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封书信是用汉字所写,文笔流畅,字迹工整。我边看边暗自赞道,这安南国王陈晃的文学修养比我这个大宋皇帝强多了,就只是这手好字,我就远远不如也。
长期以来,安南国虽然有自己独特的口语,但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一直沿用汉文,直到近年来才陆续发明了本民族文字的喃字,这是一种同汉字混用以书面表记本民族的语言。然而,在安南皇室等上流社会中,还是崇尚汉人文化,这其中就包括说汉语,使用汉文。
陈晃在信中主要言道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有关安南国接受蒙古册封事宜,自蒙古吞并大理以来,安南国西北部便于蒙古相邻,天朝皇帝陛下知道安南国地少势弱,尽管我安南国民都一心念着天朝,却无力与那蒙古抗争,无奈之下只能接受其册封,陈晃汗颜。陛下乃天朝圣君,自当明白小国之君晃之苦衷,晃再请陛下谅解。
谅解?
这本来就是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安南国弹丸之地,境内又是山林密布,同蒙古相比,穷乡僻壤之地自然是势单力孤。大宋朝立国三百余年来,重心一直放在北部及西部,根本无暇顾及南部,是以安南国倒还能活得有滋有味。当蒙古灭掉大理后,安南国再也无法独善其身,采取了都不得罪之策。
尽管我能理解安南国的无奈,但我能谅解吗?
我继续看了下去,信中提及的第二件事是最近发生在安南北部与南宋广南西路(其治所在今桂林,而非今日广西省之省会南宁)交界处的广源郡。天朝皇帝陛下,广源郡频频发生壮族集会事件,甚至聚会闹事,晃差人调查后,查明原由是两百年前天朝逆贼侬智高的后人侬复所为,其目的是想重新恢复侬智高当年建立的大南国。侬复等人出没于广源郡及天朝广南西路傥犹州(今广西靖西东部)一带,晃恐其成为侬智高第二,故请求天朝皇帝陛下查之,以保两地平安。
侬智高之名我是在狄青故事中看到过,北宋仁宗皇佑年间,侬智高造反,一度攻占了广西广东的部分区域,甚至围困广南东路的治所广州达五十日之久,后被时任枢密院副使的狄青击败,最后不知所终。
我看完后道:“陈元使节。”
“陈元在。”
“你们先去驿馆住下吧,朕要考虑下才能给你们国君回复。”
马廷鸾道:“陛下,陈元使节等乃是秘密到访,所以臣让鸿胪寺官员专门安排其住所。”
“是吗?马爱卿自行安排就是。”
“皇帝陛下,陈元告退。”
古代王朝都喜欢以天朝自居,对于周边近邻,只要表面臣服,说些献媚之词,便能使龙颜大悦,从而得到中土皇帝的大批赏赐。这些近邻们一旦变得强大就会骚扰我国边境,甚至得寸进尺地进军内陆地区,如果遭到朝廷的强烈反击,又会变成缩头乌龟,低声下气地求饶。历代皇帝们大都喜欢显示所谓的大国天朝风范,标榜自己是仁义之君,对此大都既往不咎,最多是训斥一番,然后念这些邻居们生活不易,还会加大赏赐。
但是这种“仁爱”的做法终究不会让我们的近邻们真心臣服,数千年来,这种现象依旧毫无变化。这也就印证了一句古人之名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小七。”
“小的在。”
“传贾似道,翁应龙,马廷鸾以及政务院八位院士,午后到此议事。”
虽然王爚,吴坚,章鉴三人是我钦点加入政务院的,但我仅仅是凭借后世的记忆,知道这三位曾经拜相入阁官员的名字和简单经历,至于他们三人的详细事迹我却知之甚少,所以也想了解下这些人的性格和见识。
王爚,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景定二年迁礼部尚书,代吏部尚书加观文殿大学士。为人清修刚劲,咸淳元年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因与贾似道不和,又一向主战,所以也为理宗不喜,故而长期闲置在家,咸淳十年初迁升为左丞相,始终坚持抗元。
