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汝宁军准备把自己的文官系统全部放出去,从乡一级着手,全面控制汝宁府全境。那些官员虽然在名义上还听着知县和知府的命令,但是在实际上,却把明朝的这些官员要完全架空了。
当然,汝宁军一下子也找不到这么多合格的官员,所以这些天邓启帆忙得是焦头烂额,连乔松也抽调到汝宁军大营来帮忙了。
吴世恭从汝宁军中一批退役的低级军官中找了一些,又突击提拔了一些家奴中威信高。表现好的,还有一些是汝宁军从家奴中培养出来的优秀少年。可这样还不够,吴世恭只能够申请外援了。
可是吴世恭对于汝宁府本地的士绅相熟的不多,他只能够写信给归德的侯老太爷,让他帮助寻找一批功名上没有什么前途的秀才和童生。而对于这种恩泽乡里,提携后进的恩举,侯老太爷当然是大为热心。于是,一大批归德府的落魄书生赶到汝宁府,摇身一变成为了掌握乡里的没名号的官员。
就这样,汝宁军在汝宁府的文官体系框架就这么搭了起来。可是汝宁府本地的那些官宦士绅不干了,他们或相托,或吵闹,就是责怪汝宁军是肥水流了外人田。把负责与那些官宦士绅联络的张学斌,搞得象是只过街的老鼠一样。
没办法,吴世恭索性是大开方便之门,只要是相托上来的,条件基本合格的那些官宦士绅子弟,吴世恭是来者不拒。而乡一级的文官官员也一下子膨胀到了七名。后来还不行,那就膨胀到九名。反正也就是汝宁军多支付一些俸禄吧。现在只要是能够和汝宁府本地的官宦士绅搞好关系就行。
所以在那些官宦士绅的配合下,吴世恭的那三项法令也很顺利地推行了下去。
其实那些官宦士绅也是明白人,他们都知道吴世恭的三项法令如果执行得不偏差的话,对他们也是有着极大的好处的。
没有的匪盗和流民的威胁,他们的家族和财产都将得到保全,而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地在抛荒,也实在是心疼。无非是以前官府救灾不力,而他们的一家一族能力又太小,使得他们也组织不起抗灾的人手,只能够无奈地把地抛荒了。
而之所以这些官宦士绅会反感《禁荒令》,主要的原因就是害怕官员以违令为借口,捧着鸡毛当令箭抢占那些官宦士绅家的土地和敲诈财物。而现在不同了,汝宁军的文官系统有着大量的本地官宦士绅子弟的加入,这样也使得他们的顾虑将会少了很多。
而此次官员的挑选,还带来了一个意外的收获。由于挑选了一些吴世恭的家奴,使得吴世恭的那些老家奴立刻有了一种高人一等的感觉。而汝州大捷以后抓获的俘虏,他们似乎也看到了美妙的前景。
至少那些俘虏知道通过自己的努力,是有可能转变身份,甚至成为高高在上的官员的。虽然汝宁军给予他们这种机会是相当渺茫的,但是这些俘虏至少也有了奋斗目标,就算是不能够当官员,起码能够成为吴世恭的老家奴也不错,所以这些俘虏的人心立刻安定了下来。
甚至那九百多名被俘的骑兵,也向汝宁军提出要加入到吴世恭的骑兵中。而合格的骑兵人选也确实稀罕,所以通过甄别以后,吴世恭就把他们打散,并降低军饷考察着留用了。
这段时间吴世恭似乎是诸事顺利,而李馨等人也终于缓行回到了汝宁府的宅子中。
而见到出迎的吴世恭,李馨压抑不住激动欣喜的心情,向吴世恭一福,腻声地叫道:“夫君!”
吴世恭憋住笑,转头看向了身后跟随着的竹韵,只见到竹韵的脸上也在抽筋。俩人是实在憋不住了,立刻是大笑了起来。而李馨她们却被吴世恭和竹韵的大笑搞得是莫明其妙,只有吴呈瑛傻笑着围着自己的父亲在打转。
而在乐观的表象下面,总会隐藏着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一些感到自己的权力受到侵犯的文官,一些在汝宁军收取抛荒地和推荐家族子弟中感到吃亏的官宦士绅人家,他们的一封封弹劾奏章和抱怨私信又飞往了京城。
而这段时间,崇祯皇帝先为农民造反军渡过黄河而大动肝火,接着就听到河南腹地的一个个城池失陷的消息。可就在这一片黑暗中,汝州大捷的捷报突然出现,宛如是黑暗中的一片光明,使得崇祯皇帝是欣喜若狂。
可是很快的,关于汝宁军残害百姓,虚报军功的弹劾奏章就上呈了上来。残害百姓倒无所谓,崇祯皇帝也不是初哥皇帝了,他明白哪一支明军不会残害百姓呢?但是虚报军功却让崇祯皇帝不舒服了。这不是让他的黑夜中的光明又消失了吗?
