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甲船?清军这是从那里淘来的古懂货?”
成钢放下单简望镜,实在是觉得有些不可理解。龟甲船他当然是知道的,但那是五十多年以前的玩意了,经历了这么多次海战以后,成钢也对海战有了相当程度的理解,因此一眼就能看出来龟甲船的弱点。而且经过了商毅的熏陶之后,成钢也深深懂得了这样的道理,世界是在向前发展的,并不是一成不变。在过去了五十多年以后,海战己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龟甲船这种东西,当时或许可以称雄一时,但现在早就己经过时。清廷的海军居然还拿出这种东西来出战,成钢心里也觉得十分可笑。
不过虽然是这样想着,但成钢的命令却丝毫也不慢,立刻向舰队下达了迎战的命令。
联合舰队中立刻分出了三支舰队,中路舰队由二艘二级战列舰,八艘三级巡洋舰,五艘四级逐驱舰组成,以“之”字型的航线行驶,正面迎击清廷的龟甲舰队。而左右两支舰队分别由一艘二级战列舰,四艘三级巡洋舰,四艘四级逐驱舰,三艘五级护卫舰组成,分别从左右两翼迂回包抄过去。但三支舰队全部都是按纵队排列。
清廷的舰队排出的是雁形阵,以三艘体形较大的龟甲船组成一个三角形为核心,其余的战船都分别向两侧展开,形成一个大巨的箭头形态,但横向的宽度达到了三百余步。
而李杜国就在正中的座船上,虽然自己的战船数量要比对手少得多,但他依然信心十足的带领着船队,向中华军的舰队逼近过去,同时在头脑中己经开始想像着等一会儿自己如何率领着船队,大破敌军
就在这时中华军的船队首先发起了进攻,担任正面迎战敌军小队的首舰是二级战列舰豼貅号,开始炮击,第二层甲板的十六门火炮一起开火,率先向清军发出了怒吼声。
“轰——轰——轰——轰——”
在一连串火炮的轰鸣声之后,在清军战船附近的海面上立刻升起了十余水柱,直冲天空,面清军舰队中,有两艘龟甲船被炮弹击中,不过覆盖了铁甲的船体确实要比一般的战船坚固得多,尽管甲片被炮弹击中之后,凹下去了一大块,但毕竟没有被击穿。但也引起了船身的一阵巨烈摇晃,里面的清兵站立不稳,大部份都率倒在船甲板上。
清廷的龟甲船也纷纷开火还击,但这时双方的距离有三百多米。但由于龟甲船的体形太小,装配的都是中小型火炮,射程根本就不足,几乎大部份的炮弹都离着还有一定的距离,就落到大海里,就算有少数几颗击中的中华军的战船,但也是强弩之末,造不成什么损伤。
因为龟甲船本质上还是一种近战型的战船,配备的武器大半的是火箭,喷火筒一类,只有接近到对方三四十米的时候,才是龟甲船最理想的攻击距离,可以利用火箭、喷火筒直接烧敌军的战船,而自身的铁甲又可以抵挡敌军同样的手段进攻,因此在海战中大占优势,当年的李舜臣就是这样使用龟甲船,往往可以一挡十。但在这时的海战中,交战距离己经扩大到数百米以上,而龟甲船无法装配重型火炮,使当年的优势,也变成了绝对的劣势。
只有三艘体形较大的龟甲船上,各装配了四门二千四百斤的红衣大炮,有两门是设在船首的位置,还能够对中华军的船队造成一定的危险,但首轮的六发炮弹无一击中目标,全部都落进海水里。相反还因为红衣大炮的反作用力,震船体摇摆起伏不定。
因为这三艘龟甲船虽然体形较大,但只是相对其他龟甲船而言,长度不超过四十米,宽度也只有五六米,重量约在五百吨左右,但这是加上了甲片的重量,其实也只相当于中华军的五级护卫舰大小,用这样的战船发射红衣火炮,确实有一些吃力。而且在龟甲船上的火炮又沒有使用炮车和反震一类的装置,因此所受的反作用力确定不小。
红衣火炮发射之后,还需要进行相当一段时间的准备,才能够重新发射,而这时中华军的战船几乎都进入了自己的射程,因此各船上的火炮都纷纷开火,一时间海面上硝烟大涨,炮声轰鸣不断,炮弹一轮接着一轮,尽向淸军的龟甲船激射过去。
而由于距离太远,清军的还击几乎毫无力量,结果完全陷入了下风。尽管龟甲船的防御力要比一般的战船强一些,但也仅仅只是在木质的船体外面覆盖上一层铁甲而己,并非真正的铁甲舰,因此也架不住火炮的轮番轰炸,有好几艘龟甲船已被炮弹击穿了船体,将铁甲击穿了几个大洞,碎裂的铁片和木屑四散飞溅,船内的清兵伤死无数。而且有两船都己经进水,开始下沉了。
李杜国完全没有想到,战局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在他的想像中,应该是龟甲船大显神威,以自己的铁甲抵挡住敌军的进攻,然后用火箭、喷火筒等武器将敌舰一艘一艘的烧毁才对。谁知道自己根本就没有靠近敌军的机会,而且对手的火炮实在太过猛烈了,铁甲虽然不说完全沒有用处,但和自己预想中的相比,还是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此李杜国心里也不由十分了郁闷,自己完全是按先祖的那一套做的,怎么就不灵了呢?
