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 逆流而上
“哎,我不如文孚啊。”俞大猷叹息道:“他心中装的是天下,我心中装的是自己。我愿意归顺陆家,不过我有两个条件,你们答应我我才能受降与陆家,也算作我俞大猷最后的自私吧。”
“俞将军请讲,若不是太过重大之事,或难以完成之请,陆某就可替家父做主。”陆绎决然说道。
俞大猷道:“一为饶陈洪一命,陈洪虽利用我,让我与文孚为敌,但他本意无错,无非是忠君之事罢了。况且此人对我有提携之恩,故此还望可宽恕此人。不求放了他,却也别伤了他的性命。此为其一。”
“家父本欲将陈洪和朱厚熜一同押解进京,陈洪与陆家有深仇大恨,曾虐杀对陆家有恩之人,实难饶恕。天恩怜悯,估计是上天已经得知今日俞将军有此要求,为不让我父皇左右为难,陈洪已经自缢于成都府。人死灯灭,只怕俞将军这个要求,我们实在无力回天。”陆绎说道。
俞大猷一愣,点了点头:“陆家仁义为先,向来不会就此骗人,我信你们。陈洪虽为宦官,但智谋策略皆不在我等之下,行事上虽有偏激之处,可也是为了其主。况且治理贪官,安定民生,也算有功于民,既然斯人已逝,那便罢了。只是可否厚葬于他,也做表彰其心?”
“厚葬前朝旧臣,又是个宦官,更是朝中权臣,滋事甚大,影响更是无法估量。此人更牵扯任家惨案,少林悟禅大师之事,我想俞将军应该有所了解。这般一来,事情就更加复杂了,我不敢保证,只能尽力而为。”陆绎说道。
俞大猷抱拳道:“那俞某就此谢过了,尽力就好尽力就好。”
“将军请言第二件事吧。”陆寻问道。
俞大猷说:“在下本就是大明将领,既然已经选择从主,岂能做那反复小人,故此俞某欲降于新国之后就此隐退,还望两位成全。”
“此时我可代父皇答应下来,只不过日后父皇是否再请俞将军出山,重掌大权在下就不知道了。”陆绎说道。
俞大猷哈哈大笑道:“合着你们是一件事情也没答应啊。”
“俞将军既然心中已经有了决断,提不提条件就与降和不降没什么太大关系了,我等敬佩俞将军之深明大义,替百姓,替国家,替陆家将士,以及你们本部将士谢过了。”陆寻抱拳道。
“罢了罢了,你们两人智谋了得,我就不再卖味儿了。依足下之见,接下来我该如何行事?”俞大猷问道。
“既已归顺我陆家,那就公私不分家了,我等还称您为世叔的好,这样亲切一些。”陆寻笑道,他的确气度非凡,并未为当年俞大猷围困他险些让其丧命,并落得一身伤疤和断指之仇而嫉恨。这让在一旁的陆绎颇有些看不透了,不知弟弟是真的看清这其中道理,乃宽宏大度是个豁达之人,还是城府极深为达目的并不计较这等事情。不论如何都值得赞扬,若能克制暴躁本性,为了大计说出这番话那实在是令人敬佩,也不得不重视起其内心之深邃。兄弟陆寻的这般成长,让陆绎感到了压力,自己难不成真的要放弃亲手拼搏下的一切,继承师父的南美。对于那片前所未见过的陌生土地,陆绎并没有太大的兴趣。而兄弟变成今日这般,若自己划地为王分裂国家,他能善罢甘休吗?陆绎自己也说不清,他的思绪只在一刹那间游离之外,并未被人发现,此时按在心中,暂不动声色。
陆寻继续说道:“世叔,当即我若拔营前去支援只怕已经来不及了,毕竟辎重钱粮行进较慢,没了火器支援只怕难以敌对西凉铁骑,我想世叔也知道西凉铁骑之厉害了吧。而若是等待援军,明日一早再度开战,世叔手下之将士依然还会有所伤亡。侄儿军中尚且有些备用的旌旗和军服,若运送此等东西前去,速度要快一些。世叔回去之后安抚下属军士,命其换上我陆家军军服。而我等则火速拔营前去支援,一日多许方可到达。若在此期间,西凉兵马再敢侵犯世叔之军,那就是与我新国为敌,我等也好师出有名。令西凉兵马与我新国尚且还算盟友,将领更知他国主与我父皇之深交,定不敢贸然进攻,来回通报,起码能够躲避一时之难。我等进驻之后,兵强马壮,又乃是生力之军,西凉遂更不敢欺之了,若还敢来犯,必让他们知道厉害。”
“妙哉。”俞大猷赞道:“那我就先行去了,可不知旌旗军服何时能到?”
