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9章 高原雄风(四)
单看史上的宋朝,经营河湟似乎是一条失败的举措,未对西夏形成包围圈,未利用河湟牧业形成一支强大的骑兵。相反,因为河湟反反复复,牵制了大量宋军。
因此有后人居然脑残地攻击王安石与王韶。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实际伐夏时,西路大军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为高遵裕与李宪的能力,还有种谔的私心,未让这个作用发挥出来。保守派的推翻一切,使朝廷对河湟或得或失,连政策都反复曲解了,况且骑兵。董毡阿里骨一直占据着湟州,小阴刀子使个不停,由是河湟反反复复。
故郑朗此次西上,正是为了一举夺下整个河湟,彻底将这个后患解除。还有,他还能执政好几年,这几年,民族问题能在他手上解决一部分,消除双方的隔阂,进一步使这里统治加强。若以后能顺利拿下西夏,没有西夏掣肘,河湟也就彻底归服了。
郑朗在调兵遣将,筹备物资武器粮食,王韶迅速西上,发生得很快,时间一久,有的人“反应”过来,高遵裕久围,不见音信,边境又奏木征与鬼章两路大军转入岷州,吴充进言请弃岷州。岷州一弃,洮州必失,朝廷打算开拓的川陕道西路也别想修筑了。不能怪吴充,苟和乃是士大夫的主流,并且他们对军事不懂,作为西府首相,不得不发言表态,因此说了这句奇怪的话。
但吴充的发言,导致许多大臣纷纷上书,反对经营河湟,更反对郑朗亲自下去。不过赵顼与王安石头脑很清醒,只是赵顼听闻王韶率所带回京的五百轻骑,迅速由秦州入熙州,担心王韶轻易。
王安石说道:“王韶此行不为轻易,西贼在马衔山外,木征在宁河寨(香子城)左右,韶日行秦熙境内,若贼入,必有烽火斥候,安能近韶?若防刺客之类,即五百人不为少。况又沿路城寨所收兵五六千人,何所惧而不进?”
郑朗南下时,仅有一百蕃骑作为侍卫,况且王韶有五百轻骑。郑朗所以出事,非是一百蕃骑不够,而是他轻进了,仅率着四名蕃骑,所以才出事的。否则不要多,带三十四名蕃骑,谁敢对郑朗下手?
兵贵神速,此战关健就是快。
王韶还听到一件消息,西夏派七千人伏于马衔山后,大军遥指结河川(结河堡东面的小河,亦指小河两边的川地),又与结河川额勒锦与布沁巴勒等部族眉来眼去,再往北去熙河两州交界的地方,马衔山以南是早就投降西夏的剡毛、鬼驴、耳金、星罗述等族,首领药熟还领着一个西夏的官职在身。西夏未必对吐蕃安着好心,但也不得不防他们两国联手。
因此,王韶西上后速度很快。
想法是不错的,郑朗看着情报略有些发痴。
若不是自己,这有可能是王韶最后的光芒了。
就在朝堂纷纷扬扬之时,岷州终于传来好消息。三族数千兵马围困岷州,岷州城兵力少,有人议请高遵裕退于临江寨自保。高遵裕道:“敢议此者斩!”
贼复围重,数攻不下,士气渐渐低落,此时岷州城中有一员大将,包顺,也就是俞龙珂,自请领百余蕃骑出城应战。高遵裕还不知道景思立失败的消息,并且以前多次以少胜多,因此答应下来。
包顺开城门与贼交战,纵横驰骋,如若无人之境,高遵裕一看机会议来了,郑朗对他不是很看重的,不过至少比李楶与韩存宝同志哥强,立即打开南门,亲率城中兵士,鼓噪而出,与包顺合击三族羌贼。城外数千羌兵,城内仅有数百守兵,再次以一击十,大败羌兵。不过追击那是不可能的,兵太少了,防止前面在追后面被羌人里应外合将岷州城拿下,那就不是大胜而是大败。
这时高遵裕做了一件让郑朗十分赞赏的事。
岷州兵力少,无法尽捕三族贼与温遵,三族叛变,唯独龙族首领龙氏寔破宋军和尔川砦,杀死几十名宋军,于是尽出岷州城中缣帛,以二十缣买一龙氏族人首级,缣比绢略便宜一点,多用来书写或者当钱帛交易,二十匹缣要岷州相当于二十五贯钱左右,是一笔不菲的收入。看到城中仅几百宋军,将三族杀得落花流水,其他诸族不再畏惧,个个落井下石,斩捕龙氏。没有几天,龙氏在诸族围剿下,全族男女老幼几乎被杀尽。
这个方法太凶残了。
况且宋朝主力军还未到呢,温遵率其徒归顺。这时候诏书才到达岷州,毕竟高遵裕身份不同,高滔滔很是担心,强行让赵顼下诏退保临江寨。当然,岷州之围轻松化解,高遵裕立功,高滔滔自然很开心了。
景思立之败,让许多人找到反对的理由,随着高遵裕的捷报传出,吴充等人全部哑口无言。
至少证明了一点,吐蕃人与羌人没有那么强大,而宋军也没有那么弱小。几千羌兵居然败于几百宋兵之手,再加上一点儿缣帛,便让一族灭。
别要说二十缣帛,就是三十缣帛也划算的,比如西夏,人口也不三百几十万人,用钱买得下来么。若用钱能买下来,朝廷花一亿缗钱买下整个西夏,不要太划算。
郑朗欣赏的不仅是用缣变通买龙族人的脑袋,而是高遵裕此举暗含着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的激昂之意。
岷州之围化解,新的考验又到了,后来是什么样子,现在宋朝就是什么样子,高层的人贪生怕死,只知道用钱买外交,真正大灾难到来,一个朋友看不到,相反的,打主意的人一个个接踵而至。
交趾听闻宋朝大灾,在谅山不老实。但也让郑朗打怕了,暂时只敢做一些小动作,不象史上那样欲所欲为。倒是契丹人无所顾忌,贺正使者回,四月,正式派使者,林牙萧禧致书,要求谈两国边境的事。
萧禧未入宋之前,许多大臣以为又要求关南地,用此勒索宋朝。王安石道:“敌情难知,然契丹当真如此,也没有办法,不过未必如此。他们以我朝用兵于他夷,或渐见轻侮,故生事遣使,示存旧态。既示存旧态,必不敢段非理干求,他们同样也怕激怒我朝,别忘记了,不战契丹一年可以五十万,一战契丹什么也不会得到。契丹穷困,不得不思也。”
郑朗粗暴地说道:“他们不敢求关南地,关南地仁宗时盟约清楚标明,有白沟标分,若求,不过勒索河东一些纠纷的疆域。求关南,耶律乙辛不敢!”
