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面带微笑,上前将仍旧跪在地上的张辅双手扶起,顺手在张辅的肩膀上轻轻拍打,“张爱卿啊,你们都是朕的肱骨之臣,朕的能力有限,需要你们尽心尽力的辅佐朕,方能治理好诺大的一个国家!”
不等张辅说话,朱瞻基又开口道:“张爱卿啊,你的心思要放开一些,眼光要放远一些。潘爱卿跟你们不同,他的眼光就很长远,我大明的疆土,在朕的手中绝非眼下这小小的区域,这个世界很大,而大明,很小!”
“世界很大,大明很小?”
张辅眨了眨眼,道:“皇上,此话...莫非又是潘侯爷说的?”
“对!”
朱瞻基重重的点头,道:“可不是他么?满朝文武,真正具备远见卓识的,嘿,张爱卿你也不要生气,在朕看来就只有他了!”
虽说这话张辅真是很不服气,但他好歹也是三朝元老,这养心养性的功夫也算是到家,丝毫没有表露出来,同时他也在心中暗暗提醒:“这潘厚仁在皇上心中的地位实在已经到了不可动摇的地步,在皇上对他失去信心之前,最好不要跟他发生任何冲突。”
既然朱瞻基已经有了决定,而且这个决定至少在目前看来是对朝廷和百姓有利,而且不会危及到朱瞻基本身性命安全,张辅也就没有继续反对的理由,倒是今夜的一席话,让张辅真正了解到潘厚仁在皇上心中的份量,对潘厚仁也就更加的小心。
虽说朱瞻基对潘厚仁有信心,但他还是指派张辅,却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万一城中潘厚仁的人马需要支持的时候,这边才能及时的给予反应。
应该说这是朱瞻基跟潘厚仁这对君臣之间的一种默契。而这种默契,曾经是无数臣子们期盼已久的。
城外的朝廷大军虽然没有发动进攻,但在张辅的号令之下,在天亮的时候,就已经摆开阵势,做好了完全的准备。
张辅是个得力的将领,在谋略上并没有太大的缺失,排兵布阵并无疏漏,整个乐安城事实上已经被围的水泄不通。
黑黝黝的炮管在朝阳下让乐安城头上的守军看的心中发毛,昨日炮轰时的情景再度浮现在脑海里,一个二个的脸色惨白,毫无士气可言。
此时城头上的那些将士大多可以分成三种类型。
一种是朱高煦真正的死忠,这些人仍旧保持着旺盛的斗志,两眼灼灼的俯视朝廷军阵,心中想的是一会儿奋勇杀敌,为自己和家人博一个光明的未来。
第二种是被迫或者是被逼成为朱高煦军士的男丁。这些原本不是军人,只因为性别和年龄合适而穿戴起戎装的士兵,大多数都是脸色苍白,他们不愿意死,也不想死,更不愿意不想为了一个叛贼而死!站在城头一会儿可能会死,但不站上去,立马就要死,正是因为他们怕死,所以他们不得不战上了城头,颤颤巍巍、胆战心惊。
第三种人则是最隐晦的一类。
这些人既不是朱高煦的死忠,又不是那种不愿意成为守军的人。这些人,都是潘氏集团的卫队成员!
他们来到乐安城的目的,就是为了混入朱高煦的战斗序列当中,从内部破坏和瓦解朱高煦的战斗力,事实证明他们已经成功了。潘氏集团保卫队的成员们大多是正值壮年、身高体壮、孔武有力,这样的人往往备受征兵拉夫队的青睐,在验明正身之后,就能顺利的进入到一线战斗部队,配发武器装备。
对于朱高煦这边配发的武器装备,老实说潘氏集团卫队成员们是看不上的,他们心中惦记的,还是集团发给他们的那些东西。只不过现在还不是时候,他们的大东家,还没有向他们下达最后的命令。
按照一开始就制定下来的计划,凡是混入朱高煦军队的成员,一律想法往高层钻,目的是为了更便于操控军队,同时也为了能够聚拢自己的人手。
聚拢的人手越多自然是越好的,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爬到上层去,人多力量大,在危机关头,抱成团的人越多,当然就是越好的。
而按照最初的计划,这个时候,潘厚仁应该给大家下达最后的命令了!