“已经快在路上了,世叔只需策马而归,若小侄推算的不错,这些衣物器具定当与世叔同时到达。”陆绎笑着说道。
俞大猷一愣,随即哈哈大笑起来:“看来这一切尽在你们掌握之中,早就算好了我会归顺,更是谋定而动已经把应用之物运在路上了,不论我降与不降皆无弊端。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啊。待我解甲归田,无官一身轻了,定当找你父皇文孚讨上两杯酒,好好夸赞一下你二人。事不宜迟,我就先行告退了。”
“世叔谬赞,我等恭送世叔。”陆绎陆寻两人站起身来,抱拳送到。
俞大猷翻身上马扬长而去,只需逼走西凉就算大功告成。俞大猷当真想要解甲归田,当一介白丁布衣了此一生。他已经无心在领兵打仗,而在陆炳身上,他看到了一代明君的影子,但愿在他的带领下,天下百姓从此可安居乐业天下大同吧。
果真当俞大猷披星戴月赶回大营之时,在临近大营二里处果然发现了运送旌旗和军服的部队,也看到了自己的哨骑在不远处警戒。俞大猷赞叹陆绎陆寻的高明的同时,把这些属于陆家军的东西也运回了大营之中,随即宣布了归顺陆家军的命令。虽然有些许人等心中不忿,但俞大猷带出来的兵岂能是寻常之人可比拟,各个听命行事换上了陆家军服。当然大部分的人还是心中欢愉的,毕竟归顺了陆家军就有了依靠,总比让西凉那群蛮子打败了祸害百姓要好吧,谁也不傻,这个理儿大家都懂。
第二日,西凉再度准备发起进攻的时候,却发现俞大猷帐下大军已经改旗易帜,换上了陆家军的旗号。而据探报,陆家军星夜兼程以前来支援,所率部众无边无沿旌旗遮天蔽日,携带火器五花八门,士兵气势高昂,雄赳赳气昂昂的正赶来前线。
西凉方面不敢轻举妄动,唯恐挑起两国之间恶战,虽不惧怕新国,但却也不想背负挑起战争的罪责,故此按兵不动火速派人送信去首都撒马尔罕,启禀君主吐洪伊.乌梁海。
吐洪伊.乌梁海也就是夏大德两日后接到消息,看着群臣冷冷说道:“当时本王不让你们进攻巴蜀,唯恐挑起两国之争,尔等却纷纷反对。声称不可为一己之信义,毁了西凉之大业,巴蜀富饶若能占得一隅,便等于多了一个粮仓。还说什么此次出兵,已经算是仁至义尽,岂能无功而返什么也得不到。我拗不过你们集体上书,这才答应下来,哼,结果现在呢?不光什么也没得到,更是令我西凉进退两难。进则与新国发动战争,至我与吾兄弟陆炳反目,更陷于两国交战之中。退则有损我西凉国威,事已至此,本王也不是埋怨你们,只不过当日声称要进击的诸位倒要说出个一二,接下来该如何行事啊。”
“这.....”群臣面面相觑,大家都觉得陆家计谋了得,而且天助陆家,十分幸运。先前若不贸然进击,倒能获个好名声,陆家仁义,定不能亏待西凉。可现在却的确是进退两难了,俞大猷突然回撤,让西凉付出了这么多士兵的性命,却什么都没得到。俞大猷还归降了新国,若是再度进攻,凭着陆家平日里犯我者虽远必诛的脾气,必定打起仗来,只怕战端一开就连绵不休了。甚至有人怀疑俞大猷早就归顺了陆家,只不过如此一来西凉已经占据的地方就无法夺回了,故此才在夺回土地之后才光明正大的归顺陆家,来掩悠悠之口。只不过这般只是猜想,事已至此,再提这个就有些推卸责任给君王了,更知道夏大德陆炳兄弟情深,到时候夏大德要是怒了,只怕自己没好果子吃,故此虽然心中生疑却并不多做声张。
“启禀王上,请恕臣直言。”一大臣走出说道,夏大德点点头说道:“但说无妨,本王何时因为大臣直言治过尔等的罪。”