两国边界太行山以东便是白沟,也就是拒马河。白沟以北,契丹驻扎着少量兵营哨所,以南是杨六郎的绿色长城,这条疆域线太明显了,契丹不好狡赖,若狡赖只能推翻庆历时的新盟约,可能宋朝会屈辱的答应,可能宋朝不会答应。不答应,两国就会兵戎相见。关健这次勒索耶律洪基没有怎么表态,多是耶律乙辛想利用宋朝分兵河湟与特大灾害,来捡一个便宜,向国人树功。一旦两国闹翻,所引起的后果,非是耶律乙辛所能承担的。
因此扯皮的只有在河东,澶渊之盟时,两国主动撤出数里或者数十里的地盘,让它成为闲田,也就是作为缓冲区,严令两国军民不得耕种伐木狩猎与捕渔。
当时两国都抱着好心与诚意,不过时间一长,事儿多了,久不打仗,百姓不惧怕了,白沟里开始有百姓捕渔,不仅有契丹人捕渔,也有宋人捕渔。至于河东那边更乱,开垦的,放牧的,伐木的,忙得不亦乐乎。往往引起无数的纠纷,不要以为宋人象金大侠里所写的那样懦弱,相反,边区百姓同样十分凶悍,能到闲田找生活的那一个没有门路背景,因此冲突起来,两国百姓多捋膊上阵,谁怕谁啊。
对此,两国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闲田上怎么闹没有事,别要跑到对方国境线里闹事,那么就会杀无赦。
郑朗所指的就是这些闲田。
并没有多大的地方,也不算少,有人攻击王安石卖国家三百里地,是指总周长,纵深度最宽所在不过几十里,最窄处不过一两里,但周长是有三百里。面积有近千平方公里,虽说一半按理说是契丹的,另外一半严格说是宋朝的。两个“祖宗”善意作为缓冲地,现在契丹讨要回去,换那一个做皇帝也不大乐意。看看朝廷为了麟州屈野河西那几十里地与西夏争的。
能不能接受,大家在考虑当中,况且也未必如郑朗所说的那样。
萧禧带着国书来到崇政殿,献上国书,书曰:爰自累朝而下,讲好以来,互守成规,务敦夙契。虽境分二国,克保於驩和;而义若一家,共思於悠永。事如闻於违越,理惟至於敷陈。其蔚、应、朔三州土田一带疆里,祗自早岁曾遣使人止於旧封,俾安铺舍,庶南北永标於定限,往来悉绝於奸徒。洎览举申,辄有侵扰,於全属当朝地分,或营修戍垒,或存止居民,皆是守边之冗员,不顾睦邻之大体,妄图功赏,深越封陲。今属省巡,遂令案视,备究端实,谅难寝停。至於缕细之缘由,分白之事理,已具闻达,尽合拆移,既未见从,故宜伸报。爰驰介驭,特致柔缄,远亮周隆,幸希详审。据侵入当界地里所起铺形之处,合差官员同共检照,早令毁撤,却於久来元定界至再安置外,其余边境更有生创事端,委差去使臣到日,一就理会。如此,则岂惟疆埸之内不见侵踰,兼於信誓之间且无违爽,兹实便稳,颛俟准依。
果如郑朗所料。
这一回皆知道怎么做了,宋朝不象史上那么慌乱,从容地派出刘忱与吕大忠,写意万分的,一路漫步地,去契丹与契丹会谈。然后与契丹使者团大吵,这个山那个岭的一个个争执。
这时候宋朝大臣们吵架功夫一个个贼厉害。
契丹诸多使者吵得头晕脑胀,最后武断地说:“以分水岭为线!”
刘吕二人一听来火了,干嘛凭什么皆是你们契丹人说了算,无外乎两条出路,要么开打,俺们宋朝应着,是胜是负不得而知,但你们契丹是休想以后要一文钱岁币。要么拿出一份诚意出来。
打就打,怕谁,契丹人也不让了,不过有人要打,有人就拉架,咱别激动行么,两国分界地方不明,确实每年产生许多纠纷。坐下来喝喝茶,好好谈。
于是再谈再争。
吵到最后大家一些崩溃,吕大忠问了一句,哥们,那个分水线在哪儿?
几乎所有契丹人一起要晕倒,干嘛你连分水岭在哪儿都不清楚,还能与我们吵几天啊。哥,你太牛了。一起要吐血,郁闷之后还得要谈判,于是耐心地解释何谓分水岭,蔚应朔三州与宋境的分水岭在哪儿。但让刘吕二人再一扯,又扯远了,结果弄到最后连契丹人也说不清楚,粗暴地说何谓分岭,以地上土陇为界。刘吕二又说道,岭上无土陇怎么算。
得,是没有办法与这两个棒槌说清楚,契丹君臣十分懊丧地将二人送回去,再派使者前去宋朝威胁。
实际这个分水岭契丹人确实也没有说清楚,大致范围便是蔚州地区以秦王台与古长城为界,契丹称为分水岭,能侵地七里(指纵深)。朔州地区以黄嵬大山北脚为界,契丹称为黄嵬大山分水界,可争地三十里。武州以烽火铺为界,契丹称为瓦窑坞分水界,所争地十里。应州以长连城为界,契丹称为水峪内分水岭。
分山岭非是后世那个分水岭,宋朝也有这种说法,吕刘二人也清楚,并且上面所说的是两国最终搭成的协议,起初契丹要求更过份。第一个刘吕二人不能答应,第二也是为了拖时间,于是装傻卖疯,将契丹气得七昏八素。
两人回来。
没有谈成功,契丹人要么就开打威胁,要么派人责问,但没有,又派使过来继续诞着脸皮子勒索。那时郑朗已经到了西北,听到后叹息一声,难怪赵顼临死前下遗诏,谁得幽云者谁可以封异姓王,除了朝中一些怂货,换谁看到契丹这种做法,也会义愤填膺。只可惜怂货太多了。
但没有办法,不要说宋朝,宋朝算是好的。
郑朗不说,去做,一点一滴地将血性从下层开始灌输,用报纸的宣传与舆论,用一次次胜利,来矫正这个民族对内凶残对外软弱的内敛现象。
扯皮开始。
郑朗给了定心丸,而且吕刘二人果断地说了一句开战,契丹有人拉场子,隐晦地也试探出契丹底线,再看到契丹的厚颜无耻,一个个心中有数,宋朝君臣心更安。不过也不想过于激怒契丹人,于是大家慢慢扯,慢慢拖。拖到郑朗回来,这件事还没有解决。
眼看郑朗要下去了,又发生一件事。
郑朗下去,将王安石扶正,国家财政仍是一个黑窟窿,况且灾害在继续,宰执中必须要有一个理财的高手坐镇。就在郑朗准备出发时,发生了一件郑朗根本想不到的事。
郑侠又上《流民图》。
画的乃是灾民惨相,然后说,去年大蝗,秋冬亢旱,麦苗焦枯,五种不入,群情惧死。方春斩伐,竭泽而渔,草木鱼鳖,亦莫生遂。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灾害,乃是朝廷用了奸邪当道也。那人是奸邪未说了,又说大灾到来,朝廷粟每斗以数文收,出之四十文钱,麦是二十文收,出之七十文钱,米是四十文收,出之一百三十文钱(指朝廷于各地收购粮食的最低价,以及现在各地销售的最高价。这样算肯定是不对的,从收到入仓到管理再到各个灾区,中间产生多大的损耗,郑侠根本就不去管。若按他这个算法,这次朝廷发达了)。大灾来临,民质妻鬻子、斩桑坏舍、流离逃散、皇皇不给之状,朝廷居然忙于赚灾民粮钱盈利,自古以来未曾有过之举也。
最后奏到王安石手中时,王安石差一点让这个郑侠气得吐血。
