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大白天,豹房精舍中依旧燃起了蜡烛,照得地上金砖耀眼闪亮。
“苏木。”正德皇帝开口了。
“臣在。”这还是苏木第一次在正式场合参加这样的御前会议,他深吸了一口气,尽量让自己平静下来。
“把那到折子还给他,念来听听。”正德皇帝指了指苏木,对身边的太监说。
一个太监忙捧了苏木的折子要送过去,苏木摆了摆手,清了一下嗓子,朗声背诵起来。
他那道折子本就不长,又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里面的没、每一个字早就熟记在心。
一时间,满屋都是他说话的声音。
屋中其他十一个当家人也都仔细听着。
不片刻,苏木背完折子:“臣请陛下,对鞑靼用兵,聚歼群丑,剪除我大明朝北方边患。”
正德:“那么,朕问你,这次用兵当用多少人马?”
这事苏木早已经想得明白:“朝廷可派出一晓畅军事的大员做督司,就近召集山陕河北镇军与敌决战。鞑靼此次举族来犯,共计二十余万口。鞑靼人人兼能操弓策马,除去老病妇幼,依臣看来,能上阵的兵卒应该在五万之巨,且多是骑兵。而我大明边军多是步卒,人数上必须多过敌军,才能与之一战。”
“臣的意思是,命大同、延绥、宣府、宁夏、太原五镇兵马同时向应州地区汇聚形成一个大包围,与敌决战。五镇边军每镇有兵卒九万,扣除辅兵,能够上战场的每镇当有万余。五镇,当有七万之巨。”
说句实在话,每镇能否有万余可上战场的主力战兵,其实苏木心中也是没数。明朝边军早已糜烂,表面上看来人多马壮,其实大多是不堪使用的辅兵。让他们凑个人数还好,真上了战场,不拖后腿就算好的了。
因此,军中大将一般都会将手头有限资源集中在一起培养精锐,这就是所谓的家丁制度。
一般来说,一支万余人的部分,这样的精锐也不过几百号,甚至更少。
正上了战场,每镇能够凑够几千上得战场的家丁就算是不错的了。
苏木之所以这么说,也是安众人之心。
正德听完,心中一震,心想:这个苏木,竟然和朕想到一块儿去了,这是要国战啊!不过,他奏请发五镇之兵,而朕则想派出六镇兵马。朕在位这么多年,嗜好武艺,如此大的热闹,怎么可能放过。
当然,这片时空中的正德皇帝和真实历史上冲动急噪的正德却又有不同。以前在东宫的时候,天天听苏木在自己耳边谈起为君之道,潜移默化,正德的性子却要沉稳许多,也比历史上要多了几分政治手腕。
因此,先前早朝的时候,他只是将苏木的折子扔给群臣看,叫他们自己讨论,自己却不发一言。以便观察文官们对此次军事行动的态度,也好决定下一步该怎么做。
果然如他所预料的那样,大臣们对于国战顾虑重重,纷纷出言阻止。说仗是要打的,否则,任由鞑靼入寇,我等却不闻不问,岂不失了天朝上国的面子。不过,却不能国战,让大同镇军出兵,将鞑靼人驱除出境就是了。
正德知道朝堂之上人多口杂,也议论不出一个结果,关键还在内阁那里。而正德认为,自己也说不服大臣们。若是一味用强,怕是又要惹来许多麻烦。
散朝之后就将内阁和司礼监的所有人都着召集在一起,让苏木和他们辩论。
内心中,正德对苏木能够说服内阁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信心。
虽然对苏木还是异常不块,可对他的本事,正德还是非常相信的。
“五镇共七万主力占兵,三十来万辅兵。鞑靼远来入寇,粮秣不继。而我大明,兵多将广,此战必胜。”苏木适时结束自己的发言。
话刚说完,内阁辅臣梁储就率先跳出来,叫道:“苏木,世界上哪里有必胜之战?孙子曰:未算胜,先算败。若是此战不胜呢?”
苏木客气地说:“梁阁老,方才苏木在折子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就算我大明朝在落败,可也消耗了鞑靼人的有生力。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鞑靼人伤了元气,必然无法在山西立足。北归蒙古,那里可有大雪灾,我不认为鞑靼人能够平安度过这个冬天。如果他们真逃回漠北,也是死路一条。所以,此次,只要我大明朝出兵,战略上就先胜了。”
听苏木将这个道理说透,正德皇帝眼睛不禁一亮。
就连一直闲适地坐在那里的李东阳,身子也是微微一动,显然是留了意。
梁储冷笑:“荒谬,怎么打了败仗反也是一场胜利,传出去,岂不叫世人笑掉大牙?”
