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下福建路之前,我并没有想好该如何处置这些地方官吏,我知道各地官场都是一样的腐败黑暗,这是任何一个朝代到了末期的通病,但我也不敢将他们一网打尽,尽管这个大家庭已经腐朽不堪,但毕竟是家大业大,又有蒙古人在旁虎视眈眈,我只能采取渐行渐近的平和方式。
成立廉政公署或许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至少在眼下,我想不出比它更好的方法了。
尽管陈心书表了决心,但我仍不能肯定他以后到底会如何,至少我给了他一次机会,也相当于给了自己一个机会。我坚信一点,在封建社会,君能节制,臣便自律,民则可安生。此次南行,除了找到高商的传人,还得到了黄道婆这位民间纺织专家,即便陈心书死不改悔,我也算是有所收获了。
数日后的傍晚,临安城的轮廓已经隐约出现在我们眼前。
“马上就要到家了,今晚可以好好睡上一觉呢。”文璋高兴道。
“就是,小文璋这句话说得动听,姐姐喜欢,连续几天赶路,还真是有些辛苦。”
“呵呵,的确累了,今晚大家都好好休息吧。”我双腿轻轻一夹,率先向前冲去。
方灵等人自然可以好好休息,我却还要面对一大堆奏折,看来皇帝这个职业还真不是一般的累。回到宫中,匆匆吃了点东西,我便一头扎进了御书房。一边批阅奏折,一边享受着全玖的按摩。
“官家,刚回来还是休息一晚再批示吧。”全玖心疼地劝道。
“玖儿,朕没事,先将紧急的奏折批掉,对了,这些日子朝中有什么大事请吗?给朕说说。”
“朝中有太后监视,一切正常。”
“那贾似道有何动向?”
“官家,贾似道除了有些心不在焉,其他方面倒也如常。”
“心不在焉?”
我当然不知道,贾似道还在为郝经北逃之事烦恼,生怕蒙古人将此事传到我这里,那可是欺君之罪,尽管欺的是先帝,同样也是大逆不道,罪不可恕。
人有贪欲,也有惰性,这是人性所固有的。
我外出回来躺在自己熟悉的大床上时,就会觉得这里才是我最习惯,最舒服的地方。正如以前,每当出差回来就会觉得自己那张小床最是温馨。
直睡到中午时分,我才懒洋洋地爬了起来。
全玖见我起床,便道:“官家,崇政殿三位讲学已经在宫外候旨了。”
我记起昨晚让小七通知崇政殿讲学午时过后前来御书房议事,只是一时没有想起新任讲学的赵顺孙:“玖儿,崇政殿讲学不是只有文陆两位吗?”
“官家忘了啊,在官家南下之前,曾经加封那赵顺孙为崇政殿讲学,取代何大人之职。”
“哦,的确是忘了,小七。”
“官家,小的在。”
“宣他们到御书房,朕先过去。”
我找出赵顺孙的文案资料看了看,赵顺孙,开国宰相赵普第11代孙,朱熹再传弟子。8岁时能诵说《九经》,朝廷赐其童子出身,于理宗宝祐间(1253-1258)著有约70万字的《四书纂疏》。
后世历朝历代对于《四书纂疏》的评价均是很高,元明清三朝都有再版,清朝时,乾隆帝更是将其作为“钦定御览”书。
我在御书房仔细端详着赵顺孙,这赵顺孙正好五旬,其貌不扬,和器宇轩昂的文天祥相比,甚至显得有些丑陋。
“臣赵顺孙参见吾皇万岁万万岁。”
“爱卿平身。”
“谢陛下。”
“赵爱卿,这里是朕的御书房,以后来此不必再行大礼。”
“臣遵旨。”
“都坐吧,赵爱卿,事后你可以问问宋瑞,君实,朕并不喜欢那些繁琐礼节。”
赵顺孙还是客气道:“谢陛下赐座。”
我笑笑道:“赵爱卿,不必拘礼。三位,朕今日叫你们来,是想和你们商量下关于监察公署及人选一事。”
赵顺孙第一次听见监察公署之名,同当日陈心书的反应一样,问道:“陛下,何为监察公署?”
