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防暗算箕关换将
虽然被“赤化”的青徐军连将领带士卒,也就一万三千人,对于兵力稀少的镇北军团而言,不过是杯水车薪,但赵兴却不这么看待。
按照田忌赛马的理论,这一万三千人虽然不会出现在对阵卢植和皇甫嵩大军的正面战场之上,但他们可以替换下两万不善于把守城池的黄轩和南匈奴人,而这两万人在骑马作战的时候,战斗力却是不输给董卓的西凉骑兵。这两万人如果被用得好,可以起到非常关键甚至是决定成败的作用。
实际上,并州大战结束许多年以后,人们总结和回顾这场战役的转折点在哪里时,竟然发现正是赵兴用一万三千名志愿军战士,替换了两万黄轩和南匈奴的骑兵南下并州,随后才惊险地实现了大逆转。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先来看看赵兴是如何部署和安置一万三千名青徐志愿军的吧。
作为卧虎城新兵训练团团长,兼职卧虎城“警备司令”的高顺,一直游离于人们的视野之外,踏踏实实地做着分内之事,将镇北军团的正规军操练了一遍又一遍,一年又一年。到了回来,发现无兵可练的高顺,竟然将分布在并州各地的五万预备役人员也轮训了一遍。
对于驻守卧虎城这项任务,高顺并未过于操心,有李进思和贾穆两个奸猾似鬼的年轻人忙碌着,就算是从卧虎城外面飞进来的一只麻雀,也会被认真地检查一下是公还是母。
正在高顺觉得日子枯燥无味时,忽然接到了赵兴的密信,顿时一扫慵懒之气,来了十二分的精神。为何?只因为赵兴给高顺下了新任务,让他负责对即将北上的“青徐志愿军”,进行秘密的为期半个月的强化训练。训练的最终要求是,这些“青徐志愿军”要能够熟练使用各类大型防守器械,包括轰天雷在内的热兵器。有射艺基础的士卒,还要能够熟练使用防守用的英格兰长弓。
对于如何练兵,已经吃透了赵兴练兵五字诀精髓的高顺,自然有其独到的一面,他才不会在乎进入训练团的士卒是什么来路。当年兵痞习气严重的太原兵,一团散沙的黄巾兵,苍狼军中不服管理的南匈奴骑兵,都被高顺收拾得服服帖帖,等到出训练团时,都成了嗷嗷叫的精锐。尽管只是一万三千青徐客军,可高顺照样有信心在短时间内提高这些士兵的战斗能力,而且因为这些士兵有一定的基础,说不定还能给赵兴带来一些惊喜。
日益紧张的西线大本营,对于兵力的渴望,高顺心知肚明。所以一接到赵兴的密信之后,他立即前往潞县拜会太史慈,将赵兴的意思转告了包括武安国、曹豹和孙观在内的诸位将领。
几人听说高顺要帮着训练青徐兵,自然大加欢迎,纷纷表示愿意全力配合高顺的工作。经过一番商议之后,孙观、陈登和糜竺负责留守,看管住七千不愿参加志愿军的散兵;武安国和曹豹则带领一万三千青徐志愿军立即进入卧虎训练团,参加为期十五天的强化训练;至于太史慈,则是接到了一项更加重要的任务,他要前往箕关接替徐晃!
