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听说了顺军颁布了《永昌元年诏书》,崇祯皇帝和大明朝廷怎么样也需要做些动作了。
而南迁不行,调兵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也定不下来,那么剩下来唯一的做法只有派遣大臣出征迎敌了。就在此时,内阁大学士李建泰就毛遂自荐了。他说要动用自己家族的财产募兵,以此来抵御李自成的大顺军。而崇祯皇帝一听说李建泰不需要朝廷调拨军饷,立刻是大喜过望,立刻任命其给阁老督师,允其出征。
其实李建泰的家乡是在山西曲沃县,由于大顺军早就攻克了西北几省,那里的信息也已完全阻断,朝廷根本不知道李建泰家乡的状况。更不知道李建泰的私财也早已化为乌有。之所以还相信李建泰的说法,也许就是崇祯皇帝还抱着侥幸的心态吧!
而李建泰本人,也是根本没想过与大顺军作战。之所以他会自告奋勇,不过是他想早些离开京城这块死地,不愿意为崇祯皇帝和大明朝陪葬而已。
但是不管怎么样,有些表面功夫还是要去做。李建泰经过几天的筹划,勉强拼凑了一支五百人的军队,因为事先说好了不要户部粮饷,也就不携军粮辎重,整装待发。
接着,崇祯皇帝正式任命李建泰以辅臣督师,加兵部尚书衔,“代朕亲征”,并任命了李建泰荐举的原御史卫桢固等人为该部监军、中军副将等职。但对于这支形同玩笑的部队如何行止,怎样迎敌,以及如何调度其他各军在何处组织战役等等,朝廷都是一片茫然,只是大概确定了一下李建泰部出京后向南运动,因为当时估计李自成的大顺军主力可能是要从京南真定、保定一路向北进攻。
对于这支开玩笑一样的军队,崇祯皇帝就像是抓到救命稻草般,寄予了厚望。他为李建泰的出征举行了最隆重的“遣将礼”。在这天清晨先派驸马万炜到太庙祭告了祖先,而后亲自在正阳门(俗称前门)行礼。从紫禁城的午门直至正阳门外东西两侧都布满了卫士和旌旗仪仗,场面壮丽庄严。
内阁、六部、五府、都察院等衙门的文武大臣侍立在两旁,崇祯皇帝端坐中央,对李建泰说了许多慰劳嘉奖的话。而后设宴,崇祯皇帝亲手为李建泰酌酒三杯,并把盛酒的金杯赐给他。酒后,崇祯帝当席亲笔撰写《钦赐督辅手敕》,用印后郑重地交给李建泰。
在敕书中授予李建泰在外对于各级文武官员自行诛杀赏罚和一切机宜自行调度的莫大权力,并说:“愿卿早荡妖氛,旋师奏凯,进爵鼎彝铭功。朕仍亲迎宴赏,共享太平。”
宴罢,内官在鼓乐声中为李建泰披红簪花,迎出尚方宝剑。李建泰叩首再拜,下了城楼带上一彪人马启行。崇祯皇帝一直在城楼上目送着李建泰的队伍走远了,才摆驾回宫。
李建泰这次出征,仪式之隆重在崇祯一朝是史无前例的。但以李建泰之庸才,带领着五百零散人马,想要挽狂澜于既倒,实在不啻于痴人说梦。一番煞有介事的隆重不过是自欺欺人,给自己壮壮胆子罢了。
李建泰带的一队残兵也确实丝毫无所作为,刚刚出城就先受到缺粮的威胁,后来不得不在各处“就地筹粮”,实际上就是纵兵劫掠,没有平“贼”,自己先成了贼。
直到最后,听说刘芳亮部已经占领了广平,离自己只有咫尺之遥,李建泰连忙率部向北逃窜,缩守保定不敢出头,最后终于向大顺军投降了。不过这一些也都是后话了。
而今天,大顺军相继开到平阳、太原的消息又传到了京城。崇祯皇帝顿时有些坐立不安了,仿佛天即将塌下来,更加惶惶不可终日。于是他特地召见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和户部、兵部堂官,再次讨论放弃宁远,调兵入卫的问题。
而在紫禁城外勋贵和大臣们等候时,坐在龙椅上的崇祯皇帝却是如坐针毡,可是他还是要忍受住吴襄的口沫乱飞。而吴襄正在颠三倒四地说着一通废话,围绕的中心意思,无非是“祖宗之地尺寸不可弃。”
吴襄是多年统兵关外的老将,家资田产都在关外,所以他当然不肯放弃辽东,也不肯把关宁铁骑调至关内。再加上现在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是奇货可居,是唯一一支能很快速地调至京城的官军。因此,老奸巨猾的吴襄肯定想在崇祯皇帝身上多索要到一些好处。
终于,崇祯皇帝听得不耐烦了。他挥手打断了吴襄的话,附身问道:“贼势甚为紧迫,你儿子的方略足以制平吗?”现在的崇祯皇帝也只是关心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到底管不管用的问题了。
听到崇祯皇帝的问话,吴襄是大嘴一张,信口就来:“臣揣测贼占据陕西、山西,未必来攻京城,即使来也要先遣一部试一试。如果逆闯自来送死,臣子必能生擒献于陛下。”
谁说只有文官会信口开河?像吴襄这种长期混迹大明官场的武官照样会牛皮哄哄。对于这一套他们都是熟练工,先用大话哄骗住崇祯皇帝和朝廷,当从朝廷骗到粮饷和好处以后,做不做得成功事?那就以后再说了。反正是手中有兵,心中不慌。朝廷也奈何不了他们。
不过现在的崇祯皇帝也不是很傻很天真了。只要智商正常的人都明白:李自成拥有百万之众,横扫了西北几省?能挡住大顺军进攻京城的脚步已经很不错了,哪里来的生擒李自成的可能性呢?所以崇祯皇帝自动地把吴襄的牛皮略过,只问道:“吴长伯有兵几何?”