然而命令却始终没有来,站在城头上的保卫队成员,此时心中也多少有些焦虑,毕竟谁也不能保证下面的朝廷军队会不会在下一刻发起冲锋,若是进攻了,他们又该怎么办?
日头逐渐升高,朝廷军队的动向也让城头上的守军看的云里雾里。
明明已经做好了进攻的所有准备,就连神机大炮都已经做好了发射的准备,为何迟迟不进攻?朝廷究竟是在等什么?
不仅仅是乐安城头上的守兵们心中在疑惑,朝廷军队下面的将士同样不知道何以迟迟没有命令下来?
既然一大早就让大家伙儿穿戴整齐做好准备,何以始终不发动?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些道理将士们心中都清楚,但上峰没有命令,谁敢私自行动。
就在大家面面相觑不知道该如何处置的时候,上面也终于有了命令下来。
片刻之后,乐安城外的朝廷军队在一阵鼓点之后,齐声大喝:“汉王投降,全城不杀!”
“汉王投降,全城不杀!”
“汉王投降,全城不杀!”
“汉王投降,全城不杀!”
......
一遍又一遍的吼声,从一开始的杂乱,到逐渐整齐,汇聚成一股巨大的声浪,反复的冲刷着乐安城的城头!
高耸而坚固的城墙并不能阻隔这些声浪,越过城头穿过城墙,整个乐安城每个角落里,很快都传遍了这个声音。
朱高煦投降,朝廷就不追究这件事情了么?
这是一个非常诱惑的事情,放下武器,就能重新做人!
放下武器就能重新做人,对于乐安城头上的那些士兵来说,这简直就是个天大的诱惑!
要知道一开始的时候,朱高煦极其手下的将领,可是把将来描绘的无比美好!什么大家都能封侯拜相,什么世袭罔替,什么一旦发动,手到擒来,什么登高一呼,天下景从。
然而事实呢?
事实就是朝廷大军围城,八方再无任何动静。
更要命的是,朝廷大军分明已经是胜券在握,若是没有那些黑黝黝的神机大炮,或许大家还有点信心,然而明摆着人家只要大炮一轰,乐安城自持的防卫手段,不过就是个笑话而已!
试问,如此情况之下,那些守军又岂会不觉得紧张呢?
不等张辅说话,朱瞻基又开口道:“张爱卿啊,你的心思要放开一些,眼光要放远一些。潘爱卿跟你们不同,他的眼光就很长远,我大明的疆土,在朕的手中绝非眼下这小小的区域,这个世界很大,而大明,很小!”
“世界很大,大明很小?”
张辅眨了眨眼,道:“皇上,此话...莫非又是潘侯爷说的?”
“对!”
朱瞻基重重的点头,道:“可不是他么?满朝文武,真正具备远见卓识的,嘿,张爱卿你也不要生气,在朕看来就只有他了!”
虽说这话张辅真是很不服气,但他好歹也是三朝元老,这养心养性的功夫也算是到家,丝毫没有表露出来,同时他也在心中暗暗提醒:“这潘厚仁在皇上心中的地位实在已经到了不可动摇的地步,在皇上对他失去信心之前,最好不要跟他发生任何冲突。”
既然朱瞻基已经有了决定,而且这个决定至少在目前看来是对朝廷和百姓有利,而且不会危及到朱瞻基本身性命安全,张辅也就没有继续反对的理由,倒是今夜的一席话,让张辅真正了解到潘厚仁在皇上心中的份量,对潘厚仁也就更加的小心。
虽说朱瞻基对潘厚仁有信心,但他还是指派张辅,却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万一城中潘厚仁的人马需要支持的时候,这边才能及时的给予反应。
应该说这是朱瞻基跟潘厚仁这对君臣之间的一种默契。而这种默契,曾经是无数臣子们期盼已久的。
城外的朝廷大军虽然没有发动进攻,但在张辅的号令之下,在天亮的时候,就已经摆开阵势,做好了完全的准备。
张辅是个得力的将领,在谋略上并没有太大的缺失,排兵布阵并无疏漏,整个乐安城事实上已经被围的水泄不通。
黑黝黝的炮管在朝阳下让乐安城头上的守军看的心中发毛,昨日炮轰时的情景再度浮现在脑海里,一个二个的脸色惨白,毫无士气可言。
此时城头上的那些将士大多可以分成三种类型。
一种是朱高煦真正的死忠,这些人仍旧保持着旺盛的斗志,两眼灼灼的俯视朝廷军阵,心中想的是一会儿奋勇杀敌,为自己和家人博一个光明的未来。
第二种是被迫或者是被逼成为朱高煦军士的男丁。这些原本不是军人,只因为性别和年龄合适而穿戴起戎装的士兵,大多数都是脸色苍白,他们不愿意死,也不想死,更不愿意不想为了一个叛贼而死!站在城头一会儿可能会死,但不站上去,立马就要死,正是因为他们怕死,所以他们不得不战上了城头,颤颤巍巍、胆战心惊。
第三种人则是最隐晦的一类。
这些人既不是朱高煦的死忠,又不是那种不愿意成为守军的人。这些人,都是潘氏集团的卫队成员!
