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不处罚明显又是不行了,杀了那叫一个可惜,四五千人就这样杀了,朱由校明显心中不舍。这等于一个小企业的全部员工,就这样杀了,什么作用都不起?所以朱由校想着还是扔西山那边挖矿去吧,现在一是造弩二是靠压水井,下一步孙化元那边还需要造大炮,这都需要钢的产量。
于是对着王承恩和来福说:“尔等食君之禄,却阴谋造反,让朕相当的失望,本预杀之后快,但你们却有一分的忠心存在,虽然这分忠心,你们用错了地方,但朕仍然欣赏。不过要记住了,无论对任何人的忠心,都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忠于大明、忠于朕。你们这几千人,均要受到抄家、西山劳役之苦。有立功表现的仍然可以减轻处罚,比如说揭发谁杀死了龙子龙女。好了下去吧。”
“奴才谢皇上不杀之恩。”两个宦官现在都失去了自己的恩主,信王疯了,福王被踩死了,郑贵妃也自杀了。他们都成了无根之萍,这时候能保住性命已经是天恩了。皇上这个抄家让他们相当的不满,东厂抄家的本事是相当强悍的,根本不会让他们留下什么钱项。这一下,估计得变成一贫如洗了。
“众位爱卿,朕昨日所谈的孝忠书,就是起到这样的目的,即:你愿意为大明献出你的忠诚吗?如果愿意,朕才能信任你,如果不愿意,这种不确定因素,就象是英国公那样,朕要之何用?在朕的身边养着一群白眼狼,随时随地的都可以背叛朕,以换取自己荣华富贵。这样的官、这样的兵,朕是不会要的。朕要的是忠臣,不是二臣,所以无论谁提出这是朕在搞形式,朕也不会理会,如果连这个形式都不要了,那内容也就更谈不上了。所以,宣誓孝忠书,朕是必须要的,如若哪位不愿意宣誓,朕只能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这样的官员就是再有本事,朕也不会用。众爱卿,可曾准备好了?”
孝忠书,可以说是这次宫变的导火索,朱由校肯定会实施下去的,不仅如此,以后还会宣誓不贪污受贿、不鱼肉百姓等,朱由校当然知道这是形式主义,不一定会起到什么作用,就比如说每个衙门里都悬挂着“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也没耽误了官吏们的贪脏枉法。但事实总有开始,孝忠书就是政务公开的一种最直接的开始。朝廷的孝忠书,立与前门之外,供京师百姓观看,再在每一份孝忠书前留一块匿名留言板。这就是最初的民众监督体制了,而各地的衙门也是一样,只是由各地的锦衣卫来管理罢了。
虽然不知道对他们有没有什么作用,但有监督总比没监督要高明上许多。为什么会有腐败,就是监督不够,如果什么都大白于天下,谁还敢去贪?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涂,朱由校并不想着自己多么的伟大,能把大明的腐败问题彻底的解决,他没有这个自信。只是想着搞一些监督制度而已。
“回皇上,臣等已经写好了孝忠书。”群臣们当然对皇上这个无理的要求相当的不满,但都是心思玲珑之人,哪里会不明白皇上的心思,皇上这是不管你的心思如何,但表面上必须宣誓,否则就得卷铺盖走人,不管你是有才能还是没才能,一样的对待,这成了当官的一个硬件,一个必须。而且在这个当口,皇上提出的孝忠也算是师出有名了,毕竟,这五万多人的叛乱就摆在眼前了。所以只要还想当官,没有一个大臣敢于站出来顶撞。
“好,大伴回头收上来,张贴于前门之外,由锦衣卫负责看守。下面就京营、城守问题谈一下,如此多的将士参与了此次的叛乱,兵部,可有什么话说?”事情出了,当然需要有人出来顶缸,这是必然的。京营、城守都直属兵部管辖,如此大的事,事前竟然一无所知,这失察的责任肯定是跑不了的。
“回皇上,臣等的确有失察之罪,肯请皇上处罚。”兵部尚书王永光倒也光棍,从一开始他就有这不好的预感,抵赖也没有意义,只不过看皇上这个板子打的有多疼而已。
“兵部,掌管天下兵马,京师的卫戍部队竟然有一半以上参与了叛乱,的确是尸位素餐了,爱卿致仕吧,由孙承宗接任兵部尚书。”兵部尚书对自己来说至关重要,这个位置决定着大明兵力的强盛于否。而在眼皮底下的叛乱,竟然毫无知觉,如此糊涂的兵部尚书,要之无用,赶回老家去吧。
“臣谢主隆恩。”这板子实在是太重了,差点把王永光一下打死,政治生涯就这样彻底的结束了。人也一下子老了许多。
这样六部之中,朱由校已经掌握了工部和兵部,对他来说已经足够了。
“鉴于京师的卫戍部队参与叛乱,所以,朕决定裁撤京营和城守部队,招募锦衣卫训练新军充当京师卫戍部队,这只力量必须切实的掌握在朕之手中,否则朕必将,寝食难安。众爱卿以为呢?”