但现在没有时间了李杜国思考年代差异的问题,这时龟甲舰队和中华军的中路舰队相距已不足一百米,尽管这时龟甲船快要进入自己的攻击范围内,但中华军的舰队根本就不给他的一丝机会,己经在龟甲舰队前方横向列开,都以自己侧舷正对龟甲舰队的船首,因此在各条船上的火力全开,炮弹密如雨点一样,向清军打去。
而且由于这时的距离太近,因此火炮的力道和命中率也大大提高,有不少龟甲船都被炮弹击中,打得铁甲裂碎,桅断舵拆,转眼间就有十余艘龟甲船失去了战斗力。
这时中华军左右两侧的舰队也己经包抄到位,从两肋插入清军船队的阵列中,两舷的火炮一起开火轰击清军的战船。清军的舰队本来就己经完全落入了下风,这一下更是被中华军阵型大乱,结果分为数截,只能各自为战,而且清军的战船在数量上也远远少于对手,更是被打得几乎全无反抗之力。
就是三艘大型的龟甲船虽然也都在奋起的抵抗,无奈能够给对方靠成危胁的,只有各船的四门红衣大炮,其余的武器根本就派不上用场。而红衣大炮的数量大少,再加上战船在海中颠簸起伏不定,而且清军的炮手的训练也不及中华军,因此能够相火炮成功的打出去,就已经很不错了,至于准头,只能是听天由命了。
而且这三艘大型的龟甲船也是中华军的重点攻击目标,每一艘船都会遭到数艘中华军的战船围攻,结果不多时也都各中十数炮,都被打得多处铁甲裂开凹陷,甚致有一艘船的桅杆被打拆,帆蓬落下,而在侧舷上裂开了一个大口子,海水拼命的涌入,眼看着向海底沉没。而另一艘同时也被五艘中华军的战舰围攻,炮弹如同冰雹雨点一样,落到船体上,被打得铁甲支离破碎,船体开裂了四五处,覆没也只迟早的事情。
李杜国的座舰情况还算略好一点,虽然船头的龙首雕塑被击得粉粹,船体也被打得多处凹陷,但还算是沒有被击穿。而李杜国到还保持着几分先祖的血性,虽然明知战局不利,但却并没有从战场逃离,还是指挥的本舰的所有火炮拼命开火反击。
但在这时清军在战场上的劣势己是不可挽回,仅靠这一艘战船的抵抗,根本就毫无用处,而且就在这时,底层甲板的桨手们突都跑了上来,向李杜国报告,船底漏水了。
原来龟甲船本身的尺寸太小,承受不住红衣大炮发射的反震力,北方的造船工匠不及南方的手艺精通,因此船板与船板之间连结的牢固程度也不足,在平时训练时还不觉有什么,但在战场上连续发射红衣火炮,又连遭对方炮火的轰击,结果造成了接缝炸裂,海水不断的渗入。
如果是在平时,到还可以先堵住渗水口,免强应付一下,保证战船不会沉没,但这时所有人的注意力全部都集中在战斗中,谁也没有留意船体渗水了,结果等明白过来的时候,船底的积水己达近一尺深,而且对方的舰炮还在不断的向船体轰击,根本没有空闲去堵渗水口。
而这时在船舱內,清兵也是一阵大乱,到现在清兵还能够支撑着战斗,除了是李杜囯坚持之外,还有一点就是这艘船的船体还没有遭到大的破坏,因此清兵的心里都还有一点安全感,现在这艘船也开始渗水下沉,淸兵们顿时军心大动,没有人愿意再坚持战斗,也没有人再听李杜国的指挥命令,纷纷跳海逃命。
成钢放下单简望镜,实在是觉得有些不可理解。龟甲船他当然是知道的,但那是五十多年以前的玩意了,经历了这么多次海战以后,成钢也对海战有了相当程度的理解,因此一眼就能看出来龟甲船的弱点。而且经过了商毅的熏陶之后,成钢也深深懂得了这样的道理,世界是在向前发展的,并不是一成不变。在过去了五十多年以后,海战己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龟甲船这种东西,当时或许可以称雄一时,但现在早就己经过时。清廷的海军居然还拿出这种东西来出战,成钢心里也觉得十分可笑。
不过虽然是这样想着,但成钢的命令却丝毫也不慢,立刻向舰队下达了迎战的命令。