那大臣谢过后道:“臣以为事已至此,就等同于战端开启,切不可念弟兄之情。国与国之间只有利益可言,哪有情谊可讲。成大事者需薄情寡义,父子之间尚且可争夺天下,更别说义兄弟了。正如圣上所言,一旦此时退兵,不战而败,就等同于向新国屈膝。我国幅员辽阔,不亚于新国,而新国刚刚建国,边疆未定四野未服,正值刚刚安定之时。反观我西凉,已建国多年,根基远胜于新国。若是举国之力,大举攻伐新国,定能大胜。而新国政局不稳,还未安抚境内之民心,岂能抵挡住我西凉铁骑,此乃天赐良机,若是错失良机,待他日新国大局已定,那就为时晚矣。而他们短短不足三年光景,就可吞噬大明全境,并已展露狰狞,只怕野心非小。待国富民强,休养生息一段时日之后,我不犯他,他也难保不犯我国。若真有那一日,国主又当如何?岂不是更令我陷入被动局面。”
那大臣又道:“然如今我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势力强盛,尚且可与新国一敌,更胜于新国,但天意难测,陆家有朝一日若是势力强盛,而我国正值多变之时,他们待时而动,就更是对我国有致命打击了。况且我西凉虽地大物博,却远无新国所占领土富庶。那里有大批粮食,有发达的城市,繁荣的经济,享之不尽的荣华富贵,若不趁此时取之,又更待何时?我主,我国民族繁杂,各民族之间依有旧仇存于心。此时若是名不正言不顺的退了,只怕有损国威,民心动荡,到时候或许会有人以为我们不敌新国,乃是国力衰退之象,做乱事小,投敌归顺是大。有人若是投奔新国,愿意供新国驱使,那王上到时还能念兄弟之情不伐不征吗?”
“你此番言论,虽然犀利,但也言之有理。”夏大德现在身为一国之君,自然不能光凭一己好恶,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看似西凉国泰民安,但实则也有一些隐患。正如刚才大臣所言,若是不进攻,只怕国内那些蠢蠢欲动的民族要起乱子了。群情激奋倒也好镇压,灭族杀头就是,只是此次为了惧怕新国而斩杀自己国人,到时候只怕要伤了民心寒了忠臣。所以夏大德也是左右为难,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有些身不由己的感觉。此时夏大德最需要的则是反对的声音,天随人愿,声音说来就来了。
“一派胡言!”有人叫到,只见一名将领身穿铠甲剑履上殿,走到夏大德面前,拱手抱拳立而不跪道:“见过王上。”
“俞将军请讲,若不是太过重大之事,或难以完成之请,陆某就可替家父做主。”陆绎决然说道。
俞大猷道:“一为饶陈洪一命,陈洪虽利用我,让我与文孚为敌,但他本意无错,无非是忠君之事罢了。况且此人对我有提携之恩,故此还望可宽恕此人。不求放了他,却也别伤了他的性命。此为其一。”
“家父本欲将陈洪和朱厚熜一同押解进京,陈洪与陆家有深仇大恨,曾虐杀对陆家有恩之人,实难饶恕。天恩怜悯,估计是上天已经得知今日俞将军有此要求,为不让我父皇左右为难,陈洪已经自缢于成都府。人死灯灭,只怕俞将军这个要求,我们实在无力回天。”陆绎说道。
俞大猷一愣,点了点头:“陆家仁义为先,向来不会就此骗人,我信你们。陈洪虽为宦官,但智谋策略皆不在我等之下,行事上虽有偏激之处,可也是为了其主。况且治理贪官,安定民生,也算有功于民,既然斯人已逝,那便罢了。只是可否厚葬于他,也做表彰其心?”