蒋勉和梁储本是一派,也跳了出来:“苏木这话荒谬不荒谬且再说,既然只要鞑靼人北归就算是胜利。我问你,难道就不能让大同镇军出击,将鞑靼人驱除了事,又何必劳师兴众,要发五镇之力?以往鞑靼入寇,不也是当地边君自行出击?”
苏木有种面对白痴的感觉,没好气地回答:“蒋阁老,今时不同于往日,鞑靼这次来山西不是抢劫,而是越冬。”
蒋勉被苏木这么一呵斥,知道自己失言,面庞微微一红,就有些恼怒:“既然鞑靼人不是来抢劫,而是越冬。这不就是内迁吗,或许我朝可以安抚之,在鞑靼人之中设置流官,使其归化。所谓,率土之滨皆是王臣。鞑靼内附之后,可教化之,百年之后,也是我明朝的臣子。”
他这话说得荒唐,不但苏木,其他几个内阁辅臣也是微微摇头。
苏木一笑:“蒋阁老乃是执重之言,说得话道理也对。不过,教化蛮夷可不是那么容易。当年安史之乱的原由,不也是内附之人不服王化所致吗?”
“你……你骂我是李林甫?”蒋勉鼻子都气歪了。
不想看到大家再吵下去,正德道:“看情形,梁阁老和蒋阁老是反对出兵的,刘阁老你呢?”
另外一个内阁辅臣刘忠道:“兵凶战危可,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谨慎。孝宗皇帝在时,实行的是与民休息的政策,对于北方边患也多已防御为主,不擅动刀兵。民间一提起先帝,都道是弘治中兴。在天下黎民百姓心目中,孝宗皇帝就是我大明朝的文帝、景帝。既然有先帝的既定平边策在,陛下萧规曹随就是了。”
这话说得很不客气,在刘忠的口中,弘治皇帝是汉文帝、汉景帝,他正德不就成了汉武帝了。
苏木心中也是叹息一声:李东阳肯定是不会表态的,杨廷和必然会反对用兵,这蒋、刘、梁三个阁臣已经表明态度,这次御前会议,主和派占绝对上风啊!
正德脸色难看起来,强忍住气,将目光落到杨一清身上:“杨一清,你做过三边总制,通晓军事,和鞑靼人打过,你来说说。”
“苏木。”正德皇帝开口了。
“臣在。”这还是苏木第一次在正式场合参加这样的御前会议,他深吸了一口气,尽量让自己平静下来。
“把那到折子还给他,念来听听。”正德皇帝指了指苏木,对身边的太监说。
一个太监忙捧了苏木的折子要送过去,苏木摆了摆手,清了一下嗓子,朗声背诵起来。
他那道折子本就不长,又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里面的没、每一个字早就熟记在心。
一时间,满屋都是他说话的声音。
屋中其他十一个当家人也都仔细听着。
不片刻,苏木背完折子:“臣请陛下,对鞑靼用兵,聚歼群丑,剪除我大明朝北方边患。”
正德:“那么,朕问你,这次用兵当用多少人马?”
这事苏木早已经想得明白:“朝廷可派出一晓畅军事的大员做督司,就近召集山陕河北镇军与敌决战。鞑靼此次举族来犯,共计二十余万口。鞑靼人人兼能操弓策马,除去老病妇幼,依臣看来,能上阵的兵卒应该在五万之巨,且多是骑兵。而我大明边军多是步卒,人数上必须多过敌军,才能与之一战。”
“臣的意思是,命大同、延绥、宣府、宁夏、太原五镇兵马同时向应州地区汇聚形成一个大包围,与敌决战。五镇边军每镇有兵卒九万,扣除辅兵,能够上战场的每镇当有万余。五镇,当有七万之巨。”
说句实在话,每镇能否有万余可上战场的主力战兵,其实苏木心中也是没数。明朝边军早已糜烂,表面上看来人多马壮,其实大多是不堪使用的辅兵。让他们凑个人数还好,真上了战场,不拖后腿就算好的了。
因此,军中大将一般都会将手头有限资源集中在一起培养精锐,这就是所谓的家丁制度。
一般来说,一支万余人的部分,这样的精锐也不过几百号,甚至更少。
正上了战场,每镇能够凑够几千上得战场的家丁就算是不错的了。
苏木之所以这么说,也是安众人之心。
正德听完,心中一震,心想:这个苏木,竟然和朕想到一块儿去了,这是要国战啊!不过,他奏请发五镇之兵,而朕则想派出六镇兵马。朕在位这么多年,嗜好武艺,如此大的热闹,怎么可能放过。
当然,这片时空中的正德皇帝和真实历史上冲动急噪的正德却又有不同。以前在东宫的时候,天天听苏木在自己耳边谈起为君之道,潜移默化,正德的性子却要沉稳许多,也比历史上要多了几分政治手腕。