联合舰队中立刻分出了三支舰队,中路舰队由二艘二级战列舰,八艘三级巡洋舰,五艘四级逐驱舰组成,以“之”字型的航线行驶,正面迎击清廷的龟甲舰队。而左右两支舰队分别由一艘二级战列舰,四艘三级巡洋舰,四艘四级逐驱舰,三艘五级护卫舰组成,分别从左右两翼迂回包抄过去。但三支舰队全部都是按纵队排列。
清廷的舰队排出的是雁形阵,以三艘体形较大的龟甲船组成一个三角形为核心,其余的战船都分别向两侧展开,形成一个大巨的箭头形态,但横向的宽度达到了三百余步。
而李杜国就在正中的座船上,虽然自己的战船数量要比对手少得多,但他依然信心十足的带领着船队,向中华军的舰队逼近过去,同时在头脑中己经开始想像着等一会儿自己如何率领着船队,大破敌军
就在这时中华军的船队首先发起了进攻,担任正面迎战敌军小队的首舰是二级战列舰豼貅号,开始炮击,第二层甲板的十六门火炮一起开火,率先向清军发出了怒吼声。
“轰——轰——轰——轰——”
在一连串火炮的轰鸣声之后,在清军战船附近的海面上立刻升起了十余水柱,直冲天空,面清军舰队中,有两艘龟甲船被炮弹击中,不过覆盖了铁甲的船体确实要比一般的战船坚固得多,尽管甲片被炮弹击中之后,凹下去了一大块,但毕竟没有被击穿。但也引起了船身的一阵巨烈摇晃,里面的清兵站立不稳,大部份都率倒在船甲板上。
清廷的龟甲船也纷纷开火还击,但这时双方的距离有三百多米。但由于龟甲船的体形太小,装配的都是中小型火炮,射程根本就不足,几乎大部份的炮弹都离着还有一定的距离,就落到大海里,就算有少数几颗击中的中华军的战船,但也是强弩之末,造不成什么损伤。
因为龟甲船本质上还是一种近战型的战船,配备的武器大半的是火箭,喷火筒一类,只有接近到对方三四十米的时候,才是龟甲船最理想的攻击距离,可以利用火箭、喷火筒直接烧敌军的战船,而自身的铁甲又可以抵挡敌军同样的手段进攻,因此在海战中大占优势,当年的李舜臣就是这样使用龟甲船,往往可以一挡十。但在这时的海战中,交战距离己经扩大到数百米以上,而龟甲船无法装配重型火炮,使当年的优势,也变成了绝对的劣势。
只有三艘体形较大的龟甲船上,各装配了四门二千四百斤的红衣大炮,有两门是设在船首的位置,还能够对中华军的船队造成一定的危险,但首轮的六发炮弹无一击中目标,全部都落进海水里。相反还因为红衣大炮的反作用力,震船体摇摆起伏不定。
因为这三艘龟甲船虽然体形较大,但只是相对其他龟甲船而言,长度不超过四十米,宽度也只有五六米,重量约在五百吨左右,但这是加上了甲片的重量,其实也只相当于中华军的五级护卫舰大小,用这样的战船发射红衣火炮,确实有一些吃力。而且在龟甲船上的火炮又沒有使用炮车和反震一类的装置,因此所受的反作用力确定不小。
红衣火炮发射之后,还需要进行相当一段时间的准备,才能够重新发射,而这时中华军的战船几乎都进入了自己的射程,因此各船上的火炮都纷纷开火,一时间海面上硝烟大涨,炮声轰鸣不断,炮弹一轮接着一轮,尽向淸军的龟甲船激射过去。
而由于距离太远,清军的还击几乎毫无力量,结果完全陷入了下风。尽管龟甲船的防御力要比一般的战船强一些,但也仅仅只是在木质的船体外面覆盖上一层铁甲而己,并非真正的铁甲舰,因此也架不住火炮的轮番轰炸,有好几艘龟甲船已被炮弹击穿了船体,将铁甲击穿了几个大洞,碎裂的铁片和木屑四散飞溅,船内的清兵伤死无数。而且有两船都己经进水,开始下沉了。
李杜国完全没有想到,战局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在他的想像中,应该是龟甲船大显神威,以自己的铁甲抵挡住敌军的进攻,然后用火箭、喷火筒等武器将敌舰一艘一艘的烧毁才对。谁知道自己根本就没有靠近敌军的机会,而且对手的火炮实在太过猛烈了,铁甲虽然不说完全沒有用处,但和自己预想中的相比,还是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此李杜国心里也不由十分了郁闷,自己完全是按先祖的那一套做的,怎么就不灵了呢?