又说,灾害连绵,时到四月,灾情越来越重,朝廷不思救济灾民,却张兵备马,以求黜武于边功,汉武在世,也不屑谋之。望朝廷铲奸邪,用忠良。
这时候朝廷正好得到西北的大捷。
王韶迅速到了熙州,熙州有兵六七千人,但连王安石都忘记了一件事,熙州还有各个归顺的吐蕃部族,包括俞龙珂部下,俞龙珂为朝廷在岷州拼命,他帐下能不听朝廷调动。还有另一个人,瞎药,也就是包约,踏白城一战,他身受重伤逃回河州城,没有几天就身亡。瞎药死了,他的部下本来就不服木征管辖,一听能不急?因此让王韶迅速敛得两万军队。
速度很快,先得闪电般的将两万军队纠集,直叩定羌寨,以王君万为先锋急驰结河川,扫荡结河川诸族,斩千余级,破额勒锦族,将西夏派兵的路线掐死。然后自结河堡渡过黄河,从北道来到踏白城。另外又分别将,进入南山,破布沁巴勒等重新倒戈的蕃族,斩首千余人。
也就是王韶将呆在河州的鬼章与呆在香子城的木征所有逃路活活堵上,来个一个全歼。鬼章十分狡猾,隐隐感到不妙,在王韶军队向踏实白城扑的时候,他从河州也开始徐徐撤退,准备撤到踏白城,进可攻,退可以从炳灵寺黄河桥撤到湟州。王韶从河州闾精谷出踏白城,突然杀出。兵力相等,王韶除部分留守结河堡与南山的兵士,还有一万多人,鬼章部下还有两万余人,比王韶多,但不会相差六千人。宋军当中有少量乃是正规军士,装备精良,不过余下的多是游兵散勇。鬼章手下也许武器落后,但皆是吐蕃劲旅,两相仿佛。若论条件,鬼章稍稍占优。胜与负就看双方指挥水平了。
两人皆是两国名将,于踏白城展开交战,没有象木征那样一战即溃。不过半天后,终于看出两人指挥上的差距,明明占据了优势,最终战局向宋朝扭转。看到吐蕃渐渐丧气,王韶一举大旗,将预备队果断地全部投放上去。吐蕃大溃。也就是所谓的吐蕃第一名将在王韶眼里什么也不是,可放着这样的一个名将不用,宁可屡屡受鬼章的窝囊气,也要拼命地对王韶进行打压,这就是在宋朝发生的古怪事。
兵败如山倒,鬼章阻拦都不行了,跟着逃跑。但这一回没有那么顺利,史上王韶还有一些步兵,此次为了追求速度,清一色的骑兵,宋军跟后紧紧追赶。一路追杀,斩鬼章部下四千余人,破贼堡十余座,燔八千余帐。直到鬼章渡过了黄河,到达河西,王韶才停下追击兵伐。接着分兵北至黄河,西到南山,击杀叛变的诸族,又斩数千人。这才徐徐领兵进入踏白城,葬祭阵亡将士。回军阿纳城,将木征活活围困。木征逃不出去了,率八十几名酋长诣军门投降。河州大捷,前后斩杀近万级敌兵,烧二万余帐,获牛羊近十万余口。将木征押向京城报捷。而取得这样的大捷,自到达熙州征兵时起,仅用五十余天。自京城离开,不满七十天。又是神一般的战斗。
郑朗很冷静地命令王韶暂且停下进军步伐。
先将后方巩固,静等朝廷大军到来,才能进攻湟州。
不过大捷消息传来,朝廷上下一扫年初的阴云,十分高兴。
就在这时,流民图与大捷捷报一道到来。赵顼一怒之下,准备将郑侠卡嚓了。郑朗道:“陛下,不急,将郑侠召到京城问一问吧。也许是下面某些官吏没有做好。”
郑侠就这样带到京城,并且于都堂,当着所有重臣宰执以及赵顼的面询问。郑朗道:“郑侠,你上流民图,说流民凄惨,我也承认。但也不能说陛下与大臣不好,就是天灾,商汤乃是千古贤王,乃有七年大旱降临,难道汤不是贤王乎?周宣王作《云汉》,数年大旱,民不聊生,难道周宣王不是贤王乎?仁宗驾崩,举国百姓痛哭,然为帝时,黄河两次大决堤,旱涝灾害不断,难道仁宗不是贤主乎?我再问你,自古以来,这样的大旱,往往因为饥饿,人类都会易子而食,但前年大蝗,去年七月起到今天,北方几乎看不到落雨,快一年时间,江河干涸,平原龟裂,若放在那一朝一代,早不知死了多少百姓,现在有几个百姓是因为饥饿而死?”
别说什么奸邪无道,来点现实的。
“郑公,流民却如臣所画的那样。”
郑朗早有了准备,让太监抬来一本本账册,说道:“郑侠,你翻一翻,上面乃是赈粮册子,还有诸公,也可以看一看。”
说着,郑朗将账册一本本传递下去。
在郑朗指导下,这几年三司账册很清楚,从什么地方以什么价格购买的粮食,损耗多少,运费多少,入那个仓储,在仓储又有多少浪费,又调向那一州县,清楚地标注出来。
某种程度上是如郑侠所说,赚了灾民的钱,但不是郑侠那样的算法,那还了得,实际利润每斗仅在十五文以上。不过其中一半是无偿交给灾民的,还有朝廷也担着风险。就是不考虑上面两条,朝廷能不涨价吗?若不涨一点价将商人的囤粮逼出来,到最后不是涨价,没有粮食了,会涨成天价!到时候真的会饿殍千里。
但若是这样,也不会将郑侠召到京城,郑朗继续说道:“自改革以来,陛下,臣知道反对的人会很多,故很少参与人事任命。即使参与,也是考虑到特殊需要,要么多将政见不同的大臣拉入朝堂,以达到异论相搅的目标。倒是介甫参与人事任命为多。然臣忽然想起几件事,介甫下马案当中,本来事情不会有多大的,然因为蔡确不同意判决,由是天下汹汹。蔡确却是介甫一手提拨上来的。和甫是介甫的弟弟,没有介甫就没有和甫上位,然和甫却是介甫与臣改革的最大反对者之一。郑侠你一度也得到介甫欣赏,如今却不分清红皂白,上流民图。陛下,这张网好稠密。以郑侠之职,奏折莫要说上达天庭,就是到臣手中都没有多少机率(按规矩这些奏折必须先到中书,小事或者不成体统的,下面小吏直接打发回去,宰相根本看不到),然而因为刘挚等人的相助,居然到了陛下手中。下去的还想上位,下面的也想上来。无妨,谁敢自问以后若遇到这样的大灾,保证灾民死亡比这一年来更低,我可以让出这个位子!”
说到这里,忽然拍了拍屁股下面的椅子,说道:“这个座位是好,想坐上来可以,拿出真本领,臣担心臣老了,富公老了,介甫也渐渐老了,后继谁来担任宰执。陛下还在考察呢,若有才能,尽管使出来,让陛下察看。何必用这些阴谋诡计上位!又何必利用一些不知事理的臣子,借他们之手来诬蔑改革,诬蔑臣等。”
郑朗真的没有想到。
直到郑侠还是上流民图,他才想到史上的一些事,一幅流民图将王安石逼下去了。
那时没有报纸分辨,下面一些大臣颠倒黑白,并且确实王安石变法,强行敛财带来许多不好的故事。但郑侠是什么人,一幅流民图逼走王安石也太奇巧。
不是流民图逼走王安石,而是以前,王安石礼是王安石弟弟,没有王安石,王安礼也许什么都不是。这个不提,蔡确是不是王安石心腹,邓绾、唐坰、郑侠,这些人一再的叛变,带头攻击,王安石能不能心灰意冷?
有可能郑侠流民图不发生,因为自己将政权重新交给王安石,流民图又来了。
郑朗没有指谁。
不过郑侠脸上青紫不定。
可能郑侠画的是真的,但成为流民,肯定都是贫困无助的百姓,不可能户户带着衣被腌肉,这个不重要。在这样的天灾面前,没有几个人饿死,就是奇迹!
