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此时在座驾之上马夫后面的平台之上由赵率教陪着,都在拿着望远镜看着前面,是心急如焚,现在已经可以通过望远镜清楚的看到何可纲的窘境了。已经分兵的何可纲,现在不仅在打陆战,还在打水战。但看着那些拿着单人盾的蒙古兵,正准备上岸;而对面的拿大盾的蒙古军正和净军对峙;大概有一千多人的净军又正在蒙古军左翼游荡。
朱由校见此情景不由的皱了皱眉头,这盘棋如何做活呢?正在想着之时,从蒙古大营里冲出了一支二三千人的队伍正在向自己冲来。紧接着又冲出一千人,而整个蒙古军营似乎都在动了起来。
看来一时半会冲不过去救援了,只能希望何可纲能多挺一会了。朱由校的最佳打算当然是,在接近了千米之内,以战车为守,再凭借着阻击弩那千米(三百丈)的射距,对敌人进行点射,但还好事,因为敌人的冲锋,不得不停牌了。毕竟战车如今的射击还是以静止射击为主的,打移动靶不成问题,但移动着打移动目标,还是比较欠缺的。
按着这几日的战车操练,朱由校给出了一个锥形阵的信号,车队立刻慢了下来。二百多辆神弩战车摆成了锥形,缓缓行进。朱由校的座驾居中指挥,一千五百名大汉将军骑马分布左右,十辆阻击战车在外,汽油弹战车和神弩战车混搭前中位置。
已经冲到战车前二百米的蒙古骑兵没有接着冲击,而是迅速的散开来,只余少数在战车的前方徘徊着,多数则朝朱由校的战车阵分两翼包抄,但距离仍在二百米之外,属于寻找战机、或者骚扰性的。这一点别说是赵率教了,连朱由校都看的出来。
朱由校对赵率教冲着赵率教下令说:“命令阻击弩两车一组轮流射击,全力阻击车队前的敌军;战车第次向前行驶,保持战斗状态,”现在说的保持战斗状态,其实就是随时可以拉住马、停住车。而阻击弩靠近前端,停下来射击慢慢等着车队前行就是,二千辆车可是拉了二三里长的距离,现在则需要密集一些了。
而第次前进,就是持弩净军的掩护前进阵形的翻版,几辆战车停下来掩护,几辆战车向前,然后交替,这样虽然慢一些,但却还是前进的。
阻击弩一射击,打这二三百米的目标,那肯定是百分百的命中率,就看谁能搞‘串联’了。不过现在对方的阵势可是有点散,不一定能有这样的机会。
这种不断有人落马死亡,也是相当考验一支军队神经系统的,本来在大同以及大同官道之战,蒙古军对这支以弩为主的军队就是有战败阴影的。不要小看这阴影,在关键的时候,极有可能无限的放大。所以虽然净军只有十支阻击弩,那速度也不是太快,但那对射击目标的威力,却是沾着既死,招着既亡的。而看者目标俱是车队正前方的蒙古军才死亡,而车队两侧游弋的蒙古军倒不用担心,那接着留在面前,等着下一弩落到自己的身上吗?所以他们的想法是尽量的朝着两翼而去,反正一样是执行任务。更有离的稍稍远一些,向着战车队的后方。
这下,前边的车队前方的阻挡倒是少了许多,朱由校当然的命令适当的加速。他默默的计算着距离,只要再向前四百米,车队前端的位置就能让阻击弩进入对左翼展开阻击。而再向北一里,同样可以对何可纲提供支援。(三角型)
但很快,就看到蒙古军已经几乎全军出动了。接着在最前面的几辆战车,也因被蒙古们扔的绊马索而弄停了,这也就是车速并不快的原因,否则的话,极有可能翻车。
大汉将军们,没等朱由校吩咐,自动的有人上去割绳子去了。而朱由校看到滚滚而来的蒙古军,也不敢大意,急忙的下令变阵,变成防守的圆形阵。前两翼扩大,后面的跟上补圆。
因为两翼有蒙古军的游弋,所以这次变圆,两翼也只能是用递次的方法了。所以速度慢了点,但净军慢,温帅亲率的蒙古军却不慢,他们很快冲到了前阵,然后在二百米左右的位置上左右而走,开始想围着朱由校这边打转转。
大批蒙古军的到来,让两翼的战车实在没办法再行‘扩圆’了,只能就地横摆车辆,因为车辆对外的攻击手段主要靠的就是车上那十张弩机,而两边是四,前后为一,然后再有净军下车,以步兵补充战力输出。现在其它的地方,已经横车、净军下车了。而两翼这边的二个点,有三十多辆战车,因阻隔无法到位,才刚刚下放净军。这使得漂亮的圆阵的中间有了很大的一个大坑。