练新军已是必然,特别是京师的卫戍部队,一是这股力量不属于自己,二是这股力量的战斗力、意志实在是太差太差了。看看这一夜的表现就知道了,竟然吓的把自己的统帅给挤死了,也真是大明的一朵奇葩。
现在有了屠虏神弩和山地弩,一两个月的训练就能使得新兵拥有一定的战斗力,无论是开赴战场还是保家卫国,在这个时代都是有保证的。练出这样一支三四万人的军队,天下的形势必将紧紧的握在手中,那时还怕什么李自成、野猪皮?
“启奏皇上,京营之军士,属于历代的军户,如此让他们何以生计。”黄立极一听这话也吓了一跳,皇上这是把手伸向了军权了,经济上不能制住皇上,再让他把军权抓在手里,那这个皇上就将成为第二个朱元璋、朱棣,那时的君权会集中到什么程度?
练净军、锦衣卫,这都是皇上的份内事,别人没法过问,也不能过问,但如此摆明车马把京营撤了,换上锦衣卫,群臣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对待了。
“参与叛乱者就无须考虑了,未参与者,取消军户,改民户,然后自愿选择,可自行解决生计,也可选择到朕办的一些实体来做工挣钱。朕会根据他们的特点,来安排相应的工作给他们,对付的工钱也必定比粮饷高,以保障其生存。”
裁撤个驿站都能裁出个李自成出来,这裁撤了京营,还不知道能出什么玩意呢。所以必须把这二三万人的生计给安排好了再说。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仅仅是全国建卫生纸作坊、水泥、玻璃等作坊需要的人都是海量的,只是需要加快进度而已。
“启奏皇上,京营历代均属兵部管辖,皇上撤了之后,谁来支付粮饷。”
“如若锦衣卫来接管,当然仍由兵部支付,不过朕亦知道朝廷的财政紧张,这一项费用朝廷就撤了吧,由朕来支付粮饷。”这样的事情朱由校当然是积极的,自己的兵自己来付钱,这才是忠心的根本,指望着朝廷卡自己的脖子来给付粮饷,这样的事情朱由校是不会干的。
“皇上,如若京营裁撤,新兵没有练成,那京城的安全谁来负责?”
“即便是京营不撤,这样的战斗力也谈不到负责京城的安全。朕对他们还真的有些轻视,三万人连朕的一千净军的边都招不到,被打的全军覆灭,这样的军队谈保护京城的安全?不是很可笑吗?”朱由校毫无顾虑的说着。的确,他从心里看不起京营的战斗力,估计昨夜来的应该还是京营里相对的精锐,但就那种德行也真的没法让人尊重什么。
一千净军对付三万人,这是群臣们首次听到昨夜的战况,这也太可怕了,以一对三十,还大获全胜,这样的战果能说明什么?大家都知道净军的训练是皇上刚刚组建的,但没想到竟然会有如此傲人的成绩。听了这个战果多数的大臣们是不信的,也是不愿信的。皇上有此力量,那就更不受群臣的制约了,相应的,皇上的力量越强,也越不会重视群臣。都是皇上一手一脚拼出来的,根本没群臣什么事,那还需要重视吗?