讲其他的,都是假的。
其实曾布章惇等人上位,也是满腔热情的,包括蔡确。就是现在一个个皆不错,可是他们的热情正直,却被再三的利用,由是一个个变得暴戾。斗到元丰末年时,两败俱伤,王安石也死了。双方渐渐妥协,改革派也承认以前做得太激进,保守派也承认赵祯晚年到赵曙时,国家确实存在许多问题。然而蔡确错误的参与了夺嫡案,但没有想到章惇与王珪反水,由是失败。这让高滔滔更加愤怒,若如蔡确所立,次子赵颢登基为帝不是不可以,孙子太小,赵颢三十多岁了,况且宋朝史上已有了宋太宗的例子。但自己往那儿搁?因此孙子一登基,她随后垂帘听政,召回洛阳的司马光。凶悍的报复开始。
将这一切理清楚后,郑朗又说道:“郑侠,我不说远的,仁宗时禀程天圣之治,国家底子还是不错的,然明道旱灾,饿死了多少人?自从治平四年秋我为宰执以来,虽犯了一些错误,也算是勤政爱民,兢兢业业。别的官员一年有近百日假期,我每年假期不满二十天。一半夜晚宿于政事堂里,批阅奏折时常到两更三更。这也是应当的,陛下对我信任,当勤政以报陛下。然而这似乎与奸邪无关吧。你官职不高,官职不高也无事,祖宗一直鼓励大臣进言,甚至我让陛下推广报纸,就是从民间起来,让报纸起来监督进言的功能,补充言臣不足。但进言报效国家,难道是教导人随意诬陷宰执的?以你今天职位,可知诬蔑当朝数位宰执为奸邪是何罪!”
不但自己,就是史上王安石执政时,也没有饿死多少灾民。仅凭这一点,王安石做得差吗?
后面的人不管了,郑侠是清官是昏官也不管了,但他想做这个出头鸟,必须将他拍死。不然后面的出头鸟更多!
郑侠不能回答。
到了这时,所谓的流民图真相几乎呼之欲出。
赵顼让郑侠下去,看着他的背影说道:“真是一个不懂事的臣子。”
听到这一句,郑侠踉跄了一下。
随后处分下来,刘挚下去。这个人据说是一个清官,可事实未必如此,在郑朗眼中同样是一个神经病。
郑侠彻底罢官。
但这件事出来是一件好事,郑朗将司马光与王安石请到自己家中,对王安石说道:“介甫,我在陛下面前推荐你为第二位首相。郑侠风波,你务必要切记。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虽有灾害,国家财政侥幸得过。河湟事了,未来几年我也不会鼓励陛下用兵,只要没有大灾,国家就能迅速将欠负偿还。因此这时务必要清静,特别是灾年,不能再兴什么改革。”
王安石点了点头。
郑朗又道:“还有,你与富弼意见多有不合。不但你,我与富弼也有许多地方意见不合,与你都有不合之处,要慢慢说服,而且富弼有意见是好的,就要听从。这样矛盾就不会激化。富弼性格温和稳重,是挡在改革前的一棵大树,他一旦倒下,我们一起暴露在前面,矛盾激化,可能国家从此不振矣。”
王安石又点了点头。
郑朗这才转向司马光,道:“君实,你与我与介甫也有意见不合之处,虽然我们不以师生相处过,但关系亲密无间,一荣俱荣,一辱俱辱。西府首相乃是吴充,他对我没有多少恶意,可也没有多少善意,并且喜苟和,对军事又不懂。若有一些人用心不诡,就象利用郑侠那样利用吴充,从西府掣肘,我在河湟大事去矣。请你替我看好西府,若有不懂之处,可以询问蔡挺。”
不讲改革不讲军事,讲利益。咱们是栓在一根绳上的蚂蚱。我在河湟失败了,你司马光也落不了好。
司马光道:“我知道,郑公,此行务必要胜得光荣,否则后果有可能很严重,若是大败,生事的人必会很多。而西夏多次进攻青唐不力,我很担心啊。”
“这个不用怕。”郑朗笑道。司马光能产生这样的想法,还是不错的。
师徒三人把酒谈心,范纯祐身体不大好,病死在西北,虽朝廷再三追赠,也让师徒几人痛惜。范纯祐前面因西北苦寒病死,郑朗又去西北了,王安石与司马光暂时放下成见,对郑朗充满了担心。
郑朗安慰他们几句,司马光与王安石离开郑家。
几天后,章楶等将陆续到达熙州。
郑朗也准备离开京城。
因为青海苦寒,这一行一个家人都没有带。
况且两个女儿出嫁,两个义子下去磨砺,一家人仅剩下一些妇女在家中了,郑朗也不想她们分开。
与家人再三的嘱咐。
郑朗离开京城。
赵顼亲自将郑朗隆重地离到城门口。
郑朗在的时候不知不觉,似乎国家不管什么事,都平安渡过了,包括契丹勒索,大灾降临,财政困难。郑朗一走,赵顼心中立即感到空荡荡的,很是舍不得。
但他不知道,郑朗对他一直有防范心理。有人将王安石列为史上权相。实际看破了权利真相之后,郑朗根本不承认这种说法。王安石变法,可以说是替赵顼卖了命。不比其他王朝,但看庆历新政,赵祯是如何支持范仲淹的。相信若有王安石这种彻底有见效的变法,赵祯支持得还更彻底。然而赵顼一直采取异论相搅的措施,将许多保守派大臣塞到朝堂上,对王安石掣肘。郑朗很自觉,于其让赵顼塞,不如自己塞,这才没有引起多大的矛盾。
然而就因为这件事,郑朗一直对赵顼有防范心理。
郑朗这种心理没人知道,就是知道了,有没有冤枉赵顼,同样是一个谜。
到了城门口,赵顼这才停下,说道:“郑公,要保重啊。湟州得不得不要紧,郑公才是国家的砥柱,不能有任何闪失。”
“谢过陛下,臣不久就会给陛下带来佳音。”这次征湟州,仅是火炮就带去了八百门,其中还有三百门佛郎机炮,但不叫佛郎机炮,赵顼命名为伏远炮。
不仅是武器,郑朗还亲自调了十几名最强的勇将,先后赶赴河湟。
最强的武器,名将如云,虽兵力不算很多,但实力可以说是宋朝建国史上最强大的一支军队。这样的一支军队都征服不了湟州,宋朝以后恐怕再无多少机会。
看着郑朗带着三千骑兵向西而去,赵顼眼中有些湿润。
郑朗对他略有些防范,赵顼暂时没有防范郑朗。郑朗西行,更不需要功劳为他锦上添花,而是河湟的需要。这些年来,郑朗为了这个国家付出太多太多。国家如有需要,马上应身而出,那怕是岭南瘴疠之地,那怕是河湟高原苦寒之所。更是视功名如粪土。再看一些为了富贵不择手段的士大夫,两相对比,是天壤之别。
郑朗越行越远,可是赵顼站在哪里一动不动,直到一行人成为天际的黑点,赵顼才微微叹道:“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北方大灾,郑朗提前将苏东坡调去密州,实际就是让他看一看北方百姓的疾苦,苏东坡提前一年将这首名词作出。其时苏东坡不算是老夫,才三十九岁,自称是老夫,乃是以老卖老之举。
在宋朝这样的词也算是粗词。
不过正好河湟大捷,因此广为流传。
赵顼不可能让苏东坡去射西北两个天狼的。
但这首词却仿佛为郑朗量身而作,吟完后,赵顼又说道:“郑公,一定要保重啊。”
其时,天气方热,南风徐吹,白云悠悠,天际那一队黑点在赵顼的叹息留恋声中,仿佛弛向青天白云处。(未完待续。如果您
因此有后人居然脑残地攻击王安石与王韶。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实际伐夏时,西路大军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为高遵裕与李宪的能力,还有种谔的私心,未让这个作用发挥出来。保守派的推翻一切,使朝廷对河湟或得或失,连政策都反复曲解了,况且骑兵。董毡阿里骨一直占据着湟州,小阴刀子使个不停,由是河湟反反复复。
故郑朗此次西上,正是为了一举夺下整个河湟,彻底将这个后患解除。还有,他还能执政好几年,这几年,民族问题能在他手上解决一部分,消除双方的隔阂,进一步使这里统治加强。若以后能顺利拿下西夏,没有西夏掣肘,河湟也就彻底归服了。
郑朗在调兵遣将,筹备物资武器粮食,王韶迅速西上,发生得很快,时间一久,有的人“反应”过来,高遵裕久围,不见音信,边境又奏木征与鬼章两路大军转入岷州,吴充进言请弃岷州。岷州一弃,洮州必失,朝廷打算开拓的川陕道西路也别想修筑了。不能怪吴充,苟和乃是士大夫的主流,并且他们对军事不懂,作为西府首相,不得不发言表态,因此说了这句奇怪的话。
但吴充的发言,导致许多大臣纷纷上书,反对经营河湟,更反对郑朗亲自下去。不过赵顼与王安石头脑很清醒,只是赵顼听闻王韶率所带回京的五百轻骑,迅速由秦州入熙州,担心王韶轻易。
王安石说道:“王韶此行不为轻易,西贼在马衔山外,木征在宁河寨(香子城)左右,韶日行秦熙境内,若贼入,必有烽火斥候,安能近韶?若防刺客之类,即五百人不为少。况又沿路城寨所收兵五六千人,何所惧而不进?”
