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赵仲针眼中,自己的父亲宋英宗赵曙是个严肃但不缺慈爱的父亲。父亲的孝顺是无人可比的,赵曙在仁宗皇上的驾崩后引出的濮议风波,是很多人不理解的,但在仲针看来,那是父亲赵曙对濮王表达孝的一种方式。虽然仲针也不太认同父皇的方式,但仲针和他父皇一样是个孝顺的孩子。这也是宋英宗赵曙在他的子女中最喜欢疼爱赵仲针的原因。
而对于父皇登基之后所做的事,尤其是想改革积弊,仲针即担心自己的好友王旁,又能理解父皇。因为他看到的是一个想改变现状,国力不济而忧郁成疾的父亲。
现在,父皇召见自己,说起安抚王旁之事,仲针即忧心又高兴。忧心在于仲针视王旁为兄长,这么多年小哥几个的相处,已经是莫逆之交,现在王旁不在大宋,家中遭遇如此变故,这让做皇子和哥们的仲针很难过;高兴在于,父皇终于拿自己当大人来看,不再像对孩子一样对自己指点,而是和自己商议让自己去做事。
看到父皇愁眉不展,仲针决定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父皇,儿臣有几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宋英宗赵曙看看眼前自己十六七岁的长子,这个孩子如今已经成年,清秀的五官已经脱去稚气,身材稍显消瘦却是笔挺,举手投足间透着皇室的优雅与高贵。赵曙越看越喜欢,听仲针有话要说,赵曙点了点头。
赵仲针的心突突的直跳,这是自己第一次向父皇谏言,他理了理思绪抬头直视着御座之上的父皇,恭敬的说道:“父皇,王侍郎家中遭遇横祸,这是谁都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儿臣知道父皇为何忧虑,父皇是不知道如何表达朝廷对大臣的关爱。尤其是对王侍郎这样在外征战有功的大臣。”
知父莫如子,赵曙不由得点点头,孩子长大了,这几句话说的实在得体。
“能替父皇解忧是儿臣心愿,儿臣愿意前往严查王侍郎府宅失火,做好安抚工作。只不过儿臣还有一件事请求父皇:父皇当下为充盈国库,没收、兼并了不少私家大户的土地和生意,儿臣认为如有违纪定要严查,王侍郎的梅耶府确有低价购地的嫌疑,儿臣不便多言。但听说父皇要关闭王侍郎的茶场,儿臣认为实在不可。毕竟先皇议此事之时,父皇也参与商议并让王侍郎立下军令状,茶场无论盈亏也要保证国库的茶利。如果父亲此事反悔,未免会落人话柄。”
赵曙仔细听着仲针的话,这些话确实也说在实处,他凝眉不语沉思着。赵仲针看了看,父亲认真听着自己话并没有生气,他稍稍安心了一些:“父皇,您是一国之君,如果断了王侍郎所有的财路,今后擅于理财的人,谁还会多为皇家着想做事。而且儿臣认为若要安抚王侍郎,应让他觉得还能尽力为朝廷做事,况且,积弊不光是节流,还需开源。解决国库问题不仅仅是为了解除积弊,更为了强国才好对敌西夏,辽国。”
“仲针,这些话是哪位老师教你的?”赵曙的语气十分慈祥,他忽然发现仲针不仅仅长大了,而且还有了自己的见识。
见父亲并无半点责备的意思,赵曙更高兴了,他微笑着回答:“父皇,这些不是哪位老师教的,我最近认识一个人,是王侍郎的朋友。他对我说了,王侍郎提醒了他好好研究,西夏吐蕃的关系和地势,为将来我大宋抵御西夏做准备,并且在编制平戎策,准备献给父皇。”
“哦?”赵曙眉头稍微挑了了挑,没想到王旁竟然还有此心,天下还有这样的忠心为朝廷之人。
“父皇,我说的这个人叫王韶,是嘉祐二年的进士,这几年一直在边境各处游历,现在已经回来京城。儿臣认为:可能父皇一直认为王旁太贪财好势,但王旁一直心系大宋。望父皇不再商议兼并茶场之事,这恐怕是给王侍郎最好的安抚。”赵仲针小心翼翼的说道。