“简单言之,监察公署就是将朝中监察御史台扩大至地方,但其不受任何部门制约,是一个独立于各部,只对朕负责的部门。”
我说得很简单,因为赵顺孙身为监察御史,对于监察职能的理解远远深于陈心书。
“陛下,是以福建路为试点吗?”文天祥问道。
“恩,不错。我朝地域广阔,边境之地又是连年战争,所以朕打算先从内陆的福建路开始试行,一来可以积累些经验,二来可以培养出一批人员,等到另外各路设立监察公署时,就能熟门熟路了。”
陆秀夫道:“陛下谈及人选问题,臣认为这个监察公署既然独立于各部门,那其中的人选就不能从原有官员中调派,以免又搀和到一处。”
赵顺孙想了想道:“恩,陛下,陆大人说得在理,臣以为可以从新科红榜进士中选取。”
“新科红榜?”我立即想到,廉政公署在初期时,有不少人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相对而言,校园是一个甚少受到污染的地方。
我点点头道:“赵爱卿,提议甚好,这些刚经过科举之人,还没有融入官场这个大染缸之中,而且他们在进入官场时,大都抱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只要正确的加以引导,完全适合此事。”
那陈心书刚刚进入官场时不也是一腔热血吗?
文天祥也言道:“陛下,科举之红榜人数太少,而且是三年一次,是不是可以参照临安大学,成立一所专门为监察公署培养人员的大学呢?以后派往各路监察公署的主要成员就能全由朝廷指派,而不必由当地府衙招人了。”
“当然可以,关于科举考试,朕想了很久,打算慢慢改变现在的考试方式,下一步朕会成立教育部,专门负责我朝的教育事项,朕会建立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机制,让我大宋之人从小就能进入学堂学习,这大中小学并不是目前所说的私塾,书塾,而是由各级官府开办,普及百姓的学堂,如此便能形成高中低不同的阶梯,最起码,让朕之子民都能识字识数识道理。”
“人人识字?”赵顺孙暗自惊道,“这有可能实现吗?”
“没错,就是要让人人识字。这也是朕的一个长期规划。”
我看了看都显惊讶的三位讲学,继续言道:“此事慢慢再议。大学的招生可以每年进行,这样就能缩短科举三年一考的时间了。这次关于福建路的监察公署,你们有人选吗?先把这领头之人选出来,就算是成功了一半。”
三人相互看了看,文天祥道:“陛下心中已有人选了吧,臣等愚昧,一时想不到合适之人。”
这个文天祥,也学会滑头了。
对于咸淳新科红榜,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昝万寿和陈文龙,昝万寿已经远赴川中,那就只有陈文龙了。
从后世的记载来看,陈文龙对于趋炎附势、行贿受贿等官场现象深恶痛绝。在地方为官时,陈文龙雷厉风行革除政弊,秉公执法,嫉恶如仇,关心民瘼,政声卓著而“人皆惮之”。况且陈文龙不畏上政,正直敢言,这些优点不正好适合监察百官吗?
“陈文龙。”
成立廉政公署或许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至少在眼下,我想不出比它更好的方法了。
尽管陈心书表了决心,但我仍不能肯定他以后到底会如何,至少我给了他一次机会,也相当于给了自己一个机会。我坚信一点,在封建社会,君能节制,臣便自律,民则可安生。此次南行,除了找到高商的传人,还得到了黄道婆这位民间纺织专家,即便陈心书死不改悔,我也算是有所收获了。
数日后的傍晚,临安城的轮廓已经隐约出现在我们眼前。
“马上就要到家了,今晚可以好好睡上一觉呢。”文璋高兴道。
“就是,小文璋这句话说得动听,姐姐喜欢,连续几天赶路,还真是有些辛苦。”
“呵呵,的确累了,今晚大家都好好休息吧。”我双腿轻轻一夹,率先向前冲去。
方灵等人自然可以好好休息,我却还要面对一大堆奏折,看来皇帝这个职业还真不是一般的累。回到宫中,匆匆吃了点东西,我便一头扎进了御书房。一边批阅奏折,一边享受着全玖的按摩。
“官家,刚回来还是休息一晚再批示吧。”全玖心疼地劝道。
“玖儿,朕没事,先将紧急的奏折批掉,对了,这些日子朝中有什么大事请吗?给朕说说。”
“朝中有太后监视,一切正常。”
“那贾似道有何动向?”
“官家,贾似道除了有些心不在焉,其他方面倒也如常。”
“心不在焉?”
我当然不知道,贾似道还在为郝经北逃之事烦恼,生怕蒙古人将此事传到我这里,那可是欺君之罪,尽管欺的是先帝,同样也是大逆不道,罪不可恕。
人有贪欲,也有惰性,这是人性所固有的。
我外出回来躺在自己熟悉的大床上时,就会觉得这里才是我最习惯,最舒服的地方。正如以前,每当出差回来就会觉得自己那张小床最是温馨。
直睡到中午时分,我才懒洋洋地爬了起来。
全玖见我起床,便道:“官家,崇政殿三位讲学已经在宫外候旨了。”
我记起昨晚让小七通知崇政殿讲学午时过后前来御书房议事,只是一时没有想起新任讲学的赵顺孙:“玖儿,崇政殿讲学不是只有文陆两位吗?”