面对这种情况,朱由校的眉头一皱,赵率教也看到了这个问题,直接说:“皇上,面前只能如此了,如果按着以前缩圆补位的方法,破绽更大。”
所谓的缩圆补位方法,就是当一点或者几个点在布置上有缺陷之时,由其它部位的战车再行运动,或缩或进,补全整个圆阵。这是这几天有所练习的,虽不是那么熟练,但也算流畅。
“嗯,爱卿此言极是,这两个位置的旁边,估计将是敌军攻击的重点了。令附近下车的净军尽力上前补吧,命令汽油战车分两批迅速靠近他们,以备不测。”圆阵是最好的防御战形,特别是在草原上如此广阔平坦的地方。但有了凹陷,那就不再是完美无缺的了。所以朱由校也只能利用汽油车的强大战力输出,来补全了。
“是,皇上。”
温帅对于战局的把握也是很有一套的,为了防范那巨弩的袭杀,他换了蒙古军一般的军服,如果真被那巨弩找到了,被点了名,那才叫个冤呢。躲在了不断游弋的蒙古军之中。
到了战场之后,他看到左翼处,那怎么看怎么别扭的凹点,明显是这个防御阵形的不足之处。哪里有放过等着明皇补全的道理。
所以立刻传令对着左翼的凹点发动突击。接到命令的蒙古军,立刻如潮水般的向着凹点冲去。快速的战马在三十丈之处,纷纷落马,这点无须什么吩咐,都是有战斗经验的净军,对冲锋的马队,当然知道射马的好处。一是射杀战马本身,二是倒地的战马会阻拦后方的冲击速度,三是掉下来的蒙古军,自然的也成了进攻的最大阻碍,或者是被后面的骑兵纵马踩死。
对于蒙古军的攻击点的选择,连不懂军事的朱由校都看了一愣,怎么个情况?不由的问:“赵爱卿,对方什么意思?”
“回皇上,臣看不明白。”赵率教也有点奇怪。圆阵之所以防御能力强,是它的相互防御,当敌人攻击一点的时候,相邻的二点就会提供支援。但现在有了这两个凹点,相相邻的地方,凹点就没办法提供支援了,成了圆中最弱的一点,而凹点相反成了圆阵中最强的点。蒙古军如此搞,真让人看不明白,用意何在。
随着进攻的加剧,蒙古军人马的损失越来越大,但始终不渝的保持在二十丈以外,这让聪明的温帅立刻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大乌龙。想想也是啊,明皇的这个凹点如果想进去的话,就要面对左右两侧和凹点的同时攻击,晕死了!但还不能表现出来,让旁边的军士们看出来,影响多不好。
立刻温帅改变了战术,向着凹点左侧进攻,好象是虚晃一枪的样子,不过这个虚晃是付出了三千多蒙古军的伤亡。攻击的点是找对了,净军的步兵也腾出手来,提着竖盾,快速的向前赶着。
蒙古军的攻击力度,这一刻充分的发挥出来,不顾伤亡的冲击着,因为温帅已经承诺,凡第一个攻击到战车的,赏银万两,以后的,也是千两,这怎么能让人不兴奋。
在这种兴奋的冲击之下,从那难越雷池半步的二十丈距离正一步一步的向着前方推进着,但这个推进,是在血海尸山的基础上推进的。而防御的缺陷也是使他们推进顺利的一大动力。
十五丈,这是多么让人兴奋的数字,再有十五丈,基本上就可以拿到那一万两银子了。许多落马的蒙古军战士也勇敢的拖着同伴的尸体或者是身体,挡在自己的面前,向前冲锋着。别说,这样子有了个挡箭牌在身边,效果还是不错的,最起码能躲过几支弩箭的射击。更何况净军们这时候哪里有时间管这些慢慢腾腾的步兵,他们的对象是高速的骑兵。
战车之上的弩兵是坐着的,封闭的空间,让他们没有什么后顾之忧,而脚踏式的上弦方式也快捷省力,但他们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参加战斗的只有那么三十四辆战车,战力输出真的不大,而下车的步兵,又能多到哪里?面对着上万人甚至是几万人的骑兵冲击,这点战力输出明显是不够的。