赵曙轻轻的叹了口气,他回想一路走来自己对皇位的处心积虑,到最后身边也没几个真正有能力相助自己的人;而眼前自己的儿子赵仲针,年纪不大身边就有王旁,王韶,苏轼,等一代年轻的能人才子。也许这样也好,将来皇位已经是非此子莫属,让他慢慢的去积累人气吧。
“你去办吧,拨些银两整修王侍郎府宅,也算朝廷对在外征战大臣的抚恤。至于茶场的事嘛,为父答应你了,既然你觉得此人可助你,你要善用此人。”
赵仲针谢过了父皇,他终于稍稍松了一口气,也许对于他心里的这个兄长,他所能做的已经尽力了。
赵仲针走后,赵曙反复琢磨着赵仲针所谏言的话,有时候赵曙常常会想起,自己看见自己死在御座龙床之上,这种忧虑已经不再像刚刚开始那样纠结,看来他还要为自己的子孙抓紧时间做点什么。
英宗赵曙召见王韶,命任命王韶为环庆路驻泊兵马钤辖,专门管理本路及鄜延路蕃部事务,驻扎庆州(今甘肃庆阳),李若愚为泾原路驻泊兵马钤辖,负责本路和秦凤路蕃部事务,驻扎渭州(今甘肃平凉),他们的任务是监视蕃部情况,处理蕃部诉讼之事,如对蕃部有奖赏或惩罚,就同本路将帅商量处置,大事则向朝廷汇报,并负责团结蕃部强人、壮马,在西夏军队进攻时,使蕃部老人、儿童有安身之所。
王韶等人上任后,立即召见蕃部酋长,以宋英宗的名义对他们进行安抚、犒劳,并赏赐他们许多金银财宝,从而进一步统计蕃部城堡、兵马数量,按照各部落的大小,分成若干部分,发给各部分旗帜,使他们各自修缮自己的城堡。
在此之前,蕃部人民大批逃亡西夏,一方面是由于宋朝边境之臣横征暴敛,另一方面则由于西夏的引诱。至此,蕃部逃亡者逐渐减少,蕃部百姓也越来越心向大宋。
治理蕃部这件事,赵仲针举荐有功,知人善用。英宗对赵仲针更加有信心,加封赵仲针为颍王。
王韶治理蕃部之时,王旁已率队登陆倭奴本土长崎,两万大军汇合了侬继风的部队,风卷残云般向倭奴的首府平安京冲杀过去。而此时完颜劾里钵也从倭奴的最北面登陆杀向平安京。
倭奴苟延残喘的抵抗着伐倭的大军,最终倭奴军慌了,摄政王藤原赖通慌了,就连倭奴的冷泉天皇也慌了。
伐倭大军兵临城下,将近三万大军将平安京围住,倭奴已经没有了援兵,一座孤城矗立在王旁的面前。
战争是一场疯狂的杀人游戏,一路以来王旁看到了发疯报仇的高丽人,杀人杀到了亢奋的辽军和宋军。倭奴没有反抗要杀,倭奴稍有反抗更要杀,杀到了麻木的伐倭部队,缴获抢掠了倭奴的大批财物,士兵们各个杀的斗志昂扬。
倭奴平安京城外,伐倭战士的高呼血洗平安京的呼声在山谷中回荡,战鼓擂擂声中城头之上的倭奴兵已经吓得瑟瑟发抖,谁都知道,冲进去血洗这座城,杀了天皇。就再没有倭奴国了。王旁却站在城外的伐倭军阵前,望着这座城出神了。
平安京建立之初时逢中国的盛唐时期,唐朝与倭奴两国交往密切。倭奴京都建筑与中国盛唐时期的洛阳城和长安城相似。如果不说明是在倭奴,谁会不说眼前的这座城,就是汉人的城池?
而这一路的血洗,王旁忽然觉的战争这场游戏,把所有人性的凶残都释放出来,管他老少,管他有没有兵器,能不能反抗。只要烧杀抢,才能让敌人彻底的怕了,才能从意志之上彻底的打垮敌人。
王旁也知道,如果再进一步,伐倭的大军就可以彻底的占领倭奴,可是他们因何而来?宋辽联合扛着抗倭救高丽的大旗,最后像倭奴征战高丽一样,血洗了弱国的每一个角落。倭奴就此就会屈服吗?谁来统领倭奴?谁能保证不会再有战争,不会再有反抗?
不管你做了什么,在历史的面前,只要你做了,永远没有对错!王旁下令:停止攻城!
所有的人都震惊了,王侍郎?为什么停止?
王旁指着城头之上晃动的白旗:“我们要的是这面旗,占领倭奴这个弹丸之地,难道由三国联军瓜分吗?我们的粮草消耗谁赔偿?我们的战士谁抚恤?你们谁留在这看着随时会反抗的倭奴?”
