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酒宴风波起
日子一天天过去,便在朝中局势一天坏过一天的变化中,送走了一八九年。
公元一九零年,汉少帝改光熹为昭宁,这一年,便称为昭宁元年。也就在这一年春,董卓终是迈出了刘璋盼望已久的一步。
这一晚,昔日的大将军府外灯笼高挑,火烛通亮,车马往来不绝,熙熙攘攘煞是热闹。这如今的大将军府,却是董卓的行辕了。而今晚,朝中众大臣都接到了董卓的请柬,来他府上赴宴。
这一段时间,董卓通过征调、外放、拔擢、拉拢等手段,对朝中人事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听从女婿李儒的设计,大肆为党人□□,封爵荫子,以达到分化清流,掌握舆论的目的。
昔日太尉陈蕃、大将军窦武皆恢复名爵,并对其子孙加以分封,以期为己所用。
刻意拉拢司徒黄琬、司空杨彪为己臂助。胁迫大家蔡邕入朝为官,一日三迁其职,升至宫廷随行官。
升王允为右司徒、伍处士为右司空。以周铋为吏部尚书,伍琼为侍中,郑公业为尚书郎,何颥为长史。一时间,幽滞之士,多所显拔,倒也别有一番气象。
更为进一步掌控京中与地方军政,将原荆州牧丁原去州牧职,该任执金吾。门下亲信刘器为司隶校尉,掌京畿巡察事。
以韩馥为冀州刺史、刘岱为兖州刺史、孔伷为豫州刺史、张咨为南阳太守、王匡为河内太守、王睿为荆州刺史、孔融为北海相。
调皇甫嵩为御史中丞,往长安任职。其时,朱儁因老母去世,去官回家丁忧。至此,刘璋在朝中的两大臂助,尽皆离开中枢。董卓心中稍安。
对于刘璋,董卓不是不想动,只是即便他免去刘璋青州牧之职,也不过只能是个名头,以此时在青州刘璋留下的部属,谁敢去接?
没人去接,实际上还是刘璋遥遥控制,一旦出什么变故,却反而牵连不到刘璋身上。
更何况,如今天下各路兵马,唯有刘璋当日派出的两支,仍然在外,却不明踪向。
董卓对这两支兵马,虽不怎么怕,但也不敢小觑,由此竟牵制着他布于京畿附近的大队也是不敢轻动。
而刘璋这些日子以来,似乎根本没有插手朝政的迹象。只除了偶尔往宫中见见少帝,其他事概不过问。
对此,众大臣猜疑者有之,叹息者有之,便连董卓也在想,该不是刘璋终是怕了自己,这才刻意隐忍,低调行事的。所以,今晚的宴席,便也存了试探之心。
对于董卓的请宴,刘璋细细问过来送请柬之人,都有哪些人出席。待到问完后,心中已然明白,不由的一阵暗喜。
沉吟一会儿,这才抱歉的说自己身体不适,就不去参加了。如今朝中,董卓几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发的请柬,众官皆不敢不至。但唯有刘璋,虽平日不太过问政事,但他说不去,即便董卓也绝不敢有什么异议。
日子一天天过去,便在朝中局势一天坏过一天的变化中,送走了一八九年。
公元一九零年,汉少帝改光熹为昭宁,这一年,便称为昭宁元年。也就在这一年春,董卓终是迈出了刘璋盼望已久的一步。
这一晚,昔日的大将军府外灯笼高挑,火烛通亮,车马往来不绝,熙熙攘攘煞是热闹。这如今的大将军府,却是董卓的行辕了。而今晚,朝中众大臣都接到了董卓的请柬,来他府上赴宴。
这一段时间,董卓通过征调、外放、拔擢、拉拢等手段,对朝中人事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听从女婿李儒的设计,大肆为党人□□,封爵荫子,以达到分化清流,掌握舆论的目的。
昔日太尉陈蕃、大将军窦武皆恢复名爵,并对其子孙加以分封,以期为己所用。
刻意拉拢司徒黄琬、司空杨彪为己臂助。胁迫大家蔡邕入朝为官,一日三迁其职,升至宫廷随行官。
升王允为右司徒、伍处士为右司空。以周铋为吏部尚书,伍琼为侍中,郑公业为尚书郎,何颥为长史。一时间,幽滞之士,多所显拔,倒也别有一番气象。
更为进一步掌控京中与地方军政,将原荆州牧丁原去州牧职,该任执金吾。门下亲信刘器为司隶校尉,掌京畿巡察事。
以韩馥为冀州刺史、刘岱为兖州刺史、孔伷为豫州刺史、张咨为南阳太守、王匡为河内太守、王睿为荆州刺史、孔融为北海相。
调皇甫嵩为御史中丞,往长安任职。其时,朱儁因老母去世,去官回家丁忧。至此,刘璋在朝中的两大臂助,尽皆离开中枢。董卓心中稍安。
对于刘璋,董卓不是不想动,只是即便他免去刘璋青州牧之职,也不过只能是个名头,以此时在青州刘璋留下的部属,谁敢去接?
没人去接,实际上还是刘璋遥遥控制,一旦出什么变故,却反而牵连不到刘璋身上。
更何况,如今天下各路兵马,唯有刘璋当日派出的两支,仍然在外,却不明踪向。
董卓对这两支兵马,虽不怎么怕,但也不敢小觑,由此竟牵制着他布于京畿附近的大队也是不敢轻动。
而刘璋这些日子以来,似乎根本没有插手朝政的迹象。只除了偶尔往宫中见见少帝,其他事概不过问。
对此,众大臣猜疑者有之,叹息者有之,便连董卓也在想,该不是刘璋终是怕了自己,这才刻意隐忍,低调行事的。所以,今晚的宴席,便也存了试探之心。
对于董卓的请宴,刘璋细细问过来送请柬之人,都有哪些人出席。待到问完后,心中已然明白,不由的一阵暗喜。
沉吟一会儿,这才抱歉的说自己身体不适,就不去参加了。如今朝中,董卓几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发的请柬,众官皆不敢不至。但唯有刘璋,虽平日不太过问政事,但他说不去,即便董卓也绝不敢有什么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