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制定的这条规则,虽然使参政院的效率提高了不少,其实也存在这很大的漏洞,也就是如果有人想故意捣乱,还是可以把某一项提案给搅黄的。商毅当然不想把这次提案的讨论给真的搅黄,但可以拖延几天时间,看看其他议员对这一提案到底是什么态度,然后再根据情况,做出应对的办法,当然也有可能什么办法都不用想。
果然就在第二天,参政院对南京政府是否应该出兵南征的提案进行讨论,就在黄宗羲宣布了可以开始提问之后,就立刻展开了一番唇枪舌战。而且很快就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个阵营,开始了激烈的争辩。
支持这一提案的议员当然不是从大局的角度出发,而是死死的抓住“谁是正统“这一点不放,坚持认为商毅是明朝的旧臣,举行南征就是以下反上,以臣反君。但反对这一提案的大臣也毫不相让,虽然他们也承认,商毅确时曽是明朝的旧臣,但历史上以臣反君的事情多了,二十二朝的更替,绝大多数都是以臣反君,比如周代商、晋代魏、唐代隨、宋代周,结果不都建立了新朝吗?而且唐宗宋祖都被公认为一代明君,如果按正统的观点,他们不都是反叛之人了吗?因此明朝气数己尽,商毅取代眀朝,建立新朝,又有什么不对呢?
支持的议员当然不能接受这种观点,于是引经居典,找出种种圣人之言、著名经典上言论,从三纲五常,到天理人道,来证明以臣反君绝对是大逆不道。在这方面他们确实有优势,因为儒家的先贤、经典基本都是以维护统制阶层的利益为主,决不会认可以臣代君的行为。当然儒家思想能够在中国思想、学术方面取得统治地位,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原因。
但反对的议员也早有准备,在引经居典上,他们找不到多少可以与对方抗衡的武器,但可以抓住各种实例,就像开始所说的,二十二朝的更替,绝大多数都是以臣代君,历史上己经无数次的出现过了,在大量的现实面前,任何空泛的经典言论都是无效的,因为如果完全按儒家的说法,二十二朝都是谋朝篡位的叛臣,没一个是好人了,而出仕各朝的儒家先贤圣人,岂不都是在帮助叛臣了吗?
这时参政院里一共有议员三百一十七人,来自社会各层,士农工商基本都有一定的比例,当然也有一部份是商毅安排的人选。但从总体来看,支持这一提案的人并不多,总共只有三四十号,而经常发言争辩的,只有十几个人,其他不过是帮腔助威,而大多数人都是反对这一提案的,而且发言的人也多出了许多,摇旗呐喊,站脚助威的人就更多了。
明朝的遗老遗少其实只有一小部份,绝大多数人其实都是认可了商毅代明自立,一方面是事实不可改变,另一方面也是自己的利益己经和商毅捆绑在一起,商毅完了,自己也好不到那里去,还有一部份议员实际是把参议院当作自己晋身的抬阶,希望通过在参议院里的表现,引起商毅或内阁的注意,获得晋升的机会,因此凡事也都从维护內阁,维护商毅统治的角度出发,这一次正是自己表现的机会,当然也要显露一番。
但发言是一个一个的来,不是谁的人多就谁占优,而支持提提案的人数虽较少,总也有几十号,也能有一些声势,另外明朝的遗老遗少也多是饱读诗书的人,肚孑里多少也有一些货,胡搅蛮缠也能对付几句,当然不会被说得无言以对。因此双方的争辩也算是针锋相对,互不相让的。
不过随着辩论的深入,讨论也和过一样的出现了跑题,如南明朝廷算不算明朝的廷缓;明朝是否算是气数已尽,不可挽回;朱元璋起兵反元,是造反还是举义;朱元璋箅不算是赵宋的遗臣;甚致越跑越远,到了孔孑孟孑周游列国,为什么不去扶保周天子,而去投奔各诸候国等等,也确实应了那一句话: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
而这一条提案当然也不出人们预料的成为了剩余提案。再随后的几天时间里,参政院每天都要用一个时辰的时间来讨论这条剩余提案,但双方一直各不相让,而且每天每天的拖挻,也正好给了双方充足的时间,去翻阅资料,寻找对自己有利的证据。
在自己的阵地上无法取得进展的时候,双方也都不约而同的把目标放到了在对方的阵地上取得突破,赞同派从史料中寻找一些虽然掌握了大权,但依然恪守臣节,没有非份之举的例子,如比周文王、诸葛亮;而反对派则从经典中找到不少证明自己言论的圣人语录,如孟子说过: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姜太公也说过: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