所以,冲击的线一直向前推进着,虽然慢了一点,但的确是象着胜利在前进着。温帅看着这样的成果,心里也充满了希望,一将功成万骨枯,打仗哪里有不死人的,慈不掌兵就是这个道理,胜利都是用鲜血铸就的。(未完待续。如果您
朱由校见此情景不由的皱了皱眉头,这盘棋如何做活呢?正在想着之时,从蒙古大营里冲出了一支二三千人的队伍正在向自己冲来。紧接着又冲出一千人,而整个蒙古军营似乎都在动了起来。
看来一时半会冲不过去救援了,只能希望何可纲能多挺一会了。朱由校的最佳打算当然是,在接近了千米之内,以战车为守,再凭借着阻击弩那千米(三百丈)的射距,对敌人进行点射,但还好事,因为敌人的冲锋,不得不停牌了。毕竟战车如今的射击还是以静止射击为主的,打移动靶不成问题,但移动着打移动目标,还是比较欠缺的。
按着这几日的战车操练,朱由校给出了一个锥形阵的信号,车队立刻慢了下来。二百多辆神弩战车摆成了锥形,缓缓行进。朱由校的座驾居中指挥,一千五百名大汉将军骑马分布左右,十辆阻击战车在外,汽油弹战车和神弩战车混搭前中位置。
已经冲到战车前二百米的蒙古骑兵没有接着冲击,而是迅速的散开来,只余少数在战车的前方徘徊着,多数则朝朱由校的战车阵分两翼包抄,但距离仍在二百米之外,属于寻找战机、或者骚扰性的。这一点别说是赵率教了,连朱由校都看的出来。
朱由校对赵率教冲着赵率教下令说:“命令阻击弩两车一组轮流射击,全力阻击车队前的敌军;战车第次向前行驶,保持战斗状态,”现在说的保持战斗状态,其实就是随时可以拉住马、停住车。而阻击弩靠近前端,停下来射击慢慢等着车队前行就是,二千辆车可是拉了二三里长的距离,现在则需要密集一些了。
而第次前进,就是持弩净军的掩护前进阵形的翻版,几辆战车停下来掩护,几辆战车向前,然后交替,这样虽然慢一些,但却还是前进的。
阻击弩一射击,打这二三百米的目标,那肯定是百分百的命中率,就看谁能搞‘串联’了。不过现在对方的阵势可是有点散,不一定能有这样的机会。
这种不断有人落马死亡,也是相当考验一支军队神经系统的,本来在大同以及大同官道之战,蒙古军对这支以弩为主的军队就是有战败阴影的。不要小看这阴影,在关键的时候,极有可能无限的放大。所以虽然净军只有十支阻击弩,那速度也不是太快,但那对射击目标的威力,却是沾着既死,招着既亡的。而看者目标俱是车队正前方的蒙古军才死亡,而车队两侧游弋的蒙古军倒不用担心,那接着留在面前,等着下一弩落到自己的身上吗?所以他们的想法是尽量的朝着两翼而去,反正一样是执行任务。更有离的稍稍远一些,向着战车队的后方。
这下,前边的车队前方的阻挡倒是少了许多,朱由校当然的命令适当的加速。他默默的计算着距离,只要再向前四百米,车队前端的位置就能让阻击弩进入对左翼展开阻击。而再向北一里,同样可以对何可纲提供支援。(三角型)
但很快,就看到蒙古军已经几乎全军出动了。接着在最前面的几辆战车,也因被蒙古们扔的绊马索而弄停了,这也就是车速并不快的原因,否则的话,极有可能翻车。
大汉将军们,没等朱由校吩咐,自动的有人上去割绳子去了。而朱由校看到滚滚而来的蒙古军,也不敢大意,急忙的下令变阵,变成防守的圆形阵。前两翼扩大,后面的跟上补圆。
因为两翼有蒙古军的游弋,所以这次变圆,两翼也只能是用递次的方法了。所以速度慢了点,但净军慢,温帅亲率的蒙古军却不慢,他们很快冲到了前阵,然后在二百米左右的位置上左右而走,开始想围着朱由校这边打转转。
大批蒙古军的到来,让两翼的战车实在没办法再行‘扩圆’了,只能就地横摆车辆,因为车辆对外的攻击手段主要靠的就是车上那十张弩机,而两边是四,前后为一,然后再有净军下车,以步兵补充战力输出。现在其它的地方,已经横车、净军下车了。而两翼这边的二个点,有三十多辆战车,因阻隔无法到位,才刚刚下放净军。这使得漂亮的圆阵的中间有了很大的一个大坑。
面对这种情况,朱由校的眉头一皱,赵率教也看到了这个问题,直接说:“皇上,面前只能如此了,如果按着以前缩圆补位的方法,破绽更大。”