因此,先前早朝的时候,他只是将苏木的折子扔给群臣看,叫他们自己讨论,自己却不发一言。以便观察文官们对此次军事行动的态度,也好决定下一步该怎么做。
果然如他所预料的那样,大臣们对于国战顾虑重重,纷纷出言阻止。说仗是要打的,否则,任由鞑靼入寇,我等却不闻不问,岂不失了天朝上国的面子。不过,却不能国战,让大同镇军出兵,将鞑靼人驱除出境就是了。
正德知道朝堂之上人多口杂,也议论不出一个结果,关键还在内阁那里。而正德认为,自己也说不服大臣们。若是一味用强,怕是又要惹来许多麻烦。
散朝之后就将内阁和司礼监的所有人都着召集在一起,让苏木和他们辩论。
内心中,正德对苏木能够说服内阁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信心。
虽然对苏木还是异常不块,可对他的本事,正德还是非常相信的。
“五镇共七万主力占兵,三十来万辅兵。鞑靼远来入寇,粮秣不继。而我大明,兵多将广,此战必胜。”苏木适时结束自己的发言。
话刚说完,内阁辅臣梁储就率先跳出来,叫道:“苏木,世界上哪里有必胜之战?孙子曰:未算胜,先算败。若是此战不胜呢?”
苏木客气地说:“梁阁老,方才苏木在折子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就算我大明朝在落败,可也消耗了鞑靼人的有生力。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鞑靼人伤了元气,必然无法在山西立足。北归蒙古,那里可有大雪灾,我不认为鞑靼人能够平安度过这个冬天。如果他们真逃回漠北,也是死路一条。所以,此次,只要我大明朝出兵,战略上就先胜了。”
听苏木将这个道理说透,正德皇帝眼睛不禁一亮。
就连一直闲适地坐在那里的李东阳,身子也是微微一动,显然是留了意。
梁储冷笑:“荒谬,怎么打了败仗反也是一场胜利,传出去,岂不叫世人笑掉大牙?”
蒋勉和梁储本是一派,也跳了出来:“苏木这话荒谬不荒谬且再说,既然只要鞑靼人北归就算是胜利。我问你,难道就不能让大同镇军出击,将鞑靼人驱除了事,又何必劳师兴众,要发五镇之力?以往鞑靼入寇,不也是当地边君自行出击?”
苏木有种面对白痴的感觉,没好气地回答:“蒋阁老,今时不同于往日,鞑靼这次来山西不是抢劫,而是越冬。”
蒋勉被苏木这么一呵斥,知道自己失言,面庞微微一红,就有些恼怒:“既然鞑靼人不是来抢劫,而是越冬。这不就是内迁吗,或许我朝可以安抚之,在鞑靼人之中设置流官,使其归化。所谓,率土之滨皆是王臣。鞑靼内附之后,可教化之,百年之后,也是我明朝的臣子。”
他这话说得荒唐,不但苏木,其他几个内阁辅臣也是微微摇头。
苏木一笑:“蒋阁老乃是执重之言,说得话道理也对。不过,教化蛮夷可不是那么容易。当年安史之乱的原由,不也是内附之人不服王化所致吗?”
“你……你骂我是李林甫?”蒋勉鼻子都气歪了。
不想看到大家再吵下去,正德道:“看情形,梁阁老和蒋阁老是反对出兵的,刘阁老你呢?”
另外一个内阁辅臣刘忠道:“兵凶战危可,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谨慎。孝宗皇帝在时,实行的是与民休息的政策,对于北方边患也多已防御为主,不擅动刀兵。民间一提起先帝,都道是弘治中兴。在天下黎民百姓心目中,孝宗皇帝就是我大明朝的文帝、景帝。既然有先帝的既定平边策在,陛下萧规曹随就是了。”
这话说得很不客气,在刘忠的口中,弘治皇帝是汉文帝、汉景帝,他正德不就成了汉武帝了。
苏木心中也是叹息一声:李东阳肯定是不会表态的,杨廷和必然会反对用兵,这蒋、刘、梁三个阁臣已经表明态度,这次御前会议,主和派占绝对上风啊!
正德脸色难看起来,强忍住气,将目光落到杨一清身上:“杨一清,你做过三边总制,通晓军事,和鞑靼人打过,你来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