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月默跟着走进去,见首座上正坐着一位小郎君。
    听到他们的脚步声,那位身着天青色长衫的小郎君忽而抬头。
    当真是眉目如画。
    钱月默再度暗想,这真的只是一位小郎君,而不是扮作小郎君养着的小娘子?
    赵十一本在看谢文睿递进来的那些书。
    他也随赵琮去崇政殿听过几回课,只是如今赵琮愈发忙碌,再无时间去听课。他又不愿独自去,便已作罢。他以为赵琮特地给他备的书,不过便是前朝的史书,四书五经,亦或一些大家所提的歌颂诗词。
    毕竟他这个年纪的少年郎,均是在读这些书。
    却没料到,赵琮给他的书,竟然是几本笔记。
    其中一本《疏闻》,甚至是黄疏被贬至宜州任知州时,途中记下的所见与所感。黄疏本就是个奇人,上辈子的时候,西南有部族生事,无人愿去那等危险的地方平乱,况且当时大部分兵力都集中在西夏处,分不出人手来。他那时已不再装傻,娘也死了,已做好争夺的打算。他倒是无所谓,主动要求去西南夷。
    他好歹是赵家人,更是魏郡王府的人,上头乐得有人主动站出来,二话不说,给他派了几千禁兵,便让他出发。只说当地还有万安军、昌化军与厢军协助,他到了那地界,看到稀稀拉拉的万安军,心都凉了,也以为他大约就要交代在西南。
    正是那个时候,他结交了时任宜州知州的黄疏。
    可以说那一场仗能打赢,多亏黄疏的帮助。后来,黄疏也的确投靠了他。
    黄疏更是那差点与谢家结成亲家的黄尚书。他死之前的一天,黄疏还为他女儿被谢文睿气得自尽的事又在他跟前哭。
    这辈子,黄疏依然被孙太后贬到了宜州去。其他人被贬大多抑郁,恨不得成日里穿道袍,头簪木簪。也就黄疏这个奇人,跟游山玩水似的,那笔记写得仿佛不是被贬,而是去出任转运使。
    可是黄疏是奇人就罢了,毕竟他早已知晓。
    赵琮竟然也是个奇人!赵琮居然还把这种被贬官员沾沾自得的笔记拿给他来看!诚然黄疏的笔记是写得很好,叫人仅看文字,便如身临其境一般。
    可这赵琮身为皇帝,未免也太不庄重了!
    他心中腹诽,却也将黄疏那本略奇葩的笔记看了小半。
    他正看到黄疏初入广南西路时的见闻,心中也有些感慨。上辈子,西南夷一战令他顿时有了些名声,与他一同进广南西路的禁兵死伤不少,留下来的后来大多成了他的亲卫。
    那一战,他收获颇多。
    可以说,是广南西路成就了后来的赵世碂。
    此刻再见这些描写,他不由也心向往之。
    就在这时,他听到了殿外传来的脚步声。
    他在福宁殿中早已是个小主子,由染陶放他独自在正殿中读书便可得知。他不喜人多,众人皆知,因而他在读书,并无人打扰,唯有小宫女立在门外。
    是以,钱月默已经走进殿内,他才知晓。
    他抬头望去,看到走进来的钱月默。
    前世里他没见过钱月默,只知道钱月默本要做赵琮的皇后,还是先帝所定。但是赵琮早死,便作罢。钱月默后来如何,他怎会去关心?毕竟与他毫无干系。就连钱商,开始也是颇具盛名的一个人,只是后来孙太后倒了,该倒的都倒了之后,钱商忽然也不见了,不知去向何处。
    他登基,更是只用自己的人。
    此时见到钱月默,于他也是头一回。
    他不禁突然好奇,赵琮是不是就喜欢这种朦朦胧胧,飘飘渺渺,又清清雅雅的人或事物?
    要他穿、喜欢看他穿的天青色衣裳如此。
    钱月默的长相也是如此。
    他上回听有宫女提起过,钱月默是赵琮主动求来的。自然是十分喜爱,才会求来。
    他本该起身行礼才是,可是赵琮都不用他行礼,他为何要去给一个妃子行礼?
    他不是什么知礼的规矩人。
    钱月默性子安静,见这位十分出名的小郎君只是看她,却未起身,心中是有些诧异的,但是面上一点儿未显。
    倒是跟在钱月默身后的飘书好好惊讶了一把,竟然这样大的架子?
    于这对主仆而言,这般的场面有些奇特。
    染陶丝毫不见怪,笑着说:“小郎君,这位是淑妃娘子。”
    赵十一点点头,算是打了招呼。
    染陶便又回头朝淑妃笑。
    钱月默也是瞧明白了,这位小郎君果然受宠得很,明明就是不甚懂礼的,染陶这般规矩的女官竟也一点儿不在意。她温声道:“来时匆忙,未带礼物,还望小郎君见谅。待本位回去,便令人送来。”
    染陶笑:“娘子客气,小郎君还小,很不必如此。便是陛下也常说,不能太娇惯他呢。”
    钱月默暗自咋舌,福宁殿正殿,正厅中的首座,想坐便坐,见了来人也不行礼,还不娇惯哪?
    染陶请钱月默坐下,钱月默只拣了右首的第二张高椅坐。
    她有的好等,只好又与赵十一说话,笑问:“不知小郎君在读什么书?”