章鉴,淳祜四年(1244)以别院省试及第。累官至中书舍人、侍左郎官、崇政殿说书、进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后又升为同知枢密院事。咸淳十年(1274),为右丞相兼枢密使。章鉴为人宽厚,平时与人交往,往往赞同别人观点,士人称其为“满朝欢”,谓其处事没有原则。
至于吴坚,我只知道其曾在南宋末年担任过左相,其他一无所知。
对于留梦炎,我却知道得相对较多。一是因其姓氏特别,二是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汉奸之一。
史书记载,留梦炎为人奸诈,善于见风使舵。中状元后,历官宗正少卿,秘阁修撰,福建提举,吏部右侍郎,累官宣奉大夫,端明殿学士。德祐元年(1275),任同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并拜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总督诸路军马。虽受命于危难之时,但临事退缩,称病于家不出,直至太后亲临其家,才始出任左丞相。不久,于端宗景炎元年(1276)降元。文天祥兵败被俘后,元世祖忽必烈十分敬重文天祥的才学与为人,待为上宾,多次派人劝降不成后,遂用酷刑,但文天祥仍是坚贞不屈。一些降元宋臣请求元帝释放文天祥为道士,元帝亦有此心,留梦炎却阻止道:“天祥出,复为号召江南义士抗元,吾辈将置于何地?”从而坚定了忽必烈杀害文天祥的想法。对于新建立的大元帝国而言,留梦炎算得上是有功之臣,可是,元朝史官所修的《宋史》中却没有他的《传》,相反,却给文天祥立了《传》,赞扬他是宋朝进士中的伟人之一。可见,即便是敌人,对那些背叛国家民族的人也是看不起的。据传,直至明代,凡留姓子孙参加科举考试,均需先声明非留梦炎后代,才有考试资格。留梦炎降元后也官至元朝丞相,说明其也是有一定本事的。
对于这些宰相们,我当用其长避其短。
“各位爱卿,请坐。”
“谢陛下。”
我将安南国国君陈晃的来信内容详细告诉了贾似道等人,随后道:“马爱卿,你先给朕说说侬智高之事。”
“是,陛下。”马廷鸾起身道,“侬智高,傥犹州人。大约两百多年前,侬智高的父亲侬全福为我朝与安南交界处的傥犹州(今广西靖西东部)知州,并依附我朝,后来,侬全福势力日长,自称昭圣皇帝,当时的安南还处于交趾国时代,交趾国君遂发兵征讨,侬全福兵败后被斩杀。侬智高子承父业,在傥犹州建立了大历国,意图对抗交趾,后再被交趾打败,遭擒未几又被交趾国君释放。后四年又建南天国,与交趾交战互有胜败,同时上书我朝,而我朝当时正在与契丹,西夏交战,故未有回复。在与我朝几经反复之后,又发动了和我朝之战,并接连打败了我朝当地好几路守军,一度占领了我两广路的南部,仁宗帝只得派兵征伐,任命当时的枢密院副使狄青为帅,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平乱。最终,在狄元帅的指挥下,苦战数番,才将其消灭。详细经过,陛下可查我朝史料。”
侬智高是壮族,僮族首领,既反贪得无厌的交趾国君,也反不容纳自己的大宋,其人究竟算是英雄还是反贼,只能让后世去做评论了。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所以历来在“大一统”和大汉民族之间摇摆不定,使得很多事情至今也难以定论。
我听完后道:“各位爱卿,都来说说自己的看法吧。”
马廷鸾先道:“陛下,对于安南接受蒙古册封一事,虽然不义,但却可以理解。如今我朝之敌是北方蒙古,对于安南蛮夷之地,臣以为可不加理会,至于那侬家后人,陛下当派人查清,如果有反心倒是应该严查。”
我点点头,示意大家继续。
王爚起身道:“陛下,臣以为马大人之言虽然有理,却不可取。安南国乃是我朝属国,怎么可以接受他人册封呢?此风不可长也,陛下当令两广路出兵征讨,出其不意灭之。对于那侬复,臣则赞同马大人之看法。”
留梦炎反对道:“王大人此言不妥,安南尽是山岭地带,如果我军不能快速将其制服,难保不会招来蒙古人,到时安南未灭,我朝与蒙古或许反倒先行交战了。”
王爚脸露不喜,毫不留情道:“留大人,莫非你惧怕蒙古人吗?”