“王侍郎,我们听您的!”众人齐声说道。
王旁回到中军帐,既然打了白旗,就差最后的和谈了,果然不出王旁所料:倭奴国的摄政王带了几名侍卫,亲自出城来和谈。
“第一,重新规划海域,九州岛以南皆为宋土;北海道岛以南皆为辽地;第二,倭奴要向宋辽两国称臣,年年献贡;第三,承认倭奴是战败国,赔偿侵略高丽的损失。”王旁讲出了自己条件。
§§第三卷王者归来
而对于父皇登基之后所做的事,尤其是想改革积弊,仲针即担心自己的好友王旁,又能理解父皇。因为他看到的是一个想改变现状,国力不济而忧郁成疾的父亲。
现在,父皇召见自己,说起安抚王旁之事,仲针即忧心又高兴。忧心在于仲针视王旁为兄长,这么多年小哥几个的相处,已经是莫逆之交,现在王旁不在大宋,家中遭遇如此变故,这让做皇子和哥们的仲针很难过;高兴在于,父皇终于拿自己当大人来看,不再像对孩子一样对自己指点,而是和自己商议让自己去做事。
看到父皇愁眉不展,仲针决定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父皇,儿臣有几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宋英宗赵曙看看眼前自己十六七岁的长子,这个孩子如今已经成年,清秀的五官已经脱去稚气,身材稍显消瘦却是笔挺,举手投足间透着皇室的优雅与高贵。赵曙越看越喜欢,听仲针有话要说,赵曙点了点头。
赵仲针的心突突的直跳,这是自己第一次向父皇谏言,他理了理思绪抬头直视着御座之上的父皇,恭敬的说道:“父皇,王侍郎家中遭遇横祸,这是谁都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儿臣知道父皇为何忧虑,父皇是不知道如何表达朝廷对大臣的关爱。尤其是对王侍郎这样在外征战有功的大臣。”
知父莫如子,赵曙不由得点点头,孩子长大了,这几句话说的实在得体。
“能替父皇解忧是儿臣心愿,儿臣愿意前往严查王侍郎府宅失火,做好安抚工作。只不过儿臣还有一件事请求父皇:父皇当下为充盈国库,没收、兼并了不少私家大户的土地和生意,儿臣认为如有违纪定要严查,王侍郎的梅耶府确有低价购地的嫌疑,儿臣不便多言。但听说父皇要关闭王侍郎的茶场,儿臣认为实在不可。毕竟先皇议此事之时,父皇也参与商议并让王侍郎立下军令状,茶场无论盈亏也要保证国库的茶利。如果父亲此事反悔,未免会落人话柄。”
赵曙仔细听着仲针的话,这些话确实也说在实处,他凝眉不语沉思着。赵仲针看了看,父亲认真听着自己话并没有生气,他稍稍安心了一些:“父皇,您是一国之君,如果断了王侍郎所有的财路,今后擅于理财的人,谁还会多为皇家着想做事。而且儿臣认为若要安抚王侍郎,应让他觉得还能尽力为朝廷做事,况且,积弊不光是节流,还需开源。解决国库问题不仅仅是为了解除积弊,更为了强国才好对敌西夏,辽国。”
“仲针,这些话是哪位老师教你的?”赵曙的语气十分慈祥,他忽然发现仲针不仅仅长大了,而且还有了自己的见识。
见父亲并无半点责备的意思,赵曙更高兴了,他微笑着回答:“父皇,这些不是哪位老师教的,我最近认识一个人,是王侍郎的朋友。他对我说了,王侍郎提醒了他好好研究,西夏吐蕃的关系和地势,为将来我大宋抵御西夏做准备,并且在编制平戎策,准备献给父皇。”
“哦?”赵曙眉头稍微挑了了挑,没想到王旁竟然还有此心,天下还有这样的忠心为朝廷之人。
“父皇,我说的这个人叫王韶,是嘉祐二年的进士,这几年一直在边境各处游历,现在已经回来京城。儿臣认为:可能父皇一直认为王旁太贪财好势,但王旁一直心系大宋。望父皇不再商议兼并茶场之事,这恐怕是给王侍郎最好的安抚。”赵仲针小心翼翼的说道。
赵曙轻轻的叹了口气,他回想一路走来自己对皇位的处心积虑,到最后身边也没几个真正有能力相助自己的人;而眼前自己的儿子赵仲针,年纪不大身边就有王旁,王韶,苏轼,等一代年轻的能人才子。也许这样也好,将来皇位已经是非此子莫属,让他慢慢的去积累人气吧。