“厚葬前朝旧臣,又是个宦官,更是朝中权臣,滋事甚大,影响更是无法估量。此人更牵扯任家惨案,少林悟禅大师之事,我想俞将军应该有所了解。这般一来,事情就更加复杂了,我不敢保证,只能尽力而为。”陆绎说道。
俞大猷抱拳道:“那俞某就此谢过了,尽力就好尽力就好。”
“将军请言第二件事吧。”陆寻问道。
俞大猷说:“在下本就是大明将领,既然已经选择从主,岂能做那反复小人,故此俞某欲降于新国之后就此隐退,还望两位成全。”
“此时我可代父皇答应下来,只不过日后父皇是否再请俞将军出山,重掌大权在下就不知道了。”陆绎说道。
俞大猷哈哈大笑道:“合着你们是一件事情也没答应啊。”
“俞将军既然心中已经有了决断,提不提条件就与降和不降没什么太大关系了,我等敬佩俞将军之深明大义,替百姓,替国家,替陆家将士,以及你们本部将士谢过了。”陆寻抱拳道。
“罢了罢了,你们两人智谋了得,我就不再卖味儿了。依足下之见,接下来我该如何行事?”俞大猷问道。
“既已归顺我陆家,那就公私不分家了,我等还称您为世叔的好,这样亲切一些。”陆寻笑道,他的确气度非凡,并未为当年俞大猷围困他险些让其丧命,并落得一身伤疤和断指之仇而嫉恨。这让在一旁的陆绎颇有些看不透了,不知弟弟是真的看清这其中道理,乃宽宏大度是个豁达之人,还是城府极深为达目的并不计较这等事情。不论如何都值得赞扬,若能克制暴躁本性,为了大计说出这番话那实在是令人敬佩,也不得不重视起其内心之深邃。兄弟陆寻的这般成长,让陆绎感到了压力,自己难不成真的要放弃亲手拼搏下的一切,继承师父的南美。对于那片前所未见过的陌生土地,陆绎并没有太大的兴趣。而兄弟变成今日这般,若自己划地为王分裂国家,他能善罢甘休吗?陆绎自己也说不清,他的思绪只在一刹那间游离之外,并未被人发现,此时按在心中,暂不动声色。
陆寻继续说道:“世叔,当即我若拔营前去支援只怕已经来不及了,毕竟辎重钱粮行进较慢,没了火器支援只怕难以敌对西凉铁骑,我想世叔也知道西凉铁骑之厉害了吧。而若是等待援军,明日一早再度开战,世叔手下之将士依然还会有所伤亡。侄儿军中尚且有些备用的旌旗和军服,若运送此等东西前去,速度要快一些。世叔回去之后安抚下属军士,命其换上我陆家军军服。而我等则火速拔营前去支援,一日多许方可到达。若在此期间,西凉兵马再敢侵犯世叔之军,那就是与我新国为敌,我等也好师出有名。令西凉兵马与我新国尚且还算盟友,将领更知他国主与我父皇之深交,定不敢贸然进攻,来回通报,起码能够躲避一时之难。我等进驻之后,兵强马壮,又乃是生力之军,西凉遂更不敢欺之了,若还敢来犯,必让他们知道厉害。”
“妙哉。”俞大猷赞道:“那我就先行去了,可不知旌旗军服何时能到?”
“已经快在路上了,世叔只需策马而归,若小侄推算的不错,这些衣物器具定当与世叔同时到达。”陆绎笑着说道。
俞大猷一愣,随即哈哈大笑起来:“看来这一切尽在你们掌握之中,早就算好了我会归顺,更是谋定而动已经把应用之物运在路上了,不论我降与不降皆无弊端。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啊。待我解甲归田,无官一身轻了,定当找你父皇文孚讨上两杯酒,好好夸赞一下你二人。事不宜迟,我就先行告退了。”
“世叔谬赞,我等恭送世叔。”陆绎陆寻两人站起身来,抱拳送到。
俞大猷翻身上马扬长而去,只需逼走西凉就算大功告成。俞大猷当真想要解甲归田,当一介白丁布衣了此一生。他已经无心在领兵打仗,而在陆炳身上,他看到了一代明君的影子,但愿在他的带领下,天下百姓从此可安居乐业天下大同吧。
果真当俞大猷披星戴月赶回大营之时,在临近大营二里处果然发现了运送旌旗和军服的部队,也看到了自己的哨骑在不远处警戒。俞大猷赞叹陆绎陆寻的高明的同时,把这些属于陆家军的东西也运回了大营之中,随即宣布了归顺陆家军的命令。虽然有些许人等心中不忿,但俞大猷带出来的兵岂能是寻常之人可比拟,各个听命行事换上了陆家军服。当然大部分的人还是心中欢愉的,毕竟归顺了陆家军就有了依靠,总比让西凉那群蛮子打败了祸害百姓要好吧,谁也不傻,这个理儿大家都懂。
第二日,西凉再度准备发起进攻的时候,却发现俞大猷帐下大军已经改旗易帜,换上了陆家军的旗号。而据探报,陆家军星夜兼程以前来支援,所率部众无边无沿旌旗遮天蔽日,携带火器五花八门,士兵气势高昂,雄赳赳气昂昂的正赶来前线。