所谓的缩圆补位方法,就是当一点或者几个点在布置上有缺陷之时,由其它部位的战车再行运动,或缩或进,补全整个圆阵。这是这几天有所练习的,虽不是那么熟练,但也算流畅。
“嗯,爱卿此言极是,这两个位置的旁边,估计将是敌军攻击的重点了。令附近下车的净军尽力上前补吧,命令汽油战车分两批迅速靠近他们,以备不测。”圆阵是最好的防御战形,特别是在草原上如此广阔平坦的地方。但有了凹陷,那就不再是完美无缺的了。所以朱由校也只能利用汽油车的强大战力输出,来补全了。
“是,皇上。”
温帅对于战局的把握也是很有一套的,为了防范那巨弩的袭杀,他换了蒙古军一般的军服,如果真被那巨弩找到了,被点了名,那才叫个冤呢。躲在了不断游弋的蒙古军之中。
到了战场之后,他看到左翼处,那怎么看怎么别扭的凹点,明显是这个防御阵形的不足之处。哪里有放过等着明皇补全的道理。
所以立刻传令对着左翼的凹点发动突击。接到命令的蒙古军,立刻如潮水般的向着凹点冲去。快速的战马在三十丈之处,纷纷落马,这点无须什么吩咐,都是有战斗经验的净军,对冲锋的马队,当然知道射马的好处。一是射杀战马本身,二是倒地的战马会阻拦后方的冲击速度,三是掉下来的蒙古军,自然的也成了进攻的最大阻碍,或者是被后面的骑兵纵马踩死。
对于蒙古军的攻击点的选择,连不懂军事的朱由校都看了一愣,怎么个情况?不由的问:“赵爱卿,对方什么意思?”
“回皇上,臣看不明白。”赵率教也有点奇怪。圆阵之所以防御能力强,是它的相互防御,当敌人攻击一点的时候,相邻的二点就会提供支援。但现在有了这两个凹点,相相邻的地方,凹点就没办法提供支援了,成了圆中最弱的一点,而凹点相反成了圆阵中最强的点。蒙古军如此搞,真让人看不明白,用意何在。
随着进攻的加剧,蒙古军人马的损失越来越大,但始终不渝的保持在二十丈以外,这让聪明的温帅立刻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大乌龙。想想也是啊,明皇的这个凹点如果想进去的话,就要面对左右两侧和凹点的同时攻击,晕死了!但还不能表现出来,让旁边的军士们看出来,影响多不好。
立刻温帅改变了战术,向着凹点左侧进攻,好象是虚晃一枪的样子,不过这个虚晃是付出了三千多蒙古军的伤亡。攻击的点是找对了,净军的步兵也腾出手来,提着竖盾,快速的向前赶着。
蒙古军的攻击力度,这一刻充分的发挥出来,不顾伤亡的冲击着,因为温帅已经承诺,凡第一个攻击到战车的,赏银万两,以后的,也是千两,这怎么能让人不兴奋。
在这种兴奋的冲击之下,从那难越雷池半步的二十丈距离正一步一步的向着前方推进着,但这个推进,是在血海尸山的基础上推进的。而防御的缺陷也是使他们推进顺利的一大动力。
十五丈,这是多么让人兴奋的数字,再有十五丈,基本上就可以拿到那一万两银子了。许多落马的蒙古军战士也勇敢的拖着同伴的尸体或者是身体,挡在自己的面前,向前冲锋着。别说,这样子有了个挡箭牌在身边,效果还是不错的,最起码能躲过几支弩箭的射击。更何况净军们这时候哪里有时间管这些慢慢腾腾的步兵,他们的对象是高速的骑兵。
战车之上的弩兵是坐着的,封闭的空间,让他们没有什么后顾之忧,而脚踏式的上弦方式也快捷省力,但他们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参加战斗的只有那么三十四辆战车,战力输出真的不大,而下车的步兵,又能多到哪里?面对着上万人甚至是几万人的骑兵冲击,这点战力输出明显是不够的。
所以,冲击的线一直向前推进着,虽然慢了一点,但的确是象着胜利在前进着。温帅看着这样的成果,心里也充满了希望,一将功成万骨枯,打仗哪里有不死人的,慈不掌兵就是这个道理,胜利都是用鲜血铸就的。(未完待续。如果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