郑朗南下时,仅有一百蕃骑作为侍卫,况且王韶有五百轻骑。郑朗所以出事,非是一百蕃骑不够,而是他轻进了,仅率着四名蕃骑,所以才出事的。否则不要多,带三十四名蕃骑,谁敢对郑朗下手?
兵贵神速,此战关健就是快。
王韶还听到一件消息,西夏派七千人伏于马衔山后,大军遥指结河川(结河堡东面的小河,亦指小河两边的川地),又与结河川额勒锦与布沁巴勒等部族眉来眼去,再往北去熙河两州交界的地方,马衔山以南是早就投降西夏的剡毛、鬼驴、耳金、星罗述等族,首领药熟还领着一个西夏的官职在身。西夏未必对吐蕃安着好心,但也不得不防他们两国联手。
因此,王韶西上后速度很快。
想法是不错的,郑朗看着情报略有些发痴。
若不是自己,这有可能是王韶最后的光芒了。
就在朝堂纷纷扬扬之时,岷州终于传来好消息。三族数千兵马围困岷州,岷州城兵力少,有人议请高遵裕退于临江寨自保。高遵裕道:“敢议此者斩!”
贼复围重,数攻不下,士气渐渐低落,此时岷州城中有一员大将,包顺,也就是俞龙珂,自请领百余蕃骑出城应战。高遵裕还不知道景思立失败的消息,并且以前多次以少胜多,因此答应下来。
包顺开城门与贼交战,纵横驰骋,如若无人之境,高遵裕一看机会议来了,郑朗对他不是很看重的,不过至少比李楶与韩存宝同志哥强,立即打开南门,亲率城中兵士,鼓噪而出,与包顺合击三族羌贼。城外数千羌兵,城内仅有数百守兵,再次以一击十,大败羌兵。不过追击那是不可能的,兵太少了,防止前面在追后面被羌人里应外合将岷州城拿下,那就不是大胜而是大败。
这时高遵裕做了一件让郑朗十分赞赏的事。
岷州兵力少,无法尽捕三族贼与温遵,三族叛变,唯独龙族首领龙氏寔破宋军和尔川砦,杀死几十名宋军,于是尽出岷州城中缣帛,以二十缣买一龙氏族人首级,缣比绢略便宜一点,多用来书写或者当钱帛交易,二十匹缣要岷州相当于二十五贯钱左右,是一笔不菲的收入。看到城中仅几百宋军,将三族杀得落花流水,其他诸族不再畏惧,个个落井下石,斩捕龙氏。没有几天,龙氏在诸族围剿下,全族男女老幼几乎被杀尽。
这个方法太凶残了。
况且宋朝主力军还未到呢,温遵率其徒归顺。这时候诏书才到达岷州,毕竟高遵裕身份不同,高滔滔很是担心,强行让赵顼下诏退保临江寨。当然,岷州之围轻松化解,高遵裕立功,高滔滔自然很开心了。
景思立之败,让许多人找到反对的理由,随着高遵裕的捷报传出,吴充等人全部哑口无言。
至少证明了一点,吐蕃人与羌人没有那么强大,而宋军也没有那么弱小。几千羌兵居然败于几百宋兵之手,再加上一点儿缣帛,便让一族灭。
别要说二十缣帛,就是三十缣帛也划算的,比如西夏,人口也不三百几十万人,用钱买得下来么。若用钱能买下来,朝廷花一亿缗钱买下整个西夏,不要太划算。
郑朗欣赏的不仅是用缣变通买龙族人的脑袋,而是高遵裕此举暗含着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的激昂之意。
岷州之围化解,新的考验又到了,后来是什么样子,现在宋朝就是什么样子,高层的人贪生怕死,只知道用钱买外交,真正大灾难到来,一个朋友看不到,相反的,打主意的人一个个接踵而至。
交趾听闻宋朝大灾,在谅山不老实。但也让郑朗打怕了,暂时只敢做一些小动作,不象史上那样欲所欲为。倒是契丹人无所顾忌,贺正使者回,四月,正式派使者,林牙萧禧致书,要求谈两国边境的事。
萧禧未入宋之前,许多大臣以为又要求关南地,用此勒索宋朝。王安石道:“敌情难知,然契丹当真如此,也没有办法,不过未必如此。他们以我朝用兵于他夷,或渐见轻侮,故生事遣使,示存旧态。既示存旧态,必不敢段非理干求,他们同样也怕激怒我朝,别忘记了,不战契丹一年可以五十万,一战契丹什么也不会得到。契丹穷困,不得不思也。”
郑朗粗暴地说道:“他们不敢求关南地,关南地仁宗时盟约清楚标明,有白沟标分,若求,不过勒索河东一些纠纷的疆域。求关南,耶律乙辛不敢!”