西凉方面不敢轻举妄动,唯恐挑起两国之间恶战,虽不惧怕新国,但却也不想背负挑起战争的罪责,故此按兵不动火速派人送信去首都撒马尔罕,启禀君主吐洪伊.乌梁海。
吐洪伊.乌梁海也就是夏大德两日后接到消息,看着群臣冷冷说道:“当时本王不让你们进攻巴蜀,唯恐挑起两国之争,尔等却纷纷反对。声称不可为一己之信义,毁了西凉之大业,巴蜀富饶若能占得一隅,便等于多了一个粮仓。还说什么此次出兵,已经算是仁至义尽,岂能无功而返什么也得不到。我拗不过你们集体上书,这才答应下来,哼,结果现在呢?不光什么也没得到,更是令我西凉进退两难。进则与新国发动战争,至我与吾兄弟陆炳反目,更陷于两国交战之中。退则有损我西凉国威,事已至此,本王也不是埋怨你们,只不过当日声称要进击的诸位倒要说出个一二,接下来该如何行事啊。”
“这.....”群臣面面相觑,大家都觉得陆家计谋了得,而且天助陆家,十分幸运。先前若不贸然进击,倒能获个好名声,陆家仁义,定不能亏待西凉。可现在却的确是进退两难了,俞大猷突然回撤,让西凉付出了这么多士兵的性命,却什么都没得到。俞大猷还归降了新国,若是再度进攻,凭着陆家平日里犯我者虽远必诛的脾气,必定打起仗来,只怕战端一开就连绵不休了。甚至有人怀疑俞大猷早就归顺了陆家,只不过如此一来西凉已经占据的地方就无法夺回了,故此才在夺回土地之后才光明正大的归顺陆家,来掩悠悠之口。只不过这般只是猜想,事已至此,再提这个就有些推卸责任给君王了,更知道夏大德陆炳兄弟情深,到时候夏大德要是怒了,只怕自己没好果子吃,故此虽然心中生疑却并不多做声张。
“启禀王上,请恕臣直言。”一大臣走出说道,夏大德点点头说道:“但说无妨,本王何时因为大臣直言治过尔等的罪。”
那大臣谢过后道:“臣以为事已至此,就等同于战端开启,切不可念弟兄之情。国与国之间只有利益可言,哪有情谊可讲。成大事者需薄情寡义,父子之间尚且可争夺天下,更别说义兄弟了。正如圣上所言,一旦此时退兵,不战而败,就等同于向新国屈膝。我国幅员辽阔,不亚于新国,而新国刚刚建国,边疆未定四野未服,正值刚刚安定之时。反观我西凉,已建国多年,根基远胜于新国。若是举国之力,大举攻伐新国,定能大胜。而新国政局不稳,还未安抚境内之民心,岂能抵挡住我西凉铁骑,此乃天赐良机,若是错失良机,待他日新国大局已定,那就为时晚矣。而他们短短不足三年光景,就可吞噬大明全境,并已展露狰狞,只怕野心非小。待国富民强,休养生息一段时日之后,我不犯他,他也难保不犯我国。若真有那一日,国主又当如何?岂不是更令我陷入被动局面。”
那大臣又道:“然如今我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势力强盛,尚且可与新国一敌,更胜于新国,但天意难测,陆家有朝一日若是势力强盛,而我国正值多变之时,他们待时而动,就更是对我国有致命打击了。况且我西凉虽地大物博,却远无新国所占领土富庶。那里有大批粮食,有发达的城市,繁荣的经济,享之不尽的荣华富贵,若不趁此时取之,又更待何时?我主,我国民族繁杂,各民族之间依有旧仇存于心。此时若是名不正言不顺的退了,只怕有损国威,民心动荡,到时候或许会有人以为我们不敌新国,乃是国力衰退之象,做乱事小,投敌归顺是大。有人若是投奔新国,愿意供新国驱使,那王上到时还能念兄弟之情不伐不征吗?”
“你此番言论,虽然犀利,但也言之有理。”夏大德现在身为一国之君,自然不能光凭一己好恶,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看似西凉国泰民安,但实则也有一些隐患。正如刚才大臣所言,若是不进攻,只怕国内那些蠢蠢欲动的民族要起乱子了。群情激奋倒也好镇压,灭族杀头就是,只是此次为了惧怕新国而斩杀自己国人,到时候只怕要伤了民心寒了忠臣。所以夏大德也是左右为难,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有些身不由己的感觉。此时夏大德最需要的则是反对的声音,天随人愿,声音说来就来了。
“一派胡言!”有人叫到,只见一名将领身穿铠甲剑履上殿,走到夏大德面前,拱手抱拳立而不跪道:“见过王上。”