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托(上)
码字很苦,天天码字更苦,年年码字苦得不能再苦。码了好几年,好苦。求票支持一下。
===================
尹洙一哆嗦,郑朗纯粹是无理取闹嘛,送一个高衙内无所谓,元昊怎么可能将他的得力谋士送给宋朝。
杨守素悖然大怒,说道:“你太过无礼,不怕我朝再集大军前来泾原路?”
郑朗大笑,连回答都省了。
“你笑什么,以我主的才能,你一次能得逞,还能再次得逞!别忘了,如今你们宋朝举国上下都想议和,你孤掌难鸣,再也不是去年的泾原路。”
“错也,杨守素,庞籍与你们议和,范仲淹与你们议和了吗?韩琦与你们议和了吗?本来去年我就没有指望过延州军队,以你们西夏现在的局面,如果敢再来侵犯,我们三路大军足矣!若是再败,你们西夏会成什么光景?”
“你们不怕朝廷?”
“朝廷同意与你们西夏人议和了吗?兀祖啊,谁敢与祖宗议和!”郑朗讥笑道。至于朝廷诏书,当真是管用?自己与韩琦、范仲淹不是武将,乃是一个文臣,若是武将还象小鬼一样,文臣谁怕谁啊!
杨守素气得直哼哼。
郑朗却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杨守素,我素闻你博学多才,应当知道晁错,他是汉景帝的老师,但七王叛乱后,汉景帝将他杀了。为什么,因为七王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只有将晁错杀死,才不能给七王借口,才能取得战争的大义。汉景帝很心痛,但是为了国家,只好将他老师牺牲。如今你们西夏人不大妙啊,契丹与我朝盟好,不会与你们联手,一个小国家,如何是我朝对手。其实不用战争,我只要率领军队,将你们西夏边关诸关卡一一催毁,使你们西夏不能将百姓困住,那么至少会有一半百姓逃向我朝。不战你们西夏就瓦解了。”
“你说得容易。”
郑朗用手招来一个侍卫,对他说道:“代我向张岊将军,与狄青将军下令,让他们在筑寨的同时,看看能不能抽出一些军队,陆续催毁西夏的关卡,不求深入,只求将关卡捣毁,一击即回。”
“你!”
“你回去对你主说一说,让他好好想一想,当初正是这个张元吴昊提议他入侵我朝,叛乱谋反,才有今天的下场,一个张元,一个兀祖,有这两条,我是不会同意与你们西夏人议和的。”
将气急败坏的杨守素送走。
尹洙怀疑地说:“行知,元昊会答应?”
“不会,一旦他将张元送来,以后谁还敢投靠他。除非此人真的想与我朝议和,从此称臣,不再犯边。他有这种可能吗?张元岂止是一个人才,也是他招揽人才的一面大旗。”
郑朗回去后,崔娴却表示反对,劝说道:“官人,你这样做不妥,举国上下都有和议之心,你偏偏从中拦阻,为什么不学一学庞籍?”