对此,吴襄倒没蒙蔽崇祯皇帝,他老老实实地回答道:“按兵册应有八万,但实际上只有三万余人。”
一听之后,崇祯皇帝就有些奇怪了。难道关宁铁骑这么强悍吗?三万就可抵挡一百万。于是他接着问道:“这三万人都骁勇敢战吗?”
没想到吴襄的回答简直让崇祯皇帝要吐血。他答道:“若三万人都是战士,平贼早就大功告成了,真能作战的只有三千人而已。”
于是崇祯皇帝就大失所望地说道:“三千人怎么当贼百万之众。”
而吴襄就立刻解释说:“此三千人不是普通战士,而是臣襄之子,臣子之兄弟。臣自受国恩以来,自己食粗粝,而三千战士都吃细酒肥羊;自己衣粗布,而三千战士都穿绫罗绸缎,因而能为臣效死。”
其实吴襄所说的就是明朝特有的家丁制。当然,他所说的三千家丁是有些夸张,在辽东铁骑最兴盛的时期,李成梁也只不过拥有八千家丁。而到了现在,随着辽东明军的一次次惨败,再加上关外土地大多落到满清的手中,吴三桂绝对拿不出这么多粮饷去蓄养作为自己私兵的家丁的。
不过吴襄也没有说谎,当时家丁的战斗力与一般明军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例如:李自成大顺军的百万之众,其中能作为核心使用的也只不过是他那老八队,也就是老营的四、五万人马。
相对而言,清军和汝宁军的各线部队的实力就相差很小了。像清军,他的核心就是白甲兵和红甲兵,总兵力也就是三千多。但是清军八旗的六万多人马的实力也不差,其他蒙八旗和汉军旗的战斗力也是差强人意,和明军相比也是强军。
而汝宁军,他的核心当然是教导协和亲兵队近万人。但作为汝宁军主力的六大镇和水师陆战队的实力也不差。其余的三镇、三个独立协和商行护卫等部队就是二线部队了,不过他们也比一般明军强上许多。
然而当吴襄这一番真假参半的话一说,竟然让崇祯皇帝很是动心。他倒真希望吴三桂是能让大明王朝起死回生的活神仙。
于是崇祯皇帝接着问道:“那吴长伯入关所需多少粮饷?”
没想到吴襄回答道:“部队在关外的庄田要赔偿,十几个月的欠饷要补足,关外的六百万百姓(其实只有十来万人)要安插,算起来至少需要一百万两银子。”
吴襄的眼光是相当毒辣,他已经看出了崇祯皇帝是病急乱投医了,所以趁机开始了大敲竹杠。
可这答案让崇祯皇帝是大吃一惊。接着他就像被抽调了脊梁骨一样,瘫软在了龙椅之上。现在户部库房中的存银还不到四十万两,崇祯皇帝的内库(皇帝的私房钱,当然皇宫里嫔妃和太监的私房钱就很多了,但崇祯皇帝不可能去索要)里也是空空荡荡,这叫崇祯皇帝从哪里去凑出这笔银子呢?