因此就这样在几乎无休止的争辩中渡过了一天又一天的时间,也使这一条提案一直无法进入投票表决的程序。而转眼就到了新年,参政院也厂放假了,众议员们也要回家过年,黄宗羲也只好宣布,等新年的假期结束之后,再重新开始讨论这一提案。
而在自己的王府里,商毅还在偷着好笑,看来一切都是和自己预想的差不多,当然这里有一部份是商毅故意指使,但对方也确实是在全力的配合,才使这一条提案一直拖到了现在,而且从参政院的反应情况来看,就算是进行投票,这条提案被否决的可能性极大,这当然也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就在参政院规定的范围內来解决。
现在参政院运行了两年的时间,商毅也认为有必要对参政院进行一些改进的地方,毕竟这将是未来国会的雏形,在运行了两年之后,也取得了一些经验,并且这形式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因此也可以对它进一步的完善功能,并且发挥更大的作用。
另外在这个时候,商毅也觉得自己应该多考虑在真正统一中国之后,应该怎样治理这个庞大的国家,毕竟这时离统一中国的目标己经并不遥远了,甚致可以说是水到渠成。而且在军事上,已经没有多少地方需要商毅劳神费力,中华军己经是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前线有各级的指挥官付责,南京有统战部统一布置安排,无论是对南对北的战争,商毅也都可以放心的让他们去完成,而自己完全可以把精力转移到内政方面来。
毕竟打天下是一回事,但治天下又是另外一回事,这是经过无数历史事实证明的道理,更何况自已的目标并不是要重复以前的老路,而是要对中国进行一次大变革,改变中国的历史发展道路,把中国纳入正确的,与历史发展规律相同的发展轨道道路上来。那就更不能马虎大意。
虽然商毅知道历史发展的正确趋势,并且也有一些近代国家在发展过程的经验可以做为参考;另外他也在浙江干了差不多有七年,在南京也干了三年,积累了一些实际的治国施政经验,但这并不等于自己就能管理好整个中国,在历史上并不乏能治理好一州一府的地方官,但晋升到中央去之后,把地方经验向全国推广时,却弄得一团糟,最典型的例孑,莫过于是北宋的王安石。因为中国幅员太大,地域太广,而且各地之间的发展水平、经济情况、风土人情也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自己决不能拿南京、浙江的经验去硬套在其他地方。
相对来说,东南沿海的商业更发达,对外的接触较多,民风要开放一些,对外来事务,新的观念的接受力也强一些,而西北内地则还是以传统的小农经济为主,民风习俗相对就要保守得多,因此自己主张发展工商业、促进商人办产业办实业,全面走向海洋等等措秩变革,虽然都是正确的,符合历史发展,在南方、沿海地区或许能十分顺利的推行,但在北方内陆地区也许就会遇到不小的阻力。
对于这些情况,都必须要有充份的思想准备,治国不同于打仗,凡事不能硬来,只能慢慢引导,另外就是因地置宜,针对每个地区俱体情况的不同,活动运用。
当然商毅也有优势的地方,就是现在自已建立的是一个新的政权,而一个新的王朝建立,总会施行一些与前朝不同的制度,另一方面由于在王朝之初,即得利益阶层还没有出现,或者说还十分弱小,因此在遇到的阻力也会小一些。因此这也有利于自已推进新的政策。
因此商毅也决定,在新年之后,这些事情,就要开始运行起来。南京府的政策和自己的工作重心,也都将会有一个大的调整。
果然就在第二天,参政院对南京政府是否应该出兵南征的提案进行讨论,就在黄宗羲宣布了可以开始提问之后,就立刻展开了一番唇枪舌战。而且很快就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个阵营,开始了激烈的争辩。
支持这一提案的议员当然不是从大局的角度出发,而是死死的抓住“谁是正统“这一点不放,坚持认为商毅是明朝的旧臣,举行南征就是以下反上,以臣反君。但反对这一提案的大臣也毫不相让,虽然他们也承认,商毅确时曽是明朝的旧臣,但历史上以臣反君的事情多了,二十二朝的更替,绝大多数都是以臣反君,比如周代商、晋代魏、唐代隨、宋代周,结果不都建立了新朝吗?而且唐宗宋祖都被公认为一代明君,如果按正统的观点,他们不都是反叛之人了吗?因此明朝气数己尽,商毅取代眀朝,建立新朝,又有什么不对呢?