对于赵兴这项临时动议的人事任命,大本营里还是有人提出过反对意见的,因为防守箕关的任务实在太过重要,容不得出半点疏忽和纰漏。几位军师对于太史慈的能力和忠诚表示了怀疑,这也无可厚非,毕竟太史慈刚刚投效并州,尚未展示出过人的能力。
但赵兴还是力排众议,坚持了自己的意见。别人不知道太史慈的能力和价值,可作为穿越者的赵兴而言,四十岁便英年早逝的太史慈,留下的那句“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朗朗豪气,一直留在军人出身的赵兴记忆深处。他坚信让太史慈驻守箕关,绝对可以胜任。
还有一个赵兴不能明言的理由,或者是担忧。尽管箕关当面的联军只剩下了袁术、刘表和刘焉几路,加起来只有七八万人,可这群士兵当中有个不引人注目,但绝对是个狠角色的家伙,神射手黄忠!既然慕容平差点阴了赵云,难保中路军里有心人会学着公孙瓒算计徐晃。徐晃可没有赵云那一手好射术,如果偷袭的人换成了黄忠,结果真的让人不敢想象。
正是出于对太史慈的信心,也是出于对徐晃的保护,赵兴果断给太史慈和徐晃等将领发去密信,将驻守箕关的重任压在了太史慈的肩膀之上。
接到赵兴任命的太史慈,内心一阵激荡。这份任命书的重量,绝对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让他接手镇北军团编制序列第一的卧虎军统帅一职,既体现了赵兴对他的看重和信赖,也暗示着驻守箕关的任务有多么重要。虽然投效并州之后,太史慈还没有立下大功,最多也就是帮着华卫国捉拿了武安国,算不得什么。可这一次,太史慈有决心也有信心立下大功,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骑着赵兴特意送来的好马,太史慈一人一骑只用了不到两日时间,便从潞县迅速赶到箕关之上。
在验明身份之后,太史慈跟随卫兵来到了箕关之上,见到了守关大将徐晃。
“东莱太史慈见过徐军长!”太史慈抢先一步,向年长自己几岁的徐晃见礼。
“太史将军无需多礼,今日能在箕关之上相聚,也算是机缘凑巧,今后你我兄弟同在镇北将军麾下效力,还需相互携持!”沉稳内敛的徐晃,诚恳地和太史慈说话。
两人见面之后,并未过多地闲聊,立即当着陈宫、臧霸等副将的面,进行了交接,徐晃随后便在护卫的护送下,立即前往西线大本营报到。
新官上任的太史慈,并没有任何的得意和跋扈之气,反倒是谦虚谨慎地向军师和几位副将请教,立即进入角色,熟悉起箕关的具体防守部署和关下朝廷联军的情况。这样一来,太史慈与诸人的关系便顺利地熟络起来,这对以后的并肩作战十分有益。
陈宫和臧霸等将领,尽管对于赵兴的临时任命不能完全理解,但并不妨碍他们坚决执行这一决定。众人都是在卧虎讲武堂学习培训过的,深知军令畅通,令出一人的重要性,所以对于新任箕关主将太史慈,大家还是能够做到尽力辅助,避免掣肘和内讧。
大军当前,谁要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还算计自己那点私利,那可真是不知道轻重缓急了。
按照田忌赛马的理论,这一万三千人虽然不会出现在对阵卢植和皇甫嵩大军的正面战场之上,但他们可以替换下两万不善于把守城池的黄轩和南匈奴人,而这两万人在骑马作战的时候,战斗力却是不输给董卓的西凉骑兵。这两万人如果被用得好,可以起到非常关键甚至是决定成败的作用。
实际上,并州大战结束许多年以后,人们总结和回顾这场战役的转折点在哪里时,竟然发现正是赵兴用一万三千名志愿军战士,替换了两万黄轩和南匈奴的骑兵南下并州,随后才惊险地实现了大逆转。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先来看看赵兴是如何部署和安置一万三千名青徐志愿军的吧。
作为卧虎城新兵训练团团长,兼职卧虎城“警备司令”的高顺,一直游离于人们的视野之外,踏踏实实地做着分内之事,将镇北军团的正规军操练了一遍又一遍,一年又一年。到了回来,发现无兵可练的高顺,竟然将分布在并州各地的五万预备役人员也轮训了一遍。
对于驻守卧虎城这项任务,高顺并未过于操心,有李进思和贾穆两个奸猾似鬼的年轻人忙碌着,就算是从卧虎城外面飞进来的一只麻雀,也会被认真地检查一下是公还是母。
正在高顺觉得日子枯燥无味时,忽然接到了赵兴的密信,顿时一扫慵懒之气,来了十二分的精神。为何?只因为赵兴给高顺下了新任务,让他负责对即将北上的“青徐志愿军”,进行秘密的为期半个月的强化训练。训练的最终要求是,这些“青徐志愿军”要能够熟练使用各类大型防守器械,包括轰天雷在内的热兵器。有射艺基础的士卒,还要能够熟练使用防守用的英格兰长弓。
对于如何练兵,已经吃透了赵兴练兵五字诀精髓的高顺,自然有其独到的一面,他才不会在乎进入训练团的士卒是什么来路。当年兵痞习气严重的太原兵,一团散沙的黄巾兵,苍狼军中不服管理的南匈奴骑兵,都被高顺收拾得服服帖帖,等到出训练团时,都成了嗷嗷叫的精锐。尽管只是一万三千青徐客军,可高顺照样有信心在短时间内提高这些士兵的战斗能力,而且因为这些士兵有一定的基础,说不定还能给赵兴带来一些惊喜。
日益紧张的西线大本营,对于兵力的渴望,高顺心知肚明。所以一接到赵兴的密信之后,他立即前往潞县拜会太史慈,将赵兴的意思转告了包括武安国、曹豹和孙观在内的诸位将领。
几人听说高顺要帮着训练青徐兵,自然大加欢迎,纷纷表示愿意全力配合高顺的工作。经过一番商议之后,孙观、陈登和糜竺负责留守,看管住七千不愿参加志愿军的散兵;武安国和曹豹则带领一万三千青徐志愿军立即进入卧虎训练团,参加为期十五天的强化训练;至于太史慈,则是接到了一项更加重要的任务,他要前往箕关接替徐晃!
