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才在皇后方面专门的找小家小户的女子,对于高门大阀,丝毫不去理会,就这样还是出了万贵妃、客氏这样的人。所以女人有时候很可怕,别有用心的女人更可怕。当然这些仅指美女,长的丑的的确安全。
百姓一旦有了五大艳后这个印象,那就难改了。而且朱由校自己也不舒服,好象被别人指着说,你老婆漂亮,但却给你戴帽子一样。这让他一个头两个大了。
对于大明精英们,朱由校可以不在乎,反正指望着他们大明就是一个亡字而已。但对于这些百姓,更让朱由校警醒,看得出来,这帮百姓多数是出于真心,真心实意的过来谏言。是被有心人给利用了而已。这种利用不得不让人警醒,这是嘬死的前奏啊。
大明百姓经过了自己这一年多来的鼓动,政治觉悟在不断的加强,参政议政的素质是有了,但政治水平低下,是非观念不清。又对自己这个大明皇上,因为怀有感激,而最终变得无限扩大化、神话化,这可不是一种好现象。自己以前利用他们搞了点政治风波,发动群众斗群众,眼前的这群人一转眼不就变成了一群红卫兵吗?
朱由校不由的一惊,自己是不是膨胀了?这样下去,大明上下成了一言堂,这是自己想要的吗?自己在城门口是罚治了一下两个跳出来挑战自己权威的大臣,但利用的不是以德服人,是以势压人。他们其心不纯用心险恶,但他们运用的却是大明的规则,自己凭什么可以压制住他们,还不是掌握了民心这一条。但这民心运用上,也是在走钢丝,不能太过,过犹不及就变了味道。这‘一纸大字报’等于提前贴了出来,民心若都成了眼前这些百姓一样,那还是大明百姓吗?
“皇上,不好了,皇后自尽了。”就在朱由校与百姓们对峙之中时,正在沉思默想之时,突然传来了晴天霹雳。一位宫女冲到了正阳门上,对着皇上喊道。
“什么!?”朱由校傻了,这是在开玩笑啊?保和宫里自己与皇后两人才分开的,隐隐的好象是她跟着过来了,但那会没太注意,脑子全放在这帮请愿百姓身上了,自杀事件来的太过突然,一下子把他脑子搞的乱乱的。怎么就能搞那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把戏呢?怒目而视的大喊:“你再说一遍。”
“回皇上,皇后自尽了,”那宫女是从浣衣局领过来的,本来是侍候皇上的,被发给了皇后。这时看到皇上那样子,吓得要命的回答。
“救下来了吗?怎么回事?快说。”朱由校的神经不算大,受不了这个打击,只觉得身体有些发软,下意识的问。
“回皇上,皇后是在坤宁宫寝宫,写下遗嘱,然后服毒自尽,被新月发现,现在抢救。”
“生命有碍吗?有传太医了吗?”
“回皇上,奴婢不知生命是否有碍,新月正在里面,让奴婢来告诉皇上。已经传太医了。”
“朕这就去。徐爱卿你在这里盯着吧。”朱由校眼睛通红,无法想象,自己的爱人就这样要离他而去了。顾不上许多,急忙的奔向交泰殿。
“是,皇上,老臣遵旨。”徐光启一阵的无奈,皇上辽东归来,强势的实在太多了。现在又来了这一惊变,真不知道事态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与孙承宗支持皇后张嫣不是太一样。徐光启与皇后接触的比较少了一点,主要是因为张嫣不畏魏忠贤客氏,进而与魏党作战,这种高尚风格而折服。对于皇后与皇上宫变时的纠葛只是耳闻一点。所以对于张嫣刚硬的一面没有见过,突闻其自尽的消息,顿时一惊。
皇后自尽,不管这个皇后是否被休,但都不可改变一点,皇上认可,而且还居住在坤宁宫。这样合不合礼仪都不重要了,她就是母仪天下的国母。这国母服毒自尽,真让他大吃一惊。
眼前这样的局势虽然因为上百人的集体自杀,的确是让人震撼,但也仅仅如此而已。一帮受人蛊惑的百姓而已,并且没有任何暴乱的迹象。并没有什么,只是皇上太注重形象了而已,都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这皇后怎么就如此想不开呢?