    赵十一本打算不理她,但他见钱月默是个挺知礼的小娘子,瞧起来也顺眼,便将书给她看了看。钱月默点头,表示已看清,他又收回手。
    “《疏闻》,本位倒是未曾听说过,不知讲的是些什么?”她说话的声音十分轻柔,因赵十一就是副孩童的长相。她在家也是有弟弟的,便用哄家中弟弟那一套的语气与他说话。更何况,陛下喜欢他,她在这位小郎君面前博个好印象,定然是好处多多。
    可她忘了,赵十一是“不会说话”的。
    自然无人应她。
    钱月默似乎也是突然想起这桩事来,面上有些微红。
    赵十一便不愿多待,在这儿与赵琮的妃子对坐,实在是没意思,他可不想欺负小女娘。他起身,拿起桌面上的几本书,转身便往内室中走去。
    染陶叫来茶喜,茶喜立刻陪着他一同进去。
    染陶这才笑道:“小郎君不太爱说话,娘子莫要见怪。”
    钱月默有些尴尬地笑了笑,心中却更是惊讶。
    竟然连陛下的内室,他都说进便进!
    她再不多动,也不多说,只是望着对面的椅脚,暗暗想到,回去一定要好好备一份大礼送给这位小郎君。
    作者有话要说: 赵十一娘(?):挺漂亮嘛[呵呵]。
    赵十一娘(?):等我长大,等我六尺高,作者你我等着[呵呵]。
    赵十一娘(?):还不把那个“娘”给本郎君去掉?!![真的生气了!!]
    作者:[突然高兴]。
    画外音:长得好看是福气,不好看,你家皇帝都懒得看你一眼,更不会留下你,也不会心疼你哟。
    第44章 赵十一莫名地“哼”了声。
    紫宸殿中, 赵琮坐在高座上。
    座下除最首的钱商与蔡雍, 四角站了四位他的亲卫之外,共站四列人, 最外两列是各国副使, 正中两列是正使。左侧两列, 以辽国使官为首。右侧则是以西夏的使官为首。
    各国行礼的方式各不相同,其中正使与副使的也有不同的, 赵琮看得津津有味。
    他们一一给赵琮行礼, 又向赵琮表达他们国主对大宋皇帝的祝福。
    那些祝福的话语说得是天花又乱坠,把大宋皇帝夸到了天边去, 坐在上头的大宋皇帝差点没笑场。
    其实方才他们吼了那么一嗓子, 赵琮也被吓着了。他预料到这群人是想来看他热闹, 没想到这群人不仅想看他的热闹,还想连着孙太后的一起看哪!
    就是不知孙太后那个将面子看得大过天的人,能不能被这群人给诓到。
    他倒宁愿孙太后并未被诓到,孙太后好歹听政听了六年, 不该这么愚笨才是。
    其中夸得最多, 多到假的便是辽与西夏, 向来是有所求,才会有所言。不知辽与西夏这回求的是什么?是否真如钱商所说?
    大宋本就与辽、西夏有贸易往来,尤其是大宋没有马,在大宋,马是稀罕东西,唯有少部分人能用。普通老百姓们坐车也好, 运货物也罢,用的最多的还是牛与驴、骡子。
    每年光要跟他们换马,便要送出去无数东西。
    西夏不如辽,更是常年徘徊于大宋与辽之间,先帝病重那会儿,甚至有传言说西夏要再向辽国称臣。可见这西夏不是个好东西,也是根墙头草,谁厉害,它便靠谁。
    后来因西夏与辽起了冲突,拉扯得大宋也不得不对辽出兵,便是他的亲生父亲丧命的那一回。郡王战死,反倒使得士兵们因愤怒而士气大涨,两方对峙颇久,也是大宋运气好,作战的地点到底离宋朝更近,物资及时补足,到底是打胜了。
    西夏才绝了那个心思,又老老实实地往大宋来送马,再拿银钱回去。
    不过那一仗,虽胜,却也是惨胜。
    经那一回,双方损失都颇为严重。
    要是当时赵琮登基便能亲政的话,他必定会强制要求辽国向宋称臣,那是大宋开国以来唯一的一次机会。
    偏偏他那个没出息的身子,一登基完立刻就晕了。
    孙太后虽是格局颇大的国公府嫡女,在这等事情上面终究少了考量。况且,她那时只念着夺权,她需要辽国的支持,不顾部分大臣的反对,她不仅没要辽国对其称臣,反倒又给了辽国不少的银钱。
    当初是有大臣直接死谏的,孙太后充耳不闻。
    而辽国那时的确伤了元气,得了孙太后的好处,自然是支持她,也与大宋签了个和平相处的协议。
    孙太后,以及部分大臣还沾沾自喜呢。
    都是软骨头。
    赵琮望着座下吹得天花乱坠的辽国正使,心想这就是孙太后一味去讨好的人啊,结果怎么着?过了六年,还不是照样打她的脸?
    强硬才是唯一的出路。
    这一回,他们来宋,孙太后又给出去了不少。
    因而这一场觐见,倒是暂时没人问他要东西。
    当着众多使官的面,各家就算有小心思,也不能独自说出来。
    原本走完过场这事儿便算完了,赵琮却突然不想这么早便结束,他再拖一拖,让孙太后急去。
    他直接又带着这些使官去侧殿中用午膳,这是临时决定的。
    但前殿宫人俱是有条理的,安排得很妥帖。赵琮临去前,轻声对福禄道:“你去左侧殿,跟小郎君说一声,让他先回去。朕与使官用了午膳再回。”
    福禄得令,往左侧殿去。
    与此同时,又有小太监撒腿便朝宝慈殿跑去通风报信。
    宴上,气氛比刚刚在正殿中松快了许多。

章节目录

官家(福宁殿)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初可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初可并收藏官家(福宁殿)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