瘫软了好一阵,崇祯皇帝终于有了些恢复。他有气无力地挥挥手,让吴襄先行退下了。长时间的交谈,使得崇祯皇帝也是身心疲惫。他也没心情去召见那些刚召集起来的勋贵和大臣们了。于是就简单地下了一道圣旨,让候在紫禁城外的勋贵和大臣们捐金助饷,并且强行规定了各家捐输的数目,接着就打发他们回家去了。
而南迁不行,调兵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也定不下来,那么剩下来唯一的做法只有派遣大臣出征迎敌了。就在此时,内阁大学士李建泰就毛遂自荐了。他说要动用自己家族的财产募兵,以此来抵御李自成的大顺军。而崇祯皇帝一听说李建泰不需要朝廷调拨军饷,立刻是大喜过望,立刻任命其给阁老督师,允其出征。
其实李建泰的家乡是在山西曲沃县,由于大顺军早就攻克了西北几省,那里的信息也已完全阻断,朝廷根本不知道李建泰家乡的状况。更不知道李建泰的私财也早已化为乌有。之所以还相信李建泰的说法,也许就是崇祯皇帝还抱着侥幸的心态吧!
而李建泰本人,也是根本没想过与大顺军作战。之所以他会自告奋勇,不过是他想早些离开京城这块死地,不愿意为崇祯皇帝和大明朝陪葬而已。
但是不管怎么样,有些表面功夫还是要去做。李建泰经过几天的筹划,勉强拼凑了一支五百人的军队,因为事先说好了不要户部粮饷,也就不携军粮辎重,整装待发。
接着,崇祯皇帝正式任命李建泰以辅臣督师,加兵部尚书衔,“代朕亲征”,并任命了李建泰荐举的原御史卫桢固等人为该部监军、中军副将等职。但对于这支形同玩笑的部队如何行止,怎样迎敌,以及如何调度其他各军在何处组织战役等等,朝廷都是一片茫然,只是大概确定了一下李建泰部出京后向南运动,因为当时估计李自成的大顺军主力可能是要从京南真定、保定一路向北进攻。
对于这支开玩笑一样的军队,崇祯皇帝就像是抓到救命稻草般,寄予了厚望。他为李建泰的出征举行了最隆重的“遣将礼”。在这天清晨先派驸马万炜到太庙祭告了祖先,而后亲自在正阳门(俗称前门)行礼。从紫禁城的午门直至正阳门外东西两侧都布满了卫士和旌旗仪仗,场面壮丽庄严。
内阁、六部、五府、都察院等衙门的文武大臣侍立在两旁,崇祯皇帝端坐中央,对李建泰说了许多慰劳嘉奖的话。而后设宴,崇祯皇帝亲手为李建泰酌酒三杯,并把盛酒的金杯赐给他。酒后,崇祯帝当席亲笔撰写《钦赐督辅手敕》,用印后郑重地交给李建泰。
在敕书中授予李建泰在外对于各级文武官员自行诛杀赏罚和一切机宜自行调度的莫大权力,并说:“愿卿早荡妖氛,旋师奏凯,进爵鼎彝铭功。朕仍亲迎宴赏,共享太平。”
宴罢,内官在鼓乐声中为李建泰披红簪花,迎出尚方宝剑。李建泰叩首再拜,下了城楼带上一彪人马启行。崇祯皇帝一直在城楼上目送着李建泰的队伍走远了,才摆驾回宫。
李建泰这次出征,仪式之隆重在崇祯一朝是史无前例的。但以李建泰之庸才,带领着五百零散人马,想要挽狂澜于既倒,实在不啻于痴人说梦。一番煞有介事的隆重不过是自欺欺人,给自己壮壮胆子罢了。
李建泰带的一队残兵也确实丝毫无所作为,刚刚出城就先受到缺粮的威胁,后来不得不在各处“就地筹粮”,实际上就是纵兵劫掠,没有平“贼”,自己先成了贼。
直到最后,听说刘芳亮部已经占领了广平,离自己只有咫尺之遥,李建泰连忙率部向北逃窜,缩守保定不敢出头,最后终于向大顺军投降了。不过这一些也都是后话了。
而今天,大顺军相继开到平阳、太原的消息又传到了京城。崇祯皇帝顿时有些坐立不安了,仿佛天即将塌下来,更加惶惶不可终日。于是他特地召见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和户部、兵部堂官,再次讨论放弃宁远,调兵入卫的问题。
而在紫禁城外勋贵和大臣们等候时,坐在龙椅上的崇祯皇帝却是如坐针毡,可是他还是要忍受住吴襄的口沫乱飞。而吴襄正在颠三倒四地说着一通废话,围绕的中心意思,无非是“祖宗之地尺寸不可弃。”
吴襄是多年统兵关外的老将,家资田产都在关外,所以他当然不肯放弃辽东,也不肯把关宁铁骑调至关内。再加上现在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是奇货可居,是唯一一支能很快速地调至京城的官军。因此,老奸巨猾的吴襄肯定想在崇祯皇帝身上多索要到一些好处。
终于,崇祯皇帝听得不耐烦了。他挥手打断了吴襄的话,附身问道:“贼势甚为紧迫,你儿子的方略足以制平吗?”现在的崇祯皇帝也只是关心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到底管不管用的问题了。
听到崇祯皇帝的问话,吴襄是大嘴一张,信口就来:“臣揣测贼占据陕西、山西,未必来攻京城,即使来也要先遣一部试一试。如果逆闯自来送死,臣子必能生擒献于陛下。”
谁说只有文官会信口开河?像吴襄这种长期混迹大明官场的武官照样会牛皮哄哄。对于这一套他们都是熟练工,先用大话哄骗住崇祯皇帝和朝廷,当从朝廷骗到粮饷和好处以后,做不做得成功事?那就以后再说了。反正是手中有兵,心中不慌。朝廷也奈何不了他们。
不过现在的崇祯皇帝也不是很傻很天真了。只要智商正常的人都明白:李自成拥有百万之众,横扫了西北几省?能挡住大顺军进攻京城的脚步已经很不错了,哪里来的生擒李自成的可能性呢?所以崇祯皇帝自动地把吴襄的牛皮略过,只问道:“吴长伯有兵几何?”