他哪里知道,这张嫣是何等刚烈的女子,在宫变之时,因皇上说的几句话不顺,已经打算撞墙而死明志了。
但皇上城门之外的发飚,也让这位老臣意想不到,然后又是打了魏忠贤,这让他感到痛快之余,又不禁思考,皇帝变了,不说黄尊素之前。但说之后从来未有苛责过大臣,虽有争斗,但却从来没有以皇权压人的道理,万事以理、以事实而论,甚至是剑走偏锋,借各种势而为之,最终取得后果。以势强压之的,莫不是最后认定为了反叛大明者。即便是遇到刘宗周那种死硬份子,或者侯询这种嫌人讨厌的人,也没有苛责至此,甚至是动用了大廷杖这种大法器。
这次的一反常态,所有的起因都是张嫣,皇上真的占着理了吗?没有,皇后有错,皇上休妻,这本是天下共知的道理,大臣直谏以此为下马威,蓄意讨好皇子朱慈煦,弄张嫣一个难看。所以事实僵在那里惹的皇上大怒。
现在好了,本来缓和了一下,打完了老魏这敲完山了也震完虎了,君臣再转转脸过去也就过去了。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又来了这一出,城门外为了张嫣的面子,皇上都能撕破了脸面,来个死不认帐,苛责了两位大臣,现在闹出了人命官司,又怎么得了呢?
徐光启想着一定抓住个机会好好劝劝皇上,可不能回到一年前好个样子啊。
正阳门上,一个个的大臣都愣住了,万万没想到事情会闹到这个结局。事情闹大了,看那皇上眼球都快瞪出来了,此恨可是不小。虽然张嫣一死,也的确达到了目的。但谁又能抵挡得住皇帝的怒火?他可不是一般的皇帝啊。
皇帝真的怒起来,那可不是个小问题。别说是手握重兵的当今皇上了,就是再普通的一个皇上,那也必将是一场大灾难啊。
众臣一个个大眼瞪小眼了,有的跟着皇上跑着去看,有的接着留下来。
“完了,完了,这天要变了。”
“是啊,皇后要是救回来还好,要是一旦有个散失,那必将是一场大祸!”
“见步行步吧,何至于止呢?”
大明的大臣们与皇帝作战,也是一部血泪史,跳出这个圈子看看,大臣们里有谏臣、直臣,他们为了自己的政治理念,拿着他们的自己的血肉之躯,以为可以凭自己的铁骨铮铮,与无私为国,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精神武器,这种浩然正气,就可以与掌握着国家机器的皇帝去据理力争。结果一个个被撞的头破血流甚至是道消身毁,也再所不惜。
太祖开了一个相当不好的头,从亲自动手殴打李仕鲁在朝堂之上,将李仕鲁活活打死;及将有大明包拯之称的齐鲁先是下了龙座一巴掌给打掉两颗门牙,再到被斩首,然后对于大臣实施肉刑的风气就没有停过了。
而这些谏臣所为的都是朝廷之事,是为百姓为国家仗义执言,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护朝廷的法度,是真正的直臣、名臣。
但为了皇上的私事而最后惹得皇上龙庭之怒的,这里面道道可就多了,最重要的是一种较量,一种在皇权与相权之间谁弱谁强的较量。
‘楚王好细腰,宫人多饿死,’天家无私家,这是大臣们一贯依仗的道理。在这些大臣的眼里,皇上就当为万民之表率,是一位圣人,无论你想着出外巡游,还是给谁封个庙号,甚至是立谁为皇储,宠信哪个妃子,这等等的一切都变成了较量的战场。
所以许多看似大臣们在没事找事,无事生非,挑皇帝毛病的事件里,就变成了大臣与皇帝较量的一种手段。张嫣当不当这个皇后,与大明的国运有什么关系?与大明百姓又有什么关系?没有。后宫不得干政,除了皇帝年幼,需要垂帘听政之外。
正德到郊外玩玩,能把大明祸害成什么样子,非得让他呆在宫里不准出来吗?没必要。
嘉靖给不给自己亲爸爸一个称号,并老百姓饭碗吗?并边疆安全吗?一个虚号而已,有个屁用?
神宗万历是让大儿子还是让胖福王当政,与国策有什么关系?两人都不是皇后所出,按理都是庶出,谁上位谁下位又有什么关系?用的着死咬着好几年不放口吗?