大家相当的疑惑的望向了孙承宗,很明显,昨夜的战斗是他主持的,皇上的话是否属实,他就是最有发言权的了。特别是袁崇焕,更是不解的看着自已的老师。从昨天宣誓孝忠书时,他就隐隐有种感觉,皇上不信任一些大臣,更不相信辽东的将士。这种感觉很奇怪,不得不让袁崇焕对号入座,皇上从开始就对他一点都不待见,是不是有这方面的原因?老老实实的写好了效忠书。
于是对着王承恩和来福说:“尔等食君之禄,却阴谋造反,让朕相当的失望,本预杀之后快,但你们却有一分的忠心存在,虽然这分忠心,你们用错了地方,但朕仍然欣赏。不过要记住了,无论对任何人的忠心,都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忠于大明、忠于朕。你们这几千人,均要受到抄家、西山劳役之苦。有立功表现的仍然可以减轻处罚,比如说揭发谁杀死了龙子龙女。好了下去吧。”
“奴才谢皇上不杀之恩。”两个宦官现在都失去了自己的恩主,信王疯了,福王被踩死了,郑贵妃也自杀了。他们都成了无根之萍,这时候能保住性命已经是天恩了。皇上这个抄家让他们相当的不满,东厂抄家的本事是相当强悍的,根本不会让他们留下什么钱项。这一下,估计得变成一贫如洗了。
“众位爱卿,朕昨日所谈的孝忠书,就是起到这样的目的,即:你愿意为大明献出你的忠诚吗?如果愿意,朕才能信任你,如果不愿意,这种不确定因素,就象是英国公那样,朕要之何用?在朕的身边养着一群白眼狼,随时随地的都可以背叛朕,以换取自己荣华富贵。这样的官、这样的兵,朕是不会要的。朕要的是忠臣,不是二臣,所以无论谁提出这是朕在搞形式,朕也不会理会,如果连这个形式都不要了,那内容也就更谈不上了。所以,宣誓孝忠书,朕是必须要的,如若哪位不愿意宣誓,朕只能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这样的官员就是再有本事,朕也不会用。众爱卿,可曾准备好了?”
孝忠书,可以说是这次宫变的导火索,朱由校肯定会实施下去的,不仅如此,以后还会宣誓不贪污受贿、不鱼肉百姓等,朱由校当然知道这是形式主义,不一定会起到什么作用,就比如说每个衙门里都悬挂着“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也没耽误了官吏们的贪脏枉法。但事实总有开始,孝忠书就是政务公开的一种最直接的开始。朝廷的孝忠书,立与前门之外,供京师百姓观看,再在每一份孝忠书前留一块匿名留言板。这就是最初的民众监督体制了,而各地的衙门也是一样,只是由各地的锦衣卫来管理罢了。
虽然不知道对他们有没有什么作用,但有监督总比没监督要高明上许多。为什么会有腐败,就是监督不够,如果什么都大白于天下,谁还敢去贪?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涂,朱由校并不想着自己多么的伟大,能把大明的腐败问题彻底的解决,他没有这个自信。只是想着搞一些监督制度而已。
“回皇上,臣等已经写好了孝忠书。”群臣们当然对皇上这个无理的要求相当的不满,但都是心思玲珑之人,哪里会不明白皇上的心思,皇上这是不管你的心思如何,但表面上必须宣誓,否则就得卷铺盖走人,不管你是有才能还是没才能,一样的对待,这成了当官的一个硬件,一个必须。而且在这个当口,皇上提出的孝忠也算是师出有名了,毕竟,这五万多人的叛乱就摆在眼前了。所以只要还想当官,没有一个大臣敢于站出来顶撞。
“好,大伴回头收上来,张贴于前门之外,由锦衣卫负责看守。下面就京营、城守问题谈一下,如此多的将士参与了此次的叛乱,兵部,可有什么话说?”事情出了,当然需要有人出来顶缸,这是必然的。京营、城守都直属兵部管辖,如此大的事,事前竟然一无所知,这失察的责任肯定是跑不了的。
“回皇上,臣等的确有失察之罪,肯请皇上处罚。”兵部尚书王永光倒也光棍,从一开始他就有这不好的预感,抵赖也没有意义,只不过看皇上这个板子打的有多疼而已。
“兵部,掌管天下兵马,京师的卫戍部队竟然有一半以上参与了叛乱,的确是尸位素餐了,爱卿致仕吧,由孙承宗接任兵部尚书。”兵部尚书对自己来说至关重要,这个位置决定着大明兵力的强盛于否。而在眼皮底下的叛乱,竟然毫无知觉,如此糊涂的兵部尚书,要之无用,赶回老家去吧。
“臣谢主隆恩。”这板子实在是太重了,差点把王永光一下打死,政治生涯就这样彻底的结束了。人也一下子老了许多。
这样六部之中,朱由校已经掌握了工部和兵部,对他来说已经足够了。
“鉴于京师的卫戍部队参与叛乱,所以,朕决定裁撤京营和城守部队,招募锦衣卫训练新军充当京师卫戍部队,这只力量必须切实的掌握在朕之手中,否则朕必将,寝食难安。众爱卿以为呢?”
