自己和廖化,于是答曰:“主公既然委派吾等前来辅助公孙将军,自然是希望我们能够尽心竭力地在公孙将军手下听用。只要公孙将军信得过吾等,淮愿意为公孙将军马前先锋!”
廖化接着也说:“愿为公孙将军效力!”
公孙度见郭淮和廖化愿意出力,于是心中大定,立即让人取来可以调动一定数目士兵的兵符,临时任命郭淮为军师将军,任命廖化为先锋将军,并将排查襄平城内奸细之事的重任委托给了二人。
郭淮和廖化二人正愁来了辽东之后无用武之地,结果因为公孙度自己手下将领缺乏,所以不费口舌便在辽东站稳了脚跟。接下来,这两个“革命斗志”十分旺盛的年轻人,准备用实际行动来向公孙度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本事。
注1:据史料记载:王烈,字彦方,平原县(今山东平原)人。生于永和六年(公元141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王烈少时师从陈寔,闻名遐迩。董卓作乱时避乱辽东,并多次拒绝曹操的聘请。七十八岁时病死于辽东。
王烈青年时曾在陈寔门下学习,因为品德高尚,称著乡里。有个盗牛的被主人抓住,盗犯向牛主认罪,说:“判刑杀头我都心甘情愿,只求不要让王彦方知道这件事。”王烈听说后派人去看望他,还送给他半匹布。有人问这是为什么?王烈说:“盗牛人怕我知道他的过错,说明他有羞耻之心。既然心怀羞耻,必然能够改正错误,我这样做正是为了促使他改过。”
后来有个老汉在路上丢了一把剑,一个过路人见到后就守候剑旁,直到傍晚,老汉回来寻剑,得到了遗失的剑,惊奇地询问他的姓名,并将这件事告诉了王烈。王烈派人查访守剑人是谁,原来就是那个盗牛的人。
乡里百姓,凡有争讼曲直的事件,都去请求王烈排难解纷,断定是非,由于王烈平素德教影响,有的走到半途,忽然愿意放弃争执,双方和解而回来的,有的望见王烈的屋舍,就感到惭愧,彼此相让而回来的。可见王烈盛德感化之深,已远胜过刑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