“娴儿,我知道。但为什么我对范仲淹一直很敬重,因为他内心始终有着一份坚持,一颗永远不变的心。也许他有种种时代的局限性,可正是这份坚持,使他成为这时代最美丽的奇葩。”
崔娴不知道时代的局限性有何含义,但对范仲淹的德操,也不敢反驳。
虽政见上与军事上与丈夫不大相符,也十分固执,可此人才是真正的道德君子。
“我也不排斥议和,不议和我的那个安排就无法落实。可我反对这样屈辱的议和。布局是布局,坚持是坚持。我现在还年青,现在就学得十分世故,这样的官人,恐怕连你也看不起。也许到了那一天,我真正能进入朝堂做一番大事时,为了守望,我先入地狱。但现在还不是我守望的时代……”
“官人……”崔娴扑入郑朗怀中,紧紧地将他抱住。
郑朗每走一步皆很有分寸,他认为他现在的年龄,不足以让他守望宋朝,但有人不这样想。
吕夷简大病刚愈,又要处理政务。
但这一病后,他的精力严重下降,多次请求致仕,可是赵祯很茫然,除了吕夷简又用谁来做首相?于是不准。可有人看到机会,先是孙沔发起的进攻,上了一封书奏,说祖宗有天下,垂八十余载,未尝以言废人。景祐以前,纲纪未甚废,犹有感激进说之士。观今之政,是可怮哭,无一人为陛下言者,臣诚痛之。
简直在胡说八道。
这几年仅是韩琦进谏最少就有一百封,郑朗也有几十封。言事的更多。不过胡说八道在赵祯朝是美德,没关系。继续往下说,原陛下留听,夫州郡承风者刺史也,皆猥懦老耄,县邑禀令牧守也,多昏戆罢软。制敕之下,人以为不足信,奏请已行,人以为不能久,未几而果罢。利权反覆,民力殚竭,师老于边,夷狄争长。事至危而陛下以为安,人皆忧臣下惟缄口,何也?由宰相多忌而不用正人也。
这中间只说对了一处,朝令夕改。
其他的又是在胡说八道,西夏入侵,岂止是小人党有误?郭劝当初不是君子党?而且为什么朝令夕改,岂不正是两派相争引起的危机!矛头直指吕夷简。那么有那些人是好人呢,往日有王曾、张知白、鲁宗道、李迪、蔡齐以正直迭居两府,曹修古、李紘、刘随、鞠詠、孔道辅以亮节更任论列,于时斜封侥幸、阍寺威福,虽未悉去,然十余年间,中外无大故。自吕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昌,乃荐王随、陈尧佐代己,才庸负重,谋议不协,忿争朝堂,取笑多士,政事寝废,即岁罢免。又以张士逊冠台席,士孙本乏远识,至坠国事,戎马渐起于边隆,卒伍穷发于辇彀。舍辔徒行,灭烛逃遁,损威失体,殊不愧羞,尚得三师居第。此盖夷简不进贤为社稷远图,但引不若己者为自固之计,欲使陛下知辅相之位非己不可,冀复思己而召用也。。陛下果召夷简还,自大名入秉朝政,于兹三年,不更一事,以姑息为安,以避谤为知。西州将帅,累以败闻,北敌无厌,乘此求赂,兵歼货悖,天下空竭,刺史牧守,十不得一,法令变易,士民怨咨,隆盛之基,忽至于此。今夷简以病求退,陛下手和御药,亲写德音,乃谓恨不移卿之疾在于朕躬。四方义士,传闻诏语,有泣下者。夷简在中书二十年,三冠辅相,所言无不听,所请无不行,有宋得君,一人而已,未知何以为陛下报?
全是吕夷简的错,其罪过罄竹难书。
今天下皆称贤而陛下不用者,左右毁之也;皆谓纤邪而陛下不知者,朋党庇之也。契丹复盟,西贼款塞,公卿忻忻,日望和平。若因此振纪纲,修废坠,选贤任能,节用养兵,则景德、祥符之风复见於今矣。若恬然不顾,遂以为安,臣恐土崩瓦解,不可复救。而夷简意谓四方已宁,百度已正,欲因病默默而去,无一言启沃上心,别白贤不肖,虽尽南山之竹,不足书其罪也。若荐贤材,合公议,虽失之於始而得之於终,犹可宽天下万世之责。苟遂容身,不救前过,以柔而易制者,升为腹心,以奸而可使者,任为羽翼,以谄佞为君子,以庸懦为长者,使之在廊庙,布台阁,上惑圣明,下害生灵,为宗社计则必危,为子孙计亦未可保终吉。是张禹不独生於汉,李林甫复见於今也。在陛下察之而己。
吕夷简就是李林甫。
比起这份弹劾书奏,郑朗轰的那几炮简直小孩子在玩家家。
书上,许多君子心中大慰。
吕夷简淡淡说了一句:“元规药石之言,闻此恨迟十年。”
大家愕然,不得不服其肚量。
但实际可是如此?
刚调回太常寺的吕公著不解地说:“父亲,为何出那一句言?”
