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苏木私底下也同吴世奇交流过。
又将焦芳作为例子拉出来,解释明朝南北士人的地域之别。
实际上,明朝南北读书人还是有不小的区别的。
明朝南方经济发达,百姓比只饱经战乱的北方人要富足许多。读书科举本就是一件大费钱财的事情,通常是以举宗族之力供养一个读书士子。
如此一来,南方的读书人在基数书却比北五省要庞大许多倍。
又因为江南文风鼎盛,师资力量强大,因此,南方士子在科举上的表现也异常耀眼。
如王螯大人所在的吴县,一个小小的县城,出几千个秀才,几百个举人也不是什么难事。到苏、杭这种遍地读书人的地方一看,走不了几步就能看到一座大牌坊。上面不是写着“进士及第”就是“父子进士”“进士坊”中进士对江南人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要点了翰林才是真本事。
而江西一省,更是常年垄断会试榜的前三,出了无数状元公。
最离谱的是,洪武年江南考生竟然将整个进士科给包圆了,北方书生无一中弟。
如此,北方考生自然不服,闹了一气。最后,朱元璋杀了一批考官,才算将事态平息下去。
最后,索性按地域分成南北两榜,增加了北方考生的名额。
吴老先生悚然而惊,叫道:“难怪了,难怪了!”
苏木问:“老先生明白了?”
吴世奇叹息一声:“老夫对自己的文章和学问还是比较有信心的,可在此之前,考了十多年,死活也中不了。现在回头一想,也是迂腐。只觉得只要学问到家,就没有中不了道理,却不知道去揣摩考官的口味。难怪,要沦落至此。以举人功名做官,被世人所耻笑。”
说到这里,他一脸的落寞:“苏木你说得有道理,翰林院多是南方人。江南人氏素来喜欢华丽的辞藻,看样子,老夫也得在这上面下些功夫才是。大道至简,朴素的文字最是难写。可要想华丽,却也不是什么难事。”
吴世奇有这份自信,苏木也替他高兴。可自己现在就算是补课,也来不及了,心中不觉一阵担心。
文字这种东西讲究的是祭奠,非一朝一夕就能进阶的。
会试的主考官和考试日期已经张榜公布了,日子就定在三月九日,考三场,每场三天。也就是说,考生进了考场之后,要在里面呆足九日。
考试的题目和乡试也是一样,计有经义、五言八韵、策问等。
考试地点定在京师东南方的贡院,就在京城最繁华的地带,不用再像上次顺天府乡试那样要跑去通州,车舟劳顿。
一般来说,会试的考试日期都在二月初春,所以,又叫春闱。、
正德一年朝廷的事情实在太多,主要是皇帝大婚耽搁了些日子。所有,就延迟了半月,挪到了三月九日。
延迟考试,考生们也不在乎。实际上,延迟半月也是好事。阳春三月,天气暖和时再考,也不用向以前那样坐在冰冷的考舍中受罪。
而且,今年又是正德皇帝登基后的恩科,如果中了,仕途也比其他届中式的进士通畅。
所以,几乎所有的贡生都在摩拳擦掌,想在这一期考试中一举成名天下知。
会试报考资格须为举人,包括已任官之举人,如通政司的经历吴世奇和苏木等知事。
早在年前,京城里就住满了前来参加考试的生员们。据礼部那边反馈过来的信息得知,报名参加这一期会试的考生加一起有七千来人。
不过,今次会试的录取名额达三百六十人之巨,在明朝历届的会试中排名第一。也就是说,参加考试的考生中二十人中就有一个有希望拿到进士功名,摇身一变成为正七品的朝廷命官。
看到这个消息,苏木倒是吃了一惊:正德皇帝还真敢干啊,一口气录取这么多进士,也不怕文官们反对?
要知道,明朝的进士科录取数量一直都停留在两百出头的模样,毕竟,进士一多,官员数量就要增加,朝廷的开销就要往上涨。
一口气取三百六十多人,确实是有明以来的第一次。
要知道,在清朝人口大爆炸时期,雍正八年也不过录取四百来进士。乾隆时最少,只七十来人。
不过,如此高的录取比例,对苏木来说,倒是一桩利好。
时间已经进入正德一年的二月,距离进考场只剩二十来日。
这个时候,经历司众人已经完全不管邸报的事情了,所有一切事务都交给了苏木和吴世奇。
可怜,苏木现在又要温习功课,又要负责经历司的具体政务,累得要死。至于吴老先生,他也指望不上,老先生现在也复习到昏天黑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了。
累,实在是累。
莫道君事多,更有苦命人。
翁知事,好象过完年之后就没出过通政司,在衙门里没白天没黑夜地补习。最近,更是添了失眠的毛病,怎么也睡不着。
他眼睛里全是血丝,头发乱糟糟像和鸡窝,官府松耷耷地挂在身上,哪里像是一个正八品的官员,更如那饿鬼一样。
翁知事本是个和气人,可长期的熬夜让他的脾气变得极坏,动不动就发火摔东西,不在那么宽厚了。
今日,为了一道题目的分歧,他竟然同牛知事吵了起来。圣人之言,经意大道,那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说到喷火处,翁知事还动起了手。
牛知事却是不不肯让人的,竟狠狠地给了翁知事两拳,将他给打得坐了了下去。
众人大惊,忙上前拉住还欲动手的牛知事。却听到翁知事在旁边发出呜呜的哭声:“这可怎么好,这可怎么好啊,还有二十来日就是会试。我本以为已经将书读得透了,这次无论如何要中。可是,这几日一翻开书,字个个都认识,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作起文来,也是下笔艰难!”