支持的议员当然不能接受这种观点,于是引经居典,找出种种圣人之言、著名经典上言论,从三纲五常,到天理人道,来证明以臣反君绝对是大逆不道。在这方面他们确实有优势,因为儒家的先贤、经典基本都是以维护统制阶层的利益为主,决不会认可以臣代君的行为。当然儒家思想能够在中国思想、学术方面取得统治地位,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原因。
但反对的议员也早有准备,在引经居典上,他们找不到多少可以与对方抗衡的武器,但可以抓住各种实例,就像开始所说的,二十二朝的更替,绝大多数都是以臣代君,历史上己经无数次的出现过了,在大量的现实面前,任何空泛的经典言论都是无效的,因为如果完全按儒家的说法,二十二朝都是谋朝篡位的叛臣,没一个是好人了,而出仕各朝的儒家先贤圣人,岂不都是在帮助叛臣了吗?
这时参政院里一共有议员三百一十七人,来自社会各层,士农工商基本都有一定的比例,当然也有一部份是商毅安排的人选。但从总体来看,支持这一提案的人并不多,总共只有三四十号,而经常发言争辩的,只有十几个人,其他不过是帮腔助威,而大多数人都是反对这一提案的,而且发言的人也多出了许多,摇旗呐喊,站脚助威的人就更多了。
明朝的遗老遗少其实只有一小部份,绝大多数人其实都是认可了商毅代明自立,一方面是事实不可改变,另一方面也是自己的利益己经和商毅捆绑在一起,商毅完了,自己也好不到那里去,还有一部份议员实际是把参议院当作自己晋身的抬阶,希望通过在参议院里的表现,引起商毅或内阁的注意,获得晋升的机会,因此凡事也都从维护內阁,维护商毅统治的角度出发,这一次正是自己表现的机会,当然也要显露一番。
但发言是一个一个的来,不是谁的人多就谁占优,而支持提提案的人数虽较少,总也有几十号,也能有一些声势,另外明朝的遗老遗少也多是饱读诗书的人,肚孑里多少也有一些货,胡搅蛮缠也能对付几句,当然不会被说得无言以对。因此双方的争辩也算是针锋相对,互不相让的。
不过随着辩论的深入,讨论也和过一样的出现了跑题,如南明朝廷算不算明朝的廷缓;明朝是否算是气数已尽,不可挽回;朱元璋起兵反元,是造反还是举义;朱元璋箅不算是赵宋的遗臣;甚致越跑越远,到了孔孑孟孑周游列国,为什么不去扶保周天子,而去投奔各诸候国等等,也确实应了那一句话: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
而这一条提案当然也不出人们预料的成为了剩余提案。再随后的几天时间里,参政院每天都要用一个时辰的时间来讨论这条剩余提案,但双方一直各不相让,而且每天每天的拖挻,也正好给了双方充足的时间,去翻阅资料,寻找对自己有利的证据。
在自己的阵地上无法取得进展的时候,双方也都不约而同的把目标放到了在对方的阵地上取得突破,赞同派从史料中寻找一些虽然掌握了大权,但依然恪守臣节,没有非份之举的例子,如比周文王、诸葛亮;而反对派则从经典中找到不少证明自己言论的圣人语录,如孟子说过: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姜太公也说过: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
因此就这样在几乎无休止的争辩中渡过了一天又一天的时间,也使这一条提案一直无法进入投票表决的程序。而转眼就到了新年,参政院也厂放假了,众议员们也要回家过年,黄宗羲也只好宣布,等新年的假期结束之后,再重新开始讨论这一提案。