但现在没有时间了李杜国思考年代差异的问题,这时龟甲舰队和中华军的中路舰队相距已不足一百米,尽管这时龟甲船快要进入自己的攻击范围内,但中华军的舰队根本就不给他的一丝机会,己经在龟甲舰队前方横向列开,都以自己侧舷正对龟甲舰队的船首,因此在各条船上的火力全开,炮弹密如雨点一样,向清军打去。
而且由于这时的距离太近,因此火炮的力道和命中率也大大提高,有不少龟甲船都被炮弹击中,打得铁甲裂碎,桅断舵拆,转眼间就有十余艘龟甲船失去了战斗力。
这时中华军左右两侧的舰队也己经包抄到位,从两肋插入清军船队的阵列中,两舷的火炮一起开火轰击清军的战船。清军的舰队本来就己经完全落入了下风,这一下更是被中华军阵型大乱,结果分为数截,只能各自为战,而且清军的战船在数量上也远远少于对手,更是被打得几乎全无反抗之力。
就是三艘大型的龟甲船虽然也都在奋起的抵抗,无奈能够给对方靠成危胁的,只有各船的四门红衣大炮,其余的武器根本就派不上用场。而红衣大炮的数量大少,再加上战船在海中颠簸起伏不定,而且清军的炮手的训练也不及中华军,因此能够相火炮成功的打出去,就已经很不错了,至于准头,只能是听天由命了。
而且这三艘大型的龟甲船也是中华军的重点攻击目标,每一艘船都会遭到数艘中华军的战船围攻,结果不多时也都各中十数炮,都被打得多处铁甲裂开凹陷,甚致有一艘船的桅杆被打拆,帆蓬落下,而在侧舷上裂开了一个大口子,海水拼命的涌入,眼看着向海底沉没。而另一艘同时也被五艘中华军的战舰围攻,炮弹如同冰雹雨点一样,落到船体上,被打得铁甲支离破碎,船体开裂了四五处,覆没也只迟早的事情。
李杜国的座舰情况还算略好一点,虽然船头的龙首雕塑被击得粉粹,船体也被打得多处凹陷,但还算是沒有被击穿。而李杜国到还保持着几分先祖的血性,虽然明知战局不利,但却并没有从战场逃离,还是指挥的本舰的所有火炮拼命开火反击。
但在这时清军在战场上的劣势己是不可挽回,仅靠这一艘战船的抵抗,根本就毫无用处,而且就在这时,底层甲板的桨手们突都跑了上来,向李杜国报告,船底漏水了。
原来龟甲船本身的尺寸太小,承受不住红衣大炮发射的反震力,北方的造船工匠不及南方的手艺精通,因此船板与船板之间连结的牢固程度也不足,在平时训练时还不觉有什么,但在战场上连续发射红衣火炮,又连遭对方炮火的轰击,结果造成了接缝炸裂,海水不断的渗入。
如果是在平时,到还可以先堵住渗水口,免强应付一下,保证战船不会沉没,但这时所有人的注意力全部都集中在战斗中,谁也没有留意船体渗水了,结果等明白过来的时候,船底的积水己达近一尺深,而且对方的舰炮还在不断的向船体轰击,根本没有空闲去堵渗水口。
而这时在船舱內,清兵也是一阵大乱,到现在清兵还能够支撑着战斗,除了是李杜囯坚持之外,还有一点就是这艘船的船体还没有遭到大的破坏,因此清兵的心里都还有一点安全感,现在这艘船也开始渗水下沉,淸兵们顿时军心大动,没有人愿意再坚持战斗,也没有人再听李杜国的指挥命令,纷纷跳海逃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