陈宜中道:“王大人,这不是怕不怕的事情,留大人说得对,如果在安南陷入和蒙古人的交织中,那我朝就要多一条战线了,这并不合算啊。”
王爚也知道留梦炎所言并非全无道理,只不过自己是主战派,一向看不惯主和的留梦炎。王爚哼了一声,坐回椅子上。
章鉴见气氛紧张,便道:“陛下,王大人,留大人所言各有道理,臣以为还是先讨论后一个问题。”
“好,也行。”我笑笑,看来这章鉴果真如史书上所言,好好先生也。
对于后一个问题,所有人的看法都是一致的,毕竟当年的侬智高之乱给朝廷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不管是何原因,侬智高之乱都属于谋反。
“翁爱卿,立即传中书省拟旨发刑部,令广南西路刑狱提点秘密调查侬复。”
“是,陛下。”
我接着问道:“师臣,你怎么看第一个问题?”
贾似道见我点其名,微一颌首道:“回陛下,安南国君遣使到访,足以见得其心向宋,但又惧怕蒙古武力,这才秘密出访我朝,所以老臣赞同马大人之言,安南国君之举虽令我朝不适,然蒙古方为大敌,陛下当以安抚为上,以免那安南彻底投向蒙古。安南之地虽是蛮荒,但倘若被蒙古人借机占领,我朝势必腹背受敌。况且我朝乃是泱泱大国,自该有大国风范,怀远之体。臣以为乘人之危出兵安南实属不该,不如以抚绥之法来感化他们。”
文天祥也道:“陛下,臣也赞同太师,马大人之言,以安抚为上。”
在这十位大臣中,只有王爚和吴坚认为不可谅解,当出兵讨之,其余诸人都赞同以安抚为上。
从两派的辩论来看,安抚派的确说得更有道理,而讨伐派之观点虽然大义凛然,却是显得过于激进,给人一种考虑不周之感。
难怪历代宋朝皇帝都不喜欢战争,正如贾似道所言,安抚足显大国之彰,又不用与人厮杀,不就是花点钱的事吗?
“莫非真的只有安抚才是上策?”我想到。
长期以来,安南国虽然有自己独特的口语,但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一直沿用汉文,直到近年来才陆续发明了本民族文字的喃字,这是一种同汉字混用以书面表记本民族的语言。然而,在安南皇室等上流社会中,还是崇尚汉人文化,这其中就包括说汉语,使用汉文。
陈晃在信中主要言道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有关安南国接受蒙古册封事宜,自蒙古吞并大理以来,安南国西北部便于蒙古相邻,天朝皇帝陛下知道安南国地少势弱,尽管我安南国民都一心念着天朝,却无力与那蒙古抗争,无奈之下只能接受其册封,陈晃汗颜。陛下乃天朝圣君,自当明白小国之君晃之苦衷,晃再请陛下谅解。
谅解?
这本来就是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安南国弹丸之地,境内又是山林密布,同蒙古相比,穷乡僻壤之地自然是势单力孤。大宋朝立国三百余年来,重心一直放在北部及西部,根本无暇顾及南部,是以安南国倒还能活得有滋有味。当蒙古灭掉大理后,安南国再也无法独善其身,采取了都不得罪之策。
尽管我能理解安南国的无奈,但我能谅解吗?