可接着,吴世恭写给秦公公的私信和叶忠写给王承恩的信也上呈到崇祯皇帝的案头。叶忠的信也就是那样,但崇祯皇帝一下子被吴世恭的信吸引住了。
为什么呢?因为吴世恭写的太直白、太详细了。作为一个受过现在教育的人,写东西用最简练,最清楚的语言,是每个学生的必修科目。而崇祯皇帝经年累月看到的大臣奏章,都是文字华丽的。可要文字华丽,那么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就要经常使用到。
可是崇祯皇帝了解天下大事却只能够靠大臣的这些奏章,那么一夸张、一比喻,使得崇祯皇帝对天下的情况心中都没有一个底。
因此,崇祯皇帝把吴世恭的信反复看了几遍,总算是对河南以及农民造反军的情况了解了一个大概。而在看信的过程中,崇祯皇帝责怪汝宁军虚报军功的心思也淡了下来。
崇祯皇帝尤其欣赏吴世恭所提出的:区域防守与全场紧逼相结合的战术,并且派人把此处抄录下来并亲自做了批注,并且派快骑送到总督陈奇瑜那里让他做个参考。
可是没过多久,王知县等汝宁地方官员弹劾吴世恭在汝宁府推行恶法,搞得汝宁府民沸人怨的奏章又上呈了上来,这就让崇祯皇帝有些纳闷了,这薛侯召的赘婿前后反差也太大了一点吧。
于是崇祯皇帝就把温体仁等大学士召集起来,让他们分析一下到底是怎么样一个状况?
温体仁这些大学士虽然权欲很重,但是他们处理政务的经验也确实丰富。他们仔细地分析了那些弹劾奏章,竟然在词句中把吴世恭推行的那三项法令分析得八九不离十。
崇祯皇帝一听之后,那就更纳闷啦!这三项法令听起来都是良法啊?怎么会搞得汝宁府民沸人怨呢?
于是首辅温体仁向崇祯皇帝解释了一番,也点出了执行法令中的执行力问题。不过温体仁劝说道:在这乱局中执行这三项法令确实能够保障地方的安宁,之所以会闹得民沸人怨,应该原因出于吴世恭的汝宁军借此敛财,抢占民田私财。
并且温体仁还向崇祯皇帝建议说:现在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留中不发,只要吴世恭的汝宁军保障了汝宁府的安稳就行。等陕匪剿灭以后,如果崇祯皇帝宽宏,那就对吴世恭既往不究;如果民怨极大,崇祯皇帝也可以借吴世恭的脑袋平息民怨,顺便也竖立起崇祯皇帝爱民如子的好名声。
于是,崇祯皇帝就接受了温体仁的建议,暂时搁置了那些弹劾的奏章。可是让崇祯皇帝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没过多久,对吴世恭的弹劾奏章再一次上呈了上来。
当然,汝宁军一下子也找不到这么多合格的官员,所以这些天邓启帆忙得是焦头烂额,连乔松也抽调到汝宁军大营来帮忙了。
吴世恭从汝宁军中一批退役的低级军官中找了一些,又突击提拔了一些家奴中威信高。表现好的,还有一些是汝宁军从家奴中培养出来的优秀少年。可这样还不够,吴世恭只能够申请外援了。
可是吴世恭对于汝宁府本地的士绅相熟的不多,他只能够写信给归德的侯老太爷,让他帮助寻找一批功名上没有什么前途的秀才和童生。而对于这种恩泽乡里,提携后进的恩举,侯老太爷当然是大为热心。于是,一大批归德府的落魄书生赶到汝宁府,摇身一变成为了掌握乡里的没名号的官员。
就这样,汝宁军在汝宁府的文官体系框架就这么搭了起来。可是汝宁府本地的那些官宦士绅不干了,他们或相托,或吵闹,就是责怪汝宁军是肥水流了外人田。把负责与那些官宦士绅联络的张学斌,搞得象是只过街的老鼠一样。
没办法,吴世恭索性是大开方便之门,只要是相托上来的,条件基本合格的那些官宦士绅子弟,吴世恭是来者不拒。而乡一级的文官官员也一下子膨胀到了七名。后来还不行,那就膨胀到九名。反正也就是汝宁军多支付一些俸禄吧。现在只要是能够和汝宁府本地的官宦士绅搞好关系就行。
所以在那些官宦士绅的配合下,吴世恭的那三项法令也很顺利地推行了下去。
其实那些官宦士绅也是明白人,他们都知道吴世恭的三项法令如果执行得不偏差的话,对他们也是有着极大的好处的。
没有的匪盗和流民的威胁,他们的家族和财产都将得到保全,而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地在抛荒,也实在是心疼。无非是以前官府救灾不力,而他们的一家一族能力又太小,使得他们也组织不起抗灾的人手,只能够无奈地把地抛荒了。
而之所以这些官宦士绅会反感《禁荒令》,主要的原因就是害怕官员以违令为借口,捧着鸡毛当令箭抢占那些官宦士绅家的土地和敲诈财物。而现在不同了,汝宁军的文官系统有着大量的本地官宦士绅子弟的加入,这样也使得他们的顾虑将会少了很多。
而此次官员的挑选,还带来了一个意外的收获。由于挑选了一些吴世恭的家奴,使得吴世恭的那些老家奴立刻有了一种高人一等的感觉。而汝州大捷以后抓获的俘虏,他们似乎也看到了美妙的前景。
至少那些俘虏知道通过自己的努力,是有可能转变身份,甚至成为高高在上的官员的。虽然汝宁军给予他们这种机会是相当渺茫的,但是这些俘虏至少也有了奋斗目标,就算是不能够当官员,起码能够成为吴世恭的老家奴也不错,所以这些俘虏的人心立刻安定了下来。
甚至那九百多名被俘的骑兵,也向汝宁军提出要加入到吴世恭的骑兵中。而合格的骑兵人选也确实稀罕,所以通过甄别以后,吴世恭就把他们打散,并降低军饷考察着留用了。
这段时间吴世恭似乎是诸事顺利,而李馨等人也终于缓行回到了汝宁府的宅子中。
而见到出迎的吴世恭,李馨压抑不住激动欣喜的心情,向吴世恭一福,腻声地叫道:“夫君!”