两国边界太行山以东便是白沟,也就是拒马河。白沟以北,契丹驻扎着少量兵营哨所,以南是杨六郎的绿色长城,这条疆域线太明显了,契丹不好狡赖,若狡赖只能推翻庆历时的新盟约,可能宋朝会屈辱的答应,可能宋朝不会答应。不答应,两国就会兵戎相见。关健这次勒索耶律洪基没有怎么表态,多是耶律乙辛想利用宋朝分兵河湟与特大灾害,来捡一个便宜,向国人树功。一旦两国闹翻,所引起的后果,非是耶律乙辛所能承担的。
因此扯皮的只有在河东,澶渊之盟时,两国主动撤出数里或者数十里的地盘,让它成为闲田,也就是作为缓冲区,严令两国军民不得耕种伐木狩猎与捕渔。
当时两国都抱着好心与诚意,不过时间一长,事儿多了,久不打仗,百姓不惧怕了,白沟里开始有百姓捕渔,不仅有契丹人捕渔,也有宋人捕渔。至于河东那边更乱,开垦的,放牧的,伐木的,忙得不亦乐乎。往往引起无数的纠纷,不要以为宋人象金大侠里所写的那样懦弱,相反,边区百姓同样十分凶悍,能到闲田找生活的那一个没有门路背景,因此冲突起来,两国百姓多捋膊上阵,谁怕谁啊。
对此,两国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闲田上怎么闹没有事,别要跑到对方国境线里闹事,那么就会杀无赦。
郑朗所指的就是这些闲田。
并没有多大的地方,也不算少,有人攻击王安石卖国家三百里地,是指总周长,纵深度最宽所在不过几十里,最窄处不过一两里,但周长是有三百里。面积有近千平方公里,虽说一半按理说是契丹的,另外一半严格说是宋朝的。两个“祖宗”善意作为缓冲地,现在契丹讨要回去,换那一个做皇帝也不大乐意。看看朝廷为了麟州屈野河西那几十里地与西夏争的。
能不能接受,大家在考虑当中,况且也未必如郑朗所说的那样。
萧禧带着国书来到崇政殿,献上国书,书曰:爰自累朝而下,讲好以来,互守成规,务敦夙契。虽境分二国,克保於驩和;而义若一家,共思於悠永。事如闻於违越,理惟至於敷陈。其蔚、应、朔三州土田一带疆里,祗自早岁曾遣使人止於旧封,俾安铺舍,庶南北永标於定限,往来悉绝於奸徒。洎览举申,辄有侵扰,於全属当朝地分,或营修戍垒,或存止居民,皆是守边之冗员,不顾睦邻之大体,妄图功赏,深越封陲。今属省巡,遂令案视,备究端实,谅难寝停。至於缕细之缘由,分白之事理,已具闻达,尽合拆移,既未见从,故宜伸报。爰驰介驭,特致柔缄,远亮周隆,幸希详审。据侵入当界地里所起铺形之处,合差官员同共检照,早令毁撤,却於久来元定界至再安置外,其余边境更有生创事端,委差去使臣到日,一就理会。如此,则岂惟疆埸之内不见侵踰,兼於信誓之间且无违爽,兹实便稳,颛俟准依。
果如郑朗所料。
这一回皆知道怎么做了,宋朝不象史上那么慌乱,从容地派出刘忱与吕大忠,写意万分的,一路漫步地,去契丹与契丹会谈。然后与契丹使者团大吵,这个山那个岭的一个个争执。
这时候宋朝大臣们吵架功夫一个个贼厉害。
契丹诸多使者吵得头晕脑胀,最后武断地说:“以分水岭为线!”
刘吕二人一听来火了,干嘛凭什么皆是你们契丹人说了算,无外乎两条出路,要么开打,俺们宋朝应着,是胜是负不得而知,但你们契丹是休想以后要一文钱岁币。要么拿出一份诚意出来。
打就打,怕谁,契丹人也不让了,不过有人要打,有人就拉架,咱别激动行么,两国分界地方不明,确实每年产生许多纠纷。坐下来喝喝茶,好好谈。
于是再谈再争。
吵到最后大家一些崩溃,吕大忠问了一句,哥们,那个分水线在哪儿?
几乎所有契丹人一起要晕倒,干嘛你连分水岭在哪儿都不清楚,还能与我们吵几天啊。哥,你太牛了。一起要吐血,郁闷之后还得要谈判,于是耐心地解释何谓分水岭,蔚应朔三州与宋境的分水岭在哪儿。但让刘吕二人再一扯,又扯远了,结果弄到最后连契丹人也说不清楚,粗暴地说何谓分岭,以地上土陇为界。刘吕二又说道,岭上无土陇怎么算。
得,是没有办法与这两个棒槌说清楚,契丹君臣十分懊丧地将二人送回去,再派使者前去宋朝威胁。
实际这个分水岭契丹人确实也没有说清楚,大致范围便是蔚州地区以秦王台与古长城为界,契丹称为分水岭,能侵地七里(指纵深)。朔州地区以黄嵬大山北脚为界,契丹称为黄嵬大山分水界,可争地三十里。武州以烽火铺为界,契丹称为瓦窑坞分水界,所争地十里。应州以长连城为界,契丹称为水峪内分水岭。
分山岭非是后世那个分水岭,宋朝也有这种说法,吕刘二人也清楚,并且上面所说的是两国最终搭成的协议,起初契丹要求更过份。第一个刘吕二人不能答应,第二也是为了拖时间,于是装傻卖疯,将契丹气得七昏八素。
两人回来。
没有谈成功,契丹人要么就开打威胁,要么派人责问,但没有,又派使过来继续诞着脸皮子勒索。那时郑朗已经到了西北,听到后叹息一声,难怪赵顼临死前下遗诏,谁得幽云者谁可以封异姓王,除了朝中一些怂货,换谁看到契丹这种做法,也会义愤填膺。只可惜怂货太多了。
但没有办法,不要说宋朝,宋朝算是好的。
郑朗不说,去做,一点一滴地将血性从下层开始灌输,用报纸的宣传与舆论,用一次次胜利,来矫正这个民族对内凶残对外软弱的内敛现象。
扯皮开始。
郑朗给了定心丸,而且吕刘二人果断地说了一句开战,契丹有人拉场子,隐晦地也试探出契丹底线,再看到契丹的厚颜无耻,一个个心中有数,宋朝君臣心更安。不过也不想过于激怒契丹人,于是大家慢慢扯,慢慢拖。拖到郑朗回来,这件事还没有解决。
眼看郑朗要下去了,又发生一件事。
郑朗下去,将王安石扶正,国家财政仍是一个黑窟窿,况且灾害在继续,宰执中必须要有一个理财的高手坐镇。就在郑朗准备出发时,发生了一件郑朗根本想不到的事。
郑侠又上《流民图》。
画的乃是灾民惨相,然后说,去年大蝗,秋冬亢旱,麦苗焦枯,五种不入,群情惧死。方春斩伐,竭泽而渔,草木鱼鳖,亦莫生遂。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灾害,乃是朝廷用了奸邪当道也。那人是奸邪未说了,又说大灾到来,朝廷粟每斗以数文收,出之四十文钱,麦是二十文收,出之七十文钱,米是四十文收,出之一百三十文钱(指朝廷于各地收购粮食的最低价,以及现在各地销售的最高价。这样算肯定是不对的,从收到入仓到管理再到各个灾区,中间产生多大的损耗,郑侠根本就不去管。若按他这个算法,这次朝廷发达了)。大灾来临,民质妻鬻子、斩桑坏舍、流离逃散、皇皇不给之状,朝廷居然忙于赚灾民粮钱盈利,自古以来未曾有过之举也。
最后奏到王安石手中时,王安石差一点让这个郑侠气得吐血。