我继续看了下去,信中提及的第二件事是最近发生在安南北部与南宋广南西路(其治所在今桂林,而非今日广西省之省会南宁)交界处的广源郡。天朝皇帝陛下,广源郡频频发生壮族集会事件,甚至聚会闹事,晃差人调查后,查明原由是两百年前天朝逆贼侬智高的后人侬复所为,其目的是想重新恢复侬智高当年建立的大南国。侬复等人出没于广源郡及天朝广南西路傥犹州(今广西靖西东部)一带,晃恐其成为侬智高第二,故请求天朝皇帝陛下查之,以保两地平安。
侬智高之名我是在狄青故事中看到过,北宋仁宗皇佑年间,侬智高造反,一度攻占了广西广东的部分区域,甚至围困广南东路的治所广州达五十日之久,后被时任枢密院副使的狄青击败,最后不知所终。
我看完后道:“陈元使节。”
“陈元在。”
“你们先去驿馆住下吧,朕要考虑下才能给你们国君回复。”
马廷鸾道:“陛下,陈元使节等乃是秘密到访,所以臣让鸿胪寺官员专门安排其住所。”
“是吗?马爱卿自行安排就是。”
“皇帝陛下,陈元告退。”
古代王朝都喜欢以天朝自居,对于周边近邻,只要表面臣服,说些献媚之词,便能使龙颜大悦,从而得到中土皇帝的大批赏赐。这些近邻们一旦变得强大就会骚扰我国边境,甚至得寸进尺地进军内陆地区,如果遭到朝廷的强烈反击,又会变成缩头乌龟,低声下气地求饶。历代皇帝们大都喜欢显示所谓的大国天朝风范,标榜自己是仁义之君,对此大都既往不咎,最多是训斥一番,然后念这些邻居们生活不易,还会加大赏赐。
但是这种“仁爱”的做法终究不会让我们的近邻们真心臣服,数千年来,这种现象依旧毫无变化。这也就印证了一句古人之名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小七。”
“小的在。”
“传贾似道,翁应龙,马廷鸾以及政务院八位院士,午后到此议事。”
虽然王爚,吴坚,章鉴三人是我钦点加入政务院的,但我仅仅是凭借后世的记忆,知道这三位曾经拜相入阁官员的名字和简单经历,至于他们三人的详细事迹我却知之甚少,所以也想了解下这些人的性格和见识。
王爚,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景定二年迁礼部尚书,代吏部尚书加观文殿大学士。为人清修刚劲,咸淳元年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因与贾似道不和,又一向主战,所以也为理宗不喜,故而长期闲置在家,咸淳十年初迁升为左丞相,始终坚持抗元。
章鉴,淳祜四年(1244)以别院省试及第。累官至中书舍人、侍左郎官、崇政殿说书、进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后又升为同知枢密院事。咸淳十年(1274),为右丞相兼枢密使。章鉴为人宽厚,平时与人交往,往往赞同别人观点,士人称其为“满朝欢”,谓其处事没有原则。
至于吴坚,我只知道其曾在南宋末年担任过左相,其他一无所知。
对于留梦炎,我却知道得相对较多。一是因其姓氏特别,二是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汉奸之一。
史书记载,留梦炎为人奸诈,善于见风使舵。中状元后,历官宗正少卿,秘阁修撰,福建提举,吏部右侍郎,累官宣奉大夫,端明殿学士。德祐元年(1275),任同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并拜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总督诸路军马。虽受命于危难之时,但临事退缩,称病于家不出,直至太后亲临其家,才始出任左丞相。不久,于端宗景炎元年(1276)降元。文天祥兵败被俘后,元世祖忽必烈十分敬重文天祥的才学与为人,待为上宾,多次派人劝降不成后,遂用酷刑,但文天祥仍是坚贞不屈。一些降元宋臣请求元帝释放文天祥为道士,元帝亦有此心,留梦炎却阻止道:“天祥出,复为号召江南义士抗元,吾辈将置于何地?”从而坚定了忽必烈杀害文天祥的想法。对于新建立的大元帝国而言,留梦炎算得上是有功之臣,可是,元朝史官所修的《宋史》中却没有他的《传》,相反,却给文天祥立了《传》,赞扬他是宋朝进士中的伟人之一。可见,即便是敌人,对那些背叛国家民族的人也是看不起的。据传,直至明代,凡留姓子孙参加科举考试,均需先声明非留梦炎后代,才有考试资格。留梦炎降元后也官至元朝丞相,说明其也是有一定本事的。