吴世恭憋住笑,转头看向了身后跟随着的竹韵,只见到竹韵的脸上也在抽筋。俩人是实在憋不住了,立刻是大笑了起来。而李馨她们却被吴世恭和竹韵的大笑搞得是莫明其妙,只有吴呈瑛傻笑着围着自己的父亲在打转。
而在乐观的表象下面,总会隐藏着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一些感到自己的权力受到侵犯的文官,一些在汝宁军收取抛荒地和推荐家族子弟中感到吃亏的官宦士绅人家,他们的一封封弹劾奏章和抱怨私信又飞往了京城。
而这段时间,崇祯皇帝先为农民造反军渡过黄河而大动肝火,接着就听到河南腹地的一个个城池失陷的消息。可就在这一片黑暗中,汝州大捷的捷报突然出现,宛如是黑暗中的一片光明,使得崇祯皇帝是欣喜若狂。
可是很快的,关于汝宁军残害百姓,虚报军功的弹劾奏章就上呈了上来。残害百姓倒无所谓,崇祯皇帝也不是初哥皇帝了,他明白哪一支明军不会残害百姓呢?但是虚报军功却让崇祯皇帝不舒服了。这不是让他的黑夜中的光明又消失了吗?
可接着,吴世恭写给秦公公的私信和叶忠写给王承恩的信也上呈到崇祯皇帝的案头。叶忠的信也就是那样,但崇祯皇帝一下子被吴世恭的信吸引住了。
为什么呢?因为吴世恭写的太直白、太详细了。作为一个受过现在教育的人,写东西用最简练,最清楚的语言,是每个学生的必修科目。而崇祯皇帝经年累月看到的大臣奏章,都是文字华丽的。可要文字华丽,那么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就要经常使用到。
可是崇祯皇帝了解天下大事却只能够靠大臣的这些奏章,那么一夸张、一比喻,使得崇祯皇帝对天下的情况心中都没有一个底。
因此,崇祯皇帝把吴世恭的信反复看了几遍,总算是对河南以及农民造反军的情况了解了一个大概。而在看信的过程中,崇祯皇帝责怪汝宁军虚报军功的心思也淡了下来。
崇祯皇帝尤其欣赏吴世恭所提出的:区域防守与全场紧逼相结合的战术,并且派人把此处抄录下来并亲自做了批注,并且派快骑送到总督陈奇瑜那里让他做个参考。
可是没过多久,王知县等汝宁地方官员弹劾吴世恭在汝宁府推行恶法,搞得汝宁府民沸人怨的奏章又上呈了上来,这就让崇祯皇帝有些纳闷了,这薛侯召的赘婿前后反差也太大了一点吧。
于是崇祯皇帝就把温体仁等大学士召集起来,让他们分析一下到底是怎么样一个状况?
温体仁这些大学士虽然权欲很重,但是他们处理政务的经验也确实丰富。他们仔细地分析了那些弹劾奏章,竟然在词句中把吴世恭推行的那三项法令分析得八九不离十。
崇祯皇帝一听之后,那就更纳闷啦!这三项法令听起来都是良法啊?怎么会搞得汝宁府民沸人怨呢?
于是首辅温体仁向崇祯皇帝解释了一番,也点出了执行法令中的执行力问题。不过温体仁劝说道:在这乱局中执行这三项法令确实能够保障地方的安宁,之所以会闹得民沸人怨,应该原因出于吴世恭的汝宁军借此敛财,抢占民田私财。
并且温体仁还向崇祯皇帝建议说:现在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留中不发,只要吴世恭的汝宁军保障了汝宁府的安稳就行。等陕匪剿灭以后,如果崇祯皇帝宽宏,那就对吴世恭既往不究;如果民怨极大,崇祯皇帝也可以借吴世恭的脑袋平息民怨,顺便也竖立起崇祯皇帝爱民如子的好名声。
于是,崇祯皇帝就接受了温体仁的建议,暂时搁置了那些弹劾的奏章。可是让崇祯皇帝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没过多久,对吴世恭的弹劾奏章再一次上呈了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