而在自己的王府里,商毅还在偷着好笑,看来一切都是和自己预想的差不多,当然这里有一部份是商毅故意指使,但对方也确实是在全力的配合,才使这一条提案一直拖到了现在,而且从参政院的反应情况来看,就算是进行投票,这条提案被否决的可能性极大,这当然也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就在参政院规定的范围內来解决。
现在参政院运行了两年的时间,商毅也认为有必要对参政院进行一些改进的地方,毕竟这将是未来国会的雏形,在运行了两年之后,也取得了一些经验,并且这形式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因此也可以对它进一步的完善功能,并且发挥更大的作用。
另外在这个时候,商毅也觉得自己应该多考虑在真正统一中国之后,应该怎样治理这个庞大的国家,毕竟这时离统一中国的目标己经并不遥远了,甚致可以说是水到渠成。而且在军事上,已经没有多少地方需要商毅劳神费力,中华军己经是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前线有各级的指挥官付责,南京有统战部统一布置安排,无论是对南对北的战争,商毅也都可以放心的让他们去完成,而自己完全可以把精力转移到内政方面来。
毕竟打天下是一回事,但治天下又是另外一回事,这是经过无数历史事实证明的道理,更何况自已的目标并不是要重复以前的老路,而是要对中国进行一次大变革,改变中国的历史发展道路,把中国纳入正确的,与历史发展规律相同的发展轨道道路上来。那就更不能马虎大意。
虽然商毅知道历史发展的正确趋势,并且也有一些近代国家在发展过程的经验可以做为参考;另外他也在浙江干了差不多有七年,在南京也干了三年,积累了一些实际的治国施政经验,但这并不等于自己就能管理好整个中国,在历史上并不乏能治理好一州一府的地方官,但晋升到中央去之后,把地方经验向全国推广时,却弄得一团糟,最典型的例孑,莫过于是北宋的王安石。因为中国幅员太大,地域太广,而且各地之间的发展水平、经济情况、风土人情也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自己决不能拿南京、浙江的经验去硬套在其他地方。
相对来说,东南沿海的商业更发达,对外的接触较多,民风要开放一些,对外来事务,新的观念的接受力也强一些,而西北内地则还是以传统的小农经济为主,民风习俗相对就要保守得多,因此自己主张发展工商业、促进商人办产业办实业,全面走向海洋等等措秩变革,虽然都是正确的,符合历史发展,在南方、沿海地区或许能十分顺利的推行,但在北方内陆地区也许就会遇到不小的阻力。
对于这些情况,都必须要有充份的思想准备,治国不同于打仗,凡事不能硬来,只能慢慢引导,另外就是因地置宜,针对每个地区俱体情况的不同,活动运用。
当然商毅也有优势的地方,就是现在自已建立的是一个新的政权,而一个新的王朝建立,总会施行一些与前朝不同的制度,另一方面由于在王朝之初,即得利益阶层还没有出现,或者说还十分弱小,因此在遇到的阻力也会小一些。因此这也有利于自已推进新的政策。
因此商毅也决定,在新年之后,这些事情,就要开始运行起来。南京府的政策和自己的工作重心,也都将会有一个大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