这些当然都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偏偏就让大臣们抓住不放,为何?就是一种较量,这处较量对于大明文官阶层来说相当的重要,根子就在太祖对待廷臣的态度上来,文官集团绝对不能再来个昨日重现。让历史重演。
现在张嫣自尽,大臣们的心里哪里能够平静的了,这种较量是可以,但要掌握度字,一旦过了度,事态就不是他们能够控制的住的了。
所以一些老奸巨滑,居心叵测,心怀鬼胎的大臣们心里开始惶恐不安起来。
百姓一旦有了五大艳后这个印象,那就难改了。而且朱由校自己也不舒服,好象被别人指着说,你老婆漂亮,但却给你戴帽子一样。这让他一个头两个大了。
对于大明精英们,朱由校可以不在乎,反正指望着他们大明就是一个亡字而已。但对于这些百姓,更让朱由校警醒,看得出来,这帮百姓多数是出于真心,真心实意的过来谏言。是被有心人给利用了而已。这种利用不得不让人警醒,这是嘬死的前奏啊。
大明百姓经过了自己这一年多来的鼓动,政治觉悟在不断的加强,参政议政的素质是有了,但政治水平低下,是非观念不清。又对自己这个大明皇上,因为怀有感激,而最终变得无限扩大化、神话化,这可不是一种好现象。自己以前利用他们搞了点政治风波,发动群众斗群众,眼前的这群人一转眼不就变成了一群红卫兵吗?
朱由校不由的一惊,自己是不是膨胀了?这样下去,大明上下成了一言堂,这是自己想要的吗?自己在城门口是罚治了一下两个跳出来挑战自己权威的大臣,但利用的不是以德服人,是以势压人。他们其心不纯用心险恶,但他们运用的却是大明的规则,自己凭什么可以压制住他们,还不是掌握了民心这一条。但这民心运用上,也是在走钢丝,不能太过,过犹不及就变了味道。这‘一纸大字报’等于提前贴了出来,民心若都成了眼前这些百姓一样,那还是大明百姓吗?
“皇上,不好了,皇后自尽了。”就在朱由校与百姓们对峙之中时,正在沉思默想之时,突然传来了晴天霹雳。一位宫女冲到了正阳门上,对着皇上喊道。
“什么!?”朱由校傻了,这是在开玩笑啊?保和宫里自己与皇后两人才分开的,隐隐的好象是她跟着过来了,但那会没太注意,脑子全放在这帮请愿百姓身上了,自杀事件来的太过突然,一下子把他脑子搞的乱乱的。怎么就能搞那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把戏呢?怒目而视的大喊:“你再说一遍。”
“回皇上,皇后自尽了,”那宫女是从浣衣局领过来的,本来是侍候皇上的,被发给了皇后。这时看到皇上那样子,吓得要命的回答。
“救下来了吗?怎么回事?快说。”朱由校的神经不算大,受不了这个打击,只觉得身体有些发软,下意识的问。
“回皇上,皇后是在坤宁宫寝宫,写下遗嘱,然后服毒自尽,被新月发现,现在抢救。”
“生命有碍吗?有传太医了吗?”
“回皇上,奴婢不知生命是否有碍,新月正在里面,让奴婢来告诉皇上。已经传太医了。”
“朕这就去。徐爱卿你在这里盯着吧。”朱由校眼睛通红,无法想象,自己的爱人就这样要离他而去了。顾不上许多,急忙的奔向交泰殿。
“是,皇上,老臣遵旨。”徐光启一阵的无奈,皇上辽东归来,强势的实在太多了。现在又来了这一惊变,真不知道事态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与孙承宗支持皇后张嫣不是太一样。徐光启与皇后接触的比较少了一点,主要是因为张嫣不畏魏忠贤客氏,进而与魏党作战,这种高尚风格而折服。对于皇后与皇上宫变时的纠葛只是耳闻一点。所以对于张嫣刚硬的一面没有见过,突闻其自尽的消息,顿时一惊。
皇后自尽,不管这个皇后是否被休,但都不可改变一点,皇上认可,而且还居住在坤宁宫。这样合不合礼仪都不重要了,她就是母仪天下的国母。这国母服毒自尽,真让他大吃一惊。
眼前这样的局势虽然因为上百人的集体自杀,的确是让人震撼,但也仅仅如此而已。一帮受人蛊惑的百姓而已,并且没有任何暴乱的迹象。并没有什么,只是皇上太注重形象了而已,都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这皇后怎么就如此想不开呢?