又说,灾害连绵,时到四月,灾情越来越重,朝廷不思救济灾民,却张兵备马,以求黜武于边功,汉武在世,也不屑谋之。望朝廷铲奸邪,用忠良。
这时候朝廷正好得到西北的大捷。
王韶迅速到了熙州,熙州有兵六七千人,但连王安石都忘记了一件事,熙州还有各个归顺的吐蕃部族,包括俞龙珂部下,俞龙珂为朝廷在岷州拼命,他帐下能不听朝廷调动。还有另一个人,瞎药,也就是包约,踏白城一战,他身受重伤逃回河州城,没有几天就身亡。瞎药死了,他的部下本来就不服木征管辖,一听能不急?因此让王韶迅速敛得两万军队。
速度很快,先得闪电般的将两万军队纠集,直叩定羌寨,以王君万为先锋急驰结河川,扫荡结河川诸族,斩千余级,破额勒锦族,将西夏派兵的路线掐死。然后自结河堡渡过黄河,从北道来到踏白城。另外又分别将,进入南山,破布沁巴勒等重新倒戈的蕃族,斩首千余人。
也就是王韶将呆在河州的鬼章与呆在香子城的木征所有逃路活活堵上,来个一个全歼。鬼章十分狡猾,隐隐感到不妙,在王韶军队向踏实白城扑的时候,他从河州也开始徐徐撤退,准备撤到踏白城,进可攻,退可以从炳灵寺黄河桥撤到湟州。王韶从河州闾精谷出踏白城,突然杀出。兵力相等,王韶除部分留守结河堡与南山的兵士,还有一万多人,鬼章部下还有两万余人,比王韶多,但不会相差六千人。宋军当中有少量乃是正规军士,装备精良,不过余下的多是游兵散勇。鬼章手下也许武器落后,但皆是吐蕃劲旅,两相仿佛。若论条件,鬼章稍稍占优。胜与负就看双方指挥水平了。
两人皆是两国名将,于踏白城展开交战,没有象木征那样一战即溃。不过半天后,终于看出两人指挥上的差距,明明占据了优势,最终战局向宋朝扭转。看到吐蕃渐渐丧气,王韶一举大旗,将预备队果断地全部投放上去。吐蕃大溃。也就是所谓的吐蕃第一名将在王韶眼里什么也不是,可放着这样的一个名将不用,宁可屡屡受鬼章的窝囊气,也要拼命地对王韶进行打压,这就是在宋朝发生的古怪事。
兵败如山倒,鬼章阻拦都不行了,跟着逃跑。但这一回没有那么顺利,史上王韶还有一些步兵,此次为了追求速度,清一色的骑兵,宋军跟后紧紧追赶。一路追杀,斩鬼章部下四千余人,破贼堡十余座,燔八千余帐。直到鬼章渡过了黄河,到达河西,王韶才停下追击兵伐。接着分兵北至黄河,西到南山,击杀叛变的诸族,又斩数千人。这才徐徐领兵进入踏白城,葬祭阵亡将士。回军阿纳城,将木征活活围困。木征逃不出去了,率八十几名酋长诣军门投降。河州大捷,前后斩杀近万级敌兵,烧二万余帐,获牛羊近十万余口。将木征押向京城报捷。而取得这样的大捷,自到达熙州征兵时起,仅用五十余天。自京城离开,不满七十天。又是神一般的战斗。
郑朗很冷静地命令王韶暂且停下进军步伐。
先将后方巩固,静等朝廷大军到来,才能进攻湟州。
不过大捷消息传来,朝廷上下一扫年初的阴云,十分高兴。
就在这时,流民图与大捷捷报一道到来。赵顼一怒之下,准备将郑侠卡嚓了。郑朗道:“陛下,不急,将郑侠召到京城问一问吧。也许是下面某些官吏没有做好。”
郑侠就这样带到京城,并且于都堂,当着所有重臣宰执以及赵顼的面询问。郑朗道:“郑侠,你上流民图,说流民凄惨,我也承认。但也不能说陛下与大臣不好,就是天灾,商汤乃是千古贤王,乃有七年大旱降临,难道汤不是贤王乎?周宣王作《云汉》,数年大旱,民不聊生,难道周宣王不是贤王乎?仁宗驾崩,举国百姓痛哭,然为帝时,黄河两次大决堤,旱涝灾害不断,难道仁宗不是贤主乎?我再问你,自古以来,这样的大旱,往往因为饥饿,人类都会易子而食,但前年大蝗,去年七月起到今天,北方几乎看不到落雨,快一年时间,江河干涸,平原龟裂,若放在那一朝一代,早不知死了多少百姓,现在有几个百姓是因为饥饿而死?”
别说什么奸邪无道,来点现实的。
“郑公,流民却如臣所画的那样。”
郑朗早有了准备,让太监抬来一本本账册,说道:“郑侠,你翻一翻,上面乃是赈粮册子,还有诸公,也可以看一看。”
说着,郑朗将账册一本本传递下去。
在郑朗指导下,这几年三司账册很清楚,从什么地方以什么价格购买的粮食,损耗多少,运费多少,入那个仓储,在仓储又有多少浪费,又调向那一州县,清楚地标注出来。
某种程度上是如郑侠所说,赚了灾民的钱,但不是郑侠那样的算法,那还了得,实际利润每斗仅在十五文以上。不过其中一半是无偿交给灾民的,还有朝廷也担着风险。就是不考虑上面两条,朝廷能不涨价吗?若不涨一点价将商人的囤粮逼出来,到最后不是涨价,没有粮食了,会涨成天价!到时候真的会饿殍千里。
但若是这样,也不会将郑侠召到京城,郑朗继续说道:“自改革以来,陛下,臣知道反对的人会很多,故很少参与人事任命。即使参与,也是考虑到特殊需要,要么多将政见不同的大臣拉入朝堂,以达到异论相搅的目标。倒是介甫参与人事任命为多。然臣忽然想起几件事,介甫下马案当中,本来事情不会有多大的,然因为蔡确不同意判决,由是天下汹汹。蔡确却是介甫一手提拨上来的。和甫是介甫的弟弟,没有介甫就没有和甫上位,然和甫却是介甫与臣改革的最大反对者之一。郑侠你一度也得到介甫欣赏,如今却不分清红皂白,上流民图。陛下,这张网好稠密。以郑侠之职,奏折莫要说上达天庭,就是到臣手中都没有多少机率(按规矩这些奏折必须先到中书,小事或者不成体统的,下面小吏直接打发回去,宰相根本看不到),然而因为刘挚等人的相助,居然到了陛下手中。下去的还想上位,下面的也想上来。无妨,谁敢自问以后若遇到这样的大灾,保证灾民死亡比这一年来更低,我可以让出这个位子!”
说到这里,忽然拍了拍屁股下面的椅子,说道:“这个座位是好,想坐上来可以,拿出真本领,臣担心臣老了,富公老了,介甫也渐渐老了,后继谁来担任宰执。陛下还在考察呢,若有才能,尽管使出来,让陛下察看。何必用这些阴谋诡计上位!又何必利用一些不知事理的臣子,借他们之手来诬蔑改革,诬蔑臣等。”
郑朗真的没有想到。
直到郑侠还是上流民图,他才想到史上的一些事,一幅流民图将王安石逼下去了。
那时没有报纸分辨,下面一些大臣颠倒黑白,并且确实王安石变法,强行敛财带来许多不好的故事。但郑侠是什么人,一幅流民图逼走王安石也太奇巧。
不是流民图逼走王安石,而是以前,王安石礼是王安石弟弟,没有王安石,王安礼也许什么都不是。这个不提,蔡确是不是王安石心腹,邓绾、唐坰、郑侠,这些人一再的叛变,带头攻击,王安石能不能心灰意冷?
有可能郑侠流民图不发生,因为自己将政权重新交给王安石,流民图又来了。
郑朗没有指谁。
不过郑侠脸上青紫不定。
可能郑侠画的是真的,但成为流民,肯定都是贫困无助的百姓,不可能户户带着衣被腌肉,这个不重要。在这样的天灾面前,没有几个人饿死,就是奇迹!