听到他低咽的哭泣,众人想起自己身上的压力,都是心中惨然。,一时竟不知道怎么安慰他。
又将焦芳作为例子拉出来,解释明朝南北士人的地域之别。
实际上,明朝南北读书人还是有不小的区别的。
明朝南方经济发达,百姓比只饱经战乱的北方人要富足许多。读书科举本就是一件大费钱财的事情,通常是以举宗族之力供养一个读书士子。
如此一来,南方的读书人在基数书却比北五省要庞大许多倍。
又因为江南文风鼎盛,师资力量强大,因此,南方士子在科举上的表现也异常耀眼。
如王螯大人所在的吴县,一个小小的县城,出几千个秀才,几百个举人也不是什么难事。到苏、杭这种遍地读书人的地方一看,走不了几步就能看到一座大牌坊。上面不是写着“进士及第”就是“父子进士”“进士坊”中进士对江南人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要点了翰林才是真本事。
而江西一省,更是常年垄断会试榜的前三,出了无数状元公。
最离谱的是,洪武年江南考生竟然将整个进士科给包圆了,北方书生无一中弟。
如此,北方考生自然不服,闹了一气。最后,朱元璋杀了一批考官,才算将事态平息下去。
最后,索性按地域分成南北两榜,增加了北方考生的名额。
吴老先生悚然而惊,叫道:“难怪了,难怪了!”
苏木问:“老先生明白了?”
吴世奇叹息一声:“老夫对自己的文章和学问还是比较有信心的,可在此之前,考了十多年,死活也中不了。现在回头一想,也是迂腐。只觉得只要学问到家,就没有中不了道理,却不知道去揣摩考官的口味。难怪,要沦落至此。以举人功名做官,被世人所耻笑。”
说到这里,他一脸的落寞:“苏木你说得有道理,翰林院多是南方人。江南人氏素来喜欢华丽的辞藻,看样子,老夫也得在这上面下些功夫才是。大道至简,朴素的文字最是难写。可要想华丽,却也不是什么难事。”
吴世奇有这份自信,苏木也替他高兴。可自己现在就算是补课,也来不及了,心中不觉一阵担心。
文字这种东西讲究的是祭奠,非一朝一夕就能进阶的。
会试的主考官和考试日期已经张榜公布了,日子就定在三月九日,考三场,每场三天。也就是说,考生进了考场之后,要在里面呆足九日。
考试的题目和乡试也是一样,计有经义、五言八韵、策问等。
考试地点定在京师东南方的贡院,就在京城最繁华的地带,不用再像上次顺天府乡试那样要跑去通州,车舟劳顿。
一般来说,会试的考试日期都在二月初春,所以,又叫春闱。、
正德一年朝廷的事情实在太多,主要是皇帝大婚耽搁了些日子。所有,就延迟了半月,挪到了三月九日。
延迟考试,考生们也不在乎。实际上,延迟半月也是好事。阳春三月,天气暖和时再考,也不用向以前那样坐在冰冷的考舍中受罪。
而且,今年又是正德皇帝登基后的恩科,如果中了,仕途也比其他届中式的进士通畅。
所以,几乎所有的贡生都在摩拳擦掌,想在这一期考试中一举成名天下知。
会试报考资格须为举人,包括已任官之举人,如通政司的经历吴世奇和苏木等知事。
早在年前,京城里就住满了前来参加考试的生员们。据礼部那边反馈过来的信息得知,报名参加这一期会试的考生加一起有七千来人。
不过,今次会试的录取名额达三百六十人之巨,在明朝历届的会试中排名第一。也就是说,参加考试的考生中二十人中就有一个有希望拿到进士功名,摇身一变成为正七品的朝廷命官。
看到这个消息,苏木倒是吃了一惊:正德皇帝还真敢干啊,一口气录取这么多进士,也不怕文官们反对?
要知道,明朝的进士科录取数量一直都停留在两百出头的模样,毕竟,进士一多,官员数量就要增加,朝廷的开销就要往上涨。
一口气取三百六十多人,确实是有明以来的第一次。
要知道,在清朝人口大爆炸时期,雍正八年也不过录取四百来进士。乾隆时最少,只七十来人。
不过,如此高的录取比例,对苏木来说,倒是一桩利好。
时间已经进入正德一年的二月,距离进考场只剩二十来日。
这个时候,经历司众人已经完全不管邸报的事情了,所有一切事务都交给了苏木和吴世奇。
可怜,苏木现在又要温习功课,又要负责经历司的具体政务,累得要死。至于吴老先生,他也指望不上,老先生现在也复习到昏天黑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了。
累,实在是累。
莫道君事多,更有苦命人。
翁知事,好象过完年之后就没出过通政司,在衙门里没白天没黑夜地补习。最近,更是添了失眠的毛病,怎么也睡不着。
他眼睛里全是血丝,头发乱糟糟像和鸡窝,官府松耷耷地挂在身上,哪里像是一个正八品的官员,更如那饿鬼一样。
翁知事本是个和气人,可长期的熬夜让他的脾气变得极坏,动不动就发火摔东西,不在那么宽厚了。
今日,为了一道题目的分歧,他竟然同牛知事吵了起来。圣人之言,经意大道,那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说到喷火处,翁知事还动起了手。
牛知事却是不不肯让人的,竟狠狠地给了翁知事两拳,将他给打得坐了了下去。
众人大惊,忙上前拉住还欲动手的牛知事。却听到翁知事在旁边发出呜呜的哭声:“这可怎么好,这可怎么好啊,还有二十来日就是会试。我本以为已经将书读得透了,这次无论如何要中。可是,这几日一翻开书,字个个都认识,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作起文来,也是下笔艰难!”
听到他低咽的哭泣,众人想起自己身上的压力,都是心中惨然。,一时竟不知道怎么安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