父亲德操真的很成问题,也不能象孙沔说得那样不堪。别人不知,自己可是亲眼看到父亲每天处理多少政务的。
“著儿,你哪里懂。不仅你不懂,就是你那个先生如今也才一知半解。我与陛下做过交谈,西北一役,暴露国家许多弊端。陛下意气风发,想做一翻革新。然而朝堂上自宋开国近八十年来,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分裂。不改则己,一改必会产生动乱。你拭目以待。”
“与父亲有何责任?”
“我原来也想等西北战后,奋发图强,想要除掉这些弊端,只能上下一心。你先生说我不能容人,有失德操,马上他就能看到,朝堂会乱成什么样子。这些人新近皆有大功,又是名声在外,陛下必用之。一用,以他们的迂阔,必然产生混乱。治国者,诸事纷杂,那有他们讲的那么容易?”
“父亲,你打算退?”
“我身体不行了,最近处理政务,力所不及,不退不行啊。孙沔此奏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有,索性我就说他说得好,让他们说去。”
吕公著脑海里产生了混乱,不知道父亲说的这些话有几句是发自内心的,狐疑地问:“那国家怎么办?”
“国家有人,老夫还领着首相,陛下暂时离不开我,我会扶此人一把,让他上位。”
“是谁?”
“你先生。”
“老师?”
“就是他,不过他现在也嫩啊,所以我担心。”
“孩儿认为不妥。”
“老夫也认为不妥,可这个国家托于谁人?范仲淹?韩琦?或者其他人?”
“但他出使契丹……”
“他既敢答应出使契丹,必有回来的良策。如果答应出使契丹,却没有办法回来,如何担当老夫的重托?又是一个范仲淹,说大话的人,不回来就不回来吧,省得贻误国家。”
这都是什么理儿?
吕公著被父亲的话冲击一愣一愣的。
“而且他眼下就在犯着一个错误。”
“什么错误?”
“朝廷上下准备议和,但他用自己的眼睛发下毒誓,自君王到下面大臣,无一人敢说,此事一直僵持下去,对他颇为不利。为什么不学习庞籍,嫩啊,嫩!你替为父磨墨,我写一封信给他。”
吕公著更糊涂,不知道父亲是真心为国家着想,还是有其他长远的安排。想了想,又问道:“难道父亲想郑学士回朝堂支持你?”(未完待续。如果您
===================
尹洙一哆嗦,郑朗纯粹是无理取闹嘛,送一个高衙内无所谓,元昊怎么可能将他的得力谋士送给宋朝。
杨守素悖然大怒,说道:“你太过无礼,不怕我朝再集大军前来泾原路?”
郑朗大笑,连回答都省了。
“你笑什么,以我主的才能,你一次能得逞,还能再次得逞!别忘了,如今你们宋朝举国上下都想议和,你孤掌难鸣,再也不是去年的泾原路。”
“错也,杨守素,庞籍与你们议和,范仲淹与你们议和了吗?韩琦与你们议和了吗?本来去年我就没有指望过延州军队,以你们西夏现在的局面,如果敢再来侵犯,我们三路大军足矣!若是再败,你们西夏会成什么光景?”
“你们不怕朝廷?”
“朝廷同意与你们西夏人议和了吗?兀祖啊,谁敢与祖宗议和!”郑朗讥笑道。至于朝廷诏书,当真是管用?自己与韩琦、范仲淹不是武将,乃是一个文臣,若是武将还象小鬼一样,文臣谁怕谁啊!
杨守素气得直哼哼。
郑朗却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杨守素,我素闻你博学多才,应当知道晁错,他是汉景帝的老师,但七王叛乱后,汉景帝将他杀了。为什么,因为七王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只有将晁错杀死,才不能给七王借口,才能取得战争的大义。汉景帝很心痛,但是为了国家,只好将他老师牺牲。如今你们西夏人不大妙啊,契丹与我朝盟好,不会与你们联手,一个小国家,如何是我朝对手。其实不用战争,我只要率领军队,将你们西夏边关诸关卡一一催毁,使你们西夏不能将百姓困住,那么至少会有一半百姓逃向我朝。不战你们西夏就瓦解了。”
“你说得容易。”
郑朗用手招来一个侍卫,对他说道:“代我向张岊将军,与狄青将军下令,让他们在筑寨的同时,看看能不能抽出一些军队,陆续催毁西夏的关卡,不求深入,只求将关卡捣毁,一击即回。”
“你!”