讲其他的,都是假的。
其实曾布章惇等人上位,也是满腔热情的,包括蔡确。就是现在一个个皆不错,可是他们的热情正直,却被再三的利用,由是一个个变得暴戾。斗到元丰末年时,两败俱伤,王安石也死了。双方渐渐妥协,改革派也承认以前做得太激进,保守派也承认赵祯晚年到赵曙时,国家确实存在许多问题。然而蔡确错误的参与了夺嫡案,但没有想到章惇与王珪反水,由是失败。这让高滔滔更加愤怒,若如蔡确所立,次子赵颢登基为帝不是不可以,孙子太小,赵颢三十多岁了,况且宋朝史上已有了宋太宗的例子。但自己往那儿搁?因此孙子一登基,她随后垂帘听政,召回洛阳的司马光。凶悍的报复开始。
将这一切理清楚后,郑朗又说道:“郑侠,我不说远的,仁宗时禀程天圣之治,国家底子还是不错的,然明道旱灾,饿死了多少人?自从治平四年秋我为宰执以来,虽犯了一些错误,也算是勤政爱民,兢兢业业。别的官员一年有近百日假期,我每年假期不满二十天。一半夜晚宿于政事堂里,批阅奏折时常到两更三更。这也是应当的,陛下对我信任,当勤政以报陛下。然而这似乎与奸邪无关吧。你官职不高,官职不高也无事,祖宗一直鼓励大臣进言,甚至我让陛下推广报纸,就是从民间起来,让报纸起来监督进言的功能,补充言臣不足。但进言报效国家,难道是教导人随意诬陷宰执的?以你今天职位,可知诬蔑当朝数位宰执为奸邪是何罪!”
不但自己,就是史上王安石执政时,也没有饿死多少灾民。仅凭这一点,王安石做得差吗?
后面的人不管了,郑侠是清官是昏官也不管了,但他想做这个出头鸟,必须将他拍死。不然后面的出头鸟更多!
郑侠不能回答。
到了这时,所谓的流民图真相几乎呼之欲出。
赵顼让郑侠下去,看着他的背影说道:“真是一个不懂事的臣子。”
听到这一句,郑侠踉跄了一下。
随后处分下来,刘挚下去。这个人据说是一个清官,可事实未必如此,在郑朗眼中同样是一个神经病。
郑侠彻底罢官。
但这件事出来是一件好事,郑朗将司马光与王安石请到自己家中,对王安石说道:“介甫,我在陛下面前推荐你为第二位首相。郑侠风波,你务必要切记。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虽有灾害,国家财政侥幸得过。河湟事了,未来几年我也不会鼓励陛下用兵,只要没有大灾,国家就能迅速将欠负偿还。因此这时务必要清静,特别是灾年,不能再兴什么改革。”
王安石点了点头。
郑朗又道:“还有,你与富弼意见多有不合。不但你,我与富弼也有许多地方意见不合,与你都有不合之处,要慢慢说服,而且富弼有意见是好的,就要听从。这样矛盾就不会激化。富弼性格温和稳重,是挡在改革前的一棵大树,他一旦倒下,我们一起暴露在前面,矛盾激化,可能国家从此不振矣。”
王安石又点了点头。
郑朗这才转向司马光,道:“君实,你与我与介甫也有意见不合之处,虽然我们不以师生相处过,但关系亲密无间,一荣俱荣,一辱俱辱。西府首相乃是吴充,他对我没有多少恶意,可也没有多少善意,并且喜苟和,对军事又不懂。若有一些人用心不诡,就象利用郑侠那样利用吴充,从西府掣肘,我在河湟大事去矣。请你替我看好西府,若有不懂之处,可以询问蔡挺。”
不讲改革不讲军事,讲利益。咱们是栓在一根绳上的蚂蚱。我在河湟失败了,你司马光也落不了好。
司马光道:“我知道,郑公,此行务必要胜得光荣,否则后果有可能很严重,若是大败,生事的人必会很多。而西夏多次进攻青唐不力,我很担心啊。”
“这个不用怕。”郑朗笑道。司马光能产生这样的想法,还是不错的。
师徒三人把酒谈心,范纯祐身体不大好,病死在西北,虽朝廷再三追赠,也让师徒几人痛惜。范纯祐前面因西北苦寒病死,郑朗又去西北了,王安石与司马光暂时放下成见,对郑朗充满了担心。
郑朗安慰他们几句,司马光与王安石离开郑家。
几天后,章楶等将陆续到达熙州。
郑朗也准备离开京城。
因为青海苦寒,这一行一个家人都没有带。
况且两个女儿出嫁,两个义子下去磨砺,一家人仅剩下一些妇女在家中了,郑朗也不想她们分开。
与家人再三的嘱咐。
郑朗离开京城。
赵顼亲自将郑朗隆重地离到城门口。
郑朗在的时候不知不觉,似乎国家不管什么事,都平安渡过了,包括契丹勒索,大灾降临,财政困难。郑朗一走,赵顼心中立即感到空荡荡的,很是舍不得。
但他不知道,郑朗对他一直有防范心理。有人将王安石列为史上权相。实际看破了权利真相之后,郑朗根本不承认这种说法。王安石变法,可以说是替赵顼卖了命。不比其他王朝,但看庆历新政,赵祯是如何支持范仲淹的。相信若有王安石这种彻底有见效的变法,赵祯支持得还更彻底。然而赵顼一直采取异论相搅的措施,将许多保守派大臣塞到朝堂上,对王安石掣肘。郑朗很自觉,于其让赵顼塞,不如自己塞,这才没有引起多大的矛盾。
然而就因为这件事,郑朗一直对赵顼有防范心理。
郑朗这种心理没人知道,就是知道了,有没有冤枉赵顼,同样是一个谜。
到了城门口,赵顼这才停下,说道:“郑公,要保重啊。湟州得不得不要紧,郑公才是国家的砥柱,不能有任何闪失。”
“谢过陛下,臣不久就会给陛下带来佳音。”这次征湟州,仅是火炮就带去了八百门,其中还有三百门佛郎机炮,但不叫佛郎机炮,赵顼命名为伏远炮。
不仅是武器,郑朗还亲自调了十几名最强的勇将,先后赶赴河湟。
最强的武器,名将如云,虽兵力不算很多,但实力可以说是宋朝建国史上最强大的一支军队。这样的一支军队都征服不了湟州,宋朝以后恐怕再无多少机会。
看着郑朗带着三千骑兵向西而去,赵顼眼中有些湿润。
郑朗对他略有些防范,赵顼暂时没有防范郑朗。郑朗西行,更不需要功劳为他锦上添花,而是河湟的需要。这些年来,郑朗为了这个国家付出太多太多。国家如有需要,马上应身而出,那怕是岭南瘴疠之地,那怕是河湟高原苦寒之所。更是视功名如粪土。再看一些为了富贵不择手段的士大夫,两相对比,是天壤之别。
郑朗越行越远,可是赵顼站在哪里一动不动,直到一行人成为天际的黑点,赵顼才微微叹道:“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北方大灾,郑朗提前将苏东坡调去密州,实际就是让他看一看北方百姓的疾苦,苏东坡提前一年将这首名词作出。其时苏东坡不算是老夫,才三十九岁,自称是老夫,乃是以老卖老之举。
在宋朝这样的词也算是粗词。
不过正好河湟大捷,因此广为流传。
赵顼不可能让苏东坡去射西北两个天狼的。
但这首词却仿佛为郑朗量身而作,吟完后,赵顼又说道:“郑公,一定要保重啊。”
其时,天气方热,南风徐吹,白云悠悠,天际那一队黑点在赵顼的叹息留恋声中,仿佛弛向青天白云处。(未完待续。如果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