对于这些宰相们,我当用其长避其短。
“各位爱卿,请坐。”
“谢陛下。”
我将安南国国君陈晃的来信内容详细告诉了贾似道等人,随后道:“马爱卿,你先给朕说说侬智高之事。”
“是,陛下。”马廷鸾起身道,“侬智高,傥犹州人。大约两百多年前,侬智高的父亲侬全福为我朝与安南交界处的傥犹州(今广西靖西东部)知州,并依附我朝,后来,侬全福势力日长,自称昭圣皇帝,当时的安南还处于交趾国时代,交趾国君遂发兵征讨,侬全福兵败后被斩杀。侬智高子承父业,在傥犹州建立了大历国,意图对抗交趾,后再被交趾打败,遭擒未几又被交趾国君释放。后四年又建南天国,与交趾交战互有胜败,同时上书我朝,而我朝当时正在与契丹,西夏交战,故未有回复。在与我朝几经反复之后,又发动了和我朝之战,并接连打败了我朝当地好几路守军,一度占领了我两广路的南部,仁宗帝只得派兵征伐,任命当时的枢密院副使狄青为帅,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平乱。最终,在狄元帅的指挥下,苦战数番,才将其消灭。详细经过,陛下可查我朝史料。”
侬智高是壮族,僮族首领,既反贪得无厌的交趾国君,也反不容纳自己的大宋,其人究竟算是英雄还是反贼,只能让后世去做评论了。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所以历来在“大一统”和大汉民族之间摇摆不定,使得很多事情至今也难以定论。
我听完后道:“各位爱卿,都来说说自己的看法吧。”
马廷鸾先道:“陛下,对于安南接受蒙古册封一事,虽然不义,但却可以理解。如今我朝之敌是北方蒙古,对于安南蛮夷之地,臣以为可不加理会,至于那侬家后人,陛下当派人查清,如果有反心倒是应该严查。”
我点点头,示意大家继续。
王爚起身道:“陛下,臣以为马大人之言虽然有理,却不可取。安南国乃是我朝属国,怎么可以接受他人册封呢?此风不可长也,陛下当令两广路出兵征讨,出其不意灭之。对于那侬复,臣则赞同马大人之看法。”
留梦炎反对道:“王大人此言不妥,安南尽是山岭地带,如果我军不能快速将其制服,难保不会招来蒙古人,到时安南未灭,我朝与蒙古或许反倒先行交战了。”
王爚脸露不喜,毫不留情道:“留大人,莫非你惧怕蒙古人吗?”
陈宜中道:“王大人,这不是怕不怕的事情,留大人说得对,如果在安南陷入和蒙古人的交织中,那我朝就要多一条战线了,这并不合算啊。”
王爚也知道留梦炎所言并非全无道理,只不过自己是主战派,一向看不惯主和的留梦炎。王爚哼了一声,坐回椅子上。
章鉴见气氛紧张,便道:“陛下,王大人,留大人所言各有道理,臣以为还是先讨论后一个问题。”
“好,也行。”我笑笑,看来这章鉴果真如史书上所言,好好先生也。
对于后一个问题,所有人的看法都是一致的,毕竟当年的侬智高之乱给朝廷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不管是何原因,侬智高之乱都属于谋反。
“翁爱卿,立即传中书省拟旨发刑部,令广南西路刑狱提点秘密调查侬复。”
“是,陛下。”
我接着问道:“师臣,你怎么看第一个问题?”
贾似道见我点其名,微一颌首道:“回陛下,安南国君遣使到访,足以见得其心向宋,但又惧怕蒙古武力,这才秘密出访我朝,所以老臣赞同马大人之言,安南国君之举虽令我朝不适,然蒙古方为大敌,陛下当以安抚为上,以免那安南彻底投向蒙古。安南之地虽是蛮荒,但倘若被蒙古人借机占领,我朝势必腹背受敌。况且我朝乃是泱泱大国,自该有大国风范,怀远之体。臣以为乘人之危出兵安南实属不该,不如以抚绥之法来感化他们。”
文天祥也道:“陛下,臣也赞同太师,马大人之言,以安抚为上。”
在这十位大臣中,只有王爚和吴坚认为不可谅解,当出兵讨之,其余诸人都赞同以安抚为上。
从两派的辩论来看,安抚派的确说得更有道理,而讨伐派之观点虽然大义凛然,却是显得过于激进,给人一种考虑不周之感。
难怪历代宋朝皇帝都不喜欢战争,正如贾似道所言,安抚足显大国之彰,又不用与人厮杀,不就是花点钱的事吗?
“莫非真的只有安抚才是上策?”我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