练新军已是必然,特别是京师的卫戍部队,一是这股力量不属于自己,二是这股力量的战斗力、意志实在是太差太差了。看看这一夜的表现就知道了,竟然吓的把自己的统帅给挤死了,也真是大明的一朵奇葩。
现在有了屠虏神弩和山地弩,一两个月的训练就能使得新兵拥有一定的战斗力,无论是开赴战场还是保家卫国,在这个时代都是有保证的。练出这样一支三四万人的军队,天下的形势必将紧紧的握在手中,那时还怕什么李自成、野猪皮?
“启奏皇上,京营之军士,属于历代的军户,如此让他们何以生计。”黄立极一听这话也吓了一跳,皇上这是把手伸向了军权了,经济上不能制住皇上,再让他把军权抓在手里,那这个皇上就将成为第二个朱元璋、朱棣,那时的君权会集中到什么程度?
练净军、锦衣卫,这都是皇上的份内事,别人没法过问,也不能过问,但如此摆明车马把京营撤了,换上锦衣卫,群臣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对待了。
“参与叛乱者就无须考虑了,未参与者,取消军户,改民户,然后自愿选择,可自行解决生计,也可选择到朕办的一些实体来做工挣钱。朕会根据他们的特点,来安排相应的工作给他们,对付的工钱也必定比粮饷高,以保障其生存。”
裁撤个驿站都能裁出个李自成出来,这裁撤了京营,还不知道能出什么玩意呢。所以必须把这二三万人的生计给安排好了再说。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仅仅是全国建卫生纸作坊、水泥、玻璃等作坊需要的人都是海量的,只是需要加快进度而已。
“启奏皇上,京营历代均属兵部管辖,皇上撤了之后,谁来支付粮饷。”
“如若锦衣卫来接管,当然仍由兵部支付,不过朕亦知道朝廷的财政紧张,这一项费用朝廷就撤了吧,由朕来支付粮饷。”这样的事情朱由校当然是积极的,自己的兵自己来付钱,这才是忠心的根本,指望着朝廷卡自己的脖子来给付粮饷,这样的事情朱由校是不会干的。
“皇上,如若京营裁撤,新兵没有练成,那京城的安全谁来负责?”
“即便是京营不撤,这样的战斗力也谈不到负责京城的安全。朕对他们还真的有些轻视,三万人连朕的一千净军的边都招不到,被打的全军覆灭,这样的军队谈保护京城的安全?不是很可笑吗?”朱由校毫无顾虑的说着。的确,他从心里看不起京营的战斗力,估计昨夜来的应该还是京营里相对的精锐,但就那种德行也真的没法让人尊重什么。
一千净军对付三万人,这是群臣们首次听到昨夜的战况,这也太可怕了,以一对三十,还大获全胜,这样的战果能说明什么?大家都知道净军的训练是皇上刚刚组建的,但没想到竟然会有如此傲人的成绩。听了这个战果多数的大臣们是不信的,也是不愿信的。皇上有此力量,那就更不受群臣的制约了,相应的,皇上的力量越强,也越不会重视群臣。都是皇上一手一脚拼出来的,根本没群臣什么事,那还需要重视吗?
大家相当的疑惑的望向了孙承宗,很明显,昨夜的战斗是他主持的,皇上的话是否属实,他就是最有发言权的了。特别是袁崇焕,更是不解的看着自已的老师。从昨天宣誓孝忠书时,他就隐隐有种感觉,皇上不信任一些大臣,更不相信辽东的将士。这种感觉很奇怪,不得不让袁崇焕对号入座,皇上从开始就对他一点都不待见,是不是有这方面的原因?老老实实的写好了效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