对此,吴襄倒没蒙蔽崇祯皇帝,他老老实实地回答道:“按兵册应有八万,但实际上只有三万余人。”
一听之后,崇祯皇帝就有些奇怪了。难道关宁铁骑这么强悍吗?三万就可抵挡一百万。于是他接着问道:“这三万人都骁勇敢战吗?”
没想到吴襄的回答简直让崇祯皇帝要吐血。他答道:“若三万人都是战士,平贼早就大功告成了,真能作战的只有三千人而已。”
于是崇祯皇帝就大失所望地说道:“三千人怎么当贼百万之众。”
而吴襄就立刻解释说:“此三千人不是普通战士,而是臣襄之子,臣子之兄弟。臣自受国恩以来,自己食粗粝,而三千战士都吃细酒肥羊;自己衣粗布,而三千战士都穿绫罗绸缎,因而能为臣效死。”
其实吴襄所说的就是明朝特有的家丁制。当然,他所说的三千家丁是有些夸张,在辽东铁骑最兴盛的时期,李成梁也只不过拥有八千家丁。而到了现在,随着辽东明军的一次次惨败,再加上关外土地大多落到满清的手中,吴三桂绝对拿不出这么多粮饷去蓄养作为自己私兵的家丁的。
不过吴襄也没有说谎,当时家丁的战斗力与一般明军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例如:李自成大顺军的百万之众,其中能作为核心使用的也只不过是他那老八队,也就是老营的四、五万人马。
相对而言,清军和汝宁军的各线部队的实力就相差很小了。像清军,他的核心就是白甲兵和红甲兵,总兵力也就是三千多。但是清军八旗的六万多人马的实力也不差,其他蒙八旗和汉军旗的战斗力也是差强人意,和明军相比也是强军。
而汝宁军,他的核心当然是教导协和亲兵队近万人。但作为汝宁军主力的六大镇和水师陆战队的实力也不差。其余的三镇、三个独立协和商行护卫等部队就是二线部队了,不过他们也比一般明军强上许多。
然而当吴襄这一番真假参半的话一说,竟然让崇祯皇帝很是动心。他倒真希望吴三桂是能让大明王朝起死回生的活神仙。
于是崇祯皇帝接着问道:“那吴长伯入关所需多少粮饷?”
没想到吴襄回答道:“部队在关外的庄田要赔偿,十几个月的欠饷要补足,关外的六百万百姓(其实只有十来万人)要安插,算起来至少需要一百万两银子。”
吴襄的眼光是相当毒辣,他已经看出了崇祯皇帝是病急乱投医了,所以趁机开始了大敲竹杠。
可这答案让崇祯皇帝是大吃一惊。接着他就像被抽调了脊梁骨一样,瘫软在了龙椅之上。现在户部库房中的存银还不到四十万两,崇祯皇帝的内库(皇帝的私房钱,当然皇宫里嫔妃和太监的私房钱就很多了,但崇祯皇帝不可能去索要)里也是空空荡荡,这叫崇祯皇帝从哪里去凑出这笔银子呢?
瘫软了好一阵,崇祯皇帝终于有了些恢复。他有气无力地挥挥手,让吴襄先行退下了。长时间的交谈,使得崇祯皇帝也是身心疲惫。他也没心情去召见那些刚召集起来的勋贵和大臣们了。于是就简单地下了一道圣旨,让候在紫禁城外的勋贵和大臣们捐金助饷,并且强行规定了各家捐输的数目,接着就打发他们回家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