“你回去对你主说一说,让他好好想一想,当初正是这个张元吴昊提议他入侵我朝,叛乱谋反,才有今天的下场,一个张元,一个兀祖,有这两条,我是不会同意与你们西夏人议和的。”
将气急败坏的杨守素送走。
尹洙怀疑地说:“行知,元昊会答应?”
“不会,一旦他将张元送来,以后谁还敢投靠他。除非此人真的想与我朝议和,从此称臣,不再犯边。他有这种可能吗?张元岂止是一个人才,也是他招揽人才的一面大旗。”
郑朗回去后,崔娴却表示反对,劝说道:“官人,你这样做不妥,举国上下都有和议之心,你偏偏从中拦阻,为什么不学一学庞籍?”
“娴儿,我知道。但为什么我对范仲淹一直很敬重,因为他内心始终有着一份坚持,一颗永远不变的心。也许他有种种时代的局限性,可正是这份坚持,使他成为这时代最美丽的奇葩。”
崔娴不知道时代的局限性有何含义,但对范仲淹的德操,也不敢反驳。
虽政见上与军事上与丈夫不大相符,也十分固执,可此人才是真正的道德君子。
“我也不排斥议和,不议和我的那个安排就无法落实。可我反对这样屈辱的议和。布局是布局,坚持是坚持。我现在还年青,现在就学得十分世故,这样的官人,恐怕连你也看不起。也许到了那一天,我真正能进入朝堂做一番大事时,为了守望,我先入地狱。但现在还不是我守望的时代……”
“官人……”崔娴扑入郑朗怀中,紧紧地将他抱住。
郑朗每走一步皆很有分寸,他认为他现在的年龄,不足以让他守望宋朝,但有人不这样想。
吕夷简大病刚愈,又要处理政务。
但这一病后,他的精力严重下降,多次请求致仕,可是赵祯很茫然,除了吕夷简又用谁来做首相?于是不准。可有人看到机会,先是孙沔发起的进攻,上了一封书奏,说祖宗有天下,垂八十余载,未尝以言废人。景祐以前,纲纪未甚废,犹有感激进说之士。观今之政,是可怮哭,无一人为陛下言者,臣诚痛之。
简直在胡说八道。
这几年仅是韩琦进谏最少就有一百封,郑朗也有几十封。言事的更多。不过胡说八道在赵祯朝是美德,没关系。继续往下说,原陛下留听,夫州郡承风者刺史也,皆猥懦老耄,县邑禀令牧守也,多昏戆罢软。制敕之下,人以为不足信,奏请已行,人以为不能久,未几而果罢。利权反覆,民力殚竭,师老于边,夷狄争长。事至危而陛下以为安,人皆忧臣下惟缄口,何也?由宰相多忌而不用正人也。
这中间只说对了一处,朝令夕改。
其他的又是在胡说八道,西夏入侵,岂止是小人党有误?郭劝当初不是君子党?而且为什么朝令夕改,岂不正是两派相争引起的危机!矛头直指吕夷简。那么有那些人是好人呢,往日有王曾、张知白、鲁宗道、李迪、蔡齐以正直迭居两府,曹修古、李紘、刘随、鞠詠、孔道辅以亮节更任论列,于时斜封侥幸、阍寺威福,虽未悉去,然十余年间,中外无大故。自吕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昌,乃荐王随、陈尧佐代己,才庸负重,谋议不协,忿争朝堂,取笑多士,政事寝废,即岁罢免。又以张士逊冠台席,士孙本乏远识,至坠国事,戎马渐起于边隆,卒伍穷发于辇彀。舍辔徒行,灭烛逃遁,损威失体,殊不愧羞,尚得三师居第。此盖夷简不进贤为社稷远图,但引不若己者为自固之计,欲使陛下知辅相之位非己不可,冀复思己而召用也。。陛下果召夷简还,自大名入秉朝政,于兹三年,不更一事,以姑息为安,以避谤为知。西州将帅,累以败闻,北敌无厌,乘此求赂,兵歼货悖,天下空竭,刺史牧守,十不得一,法令变易,士民怨咨,隆盛之基,忽至于此。今夷简以病求退,陛下手和御药,亲写德音,乃谓恨不移卿之疾在于朕躬。四方义士,传闻诏语,有泣下者。夷简在中书二十年,三冠辅相,所言无不听,所请无不行,有宋得君,一人而已,未知何以为陛下报?