对于赵兴这项临时动议的人事任命,大本营里还是有人提出过反对意见的,因为防守箕关的任务实在太过重要,容不得出半点疏忽和纰漏。几位军师对于太史慈的能力和忠诚表示了怀疑,这也无可厚非,毕竟太史慈刚刚投效并州,尚未展示出过人的能力。
但赵兴还是力排众议,坚持了自己的意见。别人不知道太史慈的能力和价值,可作为穿越者的赵兴而言,四十岁便英年早逝的太史慈,留下的那句“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朗朗豪气,一直留在军人出身的赵兴记忆深处。他坚信让太史慈驻守箕关,绝对可以胜任。
还有一个赵兴不能明言的理由,或者是担忧。尽管箕关当面的联军只剩下了袁术、刘表和刘焉几路,加起来只有七八万人,可这群士兵当中有个不引人注目,但绝对是个狠角色的家伙,神射手黄忠!既然慕容平差点阴了赵云,难保中路军里有心人会学着公孙瓒算计徐晃。徐晃可没有赵云那一手好射术,如果偷袭的人换成了黄忠,结果真的让人不敢想象。
正是出于对太史慈的信心,也是出于对徐晃的保护,赵兴果断给太史慈和徐晃等将领发去密信,将驻守箕关的重任压在了太史慈的肩膀之上。
接到赵兴任命的太史慈,内心一阵激荡。这份任命书的重量,绝对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让他接手镇北军团编制序列第一的卧虎军统帅一职,既体现了赵兴对他的看重和信赖,也暗示着驻守箕关的任务有多么重要。虽然投效并州之后,太史慈还没有立下大功,最多也就是帮着华卫国捉拿了武安国,算不得什么。可这一次,太史慈有决心也有信心立下大功,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骑着赵兴特意送来的好马,太史慈一人一骑只用了不到两日时间,便从潞县迅速赶到箕关之上。
在验明身份之后,太史慈跟随卫兵来到了箕关之上,见到了守关大将徐晃。
“东莱太史慈见过徐军长!”太史慈抢先一步,向年长自己几岁的徐晃见礼。
“太史将军无需多礼,今日能在箕关之上相聚,也算是机缘凑巧,今后你我兄弟同在镇北将军麾下效力,还需相互携持!”沉稳内敛的徐晃,诚恳地和太史慈说话。
两人见面之后,并未过多地闲聊,立即当着陈宫、臧霸等副将的面,进行了交接,徐晃随后便在护卫的护送下,立即前往西线大本营报到。
新官上任的太史慈,并没有任何的得意和跋扈之气,反倒是谦虚谨慎地向军师和几位副将请教,立即进入角色,熟悉起箕关的具体防守部署和关下朝廷联军的情况。这样一来,太史慈与诸人的关系便顺利地熟络起来,这对以后的并肩作战十分有益。
陈宫和臧霸等将领,尽管对于赵兴的临时任命不能完全理解,但并不妨碍他们坚决执行这一决定。众人都是在卧虎讲武堂学习培训过的,深知军令畅通,令出一人的重要性,所以对于新任箕关主将太史慈,大家还是能够做到尽力辅助,避免掣肘和内讧。
大军当前,谁要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还算计自己那点私利,那可真是不知道轻重缓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