“官家忘了啊,在官家南下之前,曾经加封那赵顺孙为崇政殿讲学,取代何大人之职。”
“哦,的确是忘了,小七。”
“官家,小的在。”
“宣他们到御书房,朕先过去。”
我找出赵顺孙的文案资料看了看,赵顺孙,开国宰相赵普第11代孙,朱熹再传弟子。8岁时能诵说《九经》,朝廷赐其童子出身,于理宗宝祐间(1253-1258)著有约70万字的《四书纂疏》。
后世历朝历代对于《四书纂疏》的评价均是很高,元明清三朝都有再版,清朝时,乾隆帝更是将其作为“钦定御览”书。
我在御书房仔细端详着赵顺孙,这赵顺孙正好五旬,其貌不扬,和器宇轩昂的文天祥相比,甚至显得有些丑陋。
“臣赵顺孙参见吾皇万岁万万岁。”
“爱卿平身。”
“谢陛下。”
“赵爱卿,这里是朕的御书房,以后来此不必再行大礼。”
“臣遵旨。”
“都坐吧,赵爱卿,事后你可以问问宋瑞,君实,朕并不喜欢那些繁琐礼节。”
赵顺孙还是客气道:“谢陛下赐座。”
我笑笑道:“赵爱卿,不必拘礼。三位,朕今日叫你们来,是想和你们商量下关于监察公署及人选一事。”
赵顺孙第一次听见监察公署之名,同当日陈心书的反应一样,问道:“陛下,何为监察公署?”
“简单言之,监察公署就是将朝中监察御史台扩大至地方,但其不受任何部门制约,是一个独立于各部,只对朕负责的部门。”
我说得很简单,因为赵顺孙身为监察御史,对于监察职能的理解远远深于陈心书。
“陛下,是以福建路为试点吗?”文天祥问道。
“恩,不错。我朝地域广阔,边境之地又是连年战争,所以朕打算先从内陆的福建路开始试行,一来可以积累些经验,二来可以培养出一批人员,等到另外各路设立监察公署时,就能熟门熟路了。”
陆秀夫道:“陛下谈及人选问题,臣认为这个监察公署既然独立于各部门,那其中的人选就不能从原有官员中调派,以免又搀和到一处。”
赵顺孙想了想道:“恩,陛下,陆大人说得在理,臣以为可以从新科红榜进士中选取。”
“新科红榜?”我立即想到,廉政公署在初期时,有不少人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相对而言,校园是一个甚少受到污染的地方。
我点点头道:“赵爱卿,提议甚好,这些刚经过科举之人,还没有融入官场这个大染缸之中,而且他们在进入官场时,大都抱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只要正确的加以引导,完全适合此事。”
那陈心书刚刚进入官场时不也是一腔热血吗?
文天祥也言道:“陛下,科举之红榜人数太少,而且是三年一次,是不是可以参照临安大学,成立一所专门为监察公署培养人员的大学呢?以后派往各路监察公署的主要成员就能全由朝廷指派,而不必由当地府衙招人了。”
“当然可以,关于科举考试,朕想了很久,打算慢慢改变现在的考试方式,下一步朕会成立教育部,专门负责我朝的教育事项,朕会建立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机制,让我大宋之人从小就能进入学堂学习,这大中小学并不是目前所说的私塾,书塾,而是由各级官府开办,普及百姓的学堂,如此便能形成高中低不同的阶梯,最起码,让朕之子民都能识字识数识道理。”
“人人识字?”赵顺孙暗自惊道,“这有可能实现吗?”
“没错,就是要让人人识字。这也是朕的一个长期规划。”
我看了看都显惊讶的三位讲学,继续言道:“此事慢慢再议。大学的招生可以每年进行,这样就能缩短科举三年一考的时间了。这次关于福建路的监察公署,你们有人选吗?先把这领头之人选出来,就算是成功了一半。”
三人相互看了看,文天祥道:“陛下心中已有人选了吧,臣等愚昧,一时想不到合适之人。”
这个文天祥,也学会滑头了。
对于咸淳新科红榜,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昝万寿和陈文龙,昝万寿已经远赴川中,那就只有陈文龙了。
从后世的记载来看,陈文龙对于趋炎附势、行贿受贿等官场现象深恶痛绝。在地方为官时,陈文龙雷厉风行革除政弊,秉公执法,嫉恶如仇,关心民瘼,政声卓著而“人皆惮之”。况且陈文龙不畏上政,正直敢言,这些优点不正好适合监察百官吗?
“陈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