他们来到乐安城的目的,就是为了混入朱高煦的战斗序列当中,从内部破坏和瓦解朱高煦的战斗力,事实证明他们已经成功了。潘氏集团保卫队的成员们大多是正值壮年、身高体壮、孔武有力,这样的人往往备受征兵拉夫队的青睐,在验明正身之后,就能顺利的进入到一线战斗部队,配发武器装备。
对于朱高煦这边配发的武器装备,老实说潘氏集团卫队成员们是看不上的,他们心中惦记的,还是集团发给他们的那些东西。只不过现在还不是时候,他们的大东家,还没有向他们下达最后的命令。
按照一开始就制定下来的计划,凡是混入朱高煦军队的成员,一律想法往高层钻,目的是为了更便于操控军队,同时也为了能够聚拢自己的人手。
聚拢的人手越多自然是越好的,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爬到上层去,人多力量大,在危机关头,抱成团的人越多,当然就是越好的。
而按照最初的计划,这个时候,潘厚仁应该给大家下达最后的命令了!
然而命令却始终没有来,站在城头上的保卫队成员,此时心中也多少有些焦虑,毕竟谁也不能保证下面的朝廷军队会不会在下一刻发起冲锋,若是进攻了,他们又该怎么办?
日头逐渐升高,朝廷军队的动向也让城头上的守军看的云里雾里。
明明已经做好了进攻的所有准备,就连神机大炮都已经做好了发射的准备,为何迟迟不进攻?朝廷究竟是在等什么?
不仅仅是乐安城头上的守兵们心中在疑惑,朝廷军队下面的将士同样不知道何以迟迟没有命令下来?
既然一大早就让大家伙儿穿戴整齐做好准备,何以始终不发动?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些道理将士们心中都清楚,但上峰没有命令,谁敢私自行动。
就在大家面面相觑不知道该如何处置的时候,上面也终于有了命令下来。
片刻之后,乐安城外的朝廷军队在一阵鼓点之后,齐声大喝:“汉王投降,全城不杀!”
“汉王投降,全城不杀!”
“汉王投降,全城不杀!”
“汉王投降,全城不杀!”
......
一遍又一遍的吼声,从一开始的杂乱,到逐渐整齐,汇聚成一股巨大的声浪,反复的冲刷着乐安城的城头!
高耸而坚固的城墙并不能阻隔这些声浪,越过城头穿过城墙,整个乐安城每个角落里,很快都传遍了这个声音。
朱高煦投降,朝廷就不追究这件事情了么?
这是一个非常诱惑的事情,放下武器,就能重新做人!
放下武器就能重新做人,对于乐安城头上的那些士兵来说,这简直就是个天大的诱惑!
要知道一开始的时候,朱高煦极其手下的将领,可是把将来描绘的无比美好!什么大家都能封侯拜相,什么世袭罔替,什么一旦发动,手到擒来,什么登高一呼,天下景从。
然而事实呢?
事实就是朝廷大军围城,八方再无任何动静。
更要命的是,朝廷大军分明已经是胜券在握,若是没有那些黑黝黝的神机大炮,或许大家还有点信心,然而明摆着人家只要大炮一轰,乐安城自持的防卫手段,不过就是个笑话而已!
试问,如此情况之下,那些守军又岂会不觉得紧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