“你去办吧,拨些银两整修王侍郎府宅,也算朝廷对在外征战大臣的抚恤。至于茶场的事嘛,为父答应你了,既然你觉得此人可助你,你要善用此人。”
赵仲针谢过了父皇,他终于稍稍松了一口气,也许对于他心里的这个兄长,他所能做的已经尽力了。
赵仲针走后,赵曙反复琢磨着赵仲针所谏言的话,有时候赵曙常常会想起,自己看见自己死在御座龙床之上,这种忧虑已经不再像刚刚开始那样纠结,看来他还要为自己的子孙抓紧时间做点什么。
英宗赵曙召见王韶,命任命王韶为环庆路驻泊兵马钤辖,专门管理本路及鄜延路蕃部事务,驻扎庆州(今甘肃庆阳),李若愚为泾原路驻泊兵马钤辖,负责本路和秦凤路蕃部事务,驻扎渭州(今甘肃平凉),他们的任务是监视蕃部情况,处理蕃部诉讼之事,如对蕃部有奖赏或惩罚,就同本路将帅商量处置,大事则向朝廷汇报,并负责团结蕃部强人、壮马,在西夏军队进攻时,使蕃部老人、儿童有安身之所。
王韶等人上任后,立即召见蕃部酋长,以宋英宗的名义对他们进行安抚、犒劳,并赏赐他们许多金银财宝,从而进一步统计蕃部城堡、兵马数量,按照各部落的大小,分成若干部分,发给各部分旗帜,使他们各自修缮自己的城堡。
在此之前,蕃部人民大批逃亡西夏,一方面是由于宋朝边境之臣横征暴敛,另一方面则由于西夏的引诱。至此,蕃部逃亡者逐渐减少,蕃部百姓也越来越心向大宋。
治理蕃部这件事,赵仲针举荐有功,知人善用。英宗对赵仲针更加有信心,加封赵仲针为颍王。
王韶治理蕃部之时,王旁已率队登陆倭奴本土长崎,两万大军汇合了侬继风的部队,风卷残云般向倭奴的首府平安京冲杀过去。而此时完颜劾里钵也从倭奴的最北面登陆杀向平安京。
倭奴苟延残喘的抵抗着伐倭的大军,最终倭奴军慌了,摄政王藤原赖通慌了,就连倭奴的冷泉天皇也慌了。
伐倭大军兵临城下,将近三万大军将平安京围住,倭奴已经没有了援兵,一座孤城矗立在王旁的面前。
战争是一场疯狂的杀人游戏,一路以来王旁看到了发疯报仇的高丽人,杀人杀到了亢奋的辽军和宋军。倭奴没有反抗要杀,倭奴稍有反抗更要杀,杀到了麻木的伐倭部队,缴获抢掠了倭奴的大批财物,士兵们各个杀的斗志昂扬。
倭奴平安京城外,伐倭战士的高呼血洗平安京的呼声在山谷中回荡,战鼓擂擂声中城头之上的倭奴兵已经吓得瑟瑟发抖,谁都知道,冲进去血洗这座城,杀了天皇。就再没有倭奴国了。王旁却站在城外的伐倭军阵前,望着这座城出神了。
平安京建立之初时逢中国的盛唐时期,唐朝与倭奴两国交往密切。倭奴京都建筑与中国盛唐时期的洛阳城和长安城相似。如果不说明是在倭奴,谁会不说眼前的这座城,就是汉人的城池?
而这一路的血洗,王旁忽然觉的战争这场游戏,把所有人性的凶残都释放出来,管他老少,管他有没有兵器,能不能反抗。只要烧杀抢,才能让敌人彻底的怕了,才能从意志之上彻底的打垮敌人。
王旁也知道,如果再进一步,伐倭的大军就可以彻底的占领倭奴,可是他们因何而来?宋辽联合扛着抗倭救高丽的大旗,最后像倭奴征战高丽一样,血洗了弱国的每一个角落。倭奴就此就会屈服吗?谁来统领倭奴?谁能保证不会再有战争,不会再有反抗?
不管你做了什么,在历史的面前,只要你做了,永远没有对错!王旁下令:停止攻城!
所有的人都震惊了,王侍郎?为什么停止?
王旁指着城头之上晃动的白旗:“我们要的是这面旗,占领倭奴这个弹丸之地,难道由三国联军瓜分吗?我们的粮草消耗谁赔偿?我们的战士谁抚恤?你们谁留在这看着随时会反抗的倭奴?”
“王侍郎,我们听您的!”众人齐声说道。
王旁回到中军帐,既然打了白旗,就差最后的和谈了,果然不出王旁所料:倭奴国的摄政王带了几名侍卫,亲自出城来和谈。
“第一,重新规划海域,九州岛以南皆为宋土;北海道岛以南皆为辽地;第二,倭奴要向宋辽两国称臣,年年献贡;第三,承认倭奴是战败国,赔偿侵略高丽的损失。”王旁讲出了自己条件。
§§第三卷王者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