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1989年12月,戈尔巴乔夫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才首次承认苏联存在一个类似于美国“星球大战”的计划。他说:“凡是美国在搞的,我们也在搞。苏联正在做着所有美国正在做着的事情。我想,我们从事着与美国‘星球大战’计划研究内容相类似的物质基础研究工作。”
    实际上,苏联的这套防御计划,早就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苏联在战略防御上的投资和战略进攻上的投资大体平衡,每年投入约1500亿美元,几乎是同时期美国在这方面投入的15倍之多,可见苏联一直把战略防御工作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上。
    在不断稳步发展自己的战略防御系统的同时,他们还十分重视对具有战略防御潜力的高技术领域的研究和探索,并在某些方面走在了美国的前面。
    与此同时,苏联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国民经济总值不到美国三分之二的情况下,为了维持同美国相当的国防科研规模,不断增加军费,也就不得不采取“重军抑民”的畸形发展政策,也就为后来苏联解体埋下了可怕的种子。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和西欧提出的“尤里卡”计划,在“不是技术就是死亡”的世界大潮流面前,以苏联为首的经互会成员国,把原定于1986年上半年召开的首脑会议,提前到1985年年底召开。
    在这次首脑会议上,通过了苏联拟定的《经互会到2000年科技发展综合纲要》,其中的内容就是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推动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这个综合纲要的目标,就是要使经互会成员国的整体经济集约化和科技进步全面达到最高水平,顺利进入二十一世纪的高技术时代。
    这个综合纲要,确定了五个优先发展的高科技领域:国民经济电子化、综合自动化、原子能动力工业、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
    这项准备用15年时间缩小东西方科学技术差距的雄心勃勃的计划,迅速引起世人瞩目,被西方称之为东方“尤里卡”。
    “综合纲要”签署之后,经过1986—1988年近3年的努力,在原定的五个领域中,有不少研究项目已经获得了一些进步,出了一些成果。
    苏联在热核技术、激光技术、粒子束、分子基因等方面,已经居于世界前列。在生物工程、真空技术、陶瓷材料、高压物理和电离层领域,已经与美国不相上下。
    但是,在一些关键技术方面,如机器人制造技术、程序控制技术、通信技术、膜技术、玻璃纤维、光导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方面,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差距比较大。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在1991年5月最后一次经互会上宣告该组织解散,其“综合纲要”也就自然的流产了。
    日本的“科技立国”
    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但是经过40年的时间,就在战争的废墟上建立成为世界瞩目的经济强国。1988年美国报刊发表文章公开承认:“如果有哪个国家能够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起领导作用的经济大国,那将是日本,而不是苏联。”
    日本的“超速富裕之路”,令人瞠目结舌。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发展,确立高技术战略所取得的成功。
    七十年代,日本看到了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1980年3月明确提出“科技立国”的口号,使日本很快走上了“科技立国”之路。仅仅10年的工夫,日本就成为了世界上实力雄厚的高技术优胜者和经济大国。
    1983年3月,美国总统提出“星球大战”计划之后不久,日本就感到零散地、单个地实现高技术突破,是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遂于1984年11月27日科学技术会议上,提出一份“关于适应新形势变化,立足于长期展望的、振兴科学技术的综合基本对策”,它明确提出了日本今后10年科技发展的规划。这一基本对策确定了“科技立国”的基本国策,勾画出了科技发展的蓝图。
    基本对策详细列出了1985—1995年三大关键门类的研究项目:一类是促进技术发展的基础性和开拓性的科学技术;二类是推动经济活动的科学技术;三类是改善社会生活水平的科学技术。在第一大类中,包括七大高技术领域的34项重大研究课题,其重点是:微电子和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地球物理科学、海洋科学技术、软件技术、空间科学技术。
    几年的实践证明,“科技立国”的基本国策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使日本很快就跻身于世界前列的强大的科技竞争者。日本在科学技术上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1986年,日本为了要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方面强化揭示生命现象的机理研究,抢占这一高技术制高点,提出了一项与“星球大战”计划相匹敌的日本高技术计划,即《人类新领域研究计划》,英文简称hfsp。
    生物技术的基础研究和未来生物技术的发展,不仅对人类生活方式将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具有难以估量的军事意义。就未来战争的潜在意义来说,作为战争手段,“生物战”比“原子战”更具有威胁性,更为可怕,更具有隐蔽性和长期危害性,这个计划真可算得上是日本的“尤里卡”。该计划具体分为两大类16个项目。其中的两大类是:物质和能量的转换机能;信息转换机能。
    该计划从1990年开始实施,日本称之为“望不到终点的先驱者竞赛”。日本政府把这项计划称之为“同‘星球大战’和‘尤里卡’相匹敌”的高技术发展计划,不是没有道理的。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为民用而发展起来的高技术,随时都可以转化为军用高技术。日本走的是“先民后军”之路。1989年日本军费首次突破日本宪法规定的不得超过国民经济生产总值1%的限额,达到1.004%。1989年日本军费就已经达到了306亿美元,仅次于美国、苏联。日本已经大踏步向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迈进。
    中国周边高技术竞赛
    这里主要介绍一下韩国和印度为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制定的高技术发展政策:
    韩国
    韩国1962年人均产值只有82美元,到1989年人均产值已经达到了4968美元。他的计划是,要用日本一般的时间,来达到日本电子工业产值所达成的总体目标。
    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的计划目标,军人出身的前总统卢泰愚公开提出,要不惜财钱发展高技术,用新技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他认为这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卢泰愚提出了两个宏伟的计划:
    一个是涉及到919项制造技术开发的综合性计划,实现这一计划的目的,就是为了推动韩国的电子、汽车、机械、钢铁、纺织、石油、化工、造船等八大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另外一个就是通过韩国政府推出的“g—7”计划。所谓“g—7”计划,就是要求本国的科学技术要在20世纪末能够达到7个工业发达国家的水平。