他哪里知道,这张嫣是何等刚烈的女子,在宫变之时,因皇上说的几句话不顺,已经打算撞墙而死明志了。
但皇上城门之外的发飚,也让这位老臣意想不到,然后又是打了魏忠贤,这让他感到痛快之余,又不禁思考,皇帝变了,不说黄尊素之前。但说之后从来未有苛责过大臣,虽有争斗,但却从来没有以皇权压人的道理,万事以理、以事实而论,甚至是剑走偏锋,借各种势而为之,最终取得后果。以势强压之的,莫不是最后认定为了反叛大明者。即便是遇到刘宗周那种死硬份子,或者侯询这种嫌人讨厌的人,也没有苛责至此,甚至是动用了大廷杖这种大法器。
这次的一反常态,所有的起因都是张嫣,皇上真的占着理了吗?没有,皇后有错,皇上休妻,这本是天下共知的道理,大臣直谏以此为下马威,蓄意讨好皇子朱慈煦,弄张嫣一个难看。所以事实僵在那里惹的皇上大怒。
现在好了,本来缓和了一下,打完了老魏这敲完山了也震完虎了,君臣再转转脸过去也就过去了。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又来了这一出,城门外为了张嫣的面子,皇上都能撕破了脸面,来个死不认帐,苛责了两位大臣,现在闹出了人命官司,又怎么得了呢?
徐光启想着一定抓住个机会好好劝劝皇上,可不能回到一年前好个样子啊。
正阳门上,一个个的大臣都愣住了,万万没想到事情会闹到这个结局。事情闹大了,看那皇上眼球都快瞪出来了,此恨可是不小。虽然张嫣一死,也的确达到了目的。但谁又能抵挡得住皇帝的怒火?他可不是一般的皇帝啊。
皇帝真的怒起来,那可不是个小问题。别说是手握重兵的当今皇上了,就是再普通的一个皇上,那也必将是一场大灾难啊。
众臣一个个大眼瞪小眼了,有的跟着皇上跑着去看,有的接着留下来。
“完了,完了,这天要变了。”
“是啊,皇后要是救回来还好,要是一旦有个散失,那必将是一场大祸!”
“见步行步吧,何至于止呢?”
大明的大臣们与皇帝作战,也是一部血泪史,跳出这个圈子看看,大臣们里有谏臣、直臣,他们为了自己的政治理念,拿着他们的自己的血肉之躯,以为可以凭自己的铁骨铮铮,与无私为国,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精神武器,这种浩然正气,就可以与掌握着国家机器的皇帝去据理力争。结果一个个被撞的头破血流甚至是道消身毁,也再所不惜。
太祖开了一个相当不好的头,从亲自动手殴打李仕鲁在朝堂之上,将李仕鲁活活打死;及将有大明包拯之称的齐鲁先是下了龙座一巴掌给打掉两颗门牙,再到被斩首,然后对于大臣实施肉刑的风气就没有停过了。
而这些谏臣所为的都是朝廷之事,是为百姓为国家仗义执言,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护朝廷的法度,是真正的直臣、名臣。
但为了皇上的私事而最后惹得皇上龙庭之怒的,这里面道道可就多了,最重要的是一种较量,一种在皇权与相权之间谁弱谁强的较量。
‘楚王好细腰,宫人多饿死,’天家无私家,这是大臣们一贯依仗的道理。在这些大臣的眼里,皇上就当为万民之表率,是一位圣人,无论你想着出外巡游,还是给谁封个庙号,甚至是立谁为皇储,宠信哪个妃子,这等等的一切都变成了较量的战场。
所以许多看似大臣们在没事找事,无事生非,挑皇帝毛病的事件里,就变成了大臣与皇帝较量的一种手段。张嫣当不当这个皇后,与大明的国运有什么关系?与大明百姓又有什么关系?没有。后宫不得干政,除了皇帝年幼,需要垂帘听政之外。
正德到郊外玩玩,能把大明祸害成什么样子,非得让他呆在宫里不准出来吗?没必要。
嘉靖给不给自己亲爸爸一个称号,并老百姓饭碗吗?并边疆安全吗?一个虚号而已,有个屁用?
神宗万历是让大儿子还是让胖福王当政,与国策有什么关系?两人都不是皇后所出,按理都是庶出,谁上位谁下位又有什么关系?用的着死咬着好几年不放口吗?
这些当然都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偏偏就让大臣们抓住不放,为何?就是一种较量,这处较量对于大明文官阶层来说相当的重要,根子就在太祖对待廷臣的态度上来,文官集团绝对不能再来个昨日重现。让历史重演。
现在张嫣自尽,大臣们的心里哪里能够平静的了,这种较量是可以,但要掌握度字,一旦过了度,事态就不是他们能够控制的住的了。
所以一些老奸巨滑,居心叵测,心怀鬼胎的大臣们心里开始惶恐不安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