全是吕夷简的错,其罪过罄竹难书。
今天下皆称贤而陛下不用者,左右毁之也;皆谓纤邪而陛下不知者,朋党庇之也。契丹复盟,西贼款塞,公卿忻忻,日望和平。若因此振纪纲,修废坠,选贤任能,节用养兵,则景德、祥符之风复见於今矣。若恬然不顾,遂以为安,臣恐土崩瓦解,不可复救。而夷简意谓四方已宁,百度已正,欲因病默默而去,无一言启沃上心,别白贤不肖,虽尽南山之竹,不足书其罪也。若荐贤材,合公议,虽失之於始而得之於终,犹可宽天下万世之责。苟遂容身,不救前过,以柔而易制者,升为腹心,以奸而可使者,任为羽翼,以谄佞为君子,以庸懦为长者,使之在廊庙,布台阁,上惑圣明,下害生灵,为宗社计则必危,为子孙计亦未可保终吉。是张禹不独生於汉,李林甫复见於今也。在陛下察之而己。
吕夷简就是李林甫。
比起这份弹劾书奏,郑朗轰的那几炮简直小孩子在玩家家。
书上,许多君子心中大慰。
吕夷简淡淡说了一句:“元规药石之言,闻此恨迟十年。”
大家愕然,不得不服其肚量。
但实际可是如此?
刚调回太常寺的吕公著不解地说:“父亲,为何出那一句言?”
父亲德操真的很成问题,也不能象孙沔说得那样不堪。别人不知,自己可是亲眼看到父亲每天处理多少政务的。
“著儿,你哪里懂。不仅你不懂,就是你那个先生如今也才一知半解。我与陛下做过交谈,西北一役,暴露国家许多弊端。陛下意气风发,想做一翻革新。然而朝堂上自宋开国近八十年来,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分裂。不改则己,一改必会产生动乱。你拭目以待。”
“与父亲有何责任?”
“我原来也想等西北战后,奋发图强,想要除掉这些弊端,只能上下一心。你先生说我不能容人,有失德操,马上他就能看到,朝堂会乱成什么样子。这些人新近皆有大功,又是名声在外,陛下必用之。一用,以他们的迂阔,必然产生混乱。治国者,诸事纷杂,那有他们讲的那么容易?”
“父亲,你打算退?”
“我身体不行了,最近处理政务,力所不及,不退不行啊。孙沔此奏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有,索性我就说他说得好,让他们说去。”
吕公著脑海里产生了混乱,不知道父亲说的这些话有几句是发自内心的,狐疑地问:“那国家怎么办?”
“国家有人,老夫还领着首相,陛下暂时离不开我,我会扶此人一把,让他上位。”
“是谁?”
“你先生。”
“老师?”
“就是他,不过他现在也嫩啊,所以我担心。”
“孩儿认为不妥。”
“老夫也认为不妥,可这个国家托于谁人?范仲淹?韩琦?或者其他人?”
“但他出使契丹……”
“他既敢答应出使契丹,必有回来的良策。如果答应出使契丹,却没有办法回来,如何担当老夫的重托?又是一个范仲淹,说大话的人,不回来就不回来吧,省得贻误国家。”
这都是什么理儿?
吕公著被父亲的话冲击一愣一愣的。
“而且他眼下就在犯着一个错误。”
“什么错误?”
“朝廷上下准备议和,但他用自己的眼睛发下毒誓,自君王到下面大臣,无一人敢说,此事一直僵持下去,对他颇为不利。为什么不学习庞籍,嫩啊,嫩!你替为父磨墨,我写一封信给他。”
吕公著更糊涂,不知道父亲是真心为国家着想,还是有其他长远的安排。想了想,又问道:“难道父亲想郑学士回朝堂支持你?”(未完待续。如果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