    韩国发展高技术的特点,就是面向21世纪甚至更长远,力主超前发展。他们坚持努力发展自己的高技术产业,力求摆脱出口额长期依赖外国技术的被动局面。
    此外,韩国还制定了人才培养计划,提出要培养出20万掌握高技术知识的常备力量,用以实现其世界高技术大国梦。
    印度
    印度一向被外界认为是一个经济上不发达、技术上落后的国家,现在也正在新兴技术领域里迎接未来的高技术挑战。
    印度政府从1950年开始执行的各个五年计划中,都注重高技术的发展。1985年印度公布了“1985—1995年新10年空间规划”,提出必须向前看10年到15年,以此寻找突破口,一动而全局动。
    他们提出,要重点抓微电子、硅材料、光导、转换、元器件和实际生产技术。重点发展项目是:大规模通信网、建立国家信息网和信息库、自动化生产程序和计算机辅助设计。
    印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刺激高技术的发展。并且已经在原子能、光导纤维、光电技术、计算机软件和空间技术等方面,却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印度还在加速发展班加罗尔的半导体和计算机工业园区,使其成为印度的“硅谷”。经过多年来的努力,他们的软件开发领域,已经走在了亚洲国家前列,有些软件开发项目已经与美国硅谷并驾齐驱,软件开发人才在亚洲排在首位。
    印度很重视智力开发和人才培养,它有5所五年制技术学院,学生的入学水平和课程设置,几乎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相当。
    印度科技发展迅速,特别是国防科技方面,确定20世纪必须达到“世界中等军事强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采取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并重、优先考虑国防需要”的方针,下大力气发展国防科学技术和陆、海、空三军武器装备。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印度的国防科研能力和武器转杯现代化程度,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发展势头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因为他们发展国防力量的主要目标,就是对着中国和我们的盟友巴基斯坦来的,他们一直把中国当成当作首要敌人,时时刻刻都想报1962年的战败之仇。
    中国“863”计划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一贯重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1951年组建了航空工业部,1955年党中央做出了发展我国核技术和核工业的决定,1956年制定了《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确定了发展原子能、火箭和喷气技术、电子计算机、半导体、自动化、精密机械、仪器仪表等新技术领域57项重点课题的研究开发工作。
    经过40年的奋斗,我国初步建立起了独立的、门类比较齐全的高技术产业体系;造就了一支300多万人的专门从事高技术产业的科技队伍。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已经取得了一批出色的高技术成果,如“两弹一星”、核潜艇、人工合成胰岛素、巨型计算机、高温超导材料等。
    进入八十年代后,我国政府和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虽然建国40年来我国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和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然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建设成现代化的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跟上世界形势,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为此,我国政府于1984年制定出台了《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和机遇的对策》。
    就在这个“对策”出台前后,各发达国家相继推出了新的高技术计划,使高技术产业的竞争日益白热化。1983年、1985年间,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日本的“科技立国”的国策、西欧的“尤里卡”计划、前苏联和经互会的《科技发展综合纲要》等相继出台。
    在这场世界性的高技术竞争大潮中,中国的科学家们清醒地认识到,要想先跟上时代的潮流,就必须有适应我国国情的科学技术发展计划和对策。
    1986年3月3日,著名科学家王大珩,联合王琻昌、陈芳允、杨嘉樨3位高级专家上述党中央,就中国如何跟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提出了《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
    1986年11月28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即我国的“863”计划)。
    “863”计划提出要在七个高技术领域里,重点研究15个主要课题:
    一是生物技术领域。目标是要在21世纪初更好地满足人民营养需求和提高健康保障水平。重点要研究高产、优质、抗逆的动植物新品种,蛋白质工程,新型药物、疫苗和基因治疗等。
    二是航天技术领域。要实行有限跟踪,适度发展,发挥优势。重点是大型运载火箭、载人航天飞机和空间站建立及其应用。
    三是信息技术领域。要瞄准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前沿技术,力争在21世纪有重大突破。重点研究智能计算机系统、微电子、光电子器件和光电子系统集成技术,以及信息获取和处理技术。
    四是激光技术领域。重点是高性能、高质量的激光器的研究制造,以及在加工、生产和国防工业上的应用。
    五是能源技术领域。开辟新能源,有效解决我国能源紧张的迫切问题,重点是开发先进热核反应堆技术和先进燃煤磁流体发电技术。
    六是自动化技术领域。重点研究计算机综合自动化制造系统,即cims,以及智能机器人。
    七是新材料技术领域。开发新材料来源,重点是高性能结构材料和高技术关键性新材料、特种功能材料和现代材料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为支撑高技术产业各个领域的发展打下基础。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863”计划,我国政府就如何在“863”计划确定的几个重要的高技术领域,迅速跟踪世界高技术研究和生产的先进水平,建立必要的、符合中国实际的高技术产业,尽早出成果,从1987年开始,专门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研究酝酿。
    1988年下半年,我国开始实施把高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并促使这些高技术产品尽快投向市场,使之商业化的宏伟计划——即“火炬”计划!

章节目录

魔鬼导演的世界大战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军号声声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军号声声并收藏魔鬼导演的世界大战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